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语言交际原则

语言交际原则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破坏语言交际规则的人都是不礼貌的。语言交际的基本规则大体有尊重、相容、得体和策略四方面。在说话中总有些人不知道尊重别人,而这集中表现为具有某一优势地位的所谓“尊者”。这些尊者凭借一己之长,在处于优势时,往往说话不知尊重对方,不知尊重别人,说话口气或是盛气凌人,或是口出狂言,或是侮辱对方,或是口不择言,或是脾气甚大,或是粗语连篇。在交际中,尊重原则是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前提。尊重老人是美德。
语言交际原则_现代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所谓基本的规则就是在所有说话场合都要顾忌和遵守的规则。人们说话还有很多更为具体的规则,这些具体的规则都是在基本规则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基本规则是保证说话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前提,有了这些规则作前提,人们的日常说话氛围就不会被破坏。是否遵守这些规则其实是人的品位高低的再现,是人知识水平的反映,知识水平高的人,往往也是一个说话彬彬有礼的君子;品位低下的人,往往是一个鄙陋粗俗、不学无术的市井之人。

说话的基本规则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总结出来的,人们平时并不会挂在口头上,但人们都会约定俗成地去遵守。很多人一辈子也许没有想到去总结这些规则,但人们在说话中都会潜意识地、恰如其分地守护它,并会不时地提醒自己。任何破坏语言交际规则的人都是不礼貌的。

语言交际的基本规则大体有尊重、相容、得体和策略四方面。

一、尊重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说话场合中得到尊重。人的社会地位有高有低,人的金钱有多有少,人的长相可以有美有丑,但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人的尊严是平等的,不能以你的钱多你的尊严就多,也不能以别人是普通百姓,别人的尊严就少。尊严是做人的体面,是人的内心的一种品味,是人在公众场合的一个价值评价。尊重人的尊严能够引发人的相互信任、彼此坦诚等情感,能缩短人们交往的心理距离,从而完成说话的过程。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对方的规定和规范,尊重对方的尊严,尊重对方的身体,尊重对方的隐私,尊重对方的人格等,知道什么不该说,什么必须说。不尊重,就是冒犯了对方的这些禁忌。

(一)几种不尊重人的表现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不尊重人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在说话中总有些人不知道尊重别人,而这集中表现为具有某一优势地位的所谓“尊者”。这些尊者凭借一己之长,在处于优势时,往往说话不知尊重对方,不知尊重别人,说话口气或是盛气凌人,或是口出狂言,或是侮辱对方,或是口不择言,或是脾气甚大,或是粗语连篇。这些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最终的结果也是得不到他人尊重的。

1.狂妄自大,盛气凌人

在生活中,有些人以为自己了不起,言谈举止中充斥着张狂,在众人面前总是夸赞自己,贬低别人,处处显出高人一等的样子。这类人往往不是大领导,钱更不是最多的,但又不是平民百姓,相对的养尊处优,让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生活中这种狂妄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为官的狂。这种狂主要是到处摆官架子,处事高调。二是有钱的狂。总是到处显摆自己的财力。三是文人的狂,在说话时总显得自己水平高,时刻不忘贬低同行。

2.肝火旺盛,脾气甚大

有些人平时说话时,肝火旺盛,喜欢和人较劲,压不住自己的火气,动辄就发脾气,就要争个我长你短。说话时,常带火药味,口气很冲,随时准备和你理论。

3.口不择言,常爆粗口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喜欢爆粗口,以有口头语为张扬个性,以敢说粗话为荣耀。这与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文艺团体,这类话题就比较多。说这类话还和人的品位有关,和人的欣赏水平也不无关系。

4.轻慢他人,侮辱对方

有一些人在平时的交际中,爱揭别人的短,并以揭别人的短处为荣耀,这是特别没有道德的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其实在揭别人短处的时候,自己本身也有短处,在暴露别人隐私的时候,自己也有不光彩的隐私。

