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九一一年以来昆曲《牡丹亭》演出回顾

一九一一年以来昆曲《牡丹亭》演出回顾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南北昆班此起彼落,而《牡丹亭》是每班必演的骨子老戏,只是折目有多有少而已。直到1956年“浙昆”以一出戏救活了昆剧,新型的昆曲剧团得以先后建立,除了演出传统的《牡丹亭》折子戏以外,又新编新排了多种多样的《牡丹亭》全本戏。总的看来,《牡丹亭》是昆曲优秀的传统剧目,每个昆班非演不可,只是能演折目的多少差别。

经历“辛亥革命”打碎了封建专制的精神枷锁以后,又得到“美育代宗教说”的理论激发,在民国时期的戏剧舞台上,衰而未亡的昆曲竟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起死回生。当时南北昆班此起彼落,而《牡丹亭》是每班必演的骨子老戏,只是折目有多有少而已。

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局危难,各地昆班相继解体。直到1956年“浙昆”以一出戏救活了昆剧,新型的昆曲剧团得以先后建立,除了演出传统的《牡丹亭》折子戏以外,又新编新排了多种多样的《牡丹亭》全本戏。新生的气象出现了新奇的格局,苏州、杭州、上海、北京、南京和浙江、湖南等地的昆剧院团都各显身手,有关《牡丹亭》多姿多彩的演艺史事,是很有回味价值的。

一、南北昆班演出《牡丹亭》的史实

苏州的全福班是民国初年硕果仅存的正宗的南昆戏班,该班经常到上海演出,例如1920年六月,曾在天蟾舞台连演九十场。据冰血《剧目偶志》(1923年《戏杂志》第六期)记载,民国初年在上海能看到《牡丹亭》的折子戏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花判》、《拾画》、《叫画》、《还魂》、《问路》、《吊打》(即《硬拷》)、《园驾》。全福班的闺门旦名角丁兰荪、尤彩云、钱宝卿擅演杜丽娘,小生名角沈月泉、沈盘生擅演柳梦梅、贴旦名角徐金虎、施桂林擅演春香。在沈月泉、尤彩云等全福班名师教导下,从“昆剧传习所”出科的“传”字辈演员继承了全福班的优良传统,“新乐府”和“仙霓社”昆班在演出《牡丹亭》的折子戏方面,比全福班少了一出《还魂》,但却多了一出《寻梦》。据桑毓喜《昆剧传字辈》记载,他们的师承关系和演出情况是:

《学堂》又名《春香闹学》,由尤彩云、吴义生所授。《寻梦》系钱宝卿所授,《花判》(即《冥判》)、《问路》系沈斌泉所授,《圆驾》系施桂林所授,《劝农》系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尤彩云所授,余五折(《游园》、《惊梦》、《拾画》、《叫画》、《吊打》)均由沈月泉所授。民国十三年(1924)五月二十五日于上海笑舞台首演《劝农》、《学堂》,翌年十二月十日、二十五日先后上演《游园》、《惊梦》与《问路》。民国十五年(1926)十一月七日、十九日演出《花判》与《拾画》、《叫画》,民国十八年(1929)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十四日又增演《寻梦》与《吊打》、《圆驾》。演出时往往在《游园》之后列有《咏花》、《堆花》,实际上是附属于《惊梦》折首的四支曲牌,在表演时需出十二个花神,排演成颇受观众欢迎的群舞场面,但也并非独立的折子戏。由顾传玠、周传瑛饰柳梦梅,朱传茗饰杜丽娘(演《寻梦》时由姚传芗饰),张传芳饰春香,施传镇饰陈最良,倪传钺饰杜宝,马传菁、龚传华饰杜母,姚传湄饰花郎,周传铮饰农夫,沈传锟饰胡判官,郑传鉴饰花王,华传铨饰吏典,邵传镛饰郭秃驼,华传浩饰癞头鼋。(《江苏文史资料》第一三〇辑,页201—202)

