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力学原则

语言力学原则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Ⅱ 语言力学原则语言力学系指借用物理力学的理论来研究语言学,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力的问题已经为语言学界所了解,而语言力学是一个新概念。这就看出语言的力度,不同的语言力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是对交际双方的听者而言,而对说者就要注意语言的力度。而语言力是无法计算的,至少在目前还没有计算语言力的计量单位,也没有测量语言力的仪器。

Ⅱ 语言力学原则

语言力学系指借用物理力学的理论来研究语言学,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力的问题已经为语言学界所了解,而语言力学是一个新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系指除了用语音表达出的有意义的声音,还包括身势、眼神以及所驾驶车辆发出的喇叭声等等,总之,凡是和人类交际有关的语言符号都包括在内。比如你驾驶汽车在小道上奔驰,你看到前面有行人不让道,你突然用力揿动喇叭,发出刺耳的声音,使行人感到你在愤怒,尽管是喇叭声,事实上代表了主人的言语行为。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语言力可以从各个方面来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用不同力度的语言使对方作出反应,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反应。一位教师看到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而且不能按照教师的布置完成作业,考试考得不够理想。这位老师就想鼓励他上进。但是这位教师对学生说道:“你以为你有小聪明就行?其实你不怎么样,耍小聪明是永远考不好的。”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但结果并不如他的想象,这个学生反而丧失了信心,并且产生了厌恶学习的情绪,不愿意到学校去读书。另一位教师对一个相似的学生鼓励时运用了不同的语言,她对学生说道:“其实你是很聪明的,看来你没有考好的原因还是学习方法不对,如果你改变一下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然后,她就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学习方法。结果这个学生取得很大的进步。这就看出语言的力度,不同的语言力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目的相同,但用的语言力度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即使是真理,真理的表达不同,同样会生出不同的结果。我们说医生对待病人要对症下药,教师对待学生也同样要注意到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苏丹流传一个故事,据说苏丹有一位国王做了一个梦,梦到他的牙齿全都掉了,就找来一个大官要他详梦。这位大官说,“您很不幸,以后您每掉一颗牙齿,就要失掉一位亲戚。”他讲的是真话,可是这样讲使国王大为生气,认为他在胡说,就打了他几十大板。然后,国王又找来另一位大官,要他来解梦,他对国王说道:“您真的幸福,这是一个吉祥的梦,这个梦告诉您,您要比您的任何一个亲戚更长寿。”他的解释事实上和前一个人的解释内容是一样的,可是他用了不同语言力度的语言,结果国王大为高兴,赏赐了他100金币。当然,这个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是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不同的语言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如果你想和谐生活,你就要运用和谐的语言;如果你不想和谐生活,你当然可以运用不和谐的语言。