5.阴阳怪气,不知轻重

有些人说话不识大体,不知礼貌,说话阴阳怪气,不知轻重,不知自己的话语很具有攻击性,很能挫伤别人。

在交际中,尊重原则是实现交际目的的重要前提。坚持交际的尊重原则,就是在举止上和人格上尊重他人。

(二)尊重他人的几个方面

1.尊重他人的思想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一无二的,考虑问题的方法也是独特的。尊重他人,首先表现在尊重他人思想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体现出对他人思想的理解。这往往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问题。和对方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用得体的言行传递出理解对方的思想,对对方提出的观点给予充分的考虑,满足交际对象自尊的需要。如果对方有不想提起的事情,不喜欢谈论的话题,不想提起的人,都要尽量避免在他面前提起。

2.尊重他人的身份

身份是社会赋予的一种地位。身份显赫能满足人自我价值的需要,但也会给人带来一种瞧不起别人的感觉,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潜意识。身份太一般,又会让人有一种自卑感。尊重人,就要尊重他的身份。生活中不以出身来划分人,不以身份的尊贵与否来看人。对待显赫的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待普通百姓,也不能瞧不起。对一些权贵者来说,遵守一般人的身份,理解一般人的思想或想法,往往是一种美德。

3.尊重他人的年龄

对年龄大的人举止要礼貌,礼让三分是现代人应有的文明,全人类各个民族都有尊重老人的礼貌规范。尊重老人是美德。尊重年龄,就是对老人要在言行上经常使用敬语,不顶撞老人,举止不能冒犯老人。有时,老人的言行并不都对,但当老人的一些言行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时,我们就要包容、退让一步,而不能去较真。在原则问题上需要和老人交流时,也需要选择好言辞,不能不顾言辞和行为随意乱说。

4.尊重他人的性别

对异性,要有符合性别规范的举止和礼貌,这在全世界都是通行的。违背了这些礼貌,就是行为不轨。一些常用词,如“图谋不轨”“举止轻佻”“不端庄”等都是形容一个人在异性面前没有符合规范的举止。异性的很多行为具有私密性和不公开性,这些行为如果表现在大庭广众之下,那就很不礼貌了。

5.尊重他人的职业和劳动

职业只是社会上的分工不同。从人的尊严上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工作的卑劣,不能以工作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比自己好的就尊重,不如自己的就瞧不起。这是很不好的。懂礼貌的人,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不去无端破坏别人的劳动果实。例如,干净整洁的公共场所,是别人动手打扫整理的结果。如果在这里乱扔果皮纸屑,乱吐瓜子皮,弄得一片狼藉,那就很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极为不懂礼仪规范的事情,是无知和没有教养的举动。

6.尊重他人的地位

自从人类社会一开始,人们就有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就是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角色不同,对社会支配所起作用的大小就不同,所以社会分工就有了优劣和高低之分。在社会分工中,贡献大的,具有支配地位的人就成了这个社会的尊者。尊者就是在社会上让人尊重的人。在现代社会,这些尊者有些是领导,有些是社会知名人士,有些知识丰富,有些占有的社会资源多。对这些尊者,我们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

7.尊重他人的个人习惯

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不会以别人的喜好会去改变。尊重人就要尊重他的个人习惯。习惯有好有坏,如早起早睡,就是好习惯,熬夜贪睡,就不是好习惯。但有些习惯,也不分好坏。例如,有人吃饭就喜欢细嚼慢咽,有些人就喜欢吃甜食,有些人就喜欢安静,有些人就喜欢红色,这些习惯无所谓好坏。尊重他人,就要尊重别人的习惯,不要强迫他人改变习惯,也不要随意指责别人的习惯。

8.尊重他人的爱好

每个人还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爱好。这些爱好是个人性格导致的,是个人长期形成的偏爱。和习惯一样,爱好也有好坏之分,也有品位的高低,但如果一个人的偏爱没有伤及别人,也无伤大碍,只是一种自己的喜好,这也需要人们去尊重,不要随意去非议别人的爱好。如有些人喜欢吃辣的,有些人喜欢穿西装,有些人喜欢旅游,有些人喜欢摄影,有些人喜欢养小动物,有些人喜欢独居,这些爱好无所谓好坏,是个人的偏爱,这些都应得到尊重。

