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裔美国人概况

亚裔美国人概况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亚裔美国人指的是具有亚洲血统,包括远东、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血统的美国公民,包括了华裔美国人、菲律宾裔美国人、印巴裔美国人、越南裔美国人、韩国裔美国人、日本裔美国人或其他血缘来自于亚洲的美国人。到1980年,美国才正式将亚裔人口单独统计,这标志着亚裔美国人作为一个族裔的正式形成。[9]1965年美国《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通过后,亚裔美国人逐渐成

亚裔美国人指的是具有亚洲血统,包括远东、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血统的美国公民,包括了华裔美国人、菲律宾裔美国人、印巴裔美国人、越南裔美国人、韩国裔美国人、日本裔美国人或其他血缘来自于亚洲的美国人。在这十多个亚裔次族裔中,华裔和日本裔人来美国较早,韩国裔、菲律宾裔和印度裔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居美国,而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裔难民,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移民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才陆续涌入美国的。亚裔美国人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出台之后,他们逐步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人口、经济就业、社会和政治影响。

一、亚裔美国人的形成与发展

亚洲移民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进入美国,最早抵达美国的应当是1760年从菲律宾来的海员[1]其次是1785年来自中国的华工。美国早在1790年便开始世界上首次大规模人口普查,但主要由于亚裔人口数量过少而未将亚裔人口单列出来。直到1860年,美国才开始收集华裔人口的数据,1870年开始统计日裔人口,1910年又开始收集菲律宾裔、韩国裔等其他亚裔人口的数据。到1980年,美国才正式将亚裔人口单独统计,这标志着亚裔美国人作为一个族裔的正式形成。[2]

从移民进入美国的角度看,亚裔美国人作为一个族裔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出台之前的自由移民时期。这一时期,亚洲移民进入美国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的。由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联邦政府一直鼓励接纳外来移民,奉行来者不拒的政策。在19世纪中期加利福尼亚出现淘金热以及19世纪60年代修建横贯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时,都有不少中国人移往美国,上万华工曾以自己的血汗甚至生命为修建这条铁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由于招募更多华工的需要,美国政府于1868年与代表清政府的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签订了《蒲安臣条约》,把保证中国人不受限制地移民美国写入条约,以实现其在中国招募华工合法化的目的。[3]这样,到1870年,华工占到了美国总人口的0.7%,加州人口的8.8%,占加州劳动力的25%。根据1820年开始的正式移民记录,在1820—1880年间,亚洲移民总计28.1665万人,其中来自中国的有28.0420万人,来自印度的有402人,来自日本的有351人。[4]

自1882年《排华法案》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亚洲移民遭到严重限制的时期。尽管华工为美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大批华工的到来仍被认为是对美国社会纯洁度的“威胁”,再加上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导致了美国“排华”气氛的高涨,并推动美国国会于1882年通过第一个旨在针对少数族裔的《排华法案》,亚裔美国人的发展进入了冰冻时期。1882年《排华法案》规定10年内禁止华工入境,只有商人、外交家、学生、教师和旅行者可以进入美国,华人不得加入美国籍。[5]1882年《排华法案》开始了亚洲移民经历的一个独特时代,该法案极大地缩减了华人社区的规模和未来人口的增长,但却保证了商人精英在社区的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廉价华工的终止意味着有必要招募其他亚洲移民来替代,以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从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大量日本人来到美国大陆,20世纪初期起开始有少量的韩国人和印度人来到美国。但曾发生在中国移民身上的故事也很快在其他亚裔身上重演:1908年日美《君子协定》禁止日本劳工来美,1917年针对印度移民出台“亚洲禁区令”,1924年移民法禁止日本妇女来美。这样,自20世纪20年代起大量菲律宾劳工来美国,成为亚洲移民的新主体。但是,随着入境的菲律宾移民的急剧增加,美国社会要求控制菲律宾移民的呼声也日益增强。美国国会遂于1935年通过了一个专门法案,终止了对菲律宾实施的自由移民政策,每年只给予菲律宾50名的移民限额。因此,亚裔移民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事实上美国逐渐将对亚洲移民的限制从中国移民扩展至几乎所有亚洲移民的过程。

亚裔美国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出台,即恢复性的缓慢增长时期。二战期间美国与中国建立了盟友关系,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美国政府于1943年废除了长达61年的《排华法案》,允许华人进入美国并可以入籍美国,但每年只有象征性的105个移民配额。随后这一法令也适用于印度人和菲律宾人,各拥有100个移民配额。1952年,美国国会通过《移民与国籍法》,又称《麦卡伦—沃尔特法案》(McCarran-Walter Act),取消亚洲移民不得入籍的禁令,并允许日裔合格移民归化为美国公民。在该法生效的13年、即1953年至1965年中,亚洲移民数量快速增加:原本限制在每年2000人,但实际上总数高达23.6万人,几乎超额10倍。[6]例如,中国移民在1951—1955年间仅为1948人,而在1956—1965年达到15865人;与此同时,亚洲移民的入籍率也有显著上升。在从废除《排华法案》到1952年的10年内,仅有8140名中国移民入籍;而从1952年移民法实施到1960年,入籍人数则达到15190人。[7]同时,由于1952年《移民与国籍法》取消了移民的性别歧视,大量亚洲妇女移民进入美国。从1950—1960年,中国移民共32463人,其中女性18250人,占这一时期中国入境移民总数的57.1%,1950年最高达到91.5%。这种现象从而产生了两个显著的后果:一是华裔集团的性别比例开始趋于平衡;二是由于男女比例的变化,而且大多数女性移民多是处于20—39岁生育年龄段,因此使得华裔集团的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根据1960年的人口统计,美籍华人为236084人,华人人口增长了67.4%。[8]在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颁布之前,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菲律宾的移民构成亚洲美国人的主体。1960年时在美华人达23.7万,日本人46.4万,菲律宾人17.6万,印度人6.9万,韩国人7.5万,但仍以日本人和华人为多数。[9]

