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译者的素质

译者的素质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译者的素质有人认为,只要把语言学好了,学通了,那么翻译就是易如反掌了。因此,译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其次,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特别是要在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一般说来,译者汉语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译文质量的第二大因素。这样的译法比较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第三节 译者的素质

有人认为,只要把语言学好了,学通了,那么翻译就是易如反掌了。事实上,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只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并非充分条件,语言只是基础而已。现在各行各业的翻译,需要我们广大译者懂得专业的知识,不达到精通的水平至少也要了解个大概背景。此外,每个领域对于翻译的要求不同,译者还要对每个领域文体特征,翻译要求作些相应的了解。总之,做好翻译不是一句空话,要脚踏实地切切实实地去努力才能做好。下面,我讲从四个方面谈起,简要说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成为一名优秀译者。

1. 具有较高的语言素质

翻译涉及的是两种语言,要想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表达出来,译者就必须具备掌握这两种语言的能力。本国语和外语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译作的质量。因此,译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素质。要能够用纯正地道的语言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茅盾先生曾认为“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语文是从事翻译的起码条件”。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翻译工作者应有的语言素质包括两个部分:本族语的语言素质和外语的语言素质。不管是哪门语言,我们都必须认真研习,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

对于语言的要求(以英文为例),首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特别是要有很强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译者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对于原作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了能够切实提高英语阅读理解力,必须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掌握足够的英语词汇,词汇量不足,离开词典寸步难行,就很难做好翻译工作;二是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确保语法层面不出错,或者很少出错;三是应该大量阅读英语原著,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感悟力。比如,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不是“所有光辉灿烂的都不是金子”,而是“所有光辉灿烂的并非都是金子”;He sleeps late不是“他睡得很晚”,而是“他起得很晚”;I shall not expect you until I see you 不是“我不期待你知道见到你”,而是“你随便什么时候来吧。”实践证明,仅凭少量的语言知识和少许支离破碎的语言概念,处处依靠词典,把“字字对应”视为“法宝”,肯定是很难做好翻译的。高水平的译者,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理解能力,用余光中先生的话说,对原作要有“窥见其妙”的功夫。

其次,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特别是要在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一般说来,译者汉语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译文质量的第二大因素。不过,翻译对汉语的要求不同于对于英语的要求,后者重在阅读,而前者重在写作表达。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汉语表达方面的要求。

and his manner was even dignified: quite divested of roughness, though too stern forgrace.

译文1 他的举止甚是庄重,不带一点粗野,然而严峻得不文雅。

译文2 他的举止甚是庄重,不带一点粗野,然而文雅得太严峻。

译文3 他的举止甚是庄重,不带一点粗野,然而太严峻了(以致)不够文雅。

这几句译语都表达了原意,但总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于是有人便认为汉语没有较好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英语结构“too…for…”的意思。当然这并不是汉语表现力缺乏的问题,而是母语修养欠缺所致。因为这个英语短语的结构已经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大家会觉得汉语中没有什么对应的词语来表达相应的意思,其实应该是跳出这个词语本身的意思,把整句话意思弄明白之后,不再“直译”,而是进行“意译”或者“编译”,也就是用汉语把这句话的意思重写一遍,此时,就是考察汉语功底的时候了,那么,一个具有优秀的汉语语文水平的译者会这样译:

……他的举止甚是庄重:不带一点粗野,然而严峻有余,文雅不足

这样的译法比较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这个例子中,其他几个译文不能说有语法错误,也不能说理解错误,但是,表达得并不准确,听上去不像是地地道道的汉语表达,这再次证明对于译者汉语表达要求比较高。所以,凡是想在英译汉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大量阅读汉语经典作品,经常练习写作,使汉语表达水平达到轻车熟路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翻译对译者母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并不完全等同于写作能力。比起母语创作,翻译更像是对原作的“临摹”能力,或曰“照葫芦画瓢”的能力,更强调“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能力。一流的作家不一定能成为一流的翻译家,反之亦然,道理就在这里。由此可见,译者的译语水平主要体现在表达原作的特定内容和特定形式时,所需要的灵活变通的能力上,如选择恰当的汉语字眼,创造新词、吸收外来表现手法等。另外,译者还应该熟悉英汉语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和使用习惯上的种种差异,以便能将规范通顺的英语译成规范通顺的汉语,而不要写出生硬牵强的“英式汉语”。

