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文写作系统

应用文写作系统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系统在论述应用文写作系统前,我们先研究一下“写作”与“文章”这两个词。写作有一个系统,称之为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应用文写作主体包括写作对象的认识主体和写作成品的制作主体两个方面。就写作四要素而言,应用文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无疑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要素。

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系统

在论述应用文写作系统前,我们先研究一下“写作”与“文章”这两个词。

写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写文章(有时专指文学创作)”。几千年来,人们都在传递着写作,但没有一个获得大家公认的答案,这是由创作的不确定因素决定的。维吉利奥·弗雪拉认为:

我写作,是为了创建我需要的住所;

我写作,是因为写作的奇妙与磁力远比我强大;

我写作,是因为我认为谬误、堕落与不公道不应该是合理的;

我写作是为了活着

我写作是为了存在;

我写作是因为我写作。

这里,你捉摸不透维吉利奥·弗雪拉到底想表达什么,感觉可以无休止地去解读“写作”。

迈克尔·赫尔对写作有这样的认识:“我从事写作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出风头,而是觉得语言很重要。文字可以概括整个世界。事实上人们正用语言来建设一个理想的世界。天堂和语言相连;地狱就是它的糟粕。当我在童年时代,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一个强有力之人,我就渴望写作,渴望能成为一名海明威式的作家。”这样的论述可以解读出写作是语言与文字的组合。

很多人一提到写作,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的认识与觉醒。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倾诉,一种治疗,一种制造,一种自我实现;也有人说,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创造,一种意识的流动,一种生产,一种自我拯救;也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录制,一种刻录,一种塑造,一种思和反思,一种发现。从这些言语中可以解读出写作是一种思想或情绪的表达。

传统写作早在古时便被当作立身扬名的手段。《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写作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刘勰也以“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1)

所以,我认为写作是人们通过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形成文章的一项行为过程。

何为“文章”?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原指“文辞”,《史记,儒林列传》中的 “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可以为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里也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文章又指礼乐法度,《诗·大雅·荡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文章又指文采,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楚辞·九章·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陆游曾以《文章》为题写了一首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内容大约为:文章本是不假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铜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变。汉代离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浅薄已有了很大的差异。胡人的音乐是怎样的?就是一些管弦与丝竹。后夔(传说是舜的乐官)不再写音乐了,千年以来,谁又能跟他相比拟呢?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文章则是这种行为过程的产物。写作需要语言文字,离开文字就是一种无功的行为。同样文章也离不开语言文字为载体,才能形成一种产品。

所以,文章就是作者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文字载体。

由作者创作到形成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制作过程,古代“写”与“作”就能反映形成文章需要付出的劳动。从现代写作学理论来看,写作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两个阶段。写作有一个系统,称之为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写作四要素是现代写作活动尤其是应用写作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四个方面,只有充分认识到这四要素在写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写作者在从事写作实践活动的时候才能更加自觉地进行材料的搜集、筛选,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完善、语言的推敲锤炼,最终写出实在、有力、有用的好文章。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正是通过写作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才构成了写作活动的完整过程。整个写作过程是由这“四体”即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和“三过程”即制作过程、阅读过程、反馈过程构成的动态系统。因此只有用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对写作系统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应用文写作主体

应用文写作主体,即进入应用文写作状态的人,一般谓之作者。应用文写作主体包括写作对象的认识主体和写作成品的制作主体两个方面。作者既是写作对象的认识主体,又是写作成品的制作主体。就写作四要素而言,应用文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无疑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要素。

应用文写作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具有作者、信息、文本、读者四大要素。各要素既具独立性,又具互动性。处于这一系统中的作者,即写作主体,也是一个包括众多对象的集合概念,应包含执笔写作者以及委托者、审批者、制作者,又受读者主体的制约。

古人云“文如其人”,表达的是写作主体的重要性,不同素养的人就写出不同品味的文章,不同水平的人,就写不同层次的文章。在写作系统中,有再好的客体材料,写作者“无能”,就不可能罗列成文;就是有再好的表达能力,但写作者“无德”,读者也会嗤之以鼻。

因此,应用文写作主体应有“德能”,有高度的政治理论修养,精湛的业务知识修养和应用文写作知识修养,同时应具备获取信息,积累材料,信息处理及写作表达等多种能力。如果从应用文的产生、制作、运行、发生作用以及最后处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去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应用文写作活动实际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形成的统一体。

二、应用文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即写作的对象,它包括一切被写作主体认识、描摹、评价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泛指一切能够成为写作对象的人、事、景等客观对象。写作客体往往制约、引导着写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写作客体近似于人们说的“社会生活”,但又与它不尽相同。存在于写作主体之外的社会生活,在与写作主体发生对应关系之前,只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进入写作主体的认识视野,成为写作活动对象的社会生活才是写作客体。因此,写作客体相对于社会生活的概念,其外延比较狭窄,是“对象化了的社会生活”。

