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2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最早在语篇层面上进行英汉衔接手段机制对比研究的学者为钱瑗,她于1983年在《外国语》上发表了用英语写成的论文“A Comparison of Som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该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结论以事实为依据;英汉语言文化完全平等,有差异但无优劣之分,以功能主义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用实证方法对语篇衔接手段进行英汉共时对比研究。

2.3.2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

最早在语篇层面上进行英汉衔接手段机制对比研究的学者为钱瑗,她于1983年在《外国语》上发表了用英语写成的论文“A Comparison of Som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现在看来这篇论文面过于宽泛,不够深入,但是该文开了先河。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出版和发表,马博森(2003)对此进行过比较全面的综述,下面在马博森研究的基础上对语篇对比作一简要的回顾。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及《对比语言学》,1994/2002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较为全面的探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著作,其中的第6章专论语篇对比研究。该书探讨了对比语言学语篇对比的方法论问题,从语篇的角度对语篇的粘连性和连贯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对比,对对比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1997

在“汉英话语组织法对比”一章中讨论了汉英语两种语言的话语组织法之间的区别。作者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出发把韩礼德的语篇衔接手段简化为3种,即省略、替代和重复。该章由三节组成,分别为:意合与形合;省略、替代和重复;散行与骈偶。该著的结论是:英语以形合为主,以意合为其补充;形合主要在句内,意合则主要在句间。英文句内形合已经自足,因此通篇行文可以以散行为主,不必强调骈偶。当然,英语也有一向骈偶的情况,尤其在谚语里,但远没有汉语多。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形合的主要手段有二:一是话语中的同字反复,二是通过骈偶以互文见义。该书于2002年出版了新的第二版,在国内影响很大,多次再版印刷,发行量突破了一万册大关。

3)张今、张克定《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1998

该书以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中的信息结构理论为基础,对比研究了英汉两种语言在信息结构方面的异同,并区分了语篇的微观信息结构和宏观信息结构,认为前者指主述位互相推进的方式,后者指语篇信息内容的逻辑模式。他们认为,在主述位相互推进的模式方面,英汉语完全相同;在语篇微观信息结构革命,英汉语也基本一致;英汉语语篇信息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篇的宏观信息结构方面。

4)熊学亮《英汉前指现象对比》,1999

该书以认知语法理论为框架,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英汉前指现象进行对比。旨在通过对前指现象的对比研究来探讨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5)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2000

彭宣维(2000)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义三元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进行了综合对比。该书依据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各自进行对比:英汉语信息功能对比;英汉语人际功能对比;英汉语概念功能对比。作者以自己对语篇的假设为框架,采取层层推进的方法,对于每一层次的描写,作者先交代概念、定义,并辅之以大量的例证加以说明。该书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假设语言具有三个维度,即语言的语音系统及其语篇组织、句法系统及其语篇组织、语义系统及其语篇组织,为人们从多个角度解释和分析一种语言提供了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以韩礼德的语义三元理论为前提对语篇范畴的假设,是对比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这不仅为对比语言学提供了新思路,对普通语言学的研究也有助益,并对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英汉语互译、汉语词汇学和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与改进,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基础。

6)罗选民《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2001

该书分话语语言学的性质、方法与任务、英汉话语的建构类型、英汉篇章管领词比较分析、英汉小句的对比研究、话语构造与主位——述位推进模式、英汉话语语音衔接和韵律意义、话语组合的含义及模糊现象、话语中的交际关系与交际距离、话语交际范畴研究、话语指称意义与英汉翻译、当代文学中的粘连现象、话语分析与机器翻译等十二章。内容极为丰富,但有些方面论述显得不够深入。

7)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2001

该书的规模极为庞大,可以说对语言对比是包罗万象,全书分:英汉语音对比;英汉词汇对比;英汉语法对比;英汉修辞对比;英汉语篇对比共5大部分。其中第5部分英汉语篇对比包括三章:英汉语篇异同对比概述;英汉语篇连接的差异;关于语篇(话语)的单位问题等。从语言的共性与民族性,从英汉语思维的共性和差异的宏观出发,通过大量对应语篇翻译的实例,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英汉语篇在语法、词汇和逻辑三大方面衔接手段的差异。内容较为丰富,例证翔实,不时有新的看法。

8)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2001

该书通过大量的语料对比,描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从语言系统和文化传统着手分析并探寻形成异同的原因;探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对外语教学与翻译活动的应用价值。该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结论以事实为依据;英汉语言文化完全平等,有差异但无优劣之分,以功能主义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用实证方法对语篇衔接手段进行英汉共时对比研究。该书共十章,分绪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搭配。

9)徐珺《古典小说英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儒林外史〉汉英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2005

该书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我国著名章回小说《儒林外史》汉英语篇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内容涉及汉英语篇对比与翻译研究、汉英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该书首次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章回小说进行汉英语对比研究,这种研究具有创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