其中顾传玠和朱传铭搭档,一生一旦,有“双璧”之美誉。而姚传芗以《寻梦》一折独擅胜场,1929年12月30日《申报》曾发表未翁撰写的《“新乐府”观剧杂评》,对姚氏扮杜丽娘主演《寻梦》作了专题点评,文中说:“始未奇姚传芗之艺,及观其所演《寻梦》,乃叹为绝妙之才,彼盖能创造一种神化境界,摄住观众心魂,俾与之同其欢愁喜嗔者也。论其胜处,尤在传神,以双眸为主,而眉心颧颊唇吻辅之,遂觉凝盼含羞,轻颦浅笑,无不适如分寸。”真是称颂有加,赞誉备至。

再看北方昆弋班“荣庆社”,头牌名旦韩世昌擅演《春香闹学》和《游园惊梦》,既扮贴旦春香,又能扮闺门旦杜丽娘。与韩搭档的小生名角是白云生,两人配戏默契,有珠联璧合之妙。又有贴旦名角马祥麟,在韩世昌演《游园惊梦》时扮春香,在韩演《闹学》时配演杜丽娘,流转灵活,使舞台生辉。荣庆社是河北乡间众多的昆弋班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戏班,1911年成立于高阳县河西村,民国初年流动演出于京南各县。1917年冬进京,1918年1月3日首演于天乐茶园,得到北京大学师生的赏识而在北京立足生根。1928年中秋节后,韩世昌带领马祥麟、侯永奎等二十多人应邀到日本访问演出,回国后声誉大盛,使韩获得了“昆曲大王”的美称。据《北方昆曲传统剧目》著录,荣庆社能演的《牡丹亭》折子戏有:《劝农》、《花郎》、《游园惊梦》、《寻梦》、《冥判》、《拾画叫画》、《硬拷》等。其中《拾画叫画》是白云生擅长的巾生戏,1936年5月,天津的剧评家刘炎臣在《白云生〈拾画叫画〉》一文中说:“是剧为小生之独工重头戏,白云生饰柳梦梅。全剧唱工最为吃力,以情意缠绵,哀艳凄楚,动人魂魄。已故名小生徐小香、王楞仙等,最擅长斯作,近年平津间除俞振飞上演外,演者极少。”(载于刘氏文集《菊花锅》)足以看出评家对白云生的推许。

民国时期,湖南湘昆班社有昆美园、昆世园、昆舞台和升字科班等,在所演传统剧目中,有《牡丹亭》的《闹学》、《游园惊梦》、《寻魂》、《离魂》、《花判》、《拾画叫画》、《幽媾》、《回生》、《婚走》。浙江金华昆班有蒋金玉班、黄金玉班、张春聚班、胡春聚班等,常演的《牡丹亭》折目是《劝农》和《冥判》。宁波昆班有老聚丰班、老三绣班、老凤台班、老绪元班、新庆丰班和四明文吉祥班等,能演《牡丹亭》中的《劝农》、《学堂》、《游园惊梦》、《花判》和《拾画叫画》。温州昆班有品福班、玉福班、一品春班、新品玉班等,能演《牡丹亭》的《劝农》、《闹学》、《游园惊梦》和《花判上任》。

总的看来,《牡丹亭》是昆曲优秀的传统剧目,每个昆班非演不可,只是能演折目的多少差别。明代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原本多达五十五出,民国时期的昆班已不能演出整本戏,只传下一些艺术精湛的折子戏。其中以苏州南昆正宗的全福班和昆剧传习所继承下来的折目最多,达到十二折。平时都是挑选一些折子戏演出,但“仙霓社”曾经以集折串连的方式演过全本戏。据1932年1月14日《大世界仙霓昆剧社》戏单显示,那天夜场从七点半至十一点半历时四个小时,开场先演《诉魁》、《痴梦》二折小戏,接着就上演《牡丹亭》本子大戏,估计占时三个小时,可惜戏单上没有列出折目名称,但以时段来计算,则至少应串连八折,这证明民国时期曾以本戏的方式演过《牡丹亭》。