9.尊重的他人的隐私

所谓隐私,就是不想被别人知道的个人行为,具有隐藏性和秘密性的特点。每个人都有不为外人所知的隐私。所有人都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一些个人隐私,更不喜欢别人议论自己的隐私。尊重人,就是不在背后议论别人的隐私。议论别人的隐私,打探别人的隐私,甚至传播别人的隐私,这是典型的市井作风,是没有品位的表现。

10.尊重对方的身体

日常举止中,不能随意触摸别人的身体,不合时宜地碰撞别人的身体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尤其是对方是异性时。尊重对方身体,还表现在尊重别人身体的某种缺憾,不能随意提及别人身体上的某种缺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着瘸子不能说地不平,当着聋子不能说声音小”。

11.尊重对方刻意的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我们都有约定俗成的交际距离。交际距离是人们在日常交往时最适宜的相对距离。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空间,最近距离不应小于30厘米,最大距离不应大于1.5米。超过1.5米,就是陌生人的交往,小于30厘米,就是亲密接触。但在一些特殊场合要例外。如在公交车上,人挤人,人们的时空距离可能为零,但这不表明就是亲密接触。在交际中,要遵守这些空间距离,不能随意逾越,逾越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12.尊重他人的情感

每个人都会有与众不同的感情或经历,这种感情经历是个人的,更是隐私的。尊重别人就要充分理解别人的一些感情。对别人感情方面的任何经历不做评价,不去触及,也不乱议论。任何对他人的感情经历说三道四的人都是极为不尊重人的。

13.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是最不礼貌的行为。不攻击他人,不仅包括平时,也包括和别人出现矛盾时。有了矛盾,就事说事,不涉及人身攻击,不用侮辱性言语,不用脏话骂人,不带口头语,不去涉及对方身体的部位,不去涉及对方的短处。

14.不能狂妄自大

通常,狂妄自大的人往往都不是很优秀的人,因为真正优秀的人是不会狂妄的。狂妄就是自吹自擂,把自己捧上天,瞧不起别人。

二、相容原则

相容,即宽容、容忍,是指人们在交际时要宽宏大量,心胸宽广,不计小过,能容他人之短。相容原则就是指在和人交往中对一些非原则的问题、无关大局的小事不要去斤斤计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人和事,以达到友好交际的目的。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复杂性必然导致人的个性的丰富,必然引起个体之间冲突的加剧。可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再好,也有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处事,不能以自己的个性来论短长。就是对方对自己有一点不好,也不能抓住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容忍别人犯错误,学会宽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具备宽宏豁达的心理品质。要做到为别人着想,换个角度看问题,做到以诚相待,创建良好的交际氛围。

宽容是一种美德。任何做大事的人都是能团结绝大多数人的智者。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来不缺乏团结精神。正是无数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中国的独立,正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才实现了当代中国的富强。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无论想要做什么,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团结他人,永远是思想善良的人的最高需要。

在现实中,心中容不下他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心胸狭窄,无端怀疑

一些人,心胸不宽广,爱猜疑,怀疑一切,事事与人不善,怀疑任何事情和任何人。看人,首先假设对方是坏人,抱有一定的戒备,以为别人会对他不利,随时准备回击对方。平时多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品评、观察他人,这些人所奉行的世界观是你对我好我才能对你好。对别人的许多话语和提议,都从自己的角度去乱加解读,都以为不利于自己,是针对自己的,人人都和他过不去,从而引申出很多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然后在再解读后的基础上开始回击对方。这是典型的“性恶论”者。这类人,一般性格比较内向,封闭自己,不善于交流也不想和别人交流,分析问题片面、极端。反映在说话中,就是这类人对任何事情都是怨天尤人,情绪偏激。这种情况,严重者是心理有问题,较轻者,是世界观不完整。由于现实中心胸狭窄的程度不一,所以这些人的激烈反应程度也不一样。

2.过于自私,事事想争

一些人,由于自私自利的世界观,处处都想占便宜,处处想得好处,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以获得便宜为心理平衡、以得不到便宜就是吃亏,更看不得别人得便宜,自己吃亏。处处事事,先替自己打算,说话和处事时,见荣誉就上,见利益就争,哪怕是蝇头小利,也要去争个头破血流。总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事实上,从没有只沾光的人,也从没有只吃亏的人。经常沾光,总有一天要吃大亏;而经常吃亏的人,总会得到补偿。

