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术语能力是中医译者必备的职业素质

中医术语能力是中医译者必备的职业素质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朗文现代英语字典将术语定义为“用于特定领域的技术词语或者表达用语”。除了李照国所列举的部分特性以外,中医语言还包含了大量的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医学思想的术语。

朗文现代英语字典将术语定义为“用于特定领域的技术词语或者表达用语”(the technical words or expressions that are used in a particular subject)。中医术语则是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专业词语或者表达用语,是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科的专门用语体系,与其他学科的术语一样,具有“社会的约定性”,即每个术语都指称确定的概念,只能进行如此理解,那是因为有专业工作者的约定(郑述谱,2012:103)。

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翻译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中医术语的正确表达对中医对外传播及其学科构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中医翻译研究的热点。要解决好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译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术语学素养,对术语有较深的认识和把握,也即是具备中医术语能力。在本节中,我们首先分析中医术语翻译的概况,然后探讨中医术语能力的内涵,构建一个适合中医翻译能力发展的中医术语能力模式。

5.5.1 中医术语翻译概述

中医翻译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其翻译的难点和重点当属中医术语的翻译。由于中医文献多形成于古代,其用语典雅、简洁,具有高度浓缩的特征,且许多语言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虚化性(李照国,1997:3)。李照国(1997:3-14)认为中医语言是医哲交融、亘古不变、中西混杂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歧义性和笼统性的特点,其专业水平低、标准化程度差、文学色彩浓郁。除了李照国所列举的部分特性以外,中医语言还包含了大量的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医学思想的术语。所以中医翻译应该是兼具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的特性,对其术语的翻译处理是中医翻译的核心和最大挑战。

科技是人类共同的产物和共同拥有的财富,所以大多数科技术语在中西都存在,大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中医则完全不同,其术语大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和医学因素,对其翻译就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实际翻译中,除了部分术语可以完全对应以外,大量的术语都是中西概念不完全对应或者不对应。

完全对应的术语大多都是人体解剖、疾病以及部分治疗方面的词语(李照国, 1997:42-43),如表5.1~表5.3所示。

表5.1 人体解剖部位

表5.3 部分治疗词汇

在对比中西词汇、术语时,最常见的情况是部分对应,即源语中的概念和译入语的概念不完全一样,存在或大或小的所指范围的不同。在中医翻译中,中医术语的语义不完全对等的情况非常普遍,一般来说中医术语的意义范围比英语中相应的词的意义更广(李照国,1997,44-45),如表5.4、表5.5所示。

表5.4 身体部位

表5.5 疾病术语

(续表)

除了以上完全对应和部分对应外,中西词汇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对应,指的是两种语言中的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在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中没有完全对应的等值物,也没有部分对应的等值物(李照国,1997:45)。

一般来说,不对应的情况主要为某一民族特有的事物或概念,如中餐的菜谱、中国特有的乐器等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由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它是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在中医学术语中,无论是许多身体名称术语、基本理论术语还是病理与治疗术语,在西医中很多都没有相应的对应语。比如身体部位术语:“命门”“三焦”;基本理论术语:“阴阳”“五行”“经络”等;病理术语:“水寒射肺”“气机不利”“卫气不固”等;以及治疗术语:“耳针疗法”“补气固表”和“活血化瘀”等。

对于中医术语的翻译,主要难点和重点就集中在这些大量存在的,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的术语的翻译上。

鉴于中医术语与西医存在的这种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和不对应的三种情况,在实际翻译中,就不仅是简单的完全对应关系术语的翻译,而是包含了大量的部分对应和不对应词汇的翻译。针对中医术语的翻译,很多学者提出了其翻译原则和方法。李照国(1997:7582)提出了中医翻译的自然性、简洁性、民族性、回译性和规定性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基本方法,如比照西医法、词素翻译法、简洁法三大方法。在2008年李照国针对中医用语英译国际标准化(ISNTCM)的现状提出了以上同样的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五大原则,在翻译方法上进一步拓展,提出了约定俗成、遵之而行;理法方药、直译为妥;特殊症候、适加意译;独有概念、音译为上;形神兼备、音意结合等五大翻译方法。

葛校琴(2009)从国际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中医文化的传播和输出,不仅要在“原型翻译法”上推进,更需要在“边缘翻译法”上拓展,面向受众,注重效果,要充分考虑普通受众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消化程度,强调文化输出传播策略,把受众的范围从特殊的专业读者扩充到普通读者,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长期在台湾执教中医和中医翻译课程的Wiseman[1](2000)在其博士论文《中医术语翻译:以源语为导向的方法》(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A source-oriented approach)中提出了以源语为导向的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他认为以源语为导向的术语翻译途径目前已被翻译理论家、哲学家、历史语言学家和术语学家广泛认可,并在实践中较为成功地进行了跨文化传播,而这种方法对于具有一定模糊性的中医术语的翻译特别适合和必要。