2. 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说到语言,我们不得不说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大家都知道,在散文、小说、商务广告等文体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化词语”。这里的“文化词语”就是指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蕴的词语,包括在一定历史阶段沉淀下来的谚语、典故、特殊的人物名称等,以及现行的熟语、习语。(方梦之,2004)。这样的词语,我们也可以称之是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在翻译这样的词语的时候,译者虽然面对的是个别的词语,但是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对此,王佐良曾说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所以,译者一旦对其背后的文化理解有失偏颇,译出来的文章很可能会导致“文化误导”严重的甚至造成很严重的经济后果。比如广告英语中,我们就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例子。有一国际知名领带“Goldlion”,据说这个领带名称最初被译为“金狮”,而在中国发展之后却是生意惨淡,后来调查发现,该领带销售的地方多是说粤语的地方,如香港、广州,而在粤语中“狮”的发音与“输”相同,从而导致大量领带积压卖不出去。后来将“金狮”改为“金利来”之后则生意红火起来,原因是译语恰好迎合了华人求吉祥求发财的心态。因此,翻译文化词语,关键是看译者是否对目的语文化有透彻的了解,是否具有敏锐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够离开特定的文化而单独存在,任何语言都充满了人类文化活动的痕迹。语言本身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传统习惯,而且也渗透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又必须了解语言。比如“afterlife”一词就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词。在英语词典中,该词有“来世”的意思,但是汉语中的“来世”于该词之间事实上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根据Collins的解释,“afterlife”意思是“life after death”,那么就是指的是人死后的生活(灵魂的生活)。就像是奥斯卡经典影片《人鬼情未了》(Ghost)中一样,男主角山姆死后,他的灵魂经常回来保护女主角莫莉,这样的就是“life after death”。但是在中文当中“来世”是一种佛教轮回的说法,就是说人死后会重新转世投胎。跟“life after death”的意思根本不一样。关于这一对词语曾经又过不少的争辩,香港的一些学者曾将“afterlife”译为“后来的生命”;上海出版的《英汉大词典》将该词译为了“死后(灵魂)的生活”。我们觉得《英汉大词典》的意思更接近英文本身的意思。像翻译“afterlife”这样的词语,我们不能或是在汉语中随便找个表面意思接近的词语就可以生搬硬套了,我们必须对双语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比较准确的再现源语的意思。

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宗教信仰上,而且渗透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千差万别的历史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及迥异的语言表达方式。译者必须具有文化意识,所谓的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要认识到翻译既是跨语言,也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着字面上的转换,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一心只想到汉语中去寻找“地道”的对应词,从而导致不应有的误译。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有心人,我们就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各国文化的知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读书,读关于传说、神话等一些经典的文化类书籍,还要多读原版的外文书,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语言学习。我们还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告等多渠道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要开阔视野,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加见闻,学习知识。只有对双语文化都有很好的知识储备之后,我们才可以在翻译“文化词语”、“文化现象”的时候,最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给出准确精彩的译文。

