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南大规模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陕南大规模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陕南大规模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1]冯明放 彭 洁陕南位于东经105°30'~110°1',北纬31°42'~34°24'之间,因地处陕西南部而称为陕南。2010年底,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陕西移民搬迁的重大决策,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可见,陕南移民搬迁,是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一次飞跃,是一项治本之策。
陕南大规模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_汉水文化研究集刊4

陕南大规模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1]

冯明放 彭 洁

陕南位于东经105°30'~110°1',北纬31°42'~34°24'之间,因地处陕西南部而称为陕南。东西最长525 km,南北最宽约300 km,面积69,950 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4. 01%。区域内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31个区(县)约920万人,人口约占陕西省总人口的24%。历史上陕南山区一直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区。

2010年底,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陕西移民搬迁的重大决策,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不久前,陕西省政府通过了《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2011—2020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规划( 2011—2015年)》,正式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分别涉及搬迁居民240万人和39. 2万人,共计280万。目前,陕南移民搬迁已经进入实施阶段,2011年,24万人的移民搬迁任务正在抓紧落实。

一、陕南移民搬迁的意义

陕西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彻底改善山地危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人口布局调整的重大决策;是应对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科学抉择;同时,也是改善民生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实施移民搬迁,不仅是一项避灾安居工程、扶贫治本工程、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推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重要抓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具体分析陕南移民搬迁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移民搬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陕南属自然灾害多发区,地质灾难易发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9%,有23个地质灾难易发区,9300多个地质灾难易发点,其中包括55个威胁到1000人以上的地质灾难点,陕南地区尤为严重,安康市的地质灾难易发区占到该市面积的60%以上。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研究所所长赵法锁教授认为,从根本来讲,陕南频发地质灾害,是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决定的,陕南山区多以板岩、片岩、页岩、千枚岩等岩性松散的岩石为主,再加上此处地质构造作用比较强烈,地形陡峻、相对高差比较大,具备了地质灾害形成的岩性、结构和势能条件,因此,在诱发因子(强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地质灾害。以往,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减灾防灾上,每年政府都要为此拨出专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8年,汶川5. 12大地震之后,导致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发生地质灾害的频次明显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威胁。地质灾害频发导致一般年份平均死亡人数在30人左右。2010年,陕南地区遭遇“7. 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12人死亡、17人失踪。2011年7月5日,陕西略阳县暴雨造成滑坡,5000方左右的滑塌体瞬时倾下,造成18人死亡。可见,陕南移民搬迁,是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一次飞跃,是一项治本之策。

(二)移民搬迁是陕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

由于陕南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这里的贫困人口比例一直较高,目前,贫困面仍然较大,某些地方贫困程度仍然很高。资料显示,陕南三市涉及搬迁的28个县(区)中,有21个属于国家或省级贫困县。移民涉及的贫困人口116. 6万,约占240万移民总数的一半。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陕南地区的贫困问题,事实证明,单纯的扶贫工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更多的扶贫投入也难以实现稳定的脱贫。“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采用移民搬迁的形式,就是把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通过对迁入地环境改造、发展产业,逐步使搬迁移民脱贫致富。要使山区群众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现实的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结束多年形成的恶性循环,才能彻底告别贫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移民搬迁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选择看,移民是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最紧迫、最有效的措施。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山势陡峭,平川很少,自然条件较差,本来很多地方就不适宜于人类居住,人口的承载量也十分有限,加之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口迅猛发展,使得人口远远超过了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违背自然规律,毁林开荒,滥砍滥伐,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经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的地方水土流失一度相当严重,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尽管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退耕还林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达不到最终的要求。从长远发展来看,陕南地区除了要继续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之外,还要积极推进移民搬迁,优化人口资源的分布结构,尽快减轻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这正是陕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陕南移民搬迁的特点

陕西移民的重点在陕南地区,这次陕南移民搬迁,和以往的移民搬迁比较,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搬迁规模宏大

未来10年,陕南计划移民搬迁240万人,约占陕西移民搬迁280万总数的86%,占陕南总人口的1/4。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此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上个世纪的长江三峡工程涉及移民约140万,而此次陕南移民搬迁人数几乎相当于三峡移民的两倍,正因为如此,有人将陕南移民称之为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移民搬迁工程。

