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电影制片管理概况

美国电影制片管理概况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独立制片人据2000年美国洛杉矶市的商业报告,截至2000年在该市注册登记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或单位有250多家。美国电影家工会的报告显示,目前美国独立制作的电影作品每年多达250多部,由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发行的独立制作的电影作品约占其发行作品总数的50%以上。

一、美国电影制片管理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电影帝国,电影从业人员约60万,年产电影近500部,2001年和2002年的全球票房收入都在84亿美元以上。如果将“后电影”收入加在一起,2002年的总收入是346亿美元(2)。本节将致力于解析先进的制片管理模式与好莱坞的电影霸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好莱坞概况

好莱坞的制片制度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称霸世界的原动力,制片厂制度下的制片人制堪称好莱坞的经典制片管理模式。好莱坞的制片力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实力雄厚的大电影公司,另一种是独立制片公司或独立制片人。

1.独立制片人

据2000年美国洛杉矶市的商业报告,截至2000年在该市注册登记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或单位有250多家。这些独立制片公司的雇员数目多少不等,从几个、十几个到上百个都有。

相对于大的制片公司和一些中等制片公司,独立电影制片人通常把自己制作和发行的影片建立在与大公司的合作上,或者建立自己的小型发行组织,比如租用大的制片公司的发行渠道,控制版权在自己手中并建立版权库。一些小的独立制作公司通常掌握地区市场,同时在海外拥有自己的发行商。现在一些新的公司也通过互联网建立自己的发行渠道。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好莱坞就出现了一批声誉不错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和独立制片人。他们敢于同好莱坞的大公司抗衡,而且以较为严肃的创作态度,拍摄了不少比较好的电影作品,得到了观众和影评家的肯定。大电影公司通常分为生产制作和发行销售两大部门。一般公司都不养制片人,即便是特别有名或非常成功的制片人也很少受雇于电影公司,因此好莱坞的独立制片人多如牛毛。制片人通常是先发现或得到一个故事,然后把它开发为剧本,再拿着剧本向电影公司推销、谈判。如果电影公司相中这个剧本,制片人可以把本子一次性卖给公司,但多数制片人是希望和公司签约,由公司投资,他负责把电影拍出来,再由公司负责发行销售。如果成了,公司会派代表出任该片执行制片人,主要是监督制片人的资金使用、时间进度和具体运作。制片人拿到资金后,去雇佣导演、演员和摄制人员。

独立电影制片人必须掌握投资的标准和手段,从而降低投资风险,通过扩大影片的发行提高销售收入。独立电影制片人的项目核心是生产—投资—发行协议,包括以下内容:

(1)投资交易过程,允许投资方分阶段投资或终止投资,条件是根据剧本框架、内容和演员的选择而定。

(2)制片人可以从银行贷款,获得足够的资金保证。

(3)制片人可以预售影片,比如通过家庭影院、国外的发行机构。

(4)个人投资:如果制片人通过预算发现这是一笔数目相对小的投资,可以通过找合作伙伴的方式进行个人投资。

(5)制片人必须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不能高于预算成本一定的百分比,如果高于预算,制片人本人所获得的利润将受到影响。

(6)制片人不能立即直接从影片的生产中获得利润,主要依靠票房收入。

(7)制片人必须对电影的投资预算做好综合的把握,同时对整个制作环节的成本也要有一个很好的控制。

独立制片人的最大优势在于低成本和高质量。由于资本有限,而且面对着带有垄断性质的大电影公司,所以独立制片人只有缩短拍摄期——而且尽量减少人员编制,以高速度和高艺术质量来取胜。制片人时常自己担任导演,这样就减少了管理复杂的麻烦。在导演下面一般只使用两位副导演:一位负责日常事务,一位负责影片的艺术创作工作。在影片毛片拍摄好之后,再聘用几名技术人员负责影片的后期工作,如剪辑、配音和配乐、特殊音响处理及字幕等等,因此他们的制片成本比起大电影公司要小得多。

这些独立制片公司和独立制片人不可小觑。美国电影家工会的报告显示,目前美国独立制作的电影作品每年多达250多部,由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发行的独立制作的电影作品约占其发行作品总数的50%以上。目前越来越多的独立制片人把目标转向了国际。由于他们办事认真而且简便,特别注重艺术质量,而且在商业谈判中比如合资投资和利润分成等方面比较灵活,所以较受欢迎。现在已经有不少的独立电影艺术家表示希望同中国的同行进行长期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好莱坞,导演、演员比制片人还要多,同样独立自主。他们通过经纪人等待着制片人的挑选、谈判、签约。好莱坞有许多专门跟踪调研导演、演员的机构,根据他们的票房和受观众欢迎的程度,印成小册子,定期提供给制片人和电影公司作参考,有的电影公司自己也有一套研究班子。制片人根据导演、明星的走红程度和特点进行选择,而导演、演员等也有选择制片人和影片以及讨价还价的权利。