我们常常听人们说:不要注意别人态度,只要对就行。这是对交际双方的听者而言,而对说者就要注意语言的力度。因为注意了语言的力度,其结果就会大不相同,甚至于完全不同。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位老知识分子被送到北大荒去劳动改造。由于身体不好,他生活在死亡的边缘,他内心非常痛苦,因为他认为他自己是一个爱国爱党的知识分子,可就是被认定为反革命,不给他平反,这使他痛苦异常。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离世,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在死之前听到国家的声音,承认他是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当时一位担任赤脚医生的知识青年知道他的希望,在最后一次为他看病时就对他说道:“你不用着急,昨天晚上公社党委开会,决定为你平反了。”这位老知识分子听后非常高兴,千声万声感谢党,并且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人世。这里我们看到和谐的语言使得这位知识分子怀着感谢党和人民的心情离开人间。虽然那位赤脚医生当时讲的并不是真话,但是他的话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比较大,不少人会感到心理有压力。社会舆论认为,有了心理压力就需要去找心理医生。其实,任何人都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言力度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压力。学会运用语言来调整心理压力比找心理医生可能更加有效。比如,一位白领由于长时间的工作而感到心理疲倦,产生厌烦工作的情绪。这时就可以尽可能地从好的方面考虑,从积极的方面考虑,从光明的方面考虑,那么精神就会振作起来,心理压力自然就会消失。事实上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精神压力都是外力加上内因造成的。有了心理压力,就应当运用和谐心理的语言来消解压力。当然,在选择和谐语言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具有积极因素的语言,否则会造成压力的重叠。比如某人有一个弱点,他一再想改正自己的这个弱点,可是在某一个场合他又犯了,他便自我安慰地说“江山好改,本性难移”。这样他对自己重犯的错误有了解释,也消解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为自己又犯同样的错误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可是这里他所运用的语言是消极的,可能产生不断的重叠压力,造成更大更长久的压力。也就是说要用正面的和谐语言来消解心理压力。比如,由于自己的不小心,在一次旅行时自己的钱包被偷。钱包既然已经被偷,就不大可能再找回来,心理自然是很难受的,如果一直难受,总是想着钱包被偷这一件事,就可能形成心理疾病。为了摆脱心理疾病形成的可能性,他就运用一句古老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和“吃一堑长一智”来消解钱包被偷的心理情绪,而且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他知道以后他应该注意保护钱包提防小偷,因为这次钱包丢失给了他一次教训。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运用什么样的和谐语言来调节自己或别人的心理。一般来说要用不同语言力度的语言。语言力和物理力不同,物理力是可以量化的,如运用公斤、公吨等等单位来计算。而语言力是无法计算的,至少在目前还没有计算语言力的计量单位,也没有测量语言力的仪器。因为语言力所作用的是人的心理,而心理的变化常常在表面上是难以发现的。我们不妨把语言力分为五等:A、B、C、D、E。A代表最强力度,B代表次强力度,C代表中性力度,D代表较弱力度,而E代表很弱力度。不同的力度对听者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这里C是指一种中性的力度,A的破坏力最强,E最具有说服力。比如下面所举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已经上课五分钟,一个女学生才走进教室。他对这个女学生可能说以下的语句:

A:你怎么迟到了!你知道迟到是丢脸的事吗?

B:你迟到五分钟了!学生要懂得遵守纪律。

C:你迟到了!下次要来早些。

D:你迟到了,赶快到你的座位上去听讲。

E:刚才我讲的内容你没有听到,等到下课我对你再补讲。

我们知道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尤其是女学生,又特别是内向的女孩子,何况现在又是独生子女。女学生迟到,她自己也感到很难为情,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就会使她更加难堪。如果语气过重,就有可能伤害她的心理。当然教师批评学生也不是没有理由,因为学生迟到,或者经常迟到,或者是屡教不改,可是,作为一个教师,主要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仅传授他们知识,而且要教他们为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如果要批评学生,而且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批评学生,就要考虑对待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语言力的语句,语气不仅不能过重,而且要带有鼓励的特点。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前面所举的例子。

A:你怎么迟到了!你知道迟到是丢脸的事吗?

(结果:(1)学生感到心理非常不满,尽管没有回答,愤恨埋藏在她的心里。(2)在教师的心理也留下了语言力的反作用力:感到自己对学生的话太重了,对学生可能造成伤害。他的心理也感到有些愧疚。)

B:你迟到五分钟了!学生要懂得遵守纪律。

(结果:(1)学生感到心里有些不满,但也知道迟到是不对的行为。(2)在教师心理留下的反作用是:感到自己没有运用教学法原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己对学生的批评还嫌生硬。)

C:你迟到了,下次要来早些。

(结果:(1)学生感到老师的批评很合理,赶忙走到自己的座位上。(2)教师感到欣慰,因为自己对学生的批评是得体的。)

D:你迟到了,赶快到你的座位上去听讲。

(结果:(1)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很关心,在惭愧中夹着欣慰。(2)教师感到内心很高兴,因为自己运用了符合心理学的教学法。)

