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鹮的成长历程

朱鹮的成长历程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明珠——朱鹮逗人喜爱的外貌图19“东方明珠”是动物学家们对朱鹮的赞美,它不仅稀有珍贵,而且外貌美丽,逗人喜爱:70~80厘米的身长,体重1.4~2千克,是中等体型的涉禽。一些馋嘴人竞对它们下毒手,使朱鹮成为餐桌上的美味。朱鹮在朝鲜已经绝迹。朱鹮被发现时,仅仅7只。经过中日双方协商,中国政府最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决定借给他们一只名叫“华华”的雄性朱鹮去日本联姻。消息传到日本后,轰动了整个日本。
东方明珠_朱鹮_奇趣动物园

东方明珠——朱鹮

逗人喜爱的外貌

img23

图19

“东方明珠”是动物学家们对朱鹮的赞美,它不仅稀有珍贵,而且外貌美丽,逗人喜爱:70~80厘米的身长,体重1.4~2千克,是中等体型的涉禽。全身雪白的羽衣中,杂有粉红色的羽干、羽茎、连飞羽,特别是初级飞羽,其粉红色更为鲜艳,如同晚霞,闪耀着光辉。由于这点,有人管它叫“朱鹮色”。

朱鹮头部的后方有一撮向后披拂的柳叶状的羽毛,如同少女的披肩长发;裸露的面部是橘红色,又如同少女抹上了胭脂;一根长而稍弯曲的黑喙,如同一把短利刃;橘红色的腿脚,好像穿了一条红色的健美裤,它的形象真是美丽、潇洒。

相传从前有一家农户,生活过得很穷。有一天,突然飞来了一群朱鹮,落在他家门前的两棵大树上。从此,这家农户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因此,它又有吉祥鸟的美称。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是朱鹮的美丽,人们对它的喜爱就可想而知了。

终于找到了

以前,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朱鹮生存的环境,华北、东北、台湾、海南等地区的山麓、平原、田园,都曾有它们的成员,甚至国外,如朝鲜、日本也有它们的家族。那时,朱鹩家族是何等的昌盛。然而,人类的生产开发使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朱鹮的数量不断在减少。一些馋嘴人竞对它们下毒手,使朱鹮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朱鹮性情温顺,警惕性不高,除了人害之外,还有青鼬、豹猫、猛禽等时常捕食它们。朱鹮在朝鲜已经绝迹。日本还有5只。1964年,朱鹮在我国突然失踪。随着科学文明的发展,人们后悔对朱鹮保护得太晚,但相信朱鹮不会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消失。1978年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派出一个调查组,历尽千辛万苦,行程5万千米,足迹遍及辽宁、安徽、江苏、浙江、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10多个省。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5月21日和5月27日,科学工作者们终于在海拔1356米的陕西洋县金家河山谷和2千米外的姚家沟,发现了两窝朱鹮。找到了!找到了!这被逼上“梁山”的鸟妈妈正在养育雏鸟。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这证明朱鹮在中国不但没有绝灭,而且还有后代繁衍,拯救这种珍鸟免于绝种就有了希望。

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朱鹮自从被发现以后,引起了各国有关人士和鸟类爱好者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在姚家沟建起一个“秦岭一号朱鹮群体观察站”,昼夜对朱鹮进行观察。

每年早春二月,成对的朱鹮双双回到繁殖地,它们占领地盘,选择一棵高大的青冈树,早出晚归,叼材建巢。为了防止敌害,它们将巢做在27~28米高的树杈上。有时刚刚叼来材料,就被邻居——喜鹊偷走,它们仍然一丝不苟地、辛勤地筑巢。巢室还没有完全建好,雌性朱鹮就产下一枚卵,只好一边产卵,一边补搭巢室。这种不断扩大巢室的行为,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只雏鸟出世。

每窝朱鹮产下2~4枚卵,朱鹮夫妻俩轮流趴窝孵化。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孵化,小朱鹮一个个出壳了,这给朱鹮夫妻带来欢乐,同时也增加了劳累。每天无数次喂雏鸟的程序是严格的,朱鹮夫妻将泥鳅、小鱼、青蛙和甲壳类及昆虫吞进食囊内,制成半流食。喂食时,把嘴张开,先让第一只出壳的老大把嘴伸进食囊取食,老大吃饱后,把头低下。然后是第二只,第三只……。朱鹮夫妻就这样轮流喂养自己的儿女。

它们在喂儿女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根据它们的能力,喂养2个儿女是理想的,喂养3个就有点吃力,喂养4只成功的就太少了。所以在1981年3只雏鸟就有一只因吃食不够,身体日渐瘦弱,被妈妈狠心地抛弃巢外;1985年4只雏鸟中,“老四”又遭到同样的命运。看来似乎很残忍,但在自然界中,强壮的就能生存发展,病弱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淘汰的规律。

