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媒介传播时代

电子媒介传播时代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主要是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这种对事实的“直接呈现”促使受众亲睹事件,由此形成观察与判断。从报道技能上来说,电视“直接呈现”事实,转述事件发生的误差大大降低。

第三节 电子媒介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主要是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电子媒介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信息可以瞬间到达世界各个角落,传播由先前的“历时性”转化为‘共时性’,由先前的‘地域性’演变成全球性。”[20]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重要发明,标志着电子新闻传播时代的到来。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882年,法国人马瑞发明了摄影机;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发明了无线电报;190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费森登教授首次成功地进行了试验广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第一个领取执照,开始播音;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首次研制出电视传真;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播出电视节目,1936年该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播出新闻节目。

一、广播电子媒介

广播电子媒介依赖于人的听觉传递新闻,是继报纸之后又一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广播是电子媒介的一种,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听众播送声音节目,以有声语言或与自然音响的有机结合再现世界,听众使用接收装置使节目完成传播过程。从广义上讲,按照音讯传输方式,可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两大类。作为听觉的信息渠道,广播使用音讯扩大了听觉器官的功能。广播诉诸声音,大大地提高了传播速度,可以做到实时报道和现场报道,这是信息传播革命史上的重要进步。

广播的听力系统延伸了人们的听觉,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人们通过收音机收听到千里之外发生的新闻事件,它能把受众带到听觉现场,使广播具有真实感。它使用有声语言,新闻语言容易让人接受,比较浅显易懂,超越了人的识字水平的限制,具有广泛的受众群。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能够表现人们丰富的感情,比文字的表现力更强。

但是,广播借助人的听力,瞬息即逝,过耳不留,没有听清的不能重复,保存性差,对某些内容理解不深的也无法重温。同时,广播还是线性传播,要求人们按节目的编排顺序去收听,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过了这段时间节目的内容就无法收听到,自主选择性差。在受众主体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这一缺陷日趋明显。为了增加广播的选择性,许多广播电台都办了多套节目,增加了点播节目,比如说交通频道、新闻频道音乐频道等,但是它也无法使受众做到像报纸那样随心所欲地进行内容选择。

在文字发明以前,有声语言的信息交流在个人之间进行,称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传播方式,也是最基本的传播途径。但是广播的直接传播特性与人类早期的人际传播在规模、范围、速度和效果上大不相同。人类的直接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过较长时间或者较多人的口头转达之后,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内容还有可能被改得面目全非。广播媒介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大大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消耗和内容的变异,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信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得以保证。[21]

总体而言,和其他新闻传播媒介相比,广播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诉诸人的听觉系统,广播通过声音这一信号系统传播新闻信息;二是时效性和声音的现场感强,广播可以及时报道,迅速传递信息;三是覆盖范围广,突破了时空限制;四是广播传播的内容稍纵即逝,选择性差,不易保存。

我国从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建立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30年间,中国广播从大喇叭响遍全国、占据辉煌之巅,到被电视等媒体挤压、陷入低谷,再到艰难爬坡、重整河山,广播的生命轨迹映照着社会的媒介取向,也体现了广播人不断革新观念、勇于突破的努力。30年来,中国广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变化、符合世界广播发展规律之路。”[22]目前,我国广播媒介已经重新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和前行的方向。

二、电视电子媒介

20世纪50年代,电视的出现,进一步延伸了人们的视觉,打破了时空限制新闻传播的第二道屏障,使人们通过电视机不但能收听到千里之外发生的新闻事件现场的声音,而且还能目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真实场景。

电视泛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等电子技术,由光电变换系统快速、连续传播图像并伴有声音的传播媒介,包括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经历了从机械电视、电子电视、晶体管集成化电视到数字电视的演变。电视作为影像媒介,能整合人的多种感官的注意力,是一种趋向特写画面的媒介。[23]1936年8月,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1月2日播出第一个节目。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坐着的几百名观众,第一次看到了魔术般的景象。