2.大电影公司

好莱坞制片厂体系的崛起以威廉姆·福克斯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阿道夫·楚克的派拉蒙公司为肇始。1925年左右,制片厂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基本成形。20世纪30年代,因有声电影的激烈竞争,形成了由托拉斯式的五大公司——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米高梅、雷电华,和3家小公司——环球、联艺、哥伦比亚共同称雄的格局。现在因哥伦比亚和米高梅归属到索尼旗下,剩下六大公司。它们分别是大名鼎鼎的迪斯尼、索尼、派拉蒙、福克斯、环球和华纳兄弟。这六大公司每年制作发行的电影占全美电影总量的2/5,每家公司的年产量都有数十部。由于有些电影的产期较长,投放市场时也都有风险,一部影片能让制片公司赔得血本无归,也能带来无穷暴利。为了减少风险,一般电影公司会每年从10部电影中拿出一部大片来赌赌运气,输了,拆东补西能承受;赢了,就可以“十网打鱼九网空,捞到一网就成功”。例如华纳兄弟公司2001年11月推出的《哈利·波特》第一集,投资1.3亿美元,票房收入却达到9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后电影”收入。在第一集投放市场的同时,第二集已开始拍摄,投资1亿美元,一年内完工,2002年11月投放市场,到2003年3月为止全球票房已达8.4亿美元。可见投资大片风险大,回报率也高。为了降低风险,一些电影公司还会采取利益风险平摊的联手操作的办法。

从电影的发行来看,电影发行之后首先在影院放映,电影公司和影院一般是五五分成,但彼此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如果一部影片在一家影院放映一周,票房收入达不到3000美元,影院可自行决定不再放映这部电影,因为这个数是保本基数。所以每部新片发行之后的第一个周末票房就像股市行情一样重要,在新片放映后的第二个星期一早上,从电影公司老板到演员都在急切地等待周末票房的统计消息。如果票房不达标,公司就会立即采取“后电影”措施:一是把电影改成录像、DVD、VCD销售、租借;二是直接通过电视台点播、放映。

美国影片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现在已高达60%以上。其主要原因有:首先,好莱坞是世界电影明星的聚集地,相互竞争非常激烈,产品的质量和种类一般会高出一筹。其次是高科技、特技、翻译能力强,能制作各种高难度的影片。三是“服务设施”齐全,分工精细,专业化程度极高。在好莱坞,与电影业有关的各种行业一应俱全,有专门提供道具、出租机械设备的,有专门做电影片头、字幕的,有专门配音响的……而在人工服务方面,各类经纪人、律师、会计师很多,尤其是那些专门为电影业提供贷款的银行更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二)好莱坞霸业的成因

好莱坞(Hollywood)直到20世纪初卖给某摄制组时才获此名,意为常青的橡树林。但在20世纪初,它还只是洛杉矶郊外的一个不生长橡树的荒凉小村。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它神话般地崛起,成长为傲视全球的电影帝国,这在艺术史上堪称奇迹(3)

好莱坞作为一座电影城,之所以能够对全世界的诸多重要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它庞大的电影产业体系的建立。英国早在1900年前后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探索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布莱顿学派,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电影放映业,但缺乏机器化生产的电影制作工厂,只有手工作坊式的制片机制,结果好莱坞一经涉足就长久霸占,整整一个世纪,英国沦落为美国电影长驱直入的市场。相形之下,好莱坞的独立制片商们由于大都从经营“镍币影院”起家,经济意识浓厚且深谙市场之道,一开始就学习百代公司的商业电影之路,根据观众的需要来制片,因此其电影产业迅速成长壮大,很快就涌现了大规模的制片厂,建立了工业化的制片制度。而且由于“一战”的发生和其他原因,战前最大的电影霸主——法国的百代、高蒙等大型电影公司的制片产量不仅急剧锐减,腾空了广阔的欧洲、美国及其他大洲的电影市场,并且奇迹般地在战争结束不久即宣告清理,进而将所属的制片机构纷纷卖掉或关闭,好莱坞借机乘虚而入,一跃成为世界顶尖级的电影企业王国,从此,其“巨无霸”地位一直延续至今。

