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篇分析的历史回顾

语篇分析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 语篇分析的历史回顾当今语言学研究正转向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对语言系统及其规律进行研究。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篇衔接连贯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语篇对比是对比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力图充分吸取我国传统的篇章理论的精华,借鉴国外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语篇连贯机制进行立体的、多维度的对比研究。

1.1 语篇分析的历史回顾

当今语言学研究正转向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对语言系统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形式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成为历史,功能主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传统的语言学研究,通常以句子作为分析的最高单位,对句以上语言单位的分析一直是修辞学、文体学、文学研究等领域所研究的对象,篇章分析、篇章语言学、话语分析的兴起与发展,突破了传统语言研究以“句”为最大单位的樊篱。它关注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动态使用,作为有效交际的最终单位,它不是一连串句子的组合,而是一个语义上的统一体。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已成为近20年来语篇分析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

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篇衔接连贯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韩礼德过分强调衔接对连贯的作用,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是连贯大厦的基石,这招来了众多非议,且韩氏对连贯的论述语焉不详。因而人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

随着对比语言学与语篇研究两门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语篇层面上的对比研究便顺理成章、很自然的了。语篇对比是对比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产生了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studies和text linguistics等学科名称,这些年来这些学科发展很快。在中国,文章学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文章一词,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历史上研究文章的名篇。曹丕认为“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章学著作,在篇章分析和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夫人之而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可见他早就注意到了篇章的单位以及篇章的连贯性问题。以后历朝各代在篇章方面都有发展。我国几千年篇章研究的历史表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体会到了句子与篇章的关系,也注意到了篇章的组织结构、组织机制问题。这些“文章学”的研究成果正是我们今天建设现代中国篇章语言学所必须借鉴和继承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一批学者远赴澳大利亚、英国跟随著名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等学习功能语言学理论。外语界的学者接受了西方的篇章语言学理论,进行外语和汉语的篇章研究,回国后大力向国内推介和宣传功能语言学理论,涌现了如胡壮麟、黄国文、朱永生、张德禄、杨信彰等杰出代表。他们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1988/200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1989)以及《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2002)、朱永生《功能语言学导论》(2005)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2001)、张德禄《功能文体学》(1994)及《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应用》(2003)等。

近年来,许多汉语学者也已经注意突破汉语语法句子层面研究的藩篱,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汉语的篇章语法。如:郝长留的《语段知识》(1983年),曹政的《句群初探》(1984),王湘的《复句、句群、篇章》(1985),高更生的《句组分析》(1986),沈开木的《句段分析》(1987)和《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1997),郑文贞的《篇章修辞学》(1991),齐元涛的《篇章应用通则》(1998),吴启主的《汉语构件语篇学》(2001)等,屈承熹的《汉语篇章语法》(2005)等。

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学术发展方向,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言学的研究不能停滞在字词句的层面上,应当在研究字词句的同时,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运用,从人们语篇运用、表情达意的实际出发,切实关注篇章的研究(齐元涛,2001)。

潘文国教授指出,对大于句子的语言现象的研究现在是个热门,叫篇章语言学或话语语言学(潘文国,1997:336/2002:334)。他在《汉英语对比纲要》一书中专门讨论了“汉英话语组织法对比”的问题。他预测了当今对比研究的八大趋势,指出从微观走向宏观是当今语言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其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层面的提升,篇章层面是一种动态的、宏观层面的研究;二是从结构走向思维,就是要寻求其心理、文化、哲学上的语言差异的根据。他同时说:“世纪之交篇章对比高潮的兴起,也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这一问题”。(潘文国,2002:411-423)

从笔者掌握的材料来看,还没有一本系统论述英汉语篇连贯在组织机制上的异同的专著。故笔者不揣浅陋,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课题的选题,期望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深化。

语篇连贯机制,包括语篇的有形的显性的机制(如篇章信息结构、衔接手段等),也包括语篇的无形的隐性的机制(如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语言与语用、语言与民族心理等)。以往的研究在隐性机制方面挖掘不够。笔者认为,任何语言研究,如果忽视隐性的深层次方面的因素,都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吕叔湘(见杨自俭,1994:序)[1]先生说:“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书将力图充分吸取我国传统的篇章理论的精华,借鉴国外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语篇连贯机制进行立体的、多维度的对比研究。这一对比研究,将有助于外语教学、阅读理解、写作翻译、对外汉语教学,甚至对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语篇连贯机制进行综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考察,旨在丰富和完善语篇理论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