3.斤斤计较,针锋相对

一些人在处理矛盾时,喜欢斤斤计较,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说话时喜欢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为只有这样,才是保护好自己,才能使得自己不被人欺负。其实,这些人是保护自己过当。任何人说话都不可能很得体,当感觉别人说话有时牵涉到自己,不利于自己时,要分析一下对方是不是有意的,要看话语的严重程度,要分析当时的话语环境和氛围,不能不顾时间、不顾地点、不顾场合和人随时反击,那样是很不礼貌的。还有些人,说话喜欢攻击对方,口无遮拦,含沙射影,以为这就是直率和坦诚,其实这才是最幼稚的做法。

容忍宽容别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

和自己打交道的人,并不都是自己都喜欢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喜欢的人,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权利,我们没有任何权利赶走他们。既然不能赶走他们,那就只能与之相处。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只要不是原则问题,要学会退一步,学会让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不喜欢别人不要紧,关键是不要处处和不喜欢的人作对,不要有意为难他们。可以躲开他们,少接触,少说话,但不能有敌意。自己的心胸宽一点,与人为善就是了。现实中,往往会有些人就喜欢针尖对麦芒,你说我一句,我一定要顶过去一句,你瞪我一眼,我一定要还过去一眼。其实这很没有必要,大度的人、成大事的人都不会在这些小问题上和别人一般见识。而在这些小问题上喜欢和别人过不去的,往往都是小人物。成大事的人,都很会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

2.学会听自己不喜欢听的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都不喜欢认输,很多人总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看别人都是缺点,看自己都是优点。表现在交往中,就是举止说话不会让人。人们说话不可能句句都说到人的心里去。交往中,听到自己不喜欢的话,尤其是别人无意中说的不好听的话,可以装作没有听到,一般不要顶回去。不能别人说你什么,你也回顶过去一句什么。这样只会把事情办得更糟糕。回顶别人是不礼貌的,是不符合礼仪规程的。如果别人是有意地说一些不好听的话,也要考虑一下,是否值得迎战,如果不关痛痒,大可扭头就走。迎战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更不能听到不顺心的话,就随时发泄给对方,那样事情会急转而下,最终把事情处理的一团糟。

3.学会面对自尊受到的挑战

每个人都有尊严。当自己的尊严受到挑战,尤其是对方有意污蔑你时,要学会有理、有利、适时地还击,还击不在声高,也不在于严厉斥责,而在于要说到点子上,要把最能置对方哑口无言的话说出来,让对方知道自己不可欺负。最好告诉对方,自己对他在忍耐,请对方适可而止,不要继续挑衅,否则双方唇枪舌剑,谁也得不到好处。但自己也要适可而止,不能恶语相加对方,不能以尊严对尊严,别人损伤你的尊严,你也去损伤别人的尊严,那是不可取的。但如果对方是无意地冒犯了你的尊严,而且对方还没有意识到你的尊严受到挑战,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暗示或提醒,让对方及时意识到,而不是马上变色,恶语相向。

4.学会吃亏和忍让

没有永远沾光的人。经常沾光的人,其人缘决不会太好。在日常交际中,人要学会吃亏,学会忍让别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别去沾光,尤其是别老去沾光;二是当别人沾你的光时,要学会吃亏和忍让。这既表现在语言方面,也表现在物质方面。当别人做出不礼貌的举止时,当别人沾你的光时,当别人说话伤到自己时,你要学会忍让一点点,至少不要总是想着占便宜。

正如自己偶尔会沾点光一样,自己偶尔也会吃点亏,古人说“吃亏是福”,这话一点也不假。只要不是老吃亏,偶尔吃点亏没有坏处。吃亏的最大好处是不会得罪人,而沾光最大的坏处是会得罪人。你沾了别人的光,别人会记住你的。你吃了一次亏,别人也许不知道,你经常吃亏,别人会同情你的。有了同情,就有了弥补你吃亏的机遇。