二、俞振飞与程砚秋、梅兰芳合演《游园惊梦》

昆剧泰斗、小生名家俞振飞(1902—1993),是江南曲圣俞粟庐之子。粟庐以清曲家闻名,只许振飞参加业余曲社的清唱,或以曲友身份客串演剧,而不准他“下海”唱戏。1923年9月,京剧名旦程艳秋(1932年改名程砚秋)的“和声社”到上海丹桂第一台作营业性公演,准备加演昆曲闺门旦的看家戏《牡丹亭·游园惊梦》,但“和声社”里没有年龄相当的昆曲小生,便通过社会名流陈叔通的关系,找到粟社社长穆藕初商得俞粟庐同意,邀约俞振飞合作,在丹桂第一台贴出了“挽友情商昆曲名宿爷台客串”的大海报。当时程氏年仅十九岁,扮小旦杜丽娘,振飞二十一岁,扮小生柳梦梅,联袂上演《游园惊梦》,取得了轰动性的艺术效应。1930年,俞粟庐谢世,程砚秋便邀请俞振飞正式“下海”,1931年合作了一个月,1934年起合作了四年之久。程砚秋的昆戏传自京中的昆旦名伶乔蕙兰,擅演《牡丹亭》的《春香闹学》和《游园惊梦》。俞振飞的唱工出自家传,在表演艺术方面则师从全福班名伶沈锡卿、沈月泉,与“传”字辈演员谊属同门。

京剧大师梅兰芳(1894—1961)热爱昆曲,他早年曾师从内廷供奉出身的昆旦名家陈德霖和乔蕙兰,能演昆剧三十多折;《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和《游园惊梦》则是他常演的戏码。1920年5月,他应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之约,拍摄了第一部昆剧电影《春香闹学》,他扮春香,姚玉芙扮杜丽娘。他邀约俞振飞合演《游园惊梦》则始自1934年2月,当时穆藕初主持的上海昆剧保存社在新光大戏院公演两场夜戏,2月23日的压轴戏便是梅、俞的《游园惊梦》。《申报》在2月24日发表《昆剧保存社公演盛况》的剧评说:

压轴《牡丹亭》,梅兰芳君之杜丽娘,《游园》之旖旎风光,《惊梦》之春困娇慵,将一个伤春无邪之离魂倩女,绘形绘声,曲曲传出,剧艺至此,叹观止矣。俞振飞君之柳梦梅,极深情缠绵之能事,加以翩翩风度,婉转歌喉,一时无出其右。

这对昆剧事业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除了保留原著的精华外,在前后串连处也作了一些简编和改动。其中《婚走》、《杖圆》两折是过去舞台上少见的,排演时请“传”字辈名师朱传茗、沈传芷、张传芳、华传浩来导演。担任演出任务的则是曲社的业余曲友,由袁敏宣扮小生柳梦梅、周铨庵扮小旦杜丽娘,张允和扮小丑石道姑。1959年10月3日、6日、8日,还在长安大戏院作了全本《牡丹亭》的公演,受到观众的热情称赞。其中《游园惊梦》、《魂游冥判》、《叫画冥誓》、《硬拷迫认》四出基本上是传统戏的保留,而其余四出则进行了改写。出场人物较为齐全,演出时间长达三个半小时。由俞振飞扮柳梦梅,言慧珠扮杜丽娘,郑传鉴扮陈最良,倪传钺扮杜宝,马传菁扮杜母,华传浩扮石道姑,周传沧扮癞头鼋,学员岳美缇扮春香,其他学员扮十二月花神。“昆大班”学员毕业后组成了上海青年京昆剧团,1962年8月重演这个本子戏,由俞振飞、言慧珠、朱传茗主教,由张洵澎扮杜丽娘主演,蔡正仁扮柳梦梅、金采琴扮春香,陆永昌扮陈最良,计镇华扮杜宝,唐在骄扮杜母,成志雄扮癞头鼋,方洋扮判官。这个本子的特点是改编者余懋盛吸收了明代冯梦龙改本《风流梦》中的合理因素,并且还参考了湘昆老艺人的演出本,综合整理。请团内老艺人周斌秋、谭贵昌、匡升平、彭升兰担任艺术指导。