E:刚才我讲的内容你没有听到,等到下课我再对你补讲。

(结果:(1)学生对老师很感激,因为老师对自己的学习很关心。(2)教师感到自豪,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如此对待学生。)

当然,这是一个发生在理想环境中的例子,比如所提到的教师是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训练、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如果是那些根本不具备教师素质的人,当然情况就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语言力学原则系指在一般情况之下或者在理想情况下的交际场里的行为,也就是说是在和谐社会里的交际模式。虽然语言力可能产生各种不同情况,如语言力会产生诱惑力、腐蚀力、逆反心理等等,但这些只是具体的力行为,而语言力学原则不同于言语行为。语言力学原则包括互换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合适性原则。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各种不同的原则。

1

群体或者社区能否相处和睦,和语言的运用有直接的关系。没有语言任何群体或者社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任何群体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个体与个体之间要保持思想与行动上的沟通和联系,才能形成有序与和睦的群体。任何群体都希望有一个和平、可持续发展以及能够合作的环境。实际上这种环境也才是群体和谐发展的方向。孔子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几千年之前他就提出以和为贵的理论。各个国家的先哲们以及各个宗教的创始人也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把“和”作为群体的首要目标和宗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今我国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也基于同一个道理。群体内部的和谐与人际交往中的语言力度是有关系的。在人际交往中忽视语言力度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自然就难以达到群体的和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人际之间的互换性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什么是互换性原则呢?互换性原则系指甲乙双方在交际场合的有礼貌的互动。如在路上甲遇到了乙,甲对乙说:“你好”;乙对甲也说:“你好”。这是最简单的互换方式,是有礼貌的与友好的互动。如果甲对乙说“你好”,而乙没有回答对方的话,也就是说乙没有参与互动,可以看作是不友好和不礼貌的。当然,这时甲应当对乙方为什么没有进行互动作出推理和得出结论:是否乙没有听到,或者乙的听觉有缺陷,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影响乙方的互动。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之下,不参与互动是不符合互换性原则的。一个非互换的言语交际不仅可能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而且也可能导致和言语交际有关的某件事情的失败。比如甲是一名顾客,她对乙(卖菜的人)说:“这青菜多少钱一斤?”而乙忙于其他的事情没有回答。甲就有可能感到对方没有诚信,所以就去别处买菜,使乙失去了一次生意。这是由于乙没有符合互换性原则而使得这次交际失败。

在互换性原则里,双方可以有适当的夸张和个人的偏向,但这些都是以诚信和关联为基础的,而且夸张和偏向不能够过分,应当适当。如果不注意诚信,在一次互换里是成功的,而在下一次的互换里就有可能失败。如甲问乙:“这青菜好吗?”乙的回答是:“好,你放心,这菜没有农药。”结果甲发现菜里有残留的农药,那么乙在甲的心目中就会失去诚信,下次甲就可能到其他人那里买菜。为什么在这个原则里允许有适当的夸张和个人的偏向呢?因为任何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一个个体也都有其自己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说,人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人不可能像产品一样,有统一的样式和标准。人们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同样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程度上的不同。不发达地区的人会说一栋五层楼是“很高的楼”,而发达地区的人把八层楼也会说成是“一栋矮楼”。可见“高楼”和“矮楼”是相对的。因为各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对语言的运用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有的时候夸张也不一定是真的夸张,但是在听话的人来说就好像是夸张了。

在互换性原则里还要注意交际过程中的对等性、和谐性、非竞争性以及诚信性。所谓对等性系指对等的互换。如你对他说“你好”,他也对你说“你好”,或者相当于“你好”意思的语句,更具体地说双方以相当的语态和内容进行交际。