(二)移民类型多样

尽管总体上我们可以将陕南移民归为生态移民的范畴,但是,如果具体分析,陕南移民的类型比较多样,也比较复杂,大致包括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等四个类型,如图所示:

陕西省陕南240万人移民搬迁类别及其比例分布图

(数据来源:《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

在240万移民中,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49. 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搬迁32万人,扶贫移民搬迁116. 6万人,生态移民搬迁46. 88万人。以上类型分别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和省林业厅牵头负责。由于每一种移民的类型不同,其移民搬迁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也要求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把工作做细,避免将来产生后遗症。

(三)搬迁周期长

按照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搬迁的时间期限为10年,搬迁将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这样做无疑是对的。但还应看到,10年搬迁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移民搬迁工作的终结。新的移民进入迁入地之后,往往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包括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心理的适应。不仅如此,移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得如何,也更需要时间来检验。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移民搬迁不是短期内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对此,陕南各级干部群众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四)所需投资大

按照总体规划,陕南地区搬迁投资共需1109. 4亿元,主要包括移民建设投资772. 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40. 9亿元,公共服务及其他投资159. 4亿元,自主拆迁投资12. 1亿元,以及24. 8亿元的土地整理项目投资。这仅仅是计划投资,还不是最终投资。考虑到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因素,这样多的投资,还是难以满足搬迁的要求,特别是移民自身也需要有足够的积累。

正因为陕南移民搬迁前所未有,所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就当前来看,突出的问题,主要是资金问题、选址问题和后续产业发展与就业问题。

三、陕南移民搬迁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陕南移民搬迁资金供求分析

按照陕南移民搬迁的要求,未来10年,陕南汉中、安康、商洛3市的28个县(区)将搬迁60万户、240万人,超过3个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总投资1100亿元。陕南移民搬迁年度规划中,2011年度,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计划搬迁人数分别为: 8. 8万、8. 8万、6. 4万,共24万人,涉及6万户。陕南移民搬迁指挥部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11年12月底,陕南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742个,开工率100%;启动安置户数61170户,占总户数的102%。完成年度任务“双过百”。同时,已竣工12234户,占20%;达到入住条件9175户,占15%;主体建成39638户,占65%,在建设户数9298户,占15%。2011年,全省移民搬迁共筹集资金27. 55亿元,市、县完成配套资金9亿元,搬迁农户自筹资金24亿元。此外,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2亿元,搬迁公司筹集资金53亿元,其中搬迁公司支付周转资金14. 47亿元。取得上述成绩,对资金紧缺的陕南贫困地区来讲,实属不易!

2012年,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计划搬迁人数分别为: 10. 3万、11. 4万、7. 8万,共29. 5万人,涉及户数约7. 5万户。各市县普遍反映,陕南三市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2. 38%,财政资金供给能力非常有限,主要依靠省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和转移支付。这样,将面临难以继续落实配套资金的窘境,后续资金紧张,将会影响到移民搬迁的进度。据民建陕西省委员会的调研报告,陕南移民搬迁规划中测算的1100亿元的资金需求总量,主要集中在移民建房资金上,其他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因为规划弹性相对较大,估算投资有缺口。同时,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按年均5%的通胀率测算,十年所需的动态投资接近2000亿元。

国家统计局安康调查队的数据也显示,安康市2011年搬迁2. 2万户,除去1087户特困户外,有3807户需100平方米住房的集中安置户,有12963户需100—125平方米住房的集中安置户,市县需配套建房资金4. 69亿元;有3236户分散安置户,市县需配套建房资金4854万元。根据目前市、县财力,难以落实如此大量的财政配套资金。除了配套建房资金,基础设施项目配套也面临资金困难,据估算,安置点平均每户需基础设施配套5万元甚至更高。可见资金的供求矛盾,是今后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之一。

