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墓碑的撰写

墓碑的撰写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墓碑的撰写墓碑也是碑文的一种,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墓碑虽是为称颂死者而撰写的,但仍要注意其评价恰如其分,不可过分抬举溢美,要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该墓志铭的第一段是“序”,写孟郊逝世的日期与樊宗师求铭,重点表现自己与死者的交情。这是一篇墓碑的典范之作,有序、有志、有铭。

三、墓碑的撰写

墓碑也是碑文的一种,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由于墓碑往往是死者亲属花钱请人撰写,必须说好话,赞颂死者,因此,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贻笑后人,被人称为“谀墓之文”。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东汉蔡邕,另一个是唐朝的韩愈。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img41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 ”认为只有《郭泰碑》当之无愧,其他的碑文都颂非其人,言过其实。因此,唐人以前的墓碑,能为人们传诵的很少。南北朝庾信写的《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 ,就是一篇情文并茂、深切感人的人物传记。初唐作家陈子昂也有一部分很有感情色彩而又文采斐然的墓志铭。从韩愈以来,优秀的墓碑文就更多了,像韩愈《殷中少监马君墓志》 、 《李元宾墓志铭》 、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 ,充满深厚友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苏舜钦《处士崔君墓志》 、范仲淹《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 、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都是夹叙夹议,于悲悼好友中寄寓自身情感,一扫谀墓之风。

祭墓的风俗在中国古已有之。《孟子》 “齐人乞食”描写齐人乞讨祭墓的供品,虽为寓言,却也说明祭墓风俗在那时就已有了。有钱人家既建祠庙,又建坟墓,墓碑也就应运而生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真正的墓碑,始于秦汉。它原是下葬时竖的石柱,后来有人刻上墓中人姓名、籍贯、官爵以及功德行事等内容,就成了装饰品。墓碑的名称也有不少,有墓志铭,“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古之人有德善功烈可名于世,殁则后人为之铸器以铭,而俾传于无穷。”(《文体明辨序说》 )有墓碣文,为五品以下官员用;有墓表,有官无官皆可用;还有五品以上官员用的神道碑。但从撰写来说,都是一样的,都可叫墓碑文,只是在格式上稍有区别。

墓碑的题目,称墓碑铭并序的,是先序,次碑,后铭;称墓志铭并序的,先序,次志,后铭;称墓志或墓碑的,有志或有碑而无铭;称墓铭的,有铭而无志。也有虽只名志或碑,却各项都具备的。

墓碑的撰写,通常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或功业政绩、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结性的赞语,多为韵文,有四言、五言、七言,也有骚体。

墓碑撰写,同其他碑文一样,也有正、变二体,正体以叙事为主,变体则因叙事而加议论。

墓碑虽是为称颂死者而撰写的,但仍要注意其评价恰如其分,不可过分抬举溢美,要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古代墓碑,有比较严格的等级。隋唐立碑都必须奏请,经朝议许可才能立碑,私自立碑是违法的。但在民间,老百姓死后入土,往往也请人在砖上写上名字与逝世年月,有的还写上几句话,这叫墓砖铭或墓砖记。

现代人提倡火葬,很多人都不设墓了,无墓则无碑。但还是有不少公墓,不少英雄、烈士死后,为了永远垂念,也要建墓树碑。近年来北京等大城市改革殡仪制度,推行树葬,将死者骨灰葬于树下,在树上挂一牌,写上一段话,也可以称为一种新的墓碑。

【例一】

贞曜先生墓志铭

唐元和九年,岁在甲午,八月己亥,贞曜先生孟氏卒,无子,其配郑氏以告,愈走位哭,且召张籍会哭。明日,使以钱如东都,供葬事。诸尝与往来者,咸来哭吊韩氏,遂以书告兴元尹故相余庆。闰月,樊宗师使来告,告葬期,征铭。愈哭曰:“呜呼!吾尚忍铭吾友也夫! ”兴元人以币如孟氏赙,且来商家事。樊子使来速铭,曰: “不则无以掩诸幽。”乃序而铭之。

先生讳郊,字东野。父庭玢,娶裴氏女,而选为昆山尉,生先生及二季鄷,郢而卒。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则见,长而愈骞,涵而揉之,内外完好,色夷气清,可畏而亲。及其为诗,刿目img42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搯擢胃肾,神施鬼没,间见层出。唯其大玩于词,而与世抹杀,人皆劫劫,我独有余。有以后时开先生者,曰: “吾既挤而兴之矣,其犹足存邪! ”

年几五十,始于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既得,即去。间四年,又命来,选为溧阳尉,迎侍溧上。去尉二年,而故相郑公尹河南,奏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亲拜其母于门内。母卒五年,而郑公以节领兴之军,奏为其军参谋,试大理评事,挈其妻行之兴元,次于img43乡,暴疾卒,年六十四。买官以殓,以二人舆归,酆、郢皆在江南。十月庚申,樊子合凡赠赙而葬之洛阳东其先人墓左,以余财附其家而供祀。

将葬,张籍曰: “先生揭德振华,于古有光,贤者故事有易名,况士哉!如曰贞曜先生,则姓名字行有载,不待讲说而明。”皆曰:“然”。遂用之。

初,先生所与俱学同姓简,于世次为叔父,由给事中观察浙东,曰: “生吾不能举,死吾知恤其家。”铭曰:于戏贞曜,维执不猗,维出不訾,维卒不施,以昌其诗。

(摘自《韩昌黎文集》 )