吃亏和忍让是大度,是一个人不计小节的外在表现。看问题要大处着眼,不要在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上去纠结。如果能跳出小事的圈子,看问题从大处看,这才是睿智之举。任何成功的人士都是先从吃亏和付出开始起步的,也都是从忍让开始的。

5.要容忍长辈、尊者

上级、长辈、师者都是尊者。什么是尊者,尊者就是需要我们去尊敬的人。对尊者的尊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们的言行和观点要表示服从,在尊者面前做到礼貌、谦恭。二是对他们的一些不是太正确的言行或观点表达不同的意见时要委婉,不能直接反驳,这就是维护尊者的尊严。尊者都是很要面子的,也都很看重自己的尊严。在众人面前驳斥尊者的观点,数落尊者的不是,就是对尊者的挑战。有时,尊者的确做错事情了,但为了尊者的面子,也不能当面指出,最好事后找个单独的时间和尊者探讨,那时尊者一定会接受的,他也会理解你的苦心的。

6.学会糊涂

所谓学会糊涂,就是指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学会别去较真。生活中很多事情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也没有好坏的区别,更没有捍卫真理之说。对这些非原则的事情,要学会用糊涂来处理,不能太较真,太较真就是“钻牛角尖”“认死理”了。古人的所谓“清楚不了糊涂了”的话就是指处理这些非原则事情的技巧。

7.学会得理让人

由于现代生活的浮躁和自利,生活中,我们很多人性格都比较浮躁,在得理的情况下,很容易对陌生人大声吼,脾气很大,一副胜利者的面孔。甚至有时在没理的时候,脾气也很大,要去无理搅三分,这都是没有品位的直接表现。其实现实中,在处理很多事件时,我们不能得理不让人,而要学会得理让人。得理让人是有品位的人做的事,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应有的品德。得理让人才能给对方最大的面子,对方才能记住你的“恩惠”。得理不让人,尽管我们赢得了道理,但却很可能因此而得罪他人。

三、得体原则

所谓得体就是举止言行要符合当时所处的环境,进退有致,该高调时能高调,该低调时能低下来。不同的环境下,人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举止,面对不同的人物,场合不同,身份不同,人们说话的口气、语调、举动、运用的礼仪标准就不会一样。

说话和交际中的不得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低调时不会低调;二是不该说的话说了,不该做的事做了;三是该说的话没有说,该做的事没有做。

有些人做人和做事都不愿意低调,都喜欢轰轰烈烈,张扬自己,不论在任何场合,都喜欢托大,甚至喧宾夺主。这主要表现在别人讲话时随意插话,而且还肆意地插话;当众随意驳斥别人的观点;自作主张插手别人正做的事情等。现实中还有些人,在交际场合中不懂礼数,不看自己的身份,“越位”行动,不该自己说话而说了,在一定场合不该自己讲的话题而随意讲出来了。在言谈话语中,有些话需要点到为止,多说一句就显得突兀,少说一句就显得不到位,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而有些人就是不会把握这个度,往往把问题弄糟,破坏了本来和谐的气氛。交际和言谈中有些话是必须要说的,如见面问候你好、分手道声再见等,这是友好的表示,也是礼貌、礼仪的表现。但有些人,尤其是一些自命不凡的人,高高在上,以自我为中心,就不知道这些礼节,对他人的问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不回应别人的礼貌或问候,这是极为不礼貌的。

所谓得体,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看身份选择举止

这要分别看双方的身份去选择不同的言行举止。自己的身份不同,对方的身份不同,作为当事人,其举止言谈就不会一样。当一个人在自己家说话,就可以没有多少顾忌,说话粗鲁与否,口气如何,家人一般都比较宽容。但如果到了公共场合,面对朋友或者不熟悉的人,说话就要注意一点了,举止言行就要规范一点。当面前站的是自己的长辈或老师时,那就更要收敛一些,不能过分、放肆。

2.看场合选择言行

不同的场合,人们就要有不同的言行举止。如果是公共场所,人们就要选择小声交谈,避免干扰别人的听觉;如果是在工厂车间,人们说话的声音就会很大,因为隆隆的机器声影响着人的听觉;如果是在别人的婚礼上,你的举止就不能盖过新郎新娘,要尽量低调;如果是在会场,作为听众,你就不能频繁进出,更不宜来回走动。一个人,周末在自己的家,可以穿得很随意,但出门就要穿得整齐一些,如果出席正规场合,比如坐在主席台,着装就应该庄重一些。