俞振飞与梅兰芳第二次合作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息影八年的梅兰芳准备重登舞台,邀请俞振飞参加梅剧团,第一场全演昆曲剧目,梅、俞联袂演出,首选戏码就是《游园惊梦》。10月中先在兰心大戏院公演,11月中又在美琪大戏院续演,观众踊跃,盛况空前。11月25日的《申报》发表苏少卿的《昆曲值得提倡》说:“梅兰芳在美琪演出的戏码,除了《贩马记》是吹腔外,其余都是昆曲,梅博士出面提倡昆曲,是极有意义的事,对于文化和戏曲很有关系。”

俞振飞第三次与梅兰芳合演《游园惊梦》是1959年12月,这是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昆曲艺术片而排演的。剧中由梅兰芳扮杜丽娘,俞振飞扮柳梦梅,言慧珠扮春香,特请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剧演员班的学员扮十二花神演《堆花》,真是花团锦簇,光彩动人。俞振飞曾写了《无限深情杜丽娘——谈梅兰芳同志在〈游园惊梦〉中的表演艺术》,发表在1962年第2期《上海戏剧》。文中具体地总结了梅先生在眼神、白口和“灵敏的反应力”等各方面的演艺特点,对青年演员的进修很有指导意义。

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牡丹亭》的新编本

自从1956年四、五月间浙江昆苏剧团进京演出《十五贯》救活昆剧以后,苏州、上海、南京、北京、永嘉、湖南等地都先后成立了专业的昆剧院团,《牡丹亭》的传统折子戏是各团常演的保留剧目。如1957年6月22日在北方昆曲剧院的建院晚会上,就由韩世昌、白云生和梅兰芳合演了《游园惊梦》。

至于曲友业余的组织,也在各地重建。曲社里不仅传唱《牡丹亭》的名曲,而且还编戏排戏。1957年10月,由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演出了华粹深缩编的《牡丹亭》全本戏。全剧共十一折:

《肃苑》、《游园》、《惊梦》、《慈戒》、《离魂》、《冥判》、《忆女》、《叫画》、《魂游》、《婚走》、《杖圆》。

1957年5月,俞振飞受命出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言慧珠任副校长,俞、言与昆剧演员班的师生亲密合作,在当年12月演出了新编《牡丹亭》。改编者是苏雪安,请朱传茗作曲制谱。全剧共八场:

《闺门训女》、《游园惊梦》、《写真离魂》、《跌雪投观》、《魂游冥判》、《叫画冥誓》、《回生婚走》、《硬拷迫认》。

1962年6月,湖南省郴州专区湘昆剧团也改编演出了《牡丹亭》。全剧共七场:

《闹学训女》、《游园惊梦》、《描容离魂》、《冥判魂游》、《拾画访梦》、《叫画冥逝》、《回生婚走》。

上述三个本子在情节上都追求完整,所以折目多,演出时间较长。其中在收场问题上很值得推敲,湘昆的本子演到《回生婚走》结束,从戏剧冲突的处理来看最为合适。因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主旨至此已经完成,《婚走》以后的折目是可以割舍的。而华粹深和苏雪安的本子都归结到柳梦梅状元及第后全家团圆上,实是为了舍不得割掉传统折子戏《硬拷》的精彩唱段,华本的《杖圆》和苏本的《硬拷迫认》都是这个意图。

四、新时期以来编演《牡丹亭》的热潮

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使文艺思想活跃了起来,作为浪漫主义杰作的《牡丹亭》,受到了演艺界和观赏界的青睐。从突出杜丽娘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和张扬人性回归的主题出发,湘昆、永昆等七大昆团除了继续串演原有的《牡丹亭》传统戏之外,“上昆”等院团又新编新排了多种《牡丹亭》全本戏,各显神通,各有千秋。现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主要的成果列举如下:

(一)上海昆剧团

1982年5月,为参加在苏州举行的“两省一市昆剧会演”,特地推出华文漪主演的《牡丹亭》。剧本由陆兼之、刘明今重新改编,由“传”字辈名师方传芸、郑传鉴担任艺术指导。全剧共七场:

《闺塾训女》、《游园惊梦》、《寻梦情殇》、《倩魂遇判》、《访园拾画》、《叫画幽遇》、《回生梦遇》。

与1957年苏雪安的本子相比,最突出的是吸收了传统的《寻梦》折目,割掉了最终团圆的尾巴,但又不是在“回生”上一刀切断,而是巧妙地把“硬拷”等情节接上,改写成《回生梦遇》,让杜宝再度上场,不仅增添了戏剧气氛,而且跟《闺塾训女》前后呼应起来。演出由华文漪扮杜丽娘,岳美缇(女小生)扮柳梦梅,计镇华扮陈最良,沈晓明扮杜宝。这是华文漪的看家戏之一,她此后在台湾等地所演的《牡丹亭》,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

1994年1月,上海昆剧团又推出了梁谷音主演的《牡丹亭》。剧本由唐葆祥改编,分为六场:

《花神巡游》、《游园惊梦》、《写真寻梦》、《魂游冥判》、《叫画幽媾》、《掘坟回生》。

与1982年华文漪主演的本子相比,创新之处较多。除了中间四场是按传统戏略有变动外,首尾两场都是新编的。第一场《花神巡游》是写天上的花公花婆名为情圣、情痴,受天帝敕封为护花之神,因见南安府杜太守家后园凋零,乃传花神催开了百花。到第六场《掘坟回生》中,花公花婆又变幻成园子和尼姑,试探柳梦梅的真情,助其开棺,与还魂的杜丽娘重圆。演出时由梁谷音扮杜丽娘,蔡正仁扮柳梦梅,张铭荣扮花公,成志雄扮花婆。现由上海音像出版社据电视录影制成了VCD光碟发行。

(二)江苏省昆剧院

1982年10月,为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推出了张继青主演的《牡丹亭》。剧本整理胡忌,艺术指导姚传芗,唱腔设计钱洪明。全剧分五场:

《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

这是精简的《牡丹亭》上本。内容是突出女主角杜丽娘的戏,全部采用五个传统折子戏的原曲,原汁原味,前后串连处略加点染,《惊梦》中含有《堆花》。南京电影制片厂在1985年已据此拍成电影(南京音像出版社已制成VCD光碟发行),由张继青扮杜丽娘,王亨恺扮柳梦梅,徐华扮春香,王维艰扮杜母。此后张继青在各处主演的《牡丹亭》,一直是这五折的路子。《序幕》借鉴了堆花的表演形式,通过花神的对答,简洁地交代了杜丽娘梦会柳梦梅以及为情而亡的情节,使全剧的结构得以完善。演出时由石小梅扮柳梦梅,徐昀秀扮杜丽娘。

1986年11月,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江苏省昆剧院又推出了石小梅(女小生)主演的《还魂记》,内容是突出男主角柳梦梅的戏。剧本的整理改编者是丁修询,他根据《牡丹亭》下半部以小生柳梦梅为主线的传统折子戏串连捏合成五场:

《序幕》、《拾画》、《幽媾》、《冥誓》、《回生》。

1995年3月,江苏省昆剧院又推出了张继青所演《牡丹亭》上本的续集《拾画记》。这个创意是由旅港京昆名票顾铁华提出来的,主旨是表示生旦并重,由顾铁华扮柳梦梅,张继青扮杜丽娘,请薛正康、胡忌编剧,周志刚导演,因续本中含有小生的重头戏《拾画叫画》,所以拟名为《牡丹亭·拾画记》。全剧共六场:

《写真画像》、《离魂情死》、《魂游冥判》、《拾画叫画》、《幽会重生》。

最为巧妙的,是在第一场中借梦境补叙了上本《惊梦》中生旦相会的情节。而在前后连接的一些场合,则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作了一些变通,有所创新。例如新编的主题歌采用幕后合唱,并且还增加了生旦的伴唱,尝试为昆曲的大众化打开新的门道。这个戏由江苏电视台拍成电视艺术片在荧幕上播映后,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戏曲地方组一等奖。