小朱鹮生长很快,45天左右,就能独立生活了。

朱鹮被发现时,仅仅7只。自此,几乎每年都有小朱鹮问世。1982年出雏3只,1983年又增添了3只,1984年又孵化4只,1985年又增添4只,1986年又是4只,1987年又有4只,1988年又出世7只,1989年又有7只,这样共有30多只,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朱鹮的兴盛时代一定会再来。

倍受人们的保护

为了拯救朱鹮,中国先后投资20万元,在陕西洋县建起了保护站,严禁乱伐林木,朱鹮栖息地区不准使用农药、化肥。春夏朱鹮繁殖季节和冬天取食困难的时候,人们从外地买来泥鳅、鳝鱼,投放到稻田里和浅水中,供它们取食。幼雏孵化的时候,还在巢树下搭起尼龙丝网,以防雏鸟中的病弱者被弃出巢外摔伤。在野外的保护是如此周到,在人工饲养下,更为精细。

1981年那只被遗弃巢外的雏鸟,被观察站的人拾起后,送到北京动物园。以后又有“弃儿”同样被送到北京动物园。有时,观察站的人发现巢室内有弱雏挣扎,马上攀树取出,及时送到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园为它们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宽敞的笼舍,买来了小活鱼、泥鳅、青蛙等。请来兽医为它们检查治病,派有专门的饲养员精心饲养它们。它们很快恢复了健康,逐渐地成长起来。它们同饲养员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每当饲养员为它们打扫卫生或喂食时,它们都很快听出饲养员的脚步声,马上走到门口迎接,有时,还和饲养员开个小小的玩笑,突然飞去把饲养员的帽子啄下来,弄得饲养员哭笑不得。

东渡日本“成亲”

1981年1月,从日本新潟县的作渡岛上传来了消息:那里还有5只朱鹮。为了保护它们,科学工作者将它们全部捕捉起来,收养在该岛的保护中心里,盼望它们能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后代。可是这几只朱鹮老壮不齐,不是雄的年龄大,就是雌的不配对,再加上长期近亲交配,繁殖能力低下,不久就死了2只,只剩下3只。眼看朱鹮在日本国土上就有可能消失,日本的科学工作者对此焦急万分,束手无策。

正在这时,突然听到中国发现了朱鹩,这对日本震动很大,同时又有了一线“求婿”的希望。他们到中国看到了可爱的朱鹮,“求婿”的欲望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经过中日双方协商,中国政府最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决定借给他们一只名叫“华华”的雄性朱鹮去日本联姻。

消息传到日本后,轰动了整个日本。1985年10月22日,朱鹮“华华”在专家们的护送下东渡日本成亲。日本就像欢迎“贵宾”一样,从机场到华华的住地,从欢迎的人群,到不时的问候,充满了新郎到来的喜庆气氛。

朱鹮保护中心为“华华”准备了舒适的“新房”,它需要休息几天,渐渐地适应这里的环境、气候、食物。不久,“华华”就同日本的一只名叫“阿金”的朱鹮小姐成了亲。世界爱好动物的人民都盼望它们早得贵子,为拯救朱鹮这个濒危的物种,开辟一条新路子。

花团锦簇四“姊妹”

在鹮亚科鸟类中,除了名扬四海的朱鹮外,另外还有身体苗条的彩鹮,头戴红“额饰”的黑鹮,身着白羽衣的白鹮。它们和朱鹮一样漂亮,如同花团锦簇的四姊妹。它们仅次于朱鹮,而同样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彩鹮身长60厘米,身着暗黑栗色羽衣,闪耀着紫色、绿色和古铜色的光泽,显得华丽夺目。野外的数量并不多,在我国的福建、浙江偶尔能见到。它们成群生活在沼泽、湖泊和水田中,常发出“嘀咕”声,似羔羊叫,有独特的捕食本领:在浅水中,迈着勇往直前的大步,只要发现猎物,突然将长喙插入泥水中,捕捉食物。

黑鹮比彩鹮稍大些,身长有70厘米,身着暗橄榄褐色、背部有绿色光泽的羽衣,好似穿着丝绒衣服,显得高雅别致。黑黑的脸膛,头顶有一红色“额饰”,所以又有“疣头鹮”的雅号。它秉性勤劳,不喜欢睡懒觉或呆呆地站在一处,总是在水田中繁忙地觅食,虽然身体不大,但叫声如同猛禽。我国极为罕见,仅见于云南西南部。

白鹮的个子仅次于朱鹮,身长76厘米,全身洁白如雪,每到繁殖期,羽衣变得更漂亮、松散,显得潇洒、别有风度。其“轰隆、轰隆”的叫声更为奇特。白鹮在我国东北繁殖,到广东、福建、台湾、海南越冬。它是珍贵的观赏鸟,也有人管它叫朱鹮或白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