3.学会转换身份

人们在不同的环境,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身份和心态,调整自己的举止言谈。不能环境变了,身份不变,那样就会出笑话。

4.举止勿夸张

人们的言行举止不要夸张,不要有过多的夸张动作。说话也不要过分夸大事实,不能胡吹乱侃,正式场合不能江湖义气过重。言行要和自己的身份相称。还要减少不必要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过多,会显得人不稳重。

5.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

对待异性,举止言谈都要有忌讳。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对待异性要中规中矩,要保持合适的距离,要避免一些动作,还要禁止说一些词语,这些都是对异性的尊重。

6.选择适合的话题

在不同的场合要选择不同的话题,不能不顾场合随意说话,也不能不顾场合随意插话。

7.说话要有品位,区分层次

说话要注意品位和层次,要求人们在公共场合说话要得体、文雅。比如,可以开一些有层次的玩笑,可以说一些有品位的笑话,可以不失身份地幽默一下。但不能把别人的隐私当笑话,不能把别人的生理缺陷当笑话,那样就没有品位了。有品位的人会尊重别人,而不会去奚落别人。没有品位的人只会嘲笑别人,不会赢得人的尊重。

8.看身份选位置

看身份选位置就是指在公共场合,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去坐。每个场合都有尊位。尊位是给出席场合的尊者和主角准备的,如果不是本次活动的尊者,我们最好去挑一个不被人注意的位子坐。如果你坐在了尊位上,那就会显得不得体,不礼貌,不懂事了。

四、策略原则

策略原则是说在一些事情上,要学会迂回说话。有时候,有些话是不适宜直接说出,说出来就不合适,会有负面影响,但又需要当事人自己明白和知道,这时就要采取委婉的办法,要用策略的方法暗示对方、提醒对方。策略是说话的计策,也是会做人的技巧。它的意义就在于既能办成事,达到交际的效果,又能不让当事人难堪,一举两得。

在语言实践中,不懂得策略说话的人其实很不少。这是和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的,和人的处事能力也是有直接关系的。一般地说,比较沉稳的人说话就有策略;交际能力较强的人,就会注意说话的策略。而性格较为外向的人,处事能力不强的人,说话就不太会讲策略。有些人说话就直来直去不拐弯,还美其名曰是“坦荡”,其实这是不会说话,不知怎么说话,这样说话很容易让人难堪,容易得罪人。有些人说话刻薄,人们不喜欢听什么,他恰恰就说什么,这是为人尖刻。有些人说话比较闷,该说的话也不知怎么表达。策略也是尊重,是容忍,也是得体,是上面方法的延伸。

(一)迂回包围法

迂回包围法就是在说自己真实意思的时候,先作一下铺垫,酝酿一下情绪,缓和一下气氛,绕个弯子,说几句其他的话。等说完无关痛痒的话以后,再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比如人们打电话就如此,找人办事也是如此。往往先寒暄几句,说说一些“今天天气不错”之类的话,寒暄过后,再说自己想要说的话。看似无关痛痒的闲聊,却暗藏着说话人的真正目的。

(二)王顾左右而言他法

王顾左右而言他法就是在说话时突然转移注意力,在议定一个话题时突然跳跃到另一个话题即转移话题,以回避原来的话题。这是平时谈话时回避话题和矛盾的一个常用方法。

该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翻译过来就是: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一位大臣,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又说:“国王没有治理好一个国家,那么对他怎么办?”