毋庸置疑,外因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如果把好莱坞的崛起仅仅归结为竞争对手自身的式微,显然不符合事实。正如英国著名制片人大卫·普特南所说:“战争只是碰巧与美国电影的巨大发展同时发生”,“没有这场战争,美国人要攻占那些至关重要的外国市场,所花的时间可能要长些,但这一过程在萨拉热窝首批致命的枪声响起时已经开始了,到1918年战争结束时,美国电影业不光占领了欧洲许多地方,还控制了远东、南美和大洋洲”(4)。换言之,好莱坞称雄世界的根本性原因不在于外部的机遇,而是源于其内在强大的商业逻辑和科学的制片管理模式的推动,只有这股力量才是真正推动好莱坞超越对手、称霸全球的原动力。

(三)制片人的产生

制片厂就是制作电影的企业或公司。传统的制片厂制度中,一个公司拥有自己的制片器材及大量的生产设备,与大部分员工也签有一张长期契约。片厂的中央管理部门负责策划,然后分派权力给各个部门执行,并由他们在片厂的员工中挑选演员及工作人员。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制片者们把他们精通的商业之道全部灌注在了作品制作中,这直接导致了制片人制的产生。

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好莱坞工业化的制片制度——制片人制,就不会有好莱坞的崛起。好莱坞的制片厂之所以被称为“厂”,是因为好莱坞的生产特点就是一种类似于生产线的制作方式,而且生产出的也是一系列具有类型化特征的电影。到了20世纪20年代,许多制片厂开始把导演和制片人的不同职责分开,导演负责影片拍摄,制片人则掌控生产制作的全过程(5)。传统的制片厂制度常常被比喻为制造业的生产线,也就是一群工人会由一名领班监督,每个人在一定的程序内以一定的速度重复一项工作。这种比喻说明了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制片厂生产影片的方式与通用汽车公司制造汽车的方式非常相似。当然,这样的比喻也不尽贴切,因为每部电影都不相同,并非复制而成。

1.美国最早的两位制片人——托马斯·英斯和麦克·塞纳特

托马斯·英斯是美国早期集导演、编剧、演员于一身的著名电影人,他不仅以自己的许多成功作品使西部片成为美国影片的重要类型,更重要的是在制片管理方面具有开创之功。演员、导演出身,自吹平生没有读过一本书的托马斯·英斯,把亨利·福特1913年发明的成批生产汽车的体系引入电影生产。福特汽车生产体系是把工人按专业技术划分,每一部分都在流水线上合成。好莱坞制片人制的重要特征是建立在精细分工基础上的制片人专权,制片人独揽影片生产的财权、人权、创作权,他是一个电影项目的创作核心、经营核心和管理核心,具体负责电影从剧本、筹资、拍摄到发行的全过程。

制片人制产生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从1916年起,英斯基本上不再自己动手拍片,而是组织了一批导演根据他所写的分镜头剧本去拍摄,他对每一个镜头都做出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导演必须严格地按照他所写的去做。停机后,再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剪辑。这种组织管理,不仅使英斯成为第一个在美国编写分镜头剧本的人,而且成为“美国最早的一位制片人”(6)。“拍摄阶段所用的剧本现在被称为‘连戏剧本’(continuity script),它把每个动作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编过号的镜头。这样的剧本可以让制片人据此估算出一部影片可能花费的成本,也使得参加影片拍摄制作的所有员工据此协调彼此的工作,哪怕他们之间从未进行直接的交流。在影片的策划阶段,场景设计师也依据这个剧本决定设置什么风格的布景。完成拍摄工作之后,剪辑师将每个镜头开端的拍板上的编号与剧本上的镜头编号进行对照,把影片剪接组合起来。这些镜头在经过设计安排和彼此的剪接配合之后,创造出一个具有情节连续性的叙事话语”(7)

几乎与此同时,好莱坞喜剧电影的开创者麦克·塞纳特也开始在其著名的启斯东制片厂里,着手创造一种新的制片制度。他设立了专门的编剧部门,负责编撰影片的故事情节,极大地促进了电影拍摄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例如,单单编剧就可能包括多个专业,剧作家们或专长于情节进展,或专长于对话,共同为一个剧本服务。“其程序是先由‘出主意者’(这个角色一般由塞纳特自己担任)提出一个基本意图,然后交给‘剧本会议’去设计出符合这个基本意图的人物和故事,等到基本情节确定之后,便由‘噱头部’去添加滑稽场面和情境”(8)。在各个环节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电影剧本才算最后完成。在启斯东制片厂里,塞纳特是导演,也是最权威的主宰者。他在摄影棚中央的高台上搭建自己的办公室,室内装有浴盆,他一边洗澡一边监督台下的工作人员拍片。这个在电影史上颇为著名的浴盆,被公认为好莱坞制片人专权的象征。