3. 有广博的知识

首先译者应该具备广阔的知识面。翻译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因而译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是越广博越好。当然,样样精通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要求译者至少在一两个领域当中要做到比较精通,正所谓“译一行要精一行”。译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否则在翻译中常常会受到理解上的限制。如果连中文自己都搞不清楚是什么,译出来的英文读者更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非常重要。比如翻译科技著作,就必须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翻译社科文章的就必须懂得相关的社科知识,翻译文学作品,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鉴于各门知识都有彼此交叉、触类旁通的特点,译者还要广泛掌握于自己的专长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比如翻译哲学类的需要丰富的文史知识,甚至要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翻译医学类的至少要懂一些生物学与化学,甚至还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除了专门知识外,从事英汉翻译工作的人还需要了解英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外交、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百科知识”;光是了解英美各国的“百科知识”还不够,同时还要通晓本国的“百科知识”。这样一来,就能在翻译中明察秋毫,得心应手,而不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当然,不管进行哪一类的翻译,对哪一相关领域的知识的学习,都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因此,译者也不必着急,不必每一个领域的知识都想掌握,先确定好一个自己比较擅长,比较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慢慢地积累相关的知识,也可以在翻译中积累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模棱两可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管是查资料还是请教他人,最终都要把文章的意思确切的传达出来。

4. 要懂得编译

真正从事翻译活动的工作者都知道,翻译,并不只是对原文的一个字对一个字的翻译,也不是一个意群对一个意群的翻译。有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材料的具体情况进行编译。在现代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编译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变得非常重要,因为,这也是一门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所谓的编译,就是编辑和翻译,是夹杂着编辑的翻译活动。编译是先编后译的过程,是根据翻译对象的特殊要求对一篇或几篇原作加工整理后再进行翻译的编译活动。编译法可帮助翻译工作者及时处理大量信息,避免我们的专业人员在中外文资料的“迷魂阵”中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编译是在形式上对原作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乃至“背叛”,但作为一种实用的翻译手段或翻译方法,在译界正赢得广泛的认同,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热衷于编译。与传统翻译相比,编译有以下两大优点:一是编译法适用于翻译各种领域、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原文。二是对读者来说,编译作品往往较简洁,较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编译在现代翻译中应用非常广泛。外国的新闻评论(此处指的是对在传播媒体中发表的评论性文章的总称)基本上是靠编译过来的。它是新闻性期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旗帜和灵魂,是新闻媒介反映和引导舆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新闻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运用于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的语言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新闻语言以“准确”为核心,而文学语言则追求“艺术性”。在这个前提下,新闻的翻译和翻译文学作品就不能一概而论。另外,新闻要求时效性,要最快捷地传递事件主要内容,这就需要译者采用灵活变通的手段,不受原文形式的限定来改译原文。这是翻译不能做到的,必须借助于编译。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新闻在多家媒体会有不同的报道。因为编译人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媒体的需要等对新闻进行一些处理来满足特定的读者群。

当然,除了在新闻工作中翻译往往采用编译之外,在技术翻译中,有的时候,我们也会采用编译的方法。比如对于产品手册的翻译。没有工作经历的工作者们也许会想,科技类的文章是不能编译的,其实不然。公司的产品手册大部分是研发人员自己写出来的,他们有的时候甚至对于读者的需求喜好并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他们所写的东西有可能没有突出重点,有可能废话连篇,也有可能根本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那么,此时,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时候,必须首先进行编辑一番,说到此处,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首先,翻译工作者必须多产品对特定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掌握好这些背景知识才可以较好的进行编辑。在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翻译工作者的任务首先就是把原文编辑的既适合读者的口味,又适合翻译才能行,其实,这是一项难度挺大的工作,但是只要提前准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编译还是不难的。

在许多公司的产品中,我们都会对产品手册进行编译。编译用户手册的总体原则是可读性、便于操作性及实用性。在编译之前,我们要先学会分析产品英文用户手册的读者群、语言特点及译者的主体性。译者应充分理解产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使用面向任务型写作方式。为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应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描述操作步骤时使用祈使语气。为便于阅读理解,尽量使用最简洁、准确的文字、简短的段落和句子,多使用图表,使表达内容一目了然。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翻译产品手册时候必须意识到的最基本的要点。