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在该典故中,齐宣王在回答孟子的前两个问题时非常干脆,不假思索,而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则避而不答,主动转移话题。因为齐宣王明白了孟子的第三个问题是针对自己的,所以转移了话题,不作回答。

(三)打哈哈法

打哈哈法就是在一些场合,对一些事情你无法表态,也就是说,你进也不好,退也不好,表态不好,不表态也不好。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哈哈。或装作听不见,或装着打瞌睡,或装着不注意,或大笑几声,或干脆开溜。这种方法,在剑拔弩张的场合,双方都逼着你去表态,你又不能表态时,打哈哈方法最管用。尽管你打哈哈对立的双方都不满意,但双方仅仅对你不满意,并没有把你当成对立面。这不失为缓解矛盾的一个办法。

(四)糊涂解释法

有时候,有些话语没法从正面意义上去解释,无法直接回答问者的问题,那就只能有意识地糊里糊涂去解释,以达到一定的效果。比如:

我军曾在20世纪60年代曾打下来侵略我国、搞情报活动的美国最新型的U-2高空侦察机。在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就问当时的外交部部长陈毅同志,问我国用什么武器打下美国侦察机的,这种武器当时是处于绝对保密的,不回答这问题吧,有点不符合记者招待会的惯例,但真实的秘密又不能告诉记者,陈毅部长想了想就很幽默地回答说,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陈毅部长的回答惹得满堂大笑,既回答了问题,又没有透露秘密,怪怪的问题,用怪怪的回答。

(五)反问法

反问法就是在无法回答对方问题时,就制造一个相似的问题去反问对方,这样既没有回答问题,也让对方无话可说。比如: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一次接见记者时,一个记者问他,美国到底有多少导弹?基辛格说:导弹的数量我是知道的,但就是不知道它是不是秘密。记者马上接着说:不是秘密,你说吧。基辛格说:既然不是秘密,那你告诉我是多少呢?

基辛格用同样的问题,反问记者,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幽默,既没有透露秘密,又堵住了记者的嘴。一举两得。

五、口语交际要掌握的几个度

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很多,分类也各种各样。我们应该把握好口语交际的一些平衡度。这些平衡度和上述口语交际四个基本原则是有密切联系的。

(一)说话要适时

适时,就是说在平时口语交往中,要做到: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例如,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别人的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等等。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长篇大论;等等,这都是社交时不懂得适时的最具体的表现。

当然,适时还表现在该说的时候一定要说,不能畏缩,不能胆怯,话语一定要点到。少说一句,别人也许就无法理解你的意思,你就无法达到言语交流的目的。在一些场合,需要表现的是你的立场,是你的观点,是你的语言力量,这时你一定要说出自己的话。少了这一句话,也许就少了教养,少了礼貌或者少了应有的规范。因此,有教养和品位的人不会随意少说话,总会适时地说出适时的话。

适时还表现在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能说。有些话,适可而止。多说一句就显得不礼貌,甚至就因为多说一句话而破坏了说话的氛围。

适时还表现在说话时要学会时空环境的转换,就是说,在不同的说话环境里,要学会说不同的话,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风格和语气说话,不能不顾场合,只顾自己,在很多场合,说话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这是要犯忌讳的。

人,是社会的一员。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的好坏,协调的如何,一是看人所做的事,二是看人所说的话。人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说话,人们就是去做事,也是需要语言实现沟通的。离开沟通,人们就无法相互传递信息去完成交际。而离开语言,人们将无法沟通,从而一事无成,做事和说话有时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往往就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会说话的人,能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好,关系不顺时,能“说”顺。而不会说话的人,往往能把本来挺顺的人际关系给“说”得不顺,即使说话人是好心,其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人际交往中,话说得动听一点,言谈中流露的感情真挚些,人与人之间就容易交往,关系就会融洽。话说的生硬,不顾交际的环境、交际的场合,不顾交际者的境况,大放厥词,人与人之间就很难交往。

(二)说话要适量

适量首先表现在话语要适可而止,这主要指的是说话的时间要控制。一个观点、一些意思表达明白就行了,不要啰唆没完。懂得礼貌的人,说话得体的人,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知道话语止在该止处。不去多说一句话。比如:

在捷克讽刺作家哈谢克的名著《好兵帅克》里,有一个克劳斯上校,此人以说话啰唆闻名。他有一段对军官的“精彩”讲话:“诸位,我刚才提到那里有一个窗户。你们知道窗户是个什么东西,对吗?一条夹在两道沟之间的路叫公路。对了,诸位,那么你们知道什么叫沟吗?沟就是一批工人所挖的一种凹而长的坑,对,那就叫沟。沟就是用铁锨挖成的。你知道铁锨是什么吗?铁做的工具,诸位,不错吧,你们都知道吗?”

