首页 理论教育 寻求新闻客观性的体制突破

寻求新闻客观性的体制突破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寻求新闻客观性的体制突破新闻客观性一旦被右翼的新自由派所挟持,就成为市场自由主义的传声筒。在财政体制上,公共广播电视系统的经费可以通过收取执照费或广告税等公共资金来支撑,赋予了公共广播电视系统与公众利益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使命。当然,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公共广播电视系统应该是重新注入活力的传播机构。

二、寻求新闻客观性的体制突破

新闻客观性一旦被右翼的新自由派所挟持,就成为市场自由主义的传声筒。市场自由主义的核心是攻击福利政府以及福利组织的经济纲领,提倡政府最小化,撤销管制、公共服务个人化,为私有经济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它拥护极端的个人主义,反对工会、弱势集团争取权益的社会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的加拿大,有关新自由派研究成果的报道频频出现在主流报纸商务版的头条,而左翼的加拿大另类政策研究中心的报道却少之又少。这样,维护商界利益的右翼智囊团的观点随着媒体的报道而主流化和客观化,成为在社会经济问题上理性、责任和权威的化身,而左翼的代表劳工的观点和报道被边缘化。市场自由主义的观点之所以更容易进入媒体,是因为它们与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因而更容易吸引到投资商和广告商。

在市场逻辑主导大众传媒的生产和销售背景下,新闻客观性试图寻找各种替代性的出路,但体制内的变革终陷囹圄。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曾这样评论美国商业电视中的批评性新闻报道,“媒体确实对政府政策提出了质疑,但是它们几乎是专门在由国家和公司权力决定的共同利益框架中进行的”。[37]以解释性报道为例,虽然解释性报道有利于减少直接报道的表象性,但在制约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力量平衡没有重大变化,尤其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规则支配的情况下,解释性报道往往成为权力和市场的玩弄技巧。尤其在放松政府规制,提倡市场规制的情况下,新闻媒介追逐商业利益已经造成了对公共利益的侵蚀。

面对客观性体制的束缚和公共生活的衰退,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了公共新闻运动,向新闻客观性制度提出挑战。它倡导新闻放弃超脱的态度,积极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使公众“通过理性的有批判精神的公共讨论来达到自治”。[38]当然,公共新闻也有其自身局限,比如它的炒作之嫌,公众议程被政治议程利用的可能,对市民社会共识的过高估计,对新闻机构中权力关系的忽视等。所以,虽然公共新闻可以补充甚至取代客观性体制的不足,但由于它自身的盲点,它“太有可能”成为一种使现有商业垄断传媒体制合法化的意识形态。不过,公共新闻运动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新闻是一个“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秩序的公共哲学,而不应仅仅保持中立的客观态度。

事实上,如果说公共新闻运动是在现有体制内对新闻客观性体制的改良的话,对市场和权力控制下的不平等传播资源的重新建构才是一条更彻底的改革之路。这条道路便是发展可持续民主中的公共传播,尤其是对日渐衰落的公共广播电视系统的重新振兴。与纯粹的商业广播电视系统相比,公共广播电视系统具备了从制度上抑制政治、经济领域压力,创建公共领域的可能。在财政体制上,公共广播电视系统的经费可以通过收取执照费或广告税等公共资金来支撑,赋予了公共广播电视系统与公众利益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使命。当然,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公共广播电视系统应该是重新注入活力的传播机构。只有培育和发展新的、定位于公共利益的公共传播机构,西方新闻客观性才能突破体制的束缚,在传播资源的均衡分配基础上完成向新闻本体的回归。

【注释】

[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第112页。

[2]栾轶玫:《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3期。

[3]Dan Hallin,Commercialism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American news media,cited in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h(eds.),Mass Media and Society(Second Edition),New York:Arnold,1996,p.258.

[4]Michael Tracey,The Decline and Fall of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9.

[5]〔加〕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2期。

[6]〔美〕本·H.贝戈蒂克安:《媒体垄断》,前言,第24页。

[7]学者韩德强观点,转引自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

[8]〔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季海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9]〔美〕沃尔特·拉克尔:《法西斯主义——过去、现在、未来》,张峰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10]Coleman,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p.94.

[11]〔德〕哈贝马斯:《事实性与有效性》,转引自汪行福:《通向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12]〔英〕丹尼斯·麦奎尔:《90年代欧洲媒介变革分析框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第4期。

[13]〔英〕Lisa Taylor,Adrew Willis:《大众传播媒体新论》,简妙如等译,台湾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14]郑曦原、李方惠:《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15]〔英〕Lisa Taylor,Adrew Willis:《大众传播媒体新论》,第251页。

[16]〔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等:《自由主义的终结》,郝名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17]〔加〕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18]陈力丹:《精神交往论》,开明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19]〔加〕赵月枝:《公众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2期。

[20]袁爱中:《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文化研究网,2005/01/07。

[21]袁爱中:《默多克传媒消费主义研究》,文化研究网,2005/01/07。

[2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2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认同、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02页。

[24]〔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页。

[25]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6]孔令华:《论媒介文化研究的两条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媒介文化观差异之比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1期。

[27]〔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玉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28]转引自蔡骐、谢莹:《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传媒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3期。

[29]赵斌:《社会分析和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文版导言。

[30]祖朝志:《无望的救赎:评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文化研究网,2005/11/06。

[31]郑涵:《“美国化”,还是文化转型?——析欧洲文化认同之危机意识》,《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2]本章节有关内容基于笔者应赵月枝之约对其与罗伯特·哈克特合著《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一书的评述,见笔者“揭开西方新闻客观性的神秘面纱”,《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2-3期。即至本书付梓前夕,2008年北京奥运盛会传递期间,关于西方媒体新闻客观性的争议日盛,尤其是商业媒体如美国CNN,为吸引眼球不惜移花接木捏造事实。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这种歪曲报道是其执行新闻客观性对内对外双重标准的惯用伎俩,也印证了本书的观点:西方新闻客观性受其政治、经济体制约束。

[33]郑保卫:《新闻学导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34]〔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周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35]〔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第60页。

[36]〔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第64页。

[37]Noam Chomsky,Necessary Illusions,London:Pluto,1989,p.75.

[38]〔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第16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