彩色电视的出现,把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的画面逼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接受传播成为更惬意的事情,达到了声音和图像的即时传播。“电视媒体对技术的依赖不仅表现在摄录技术方面,而且会受到不同的传输技术的影响。中国电视自1978年以来,先后经历了微波传输阶段、卫星和有线电视传输阶段以及数字传输阶段。”[24]电视图文并茂,综合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把事实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种向人脑注入“镜像”的传播模式。这种对事实的“直接呈现”促使受众亲睹事件,由此形成观察与判断。

从报道技能上来说,电视“直接呈现”事实,转述事件发生的误差大大降低。相比较而言,文字、声音很容易弄虚作假,电视凭空捏造事实则具有更大的难度。没有真实的景观,难以形成图像。报纸、广播尽管可以把事物描绘得生动具体,但仍然不如电视那样让人们亲眼看到事实更加直接更加生动。

电视的声像互动以及对各种景物的再现,使观众对事件过程清晰可见,但是电视节目的连续转换,导致受众无暇加入思维的联想、判断和领会。由此形成受众看电视只观看不动脑的接收惯性。因此,与受众倚赖文字和声音的“想象力”不同,电视画面营造真实感的同时,伴随的只能是“弱想象力”。

事实上,媒体不仅仅只是中介,它还以自己的技术和运作方式对社会产生着作用力,有时这种作用力具有决定性意义。纸媒时代确定了人类社会以思辨为主的认知方式。这就好比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认为最重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容貌。但是电视改变了这一规则。电视带给社会最大的冲击之一就是强调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有时甚至形式大于内容。

广播和电视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线性传播模式,节目播出之后瞬间流逝,不能够返回也不能点播,保存性差,受众的选择性也比较差。但是,广播电视所标识的电子传播时代仍然是一种进步,它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加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时效性,开拓了大众化传播的新时代。“不仅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传播瞬息万里,而且挣脱了印刷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书、报、刊)运输的束缚,为信息传播开辟了一条便捷、高效、省钱、省力和空中通道。”[25]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收受信息的诸多智力限制,使新闻进一步成为真正的大众化传播,也使新闻传播真正成为一种全球化的传播、无边界的传播,使信息自由流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在麦克卢汉所勾画的“地球村”里,电视作为一种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的全息媒介,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三、电视文化与图像革命

菲斯克在《电视文化》一书中把电视看成意义与快乐的承载体和激励体,而文化则是这些意义与快乐在社会中的生成与传播。他认为:“电视是一种文化,是使社会结构在一个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得以维系的社会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义、大众娱乐和传播就是这一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26]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构筑出了电视文化,并随着其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的变革,产生了“图像革命”,即以图画、漫画、招贴和广告构成的符号世界。“在西方媒介哲学家看来,‘图像革命’是对传统印刷符号和书籍文化的一个颠覆性革命,它至少代表了一个互不协调、却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27]

电视文化的图像革命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电视文化的图像革命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嵌入日常生活,电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它已经是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其二,作为新的场景,电视不但深刻地嵌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童年的元叙事,而且电视还构成了新的场景,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新场景里共享信息;其三,作为一种隐喻和认识论,隐喻其实就是一种暗示,而认识论则意味着一种新的维度、新的范式、新的话语方式和符号。电视文化的图像革命确实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文学的弱化;权威与英雄的消解;童年和成年的模糊;男女平等和男人气质与女人气质的融合。可以说,电子媒介出现之后,传统书籍文化形态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知识权威受到了挑战,电视媒体反映并制造了“催赶式”的儿童成长状况,正如同尼尔·波兹曼所提出的童年的消逝。同时,电视促进了女权主义的兴起,因为电视展示了男性霸权,也将男人与女人的不平等状况进行了演播。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电视文化做了非常精辟的论述: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电视上,话语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也就是说,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以新闻为例,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在日益的娱乐化,新闻播报员的形象、音乐、语言和编排工作都促成了电视新闻的娱乐化。

毫无疑问,电子媒介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了图像革命,从而促进了电视文化的勃兴,而电视文化又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因此,电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它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也是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电视文化的图像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