(二)陕南移民搬迁用地供求分析

陕南三市地处秦巴山区,地理条件差,除汉中盆地外,陕南更多的县城不是建在山坡上,就是建在山沟里。县城尚且如此,乡镇和偏远地区的状况更可想而知。陕南地区本来就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人地矛盾远比关中和陕北突出。此次移民搬迁,使得土地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移民选址十分艰难。根据陕南移民搬迁规划,移民大多就近安置,包括吸纳移民进入城镇的城镇安置、统一建设的移民新村安置、小村并大村的安置,以及自主分散安置。据陕西省国土资源部门估计,上述几种安置方式加在一起,约需占地1万多公顷。其中,统一建设的移民新村安置涉及人口达154万,占地7706公顷。而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移民搬迁工作的整体推进。

目前,在国家的支持和省上的重视下,陕南移民搬迁用地指标已有专项安排,但因市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较高,许多指标被用于产业投资项目,真正用于移民安置的专项用地落实相对困难。此外,在农户原承包地退耕还林或难以远距离耕种的情况下,按照移民搬迁有土安置的有关规定,要保证外迁移民人均至少1亩的基本口粮田,只能把目光投向迁入地附近的农民承包地,而迁入地的农民则不愿将自己原有的承包地调剂给新搬迁的移民户。这使部分只能依靠种植业为生的移民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搬迁户由于迁入地距迁出地较远,加之山区野猪等动物的破坏和种地无利可图的原因,一些搬迁户只耕种距离较近的土地,较远的土地则被撂荒了。可见,陕南移民搬迁,一方面,对有土安置方式提出了挑战,因为按照人均至少1亩的基本口粮田的要求,政府难以提供依靠种植业为生的移民的用地,另一方面,也对土地流转提出了要求,如果移民迁出后远距离的土地不能流转,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地撂荒现象的发生和土地使用权的纠纷的增多。

(三)陕南移民搬迁就业供求分析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陕南移民搬迁的基本要求。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移民的生计,也直接关系到移民搬迁的成败。从长期看,移民问题的关键是要发展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使移民真正做到安居乐业。由于陕南三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少,吸纳就业能力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稳得住、能致富”,将是今后移民搬迁工作中最难的问题。

尽管如此,陕南各县市在后续产业发展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前已经尝试的产业开发形式有:

1.旅游景点带动模式

陕南自然风光秀丽,生态旅游资源和观光农业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旅游产业的开发,带动移民就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洋县草坝村安置点靠近“朱鹮梨园”景区,搬迁移民一方面,通过丘陵地大面积栽培优质水果梨,并形成独特风景,发展观光农业;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建立“农家乐”的形式提供游客餐饮、观赏、休闲娱乐等服务,为移民未来生产生活奠定了基础。

2.工业园区带动模式

紫阳县移民安置点选择尽可能靠近工业园区,以便为移民就业创造便利条件。该县在蒿坪镇工业园区建立了10余个移民安置点,敞开大门迎接农民进社区入住,并推荐搬迁农民进企业打工,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工业园区的发展必然带来二、三产业的兴旺,从而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带来了移民户致富的希望。

3.股份合作制带动模式

如紫阳县借助工商业主资本+土地流转入股形式,修建移民户安置公寓。该县双安闹热村富硒油茶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 3亿元,由业主集中修建农民公寓,对高山农户进行整体搬迁,集中流转土地开发种植油茶2万亩。同时,农户与业主签订土地流转,置换房屋合同,再通过房产、林权、土地等形式入股,参与企业劳动分配。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的移民搬迁经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股份合作制,既有资本合作,又有劳动合作,在产业发展方面前景广阔,已列为市级重点项目并广泛推广。

4.种养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模式

安康汉滨区七堰社区,目前已经入住75户308人,预计三期工程结束后,整个社区有劳动力2000余人,该社区拟通过兴建茶园和蔬菜基地,以及养猪场等,推进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使搬迁群众能够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从长期看,移民不论是进城务工经商,还是在迁入地发展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就业能力,因此加强对移民的技能培训,十分重要。要让每一个搬迁户至少有一到两个劳动力学会一门知识、掌握一种技能。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在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等方面获得一技之长。有了技能,就是离开农村来城市生活,也能找到安身之本、生存之道。

【注释】

[1]本文系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2011Z068)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 11JK0110)阶段性成果。该文原载《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4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