成为应用文写作客体完全取决于写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取决于写作主体的“应用”需要。从认识论的意义上看,它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或认识。

写作主体在运思前必须充分占有材料,无米不成炊。清代桐城派散文名家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说:“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纵使有高妙的手段,而没有材料,不会写出好文章;一个人有丰富的材料,而没有将其组织成文章的能力和技巧,也是徒然的。

人类无比丰富的伟大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更是应用文写作的唯一源泉。但是,应用文写作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或认识,又并非消极、被动、刻板、机械、僵化的,它必须是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以决定取舍,经过作者精心的提炼以体现目标。“若著成一家之言,尚且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材用,既起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苏轼:《与张嘉义书》)在此,苏轼提出了“储材”与“博观”之关系,只有作者的“博观”才能完成文章的“约取”。也只有写作主体的“博观”,才能顺利完成应用文写作活动中对写作客体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取舍与提炼。

应用写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要务实,要求其客观地反映情况、分析问题。它是对人们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点化并加以表达的过程。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是应用文写作准备阶段的首要任务。为了使你的文章内容充实,在采集各种信息时必须“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不厌其烦,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则是对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能力的第一次考验。对于收集来的各种材料,我们应当记取黑格尔的名言:“熟知的东西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因为它是熟知的。”我们必须确认自我与对象是“熟知”还是“真知”,努力摆脱自己的习惯性心理定式,克服一切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重新再做一回‘事实”的“奴隶”,谨慎地获取材料,科学地审视材料。此刻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能力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应用文写作载体

应用文写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心确立”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外化于一定的物质形式,将自己的思维成果通过一定的写作载体表现出来。在应用文写作的这一阶段中,写作主体的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对写作载体的适应与运用。

应用文写作载体即应用文写作的成品,是应用写作活动的物化形式的最终成果。应用文写作载体是文章,它既有特定的内涵,又具备一定的形态。具体来讲,应用文写作载体是构成应用文写作行为的、以语言文字有规律的排列传递信息的组织系统,通常由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对于传统的写作活动而言,写作载体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纸质媒介,文章作品依托其呈现在世人面前。而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日渐普及,电脑及网络作为新的写作载体形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应用文写作主体必须具备适应各类应用文体写作的能力。写作主体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积极主动地运用最适合于自己思想内容的体制样式,以便其作品思维与篇章、内容与形式,内在语言与外部语言达到完美统一。这就要求主体首先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特点与写作要领,并不断增强对各种常用应用文体的写作感性认识。主体掌握了一定的应用文写作基本理论,加强了应用写作的理论修养,便可在宏观上加强对应用文写作行为的理性指导。主体要尽量克服主观上的好恶片面性,打消厚此薄彼的过激情绪,努力培养对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的兴趣,在多读、多思、多练、多改中,强化对不同应用文体的驾驭能力。

四、应用文写作受体

应用文写作受体是应用文写作行为的接受对象,一般谓之读者。严格地说,文章仅仅是具有某种潜在效能的载体,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使这种效能实现。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也不仅仅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也可以对文章进行二度创造。随着媒体与网络的巨大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读者至上的时代正在到来。商家宣称“顾客是上帝”,那么,可以做个简单的类比——“读者是上帝”。

应用文写作主体就必须有“读者意识”,要研究读者的心理需求,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在读者面前要显现一位有良知的作者,有责任感的作者。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文本”交流,能否产生情感共鸣,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首先在应用文写作主体的写作素养与能力上,其次才从读者身上解读。

写作受体的解读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过去有人把这种能力看成是神的意志,或说它完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是一种天然的禀赋等,这都是看不起普通民众的极其荒谬的唯心解释。其实,人人都可以获得文章的解读能力,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它完全是人们后天实践的结果。

然而,人们的这种后天实践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里的条件,我们大体上可从身心感受(生理)、文化修养(文化)和生活阅历(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与把握。如果写作受体的这几个基本条件未能达到相应的水准,那么,我们的解读实践便无法进行。因此,写作受体的身心感受、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如何,也就是构成写作受体解读素质高低的基本内容。

文章解读是人类借助文本符号来把握世界的活动,也是在文本意义世界里探索和创新的活动。从写作受体——读者来看,读者接受某一文本并与之沟通,它既是对写作主体——作者的认同,也是写作受体的精神世界在该文本中的对象化,这就是理解;从受体解读的过程来看,它通过感受、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在文本意义的领悟中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并达到最后的启迪,这又是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