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传播媒介

古代传播媒介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古代传播媒介1.从非语言到口语约在距今3 000万年前至1 000万年前左右,开始了从猿到猿人的进化;约在1 000万年前至380万年前,完成了过渡时期,形成了早期猿人;由此至30万年前左右,从猿人进化成了早期智人。人类的信息传播包括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长。文字的诞生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飞跃,是新闻传播工具的一次革命,是人类文明史的发端。

一、古代传播媒介

1.从非语言到口语

约在距今3 000万年前至1 000万年前左右,开始了从猿到猿人的进化;约在1 000万年前至380万年前,完成了过渡时期,形成了早期猿人;由此至30万年前左右,从猿人进化成了早期智人。猿人和早期智人还没有完整的语言,以触觉和嗅觉信息,表情、动作等体语,叫唤、敲击等声音,为主要交流手段。早期智人发展至距今5万年前,进入晚期智人时期。晚期智人有了击鼓、敲锣等声音符号,刻画或铸造而成的图像符号,以及火光传信、结绳记事等。仅“结绳”就有许多方式,在绳子上打结的数量、大小、颜色、结与结之间的距离等,都可表达一定的含义。在进化过程中,人的口头发音逐渐丰富复杂,并使发音器官逐渐进化,经过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早期智人后期的简单音节语言和晚期智人发音清晰的简单语言。又经过漫长的时间,语言逐渐能够表达抽象事物并具有简单的语法结构。此后继续丰富、复杂化,形成现代语言。

语言把人和所有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有了人和语言,就可进行人类社会特有的许多活动,包括人类传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人的社会性本质——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语言随着交流的需要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交流和人类其他活动。语言还直接促进了人本身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和大脑的发展。各种语言的特征也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和性格特征。例如吴侬软语与江南人的亲切温和很一致。

传递、交流信息是人类交往、合作、获取生活资料等活动的重要条件。人类的信息传播包括新闻传播的历史,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长。而语言自形成以后,就始终是最主要的传播工具。有许多对传播的研究也是从语言研究入手的。

2.文字及其各种载体

口语传播简便快捷,亲切生动,易于控制调节。然而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口语的传播范围很有限,且转瞬即逝,只能通过人的记忆保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口语比文字的保存性差得很远。

世界各地人的祖先的原创文字,都是绘画式的图像标记,被称为图画文字,或者说象形文字的初级阶段。我国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有一部分构字相近,如眼睛、太阳、水,这是因为它们的造字方法都是“比着葫芦画瓢”,直接描摹物体形象。埃及、中东、印度、中国、北美等地的象形符号,有的向成熟的象形文字体系发展,符号更丰富、更简化、更抽象。而在人口流动性大的地方,以一定的生活环境为参照而成的图像难以被其他地方来的人理解,于是仅用简化的图像记录语音,逐渐发展成拼音文字。许多使用象形文字的地方又吸纳、采用了外来的拼音文字。现在世界上只有汉字是仍在通用的象形文字体系。

文字直接影响、促进人本身的发展。例如象形文字被直观、整体地辨识和把握,与传统中华文化整体地把握对象、长于综合归纳的特点不无关系。象形文字的书写、学习都较困难,与中国人的求稳定、重传统相互影响。而拼音文字被逐个字母辨识,与西方文化分别地把握对象、长于分析演绎的特点也有关联。拼音文字易写、易学、易新造,与西方人的求快求新也相互影响。

文字的演进

初级的象形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日趋简化,而且逐渐具有了表意功能,如手持棍棒象征“打”,鸟展双翅表示“飞”,太阳可表示“天”,或“光明”,荆棘可表示“锐利”。又有些象形文字有了更抽象的表音功能,形成表音字,即放弃它原来的字义,仅表示一定的声音。进而连它的声音也不完全采取,而只取其第一音节,产生了表音符号。

img7

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500年,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在这过程中创造出了24个表音符号。

公元前3000多年时,两河流域(今日伊拉克地区)的苏美尔人用小木棒在潮湿的泥板上压出字迹,笔道的形状很像楔子,因此叫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西亚许多地方,阿卡德、巴比伦、波斯等地的人民对它略加修改,成为西亚通用的文字。

img8

这是苏美尔人创造发明的楔形文字

公元前3500年左右,图画式的象形符号文字开始出现在地中海东岸的商业民族腓尼基人地区(现在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后来又在楔形文字和埃及24个表音符号的基础上,形成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共22个字母。

img9

这是刻写在墓碑上的古腓尼基字母文字

古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全是辅音)的基础上,增加了,元音字母形成了希腊字母文字。

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后来成为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img10

腓尼基字母发展为拉丁字母

成熟的文字体系只是语言的记录方式,或者说语言的书面形式——书面语言。但文字延伸了口语的传播距离和时间,并可通过印刷大量复制。文字的诞生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飞跃,是新闻传播工具的一次革命,是人类文明史的发端。