所谓和谐性系指用和谐的方式来交流思想。因为从理论上讲,一个人要有心理上的和谐,这样就不仅能够做到自我和谐,而且能够做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和谐。当自己发怒时不要因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对别人的态度;同样在高兴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因为只有和谐的心理才能做到真正的互动。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也就是用许多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我们需要从中选择一种最适合互换性原则的语言。可以举一个经常发生的例子来说明。公安部门110常常接到不少恶作剧电话,严重地影响了公安部门的工作,甚至造成执勤的困难。应该说有些乱打110电话的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可是公安部门的发言人回答这个问题时却没有严厉地责备他们,他是这样说的:“首先我们要感谢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由于我们警方的力量有限,因此希望大家在报警的时候要有选择……”这样的回答就使用了和谐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而且对有些乱打110电话的人来说也会感到惭愧,即使他们一时没有觉悟,但是在多次以后也会逐步觉悟,会感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再搞恶作剧。

所谓非竞争性系指在一般情况之下人们之间的交际是和谐的,自然是非竞争性的,至于在商务谈判和外交谈判中的语言就是竞争性的了,当然语言运用的情况就有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设想在一种理想的情况之下的语言交际,是一般日常的交际行为,尽量避免竞争性的语言。

所谓诚信性系指人们在交际时所抱的态度应当具有诚信或诚意,如果抱定恶意来进行语言交际,显然不能成功。至于在交际过程中出现适当的夸张,前面也提到过,是允许的。

2

平等性原则系指在日常交际中言语交际双方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但是在任何一个社区或者组织里,由于人们的分工不同,地位自然就有不同。由于角色分工的不同,在工作中的言语交际行为就有不同。比如在有严格纪律的军队里,下级服从上级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是不能违背的。在家庭里,晚辈应当尊敬长辈。但是在路上或者在火车里一般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旅客,在旅客之间是没有上下级之分的,都是平等的,所以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就需要遵守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包括一般的平等性原则和角色性特点。先看一般的平等性原则。刚才说在火车上大家都是旅客,某人对另外一个人说“你到上海去吗?”后者回答“是的,你也到上海去吗?”尽管第一个人可能在单位里是一位处长,而第二个人是一位普通工人,在旅途中这位处长是无权对别人发号施令的。如果在日常交际中没有注意到平等性原则,交际就会失败。不妨看以下的例子:在火车上,甲对乙说“你去打开水!”如果这里的乙是甲的朋友,说这句话是可以的。如果乙和甲只是刚刚认识,这种语言就是不适当的,不符合平等性原则。当然也要看具体语际环境。如果两人虽然不认识,但是交谈了一个阶段,两人已经熟悉,一人对另一人说“你去打开水,我来给你泡方便面。”这当然是可以的。在一般情况之下,每个人都要注意到日常交际中的平等性原则。

在讨论日常交际中的平等性原则时特别要注意的事情是角色性转变。不同的角色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际。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交际往往会失败。在军队训练的时候,团长对下级士兵可以用命令性语言,但是在火车里不能用命令性的语言对待任何一个旅客。一位军官不能用命令性的语言对旅客说“你把窗户关上!”只能用征询性的语言对旅客说“(我身体不好,怕风)我想关上窗户,你看行吗?”

(1)你把窗户关上!

(2)我怕风,我想关上窗户,你看行吗?