有人认为用户手册是一种技术资料,按照科技英语的翻译原则来翻译即可。其实不然。科学论文及技术资料的读者群是作者的同行或了解相关领域的人,因而译者可以使用行话或术语;而用户手册的读者群多数为产品的初级用户,教育程度和对相关技术领域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因此编译用户手册时,应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使用日常用语而不是专业术语。

目前国内的用户手册倾向于以介绍产品性能为中心,包括产品工作原理、功能、使用方法等。多数用户拿到产品后,并不会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产品,直到出了故障,才会急忙去查。很多说明书在附录里有常见问题解决办法,而对于复杂的产品,简单的几个步骤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常有客户抱怨说明书不实用。

那么,此时我们翻译工作者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要进行写作式翻译,即采用面向任务型模块化写作的方式来翻译。我们要以用户实际操作需求为主线,安排手册的结构,省略技术原理等非必要信息。因为用户关注的是怎么用,而不是了解工作原理。通常如果用户想了解技术信息,大型厂家给每个产品都配有技术手册。因此,用户手册中,常省略非必要的概念和技术信息。写作时,以标题或小标题形式将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突显出来,将所有相关信息尽可能集中于一页,这就要求文字描述一定要精练,使用图表,使信息一目了然。当多个模块共用某些信息时,应避免交叉参考。因为在不同页码之间跳转,不便于阅读。解决办法是重复相关信息。这种写作模式要求编译者熟悉产品,多了解客户需求,善于归纳总结,并与开发人员积极探讨如何方便用户操作。

在对原文进行了编辑之后,确定了整个文章的框架之后,翻译工作者才可以着手进行翻译,此时,要注意选用简单容易理解的词语。一般产品手册翻译出来的难度是中等。在翻译中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使用新术语时要给其下定义。翻译中文手册术语时,切忌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应多查找英文技术资料,找到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否则,国外用户看不懂,这个翻译肯定就等于做了无用功。

做好编译工作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通过上面对新闻的编译以及产品手册的编译概况的介绍,大家对编译也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项技能对于现在的翻译工作者已变得非常重要。翻译爱好者们可以在学习其他技能的时候,多练习一下该项技能。

5. 学会利用电子工具

现在的翻译工作,需要借助很多高科技的手段,并不是说一篇文章自己拿过来看一下,然后就一句话一句话的慢慢翻译出来,这样的翻译工作效率,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工具来使翻译更有效的完成。电子工具包括互联网、电子工具书、电子参考书等一切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可以借助计算机检索和阅读的文献资源。电子工具与传统的纸质工具相比,有一些明显的特点,特别便于翻译工作者使用。

电子工具最大的特点是检索方便。虽然纸质工具书、参考书也可以比较方便地检索,好的出版物也附有索引,但其检索速度远不如电子工具。对于大量的非工具性出版物来说,要想在其中检索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好比大海捞针,译者只能望洋兴叹。电子工具书打破了普通出版物工具书的界限,实现了全文检索,这样,普通的网络出版物也可以成为有用的参考资料。电子工具的其他优点还有资源及时更新、容量大等等。

电子工具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翻译以理解为基础,理解以知识为基础,利用电子工具可以帮助译者尽快地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知识,为准确地翻译打下基础。翻译任何专业的内容都需要对该专业有一定的了解,仅凭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译员会经常遇到自己不懂的知识,尤其是各个专业的术语,这种情况下,专业译员会作认真的准备,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找到专业的表达法,然后再进行翻译,而不是想当然的自己进行一些字面翻译。电子工具的内容无所不包,查找相关的专业内容也比较方便。所以,利用网络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翻译的产出是写作,译者如果在表达方面遇到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或者电子词典查找译入语的相关文本,学习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从而提高产出的质量。电子工具也有助于提高翻译的速度。如前述所说,印刷版工具书的检索比较麻烦,解决一个问题可能要查很多工具书,跑到很多地方,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在讲求效率的今天,译员可能无法做到;如果是电子词典或者搜索引擎,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查到多种外来资源,解决一个问题一般不会花太多时间。