克劳斯上校的这番话,虽然是作家加工过的,但生活中、社交场上说话啰唆也不乏其人。因此说话适量也是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之一。

适量既指说话的多少适当,也包括说话的音量适宜。应该指出的是,适量并不是都是少说为佳,更不是指那种音量没有变化的老和尚念经,适量与否应以是否达到了说话目的为衡量的标准。

比如下面三段话:

1.您看,这么晚了还来打搅您,真过意不去。您要休息了吧?真对不起,对不起……

2.我不同意这个意见!我明确表示不同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就是不同意。

3.那不是我说的,我怎么会那么说呢?您想,我能说那种话吗?那确实不是我说的。

上面的三段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废话”,但都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不得不说的“废话”,是必须保留的语言的“冗余度”。第一段是表示道歉的话,重复几句显示了态度的诚恳;第二段话中的重复是为了表示说话人态度坚决和不容置疑;第三段则是说话人急于表白自己心情而采取的必要的重复。这种语言现象在社交场合经常出现。由此看来,社交口才的多少适量,并不排除为达到说话目的的必要重复,而是指根据对象、环境、时间的不同,该多说时不少说,该少说时不多说。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的特殊关系,这样才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好的。

(三)说话要适度

口语交际的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份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如果不注意说话的适度,兴之所至,无所不谈,那是要惹祸的。

说话有一个要得体的原则。所谓得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言语、行动)得当;恰当;恰如其分。”语言学家说,语言得体,“就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所谓得体原则,就是在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合乎交际情境,即语境(包括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要使得交际语言得体,就是说话时要恰当。说话要符合当时自己的身份。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要使这种传递活动获得好的效果,语言运用不仅要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此时此地的具体情景,还要恰当地利用说话时机,把握时间因素,力求切情切境,入旨入理。

“得体原则”的第一点就是提醒自己注意身份。何谓身份?就是在不同的场合下,当事人所要扮演的不同角色。所谓得体,就是要以最贴切的身份扮演好自己当时的角色。每个人都同时会拥有不同的身份。任何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要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此时此地的身份,学会随时转换身份,不能用错身份。

说话交际时还需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在没有弄清对方身份的时候,千万不能抬高自己,打击别人。人们说话交际要注意时空环境,不但要注意说话的宏观环境,还要注意说话的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宽松的社会政治气氛、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群体间亲密融洽的气氛等。

适度还包括说话要注意说话时的语言微观环境。微观环境就是指说话者当时当地的氛围。微观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环境会随时转换。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一种微观的环境中。不同的微观环境,人们说话交际时的效果肯定不同,人们说话的角度、口气、音调、用词显然都不能一样。

(四)说话要适情

语言中的词语除了表达意思之外,还附着有一种感情色彩。有一些同义词,尽管客观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其附着的色彩意义明显不同,选用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代表着说话者本人明显的主观感情。同时,不同的语调、逻辑重音、不同的问话、不同的音色、甚至不说话.本身就流露出一种感情。说话适情,就是选用这些词语要区分出感情。根据不同的交际者,选用不同的词汇。

适情就是说话要注意适当的感情,注意用对、用好感情和表情。说话时带上适当的感情色彩可以增强表达效果。适当的感情就是说话该带感情的时候要有感情,不带感情的时候要避免感情夸张,同时,还要注意感情不能用错。不要把讨厌、憎恶的感情随意用,不能对人有一种高高在上的“飞扬跋扈”表现,平时交往说话也不能让别人对你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其实,人人说话都会带有感情,只是在典型的语言环境中,一定不能用错感情。

以讲话的态度和口吻划分,人们讲话大体分为亲切式、中性式和严厉式三种。最适合公共关系的说话态度显然是亲切式。亲切式交谈可以缓和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赢得人们的好感。严厉式是在据理力争的斗争场合使用的,这种形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多引用条例条规和法律条文,它是不讲情面的、不会顾及对方的心理感受和难堪与否,是以撕破脸为前提的。这种严厉式的口吻并不是只看说话语调的高低,而是多看说话时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