(三)北方昆曲剧院

在1983年推出了蔡瑶铣扮杜丽娘主演的《牡丹亭》(2004年魏春荣接任主演),由时弢和傅雪漪整理剧本,傅雪漪作曲,马祥麟导演。全剧分八场:

《训女延师》、《花慨师窘》、《惊梦寻梦》、《灌园访梦》、《题画离魂》、《魂游问花》、《拾画幽会》、《逃生还魂》。

其中第二场概括了《春香闹学》的内容,第三场串连了传统戏《游园》、《惊梦》和《寻梦》,第五场串连了《写真》和《离魂》,第六场包含了《花判》的内容,第七场捏合了“拾画”、“叫画”和“掘坟”的情节。第四场《灌园访梦》和第八场《逃生还魂》则是点染的新戏。

(四)浙江昆剧团

在1993年推出了王奉梅扮杜丽娘主演的《牡丹亭》,剧本原为五十年代初国风苏昆剧团时期周传瑛改编的半苏半昆戏,经周世瑞和王奉梅重新整理为全昆本,请姚传芗主教。全剧分《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四场。1994年元旦前后,浙江昆剧团出访台湾,此剧曾在台北公演。

(五)“苏昆”串演本

江苏省苏昆剧团在1989年11月与其他各团联合组成中国昆剧艺术团访港演出《牡丹亭》,由王芳等轮流扮演杜丽娘,串连七出传统折子戏:《闹学》、《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幽会还魂》。1997年11月访台演出时则略作增减,串成六出:《学堂》、《游园》、《惊梦》、《寻梦》、《冥判》、《拾画叫画》。

(六)“上昆”新版本

1998年上海昆剧团原拟演出旅美华人陈士争执导的整本五十五出的《牡丹亭》,陈士争移师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以后,上昆在1999年独立自主地排演了三十四出的《牡丹亭》整本戏。“上昆”的新版《牡丹亭》由王仁杰整编,郭小男导演,经过精心的磨炼,于1999年10月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首演,12月到北京长安大戏院公演。2000年4月又参加了在苏州市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昆剧艺术节的公演。此剧分上中下三本、三个场次六小时演完,折目如下:

上本总题为《惊梦》

(1)《言怀》,(2)《训女》,(3)《闺塾》,(4)《劝农》,(5)《惊梦》,(6)《慈戒》,(7)《寻梦》,(8)《道觋》,(9)《写真》,(10)《诀谒》,(11)《牝贼》,(12)《闹殇》。

中本总题为《回生》

(13)《旅寄》,(14)《冥判》,(15)《玩真》,(16)《忆女》,(17)《幽媾》,(18)《缮备》,(19)《旁疑》,(20)《冥誓》,(21)《秘议》,(22)《回生》。

下本总题为《圆驾》

(23)《淮警》,(24)《如杭》,(25)《移镇》,(26)《急难》,(27)《寇间》,(28)《折寇》,(29)《围释》,(30)《遇母》,(31)《闹宴》,(32)《索元》,(33)《硬拷》,(34)《圆驾》。

在演员阵容方面,上海昆剧团推出了老中青三组四十多人不同的组合,主角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扮演者上本由沈昳丽、张军分饰,中本由李雪梅、岳美缇分饰,下本由张静娴、蔡正仁分饰。全剧贯穿了创新意识,在音乐、伴奏、舞美、布景等各方面,都从现代剧场的新观念出发来设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丰富舞台表现,被称为“迎接新世纪的全新大制作”。

五、结 语

《牡丹亭》是昆剧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目,1911年以来的演出回顾,几乎就等于近百年来中国昆剧发展史的缩影。2004年,一生热爱昆曲之美,倡导不遗余力的小说家白先勇先生,组合两岸三地学界、剧界力量,由苏州昆剧院新秀担纲,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将此剧带入另一个新的高潮,真是出奇制胜的壮举也。我们倾心热望“青春版《牡丹亭》”的首演,更热烈祝贺它的成功献演!

(原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