互联网上与翻译有关的资源数不胜数。有的网站专门为翻译工作者交流经验、分享资源提供平台,如各种翻译论坛;有的虽然不是专门为翻译工作者设立,但却可以为翻译工作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如谷歌、维基百科等。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比价有用的翻译网站。

最常见的一个就是Google。它基本上算是家喻户晓的翻译搜索工具。它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它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搜索结果相关性比较高。用户只需要把一个或者数个关键词输入搜索框就可以找到有用的资料。Google不仅可以用于一般信息的搜索,还可以用于协助翻译。它可以用来查询译者需要的背景知识,专业术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译法,查找国内外重要的法律文书的译文或者原文,检验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等。相信不少译者已经在使用Google帮助翻译了,但根据笔者的观察,大多数人还没有把Google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里向读者介绍使用Google的一些诀窍。

我们在Google中,把中文和英文放在一起进行搜索,可以看到既有中文又有英文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往往是从外文译过来的文章,里面夹杂了一些英文单词,对于译者了解背景知识和查找关键术语的译法很有帮助。例如,翻译文献时,如果遇到一段话中有些词语用词典查不到,此时,我们就可以把该单词和文章中的关键词一起在Google中输入,然后查询。例如,我们在翻译“社会福利”方面的文章时,突然遇到一个词语“impossibility theorem”,那么,我们就可以在Google中这样输入“impossibility theorem社会福利”,这样我们就会查到相关的中英文夹杂的文章,就有可能找到我们想要翻译的内容。有时候通过阅读找到的相关文章(“平行文本”),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和术语相关的译法,还可以发现和术语相关的整个理论,这样了解了背景知识翻译起来也就会容易很多。

其次,我们用的很多的是维基百科。该网站可以说是一个开放的百科全书,有包括中文和英文在内各种语言版本。所谓开放,就是人人都可以参与撰写、编辑词条,而任何人的修改编辑,都被置于其他人的监控之下。正是这样,维基百科的内容才不断得以丰富,词条的错误才越来越少。维基百科包括各行各业的内容,是做一些非文学翻译时查找背景资料和双语文本的得力工具。翻译时遇到任何行业的内容,都可先到这个网站熟悉一下相关的行业专业知识,并通过对照阅读中英文文章,学习专业术语。需要强调的是,通过阅读平行文本,获得的专业表达法比字典上提供的表达法更为可靠,因为字典里面没有语境,译者无法确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再次,我们可以登录英文网站查询我们想要的内容,比如http://www.answer.com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站,它是英语词典和百科全书的网站,里面包含形形色色的百科全书和专业词典。想一般网站一样,该网站也提供一站式的查询服务,即一次查询,可以先获得众多权威的来源的解释,如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Columbia Encyclopedia,Food &Culture Encyclopedia, Business Dictionary。据该网站介绍,它的数据库共有400万个条目,是一个查找背景资料和专业表达方法不可多得的翻译工具。又如http://www.wordreference.com,这个网站是一个专门的服务网站,提供了众多的双语词典,包括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等主要欧洲语言之间互译的词典,也包括少量英汉、英日、英韩词典。对英汉翻译有用的是其中的英英词典和英汉词典。英英词典以同义词的方式解释各个义项,同时以树形图显示该词的上义词(更抽象的词)和下义词(更具体的词)。该词典提供的同义词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英文表达方法。

上面所学的网站也知识也只是利用电子工具的一个小小的例子,除了利用网站,我们当然也可以用许多词典,比如Google在线翻译、金山词霸、有道桌面翻译词典、灵格斯翻译家、柯林斯电子词典等等。我们所提供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引导作用,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翻译的方法也能够不断与时俱进。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利用现代化手段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思考题

1. 我国的翻译史上出现的三次高潮分别在什么时间?各自都有些什么贡献?

2. 玄奘对中国的翻译事业的贡献是什么?

3. 为什么翻译工作者需要了解一些翻译史?

4. 结合本章内容谈一谈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