我们把上面的两句话进行比较,不难发现(1)是不符合平等性原则的,而(2)是符合平等性原则的。用征询性的语言是平等性原则的一个特点,是对对方的尊重。在旅途中是不存在角色区分的,任何人没有权利用命令式的句型对别人讲话。(1)是命令式语句,不符合平等性原则;(2)用的是一种商量性的口气,也就是征询性的语气,符合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系指在日常交际场合应该并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但是由于社区不同,日常交际可能转变成为角色性交际,角色性交际是否也要符合平等性原则呢?事实上角色性的交际场合和平等性原则并不矛盾,尽管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尽管不同的角色在语言方面有一定的分别,然而不同的角色仍然要遵守平等性原则。指挥官在指挥作战时自然要运用命令式的语句,但是在一般场合下指挥官对待下级仍然要注意用平和的语调,从平等的角度出发,这样指挥官就会更加受到广大士兵的尊敬和爱戴。任何上级如果平时对待下级都是运用命令式的口气讲话,必然在广大士兵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不同角色的场合,如父母子女、教师学生、经理科员等等之间。比如,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是平等的,老年人不能倚老卖老,对待年轻人不能以长辈自居;同时,年轻人对待老年人更要注意用一些比较尊敬的字眼,如“您”、“您老”等等。相互尊敬事实上就是平等对待。任何角色不能强调自己的职业语言,军官不能说他的命令语气是职业习惯,刑警大队的警官们也不能强调自己所使用的审讯惯用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角色认同和平等性原则是相关的,是没有矛盾的。一般角色可以用上位和下位来表示。不管处于什么上位的角色都应该提倡民主,不能专制,不能独断独行。而不管处于什么下位的角色,也应该懂得什么是民主,不能对上级总是奴颜婢膝,这样只能损坏自己的形象。当然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同,角色具有因袭的特色。比如中国的历史长期处于封建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的不少特点都遗留到现在。在一些场合下级明明知道上级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他/她也不敢不听。上级总是用不平等的语言和下级讲话,而下级又总是在低头服从。这可以从清朝古装片电视剧中皇帝、大臣以及当时的不同角色在各种场合的对话中看出。

在特定的情况下一般的平等性原则转变成角色性原则,而角色性原则是以平等性原则为基础的。比如在执行任务时,不同的角色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自然在语言方面有差别,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同的角色必须要用不同的语气。在战场上,为了作战的需要,连长对士兵必须用命令式的口气下达命令。而士兵必须服从。不仅在军队是这样,一般在正常工作时由于社会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语言交际就可能表现出非平等性。因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任何组织成员就应该遵守这种游戏规则,否则这个组织就有灭亡的危险。其他如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医生对病人、上级对下级等等,也要遵守各自的游戏规则。在特殊的交际过程中会发生非平等性现象,不管怎么说,这类非平等现象的基础仍然是平等性原则。不同角色在言语交际时虽然处于非平等的地位,但是要注意遵守平等性原则。比如,连长对士兵虽然是下达命令,但是不能过于粗暴,乱发脾气,否则就会失去平等性的特点。

我们在一些当代军事小说里(特别在一些有关的军事片中)时常看到作者对基层领导和下级军官的描述,在言语方面过于粗暴,作者认为只有使用这种粗暴的言语才能表现出军人应有的气概和作风。但是我们从语言力学来考虑,这类军人虽然能够打仗,但他们绝对不是完善或完美的军事家,至少在言语交际方面存在着缺陷。虽然,人无完人,但是不能让读者有一种印象,以为军人就应该有这种作风,好像军官对谁都应该用命令式的语句。我有一位朋友是转业军人,他说军官对士兵的粗暴态度是军人的本色。其实他的说法是错误的。从人类正常的交际行为来看,这种粗暴的交际行为是不符合平等性原则的。虽然由于角色不同,语言的确是有所分别,这只能在命令句和严肃的态度中表现出来,而不能用粗暴的态度来置换。中国共产党许多高级将领对待下级士兵都爱护备至,没有见到过有谁喜欢运用粗暴态度的。

教师对待学生也同样如此,一句不恰当的话语就可以使学生发生不应该发生的行为。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由于教师不恰当的批评而使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的例子已经很多。教师在讲话时以为讲重一些没有关系,因为自己是老师。甚至于有些老师用一种自认为是幽默的话对学生进行讽刺,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不恰当的话语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有一个本来很用功读书的女学生在一次回答问题时没有答对,教师就对她批评道:“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回答不出,你真是一个笨蛋!”这位女学生听后,在她心理产生对老师的不满,表现出反抗意识。另外在她的潜意识里还会发生更为可怕的思想。她会从本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女孩子而变成为自认为是很愚笨的女孩子。可见平等性原则是很重要的。