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史教授Paul U Unchuld[2]对中医学和中医史皆有独到的研究,他出版了大量的中医书籍,翻译了《难经》《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其翻译版本受到较高的推崇。在其2011年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翻译本前言中提出了他中医翻译的理念。他认为对于中医的翻译存在两种路径,一是用现代生物医学的概念来表达中医学概念,另一种则是用中医自身的术语体系来表达其理念与理论。Unchuld(2011:12-13)认为只有第二种方法才是对待古代医学文献比较严肃的方法,它可以使得医学文献不至于脱离当时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医来说,也只有通过这种翻译方法才能显示中医与现代医学是不同的医学体系。Unchuld(2011:13)认为只有在目标语文本与其原文文本在形式和意义上无限接近,没有删减和不必要的解释和增添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翻译。他认为这种原则对于《黄帝内经素问》这样的文本特别适合。由于《黄帝内经素问》起源于两千多年前,许多文本在现代都有不同的解释,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和结构,由读者根据翻译文本去重构原文所表达的医学理念、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

Unchuld(2011:13-14)认为在翻译中,一个特别的难点就是对于中医术语的识别和翻译。在翻译中,他尽可能地找到英文对应语来翻译原术语所传达的内涵,但他并没有用现代生物医学术语来翻译中医术语。他认为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医术语还不够成熟,不能找到一一对应的西医词汇;其二,如果用这种方法,会模糊一些中医术语的内涵,比如由普通词汇通过隐喻扩大其内涵,而转为中医术语。从他前言的翻译理念和他所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译本,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术语的翻译方法还是可以归入以源语为导向的路径。

虽然不同的中医翻译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译路径,但主要都围绕两种翻译途径在进行研究,即以源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和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我们一般也把前者称之为异化、后者称之为归化。以源语为导向的中医术语翻译尽量保留中医原文的语言特征,吸纳其表达方式,要求翻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充分考虑其文化的差异性,尽量保留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以目标语为导向的中医术语翻译则把中医文本本土化,以翻译目标语或者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中医术语的内容,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其可读性和欣赏性。

对于以源语为导向和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途径,应该说各有其利弊,从译文的读者对象来说,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更倾向于没有多少中医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而对于专业读者则应该采取以源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医文化。目前,从中医翻译研究者提出的翻译路径、原则和方法看,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采用以源语为导向的翻译途径,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保留中医术语特有的文化,同时也有利于中医术语体系的建立,以便读者能较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中医。但同时,在中医翻译上也不可走极端,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建立中医术语体系的同时,也要考虑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兼顾读者群。我们认为,在实际翻译中可以在术语层面采用以源语为导向的翻译途径,即异化,而在语篇层面,则更多地需要采用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途径,即归化的方法。

5.5.2 中医术语能力的内涵

中医术语最能体现中医独特的文化内涵,对其进行翻译是中医翻译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这需要我们的专业译者具有较强的中医术语能力,这是中医翻译者必备的专业素质。

王少爽(2013:26)将译者的术语能力定义为:翻译工作者用于有效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术语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尽管术语能力对于翻译工作者,特别是专业领域的翻译人员异常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对于术语能力的研究还比较少,理论性和系统性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国外学者Janulevicˇiene·和Rackevicˇiene·(2011)探讨了法律术语的翻译策略,并比较了两本英语→立陶宛语和一本英语→挪威语法律词典中法律术语的翻译策略。Mishchenko(2010:1)在法律英语教学中探讨了术语翻译的问题,她认为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处理不同体系法律术语所导致的理解困难。这两位学者谈到了术语翻译的问题,但没有分析术语能力的构成。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翻译与术语学者Martínez和Benítez(2009:92)提出要在翻译专业开设术语学课程,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来处理翻译过程中术语的问题。他们提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发展翻译策略,来完成以下的过程:

(1)话语中所激活的专业概念的辨认和习得(the identific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specialized concepts activated in discourse)。

(2)信息资源的评估、查阅和详细说明(the evaluation,consultation,and elabor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3)专业知识领域里基于概念的跨语言对应词的识别(the recognition of interlinguistic correspondences based on concepts in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field)。

(4)所习得的信息与知识的管理以及在未来翻译中的复用(the mana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cquired and its re-use in future translations)。