英斯、塞纳特等人的创举,显然为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实现工业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们采取的制片方式,正是后来好莱坞成熟的制片管理模式的雏形。好莱坞的工业化步伐非常迅猛,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电影制作,到20世纪30年代时已经形成电影产业的宏大规模,以制片人专权为特征的成熟的制片管理模式也至此定型,“经典的好莱坞影片”成为这一时期运用制片人制生产的好莱坞电影的代名词。

虽然这种制片人专权的制片厂制度仍存在于某些地区,尤其是常用来制作动画片等特定类型的影片,但美国的电影公司今天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去监制一部影片。现在,美国多半的影片以“包拍”(package)方式制作,导演、演员及行政、技术人员都只受雇于这部影片拍摄制作进行期间(9)。制片厂可能会与一些著名导演、明星、制片人合作并签约,但是,每一部影片的摄制组也需要未曾签约的工作人员加盟来完成特殊的包拍任务。某些电影公司可能还保有生产设备供工作人员使用,但其他的公司则会要求制片人去接洽器材租赁,并且将一些特殊工作转包给其他公司,比如专门擅长特技的公司。

2.制片人制是电影商业诉求的必然选择

好莱坞的制片制度建立在分工精细的生产流程的基础之上。在每一个制片厂内部,一部影片从编剧到拍摄完成,需要经过许多道“流水”工序,集中许多人的智慧。一般来说,制片厂大致将机构分为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道具、服装等部门,而每个部门又有更细的划分。如“编剧部门有提出意图、结构主要情节、添加次要情节、写对话、加噱头等各个专门部分,由各种专家主持其事”;导演部门有主要导演、专门负责各种类型场面的助理导演;演员部门有专门负责发掘演员的专家,演员又分成不同的类型……这种“流水”程序与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一样,都是规模化的工业化生产的产物。这种精细分工使影片制作的每一个细部,因为有相当精通的专家的把持,而做得非常优秀而精致。

由于分工精细,生产环节众多,就必然需要一个管理者。在好莱坞,这个管理者不是作为艺术家的导演,而是作为把握市场和制片管理的制片人。鲜为人知的是,在美国电影的早期,也有一个以导演为中心的时期。比如,以其成就使美国电影成为成熟艺术的大导演格里菲斯,他导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影片,不仅充分表达了他的创作个性与独特思考,而且表现出创新性的艺术探索,从而成为世界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然而,格里菲斯这两部影片却在票房上一成一败,这使好莱坞制片商们既看到了电影商业化的巨大潜力,又感到了导演对市场的懵懂状态。从此,导演的中心地位逐渐被制片人所取代。

好莱坞的制片人大体可指两类人:一类是每一部影片的制片人,他只对该部影片负责,负责资金筹集与管理,负责制作环节的协调,还参与调配人员,如选导演,找编剧,选演员及其他创作人员,同时还要一定程度地介入创作过程,介入选故事、编剧、导演、剪辑等。但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公众的口味,使该部影片符合市场之需;另一类是各大制片厂的大老板们,他们是自己厂里所有影片的总监制或总制片人。卡普拉指出:“制片人和导演个人的努力和成就必须得到制片厂总头目的赞许,最后的完成片也必须得到他的批准才能发行,于是这位总头目就成了一个漏斗的嘴,50多位电影创作者个人的心血以及这些心血的成果,都必须通过这个漏斗嘴流出去。”(10)制片厂的老板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对影片的衡量标准自然也就不会是艺术性的,或者思想性的,他们的唯一尺度便是市场,是对观众心理的迎合。好莱坞的老板们个个是经商的高手,非常懂得观众的趣味及其变化的规律,并且善于捕捉市场动向,敏锐、适时地加以迎合。

历时性地看,制片人的职能经历了一个流变的过程。“在制片厂制度盛行时期(1930—1945年),制片人的主要角色是拍摄一部电影的财务主管,他要负责控制预算,管理编剧和导演,组织整个摄制工作。到了20世纪60年代,制片厂制度开始解体,制片人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当代的独立制片人不仅要负责前期制作阶段的基本筹划工作,而且要构思和发展创意,更重要的是,要负责筹措完成拍摄工作的资金。”(11)如果制片人不擅长做交易、搞推销以及其他资金方面的谈判,那么一部影片很可能会因为缺乏资金而夭折。这就意味着制片人在剧本创作方面介入的程度很深,他或者购买一部剧本,或者通过与编剧的密切合作而创作出一部可以卖出去的剧本。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制片人会同时担当导演或编剧。因为掌管着资金,独立制片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控制摄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编剧到选演员,到确定导演、剧组职员以及剪辑师和作曲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