3

在日常的交际场合,人们不仅要注意互换和平等,还需要注意到语言的合适性原则。前面我们谈到过真理也需要注意表达的方式。真理表达不好就会造成大错。父母希望子女学习好,要子女用功读书,取得优秀成绩本来没有错。但是作为父母如何向自己的子女表达他们的想法就是一种艺术。有的子女由于不满家长的这种不合适的表达而出走、逃学,甚至于发生自杀的现象。可见,表达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在语用学里学者们讨论过有关合作原则问题,上述情况就属于合作原则。语言力学认为,互换性原则实际上就体现了合作原则,因为既然参与了互换,就具有合作性质。另外,合作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言表达合适的问题。虽然在交际场合中人们之间的互换已经达到了合作,但是在合作过程中的表达是非常有意义的,只要表达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这在外交事务上是很重要的。外交家的用意和出发点是好的,由于表达不合适而造成外交失败的例子是很多的。伊拉克战争和萨达姆的后果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和萨达姆的语言是有关系的,如果他注意到运用语言的艺术,就不会遭到打击,也不会使布什有机会发动战争。

关于合适性原则至少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了解对方的心理,二是要注意宽容,三是要从中庸出发。下面简单地讨论一下上面的几个问题。在熟悉的朋友之间是易于猜测对方心理的。但是在陌生的场合,交际双方相互之间不了解,就要从对话中推断出对方的心理活动。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只按照自己主观的论断,就会错误地理解对方用意,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至于造成更大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下面的事件:一位在路上行走的路人无意踩到别人的脚,他没有向对方道歉,对方很不满意,就说道:“你眼睛瞎了!”当然对方的话是粗暴的,是不合理的。但是对方的这种粗暴的言语是由于他踩到对方的脚而引发出来的。当时就应该推断出对方不满,赶紧向对方道歉。如果不道歉,反而也用恶意的话中伤对方,如“是你眼睛瞎了,是你撞到我身上的”,这样就会产生纠纷,纠纷扩大后还会引起动手,甚至于产生人命案件。这决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情,如我国有名的足球老将徐福生就是走在路上和别人有了一点小纠纷,由于言语的不慎而被对方打死的。如果双方在言语上注意合适性原则的话,就不可能造成悲剧:一个死去,另一个被送进监狱。

为什么要注意宽容呢?因为在日常交际中的言语行为都不可能是理想的,不可能进行得那么顺利,时常会发生纠纷,在产生纠纷的时候,只要有一方宽容另一方,就不至于把问题弄大。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曾经在一篇短篇小说里创造了两个人物,他们原来是最好的朋友,就是由于一方有一次骂对方是“笨鹅”,结果闹得两代人打官司打了几十年。如果有一方宽容对方,问题马上就解决了。应该认识到宽容是解决纠纷的最好方法之一。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呢?中庸不是走中间路线,不是妥协,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庸之道从哲学来讲就相当于数学里的黄金分割法,也就是最优选择。比如服药,用开水不好,用冷水也不好,而最好的选择是温开水。中庸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我们不能使中庸庸俗化。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同事突然在我面前大发脾气,说“你说你写过几本书,都是假的,你根本没有任何才气!我看你根本就不会当系主任……”我听后当然很生气,因为我没有对她讲过这些事情,而且她的口气就像文化大革命里的小将一样。但是我知道,我应该平心静气,如果我对她也同样粗暴,就会发生更大的纠纷。我和颜悦色地对待她,后来她认识到是她自己不对。

合适性原则还包括流行色、心理宣传以及广告等等。当然,这一些都属于集体性的语言,因为这种语言不是影响一个个体,而是影响整个集体。比如广告就是典型的影响集体的语言,如果广告适合人民大众的心理,广告所宣传的物品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当然任何广告词不仅要符号合适性,而且要真实,具有诚信。如果广告词很合适,很受群众欢迎,而所宣传的是虚假广告,仍然会受到群众唾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