古代文字的保存和传播水平标志着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最初文字保存是通过石板、器皿、兽骨、竹片、布帛等物。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生产了纸草纸。纸草是古埃及的一种植物,高约3米,剥去表皮粗糙的韧皮,将它的髓劈成很薄的薄片长条,横直交错地铺在亚麻布上,敲打后植物的浆液把两层薄片粘成一块,然后压平晾干,便成为很好的书写材料。它不但是古埃及人使用的纸张,随后也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通用的纸张。许多古代文献是以纸草书的形式保留的,有的纸草书卷长达几十米。

中国古代记录信息的载体有石头、陶器、甲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等。一根竹片叫做“简”,把多根简编连在一起叫做“简策”,“策”意与“册”相同。一块木板叫做“板”,写了字的木板叫做“牍”,一尺见方的“牍”叫做“方”。简策一般记录长篇文字,版牍的主要用途是记录物品名目或户口,也可画图和通信。据考证,在公元前1300多年(商代末期),我国已有简策,秦始皇每天要读几百斤重的竹简。简策一直沿用到印刷术发明。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文景时期已有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张。至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等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材料,以沤、捣、抄等一整套工艺技术,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使造纸术达到成熟阶段。

以后文字的传播通过纸质的信件、书籍、手抄报纸、印刷报刊等载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电子传播时代,文字又有了胶片、磁和光记录载体,大大提高了文字的保存、复制和传播水平。

3.新闻媒介

从广义和字面上说,新闻媒介就是一切载有新闻的传播媒介,包括非语言的和口语的。公元前490年9月,希腊人抗击波斯入侵,士兵菲迪皮兹从马拉松战场跑回四十多公里外的雅典,向聚集在中央广场的人群高喊:“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说完就倒地牺牲了。这可以说是上古流传下来最有名的一次口头新闻传播。

狭义上的新闻媒介,仅指以新闻为重要内容的、面向社会大众公开传播的、往往还是连续发布新闻的媒介,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以及手机等移动视听工具。目前已发现的这类媒介中,最早的是古罗马的政府公报。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为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执政官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涉及“政务公开”:每日公布元老院的工作。于是在罗马议事厅外,出现一块涂有石膏的木板,上面有尖笔写下的元老院会议记录,以及政令、战绩、税收、法庭审判等内容。当时这一媒介被称为Album,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这种官方的手抄新闻断断续续持续到公元后330年罗马首都东迁。一位美国传播学者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传播系统。

中国秦朝时,以石刻、木刻、器皿铸刻等书面形式发布的官方新闻信息开始较多地出现。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新闻,就被刻在器皿、木板等上面广为流传。

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连续传播新闻、基层人士也能看到的媒介,是西汉时的烽燧木简。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代的烽燧木简中,有一部分是中央政府的御史大夫下发到各太守府,再由太守府以下各级政府层层转抄到最小的行政单位——亭长和燧长,烽燧士兵也能看到。现在的学者将其定名为“府报”[1]

中国专门传播新闻的朝政公报,最晚在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就已存在,由官方发布、抄录、传播,如公元8世纪初的“开元杂报”。

唐代还有“邸报”,由地方势力的驻京官邸,把皇帝谕旨、朝廷动态、官员迁除、军事捷报等抄录下来,加上自行采集的信息,向地方首脑汇报。目前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的两份唐代的“敦煌进奏院状”,分别是公元876年前后和887年前后的邸报,都是用毛笔写在纸上。唐代的“邸报”只是内部报告,不能算大众传播媒介,但它们和朝政公报一起,成为此后历代朝廷抄发邸报的先河。

宋代时,邸报由中央政府控制,抄发给中央各官署,以及地方州、军一级。主要内容一是朝政简报,关于帝王动态、大臣任免升降等;二是明发上谕,即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三是大臣奏章。此后历代邸报大致如此。宋代的邸报已可抄录后公开出售,还出现了非法的小报,载有邸报以外的新闻性信息,以邸报的形式出售,暗地称为新闻。

明代的邸报中,社会新闻的内容开始增多,但抄传范围基本仍在官员、士大夫内,且一般仍为手抄。

中国最晚在公元650年左右就有了雕版印刷品。宋代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然而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延续时间较长,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很晚才出现,市场发育缓慢,对即时性信息的需求量和需求强度都很有限,再加上封建专制主义对传播的控制,印刷就迟迟没有用在新闻传播上。直到明代亡前6年,即1638年,方有活字印刷的新闻媒介,比西方的活字印刷周报还晚30多年。

在明末清初,邸报又被称为京报。清中叶乾隆年代以后基本称为京报,并可由民间报房转印,公开销售。后来《京报》成为公开发行的民间报纸,内容与官府和官员中传播的邸报有所不同,但基本仍是可以公开的谕旨、奏章和宫廷抄传出来的情况,不得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因而不能属于近现代大众传媒[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