这是韩愈为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所写的墓志铭。孟郊是韩愈的好朋友,共创中唐奇险诗派,时人称为“韩孟”。该墓志铭的第一段是“序”,写孟郊逝世的日期与樊宗师求铭,重点表现自己与死者的交情。第二段略写家世,重点描写孟郊的文学成就,对时人认为艰涩难懂的孟郊诗作出了中肯的评价。第三段写卒地、享年、葬时葬地,重点叙其经历。第四段写“将葬”时的私谥。第五段是铭,一首简短的四言诗。

这是一篇墓碑的典范之作,有序、有志、有铭。第一段是序,第二、三、四段为志,最后是铭。全文以叙事为主,偶尔出以议论,因而不仅叙事详明,而且感情真挚,十分动人,篇中所叙述的两位著名诗人间的友谊充满了感情、篇幅也非常适宜,并没有影响到整个碑文的结构。

【例二】

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摹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 “是岂不足为政邪!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针,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摘自《韩昌黎文集》 )

柳宗元去世后,韩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 ,柳宗元的好朋友刘禹锡写信给韩愈,请他写了这篇墓志铭。

全文分为志、铭两大部分。志是整篇碑记的主体。作者先写柳宗元的家世,概述其先人事功,这一部分写得非常简略。然后记叙死者生平,这段文字有详有略,重点突出了柳宗元青年时代的博学通达和他的声誉之高,写了他谪居永州期间学习、创作的刻苦精神和取得的文学成就,写了他在柳州任上解救奴婢和指导读书人的功绩。由于作者非常熟悉墓主生平,因而虽然文字不多,但柳宗元一生的经历与业绩却非常清晰。接着是对死者的评论,说是评论,其实仍是通过叙事发表议论。继续叙事,可以弥补前边叙写生平之不足;引发议论,更加突出柳宗元的为人。这里着重写了柳宗元见刘禹锡携老母远谪,自愿“以柳易播”的故事,赞颂其与朋友交往重节义的特点,并与现实中一帮见利忘义、出卖朋友的小人的卑劣行为加以对照,以此赞颂柳宗元的高风亮节。最后的铭只有三句,祝葬后安固以利后人。

这篇墓志铭还有一个特点。通常墓碑文是不称人之恶的,这篇文章却含蓄地批评了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的事情。这种批评固然源于彼此不同的政治见解,不一定公允,但作为碑文,韩愈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了墓碑文只称人“善”,不称人“恶”的传统写法,这是有意义的。其实作者也充分考虑到了墓碑文的特点,对柳宗元的批评是非常婉转的,而且很快用他的文学成就来说明“穷苦之言易好”的道理,指出正是柳宗元的困达才造成了他高度的文学成就,应该说,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

【例三】

李大钊烈士碑文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学,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告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 。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九一六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发表了许多热情地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 ,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 。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 。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九二○年三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许多青年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些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如邓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也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大钊同志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是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二四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他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派出许多同志在冀、鲁、豫、晋、陕、内蒙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开展了党、团工作,先后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著名斗争。一九二二年,他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并在一九二四年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二五年在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和逝世时,在五卅运动中,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他积极地进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北京的组织。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他努力为南方的革命运动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他坚决支持当时主要在南方一些农村蓬勃兴起、同时也开始波及北方的农民运动,并著文论述开展农民运动和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军队中扩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对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钊同志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者和革命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尊崇,名重当世,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对日本等国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会,并到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杀。大钊同志在惨案发生后,继续领导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北方组织坚持斗争。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进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严重。次年四月六日,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大钊同志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凶残卑怯的敌人不顾广大舆论的反对,将大钊同志和谭祖尧、邓文辉、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路友于、英华、张挹兰、阎振三、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等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数是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一齐绞杀。大钊同志临刑时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李大钊同志的灵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门外的一个庙宇内。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家属和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发起为大钊同志举行葬礼,将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参加葬礼,形成一次壮烈的示威运动,许多参加者为此而被捕,甚至被杀害。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辑,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 。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 。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九月

(摘自《历代实用文体》 )

这是一篇现代墓碑文,是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撰写的。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6年惨遭军阀杀害,为了纪念他,1983年,修建了新的李大钊烈士陵园,将其灵柩移葬于新的烈士陵园,并立碑为证。

碑文叙述了李大钊同志的生平,他的主要革命经历、牺牲经过,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从上引三例可以看出,墓碑撰写,虽有书碑格式,碑文撰写在结构与内容上也有特点,但却并没有太多框框,尤其是碑文内容,因墓中人而异,因撰写者而异,没有太多的固定程式。应特别注意的是碑文对墓中人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在现代社会中,旧式墓碑文虽不值得提倡,但鉴于中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许多陈旧的东西还大量存在于乡村,甚至城市,如果不懂一点基本常识,就无法入乡随俗,会闹出不少笑话,因此,下面附带介绍一些旧式墓碑中对墓主人的称谓:

显祖考××太府君之墓 (对祖父)

显祖妣××太夫人之墓 (对祖母)

显考××府君之墓   (对父亲)

显考×公××之墓   (对父亲)

显妣××太夫人之墓  (对母亲)

显妣×母××孺人之墓 (对母亲)

岳父大人××之墓   (对岳父)

岳母×太夫人之墓   (对岳母)

夫子××大人之墓   (对老师)

先夫××君之墓    (对丈夫)

先室×夫人之墓    (对妻子)

×君××仁兄之墓   (对朋友)

某君××贤弟之墓   (对朋友、弟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