以上的这些策略就是术语能力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术语能力不是指一组术语的习得,而是指译者掌握术语知识的能力。他还详细叙述了为译者开设术语学课程的必要性,从而培养译者在翻译工作中所需要的术语能力。

国内目前也有学者对翻译中的术语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梁爱林(2010:36)认为“术语能力指具备解决繁杂的专业术语问题的能力,而要解决术语问题,其前提是具备通过概念定义术语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具备术语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如技术能力对等。”他将术语能力分为以下五大能力:

(1)具备术语知识的能力,是指语言知识和术语的概念知识与定义的能力。

(2)技术能力,是指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术语数据的能力。

(3)术语的应用能力,是指能够解决具体或者特定术语问题的能力。

(4)专业能力,是指具有专业知识或者专业主题方面的知识以及专业文本处理能力。

(5)交际能力,是指能够顺畅地传播术语和科技知识,掌握交际策略,了解术语所隐含的科技文化。

梁爱林所谈到的术语能力是指从事术语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一般意义上的术语能力。对于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国内王少爽(2010;2012;2013)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他对翻译术语能力的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翻译专业学生术语能力的培养。他认为“术语能力就是指能够从事术语相关工作,并利用术语学知识和工具有效解决实际术语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能力。”他认为翻译中的术语能力由以下7个部分构成:理论能力、应用能力、文献能力、管理能力、专题能力、技术能力和语言能力,具体如下:

(1)理论能力是指具有术语意识、掌握术语学基本原理、各种理论主张、工作方法与流程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等。

(2)应用能力是指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术语问题,如术语翻译、术语定义、术语编纂、术语标准化、术语同义/多义现象分析等问题,是术语能力的核心。

(3)文献能力是指在术语工作中能够进行文献查询、文献采集、文献分析、文献加工与处理、文献开发与利用、文献管理与评价等文献活动。

(4)管理能力是指术语的工作中所涉及文件资料的采集、分析、分类、归档等整理工作。

(5)专题能力是指具备术语工作中所涉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的主要概念、理论以及发展现状等。

(6)技术能力是指能够利用各种工具与技术从事术语学工作、解决术语问题的能力,工具可分为传统工具与现代信息技术工具。

(7)语言能力是指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及其代表的文化,并能够将其熟练应用于交际,具有良好的语言敏感度(王少爽,2011:70-71)。

很显然,王少爽的术语能力内涵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翻译能力的框架,试图构建一个完备的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框架。其构成固然全面,无所不包,但由于是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在翻译能力的框架下,有的能力还可以再重新整合。

为此,我们根据王少爽的术语能力内涵,在中医翻译能力的大框架下,结合中医术语翻译的特点,提出中医术语能力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如图5.10所示。

中医术语能力可以分为7种能力或者知识体系:术语学理论、中医专业知识、中医术语翻译知识、技术能力、语言文化知识以及中医术语翻译综合应用能力。在这个能力体系中,中医术语翻译综合应用能力是核心,是其他5种能力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

图5.10 中医术语能力内涵

(1)术语学理论是指掌握术语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了解术语学的工作方法与流程。

(2)中医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具有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概念与发展状况,了解中医经典文献,熟悉中医术语的内涵等。

(3)中医术语翻译知识是指具有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中医术语翻译的流派与翻译方法,并能分析中医术语不同翻译方法的优劣等。

(4)技术能力是指具有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的能力,包括传统工具如各种中医汉英词典、术语汇编等,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如语料库、翻译软件、搜索技术、术语库等。

(5)语言文化知识是指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具有正确理解医古文的能力。

(6)中医术语翻译综合应用能力是指能够综合运用术语学理论、语言文化知识、技术能力、中医专业知识以及中医术语翻译知识,来进行有关术语翻译、术语编纂、术语标准化以及术语各种翻译版本选择等中医术语工作。

由于这是面向中医翻译的术语能力体系,其中语言文化知识、中医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也是中医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语言文化知识和中医专业知识可以归到中医翻译能力的双语语言能力和中医主题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去,技术能力也即是中医翻译能力的信息通信技术能力,这些都是中医术语能力与中医翻译能力共有的部分。所以,对于中医术语能力构成重点在于术语学理论、中医术语翻译知识和中医术语翻译综合应用能力3个方面。但为了中医术语能力内涵的完整性,我们在图5.10中也列出了语言文化知识、中医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1] Wiseman曾于2013年6月来上海中医药大学进行了为期2周的中医翻译讲座,对其以源语为导向的中医术语翻译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

[2]Uschuld教授也于2014年6月来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