1965年美国《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通过后,亚裔美国人逐渐成长为一个族裔团体,进而快速发展时期。1965年后亚洲移民的快速增长重大地改变了亚裔美国人的结构,并使得泛亚裔族裔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亚洲移民占美国新移民的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的仅5%上升到60年代的11%,而到70年代则上升到33%,自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在35%左右。[10]就数量而言,亚裔美国人数量从1970年的140万,增长到1990年的730万,到2000年增长到1185万,到2010年更是高达1470万,如果算上混合族裔的话达到了1730万。在这一增长中,新移民占到约2/3。[11]部分新的次族裔团体——主要包括印度裔、韩国裔、柬埔寨裔、老挝裔和红色高棉裔——的人口增长几乎完全来自于移民。[12]美国人口统计局的趋势预测表明,亚裔人口将从1995年的900万增长到2050年的3400万,占美国人口的比例将从3%增长到8%。[13]

亚裔美国人绝对数量的大幅增长带来的是亚裔美国人内部日益增长的族裔、代际和社会经济多样性,所有这些都对泛亚裔认同及其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亚裔美国人内部的族裔结构日益多元化(表2-1)。在1965年后移民猛增之前,亚裔美国人人口主要由3个族裔团体构成:日本裔、华裔和菲律宾裔。1970年,日本裔美国人是最大的亚裔团体,占亚裔总人口的41%,华裔占30%,菲律宾裔占24%。其他的次族裔团体(主要是朝鲜/韩国裔)总计不到5%。[14]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生的日本裔和华裔美国人构成了亚裔美国人的核心,主要集中在西海岸和东北部地区。[15]相比之下,2000年,美国人口统计局统计了来自24个亚洲国家的亚裔次族裔团体人口数量,没有哪一个能超过亚裔总人口的25%。在日本裔移民增幅放缓的同时,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菲律宾、韩国、印度和越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始终位居亚裔移民数量前十之列。[16]反映了这些变化的移民发展,2000年,日本裔美国人占亚裔人口的比例下降到8%,前五大亚裔次族裔团体分别为华裔(24%)、菲律宾裔(18%)、印度裔(17%)、韩国裔(11%)和越南裔(11%)。[17]到2010年,这一多样性进一步复杂化。如果以单一族裔计算,华裔仍是最大的次族裔团体,其比重略有下降(22.8%),印度裔增长明显(19.4%),菲律宾裔也略有下降(17.4%),越南裔(10.6%)和韩国裔(9.7%)都略有下降,日本裔进一步下跌到5.2%。但如果以混合族裔来考察,最大的则是菲律宾裔(24.4%),其次是日本裔(13.9%),华裔(12.6%),印度裔(9.1%),韩国裔(8.2%),越南裔(3.5%)。[18]

其次,亚裔内部的代际结构也日益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表2-1)。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间,当时亚裔移民被严格限制,美国出生的亚裔美国人占据美国亚裔美国人的多数。但到70年代,外国出生的亚裔人口再次占据多数。2000年,720万亚裔美国人是外国出生的,约占亚裔人口的70%。[19]除日本裔外,外国出生的人口主导了亚裔美国人团体;有超过60%的菲律宾裔美国人,近80%的越南裔美国人及其他亚裔人都是外国出生的。[20]由于过去的法律排外,只是在少数几个最古老的亚洲移民团体中,即日本裔和华裔美国人中,存在着数量较大的第三代和第四代移民。在18岁以下的亚裔美国人中,超过90%的都是外国出生的或其父母是外国出生的。[21]2010年,外国出生的亚裔美国人数达1128.6万,占亚裔总人口的66%。[22]有学者预测,到2020年,外国出生的亚裔人口仍将占据多数。[23]

表2-1 亚裔美国人的内部多元化发展,1980—2010年(单位:万)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制作,美国人口统计局,http://www.census.gov。
注:美国人口统计每10年进行一次,最新数据为2010年数据。

最后,亚裔美国人内部的阶层结构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1965年后的移民也增加了团体的经济多样化。与二战前很大程度上是非技术移民相比,新到的移民不仅有低工资的服务业工人,也有大量的白领职业技术人员。根据199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超过60%的印度和台湾地区移民(25岁以上)都获得了学士学位,是同期所有美国人的3倍,但来自柬埔寨和老挝的则低于5%。在受雇工人中,来自印度和台湾地区的有45%都从事管理或专业工作,是同期美国人的2倍,来自柬埔寨的约占10%,老挝的则低于5%。而且,来自印度、菲律宾和台湾地区的移民的家庭收入也达到4.5万美元,而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为3万美元,来自柬埔寨和老挝的则不到2万美元。亚裔移民的贫困率在菲律宾、印度裔和日本裔中只有7%左右,而洪族人高达60%,柬埔寨的42%,美国家庭的平均比例为10%。[24]考虑到其经济背景的多样性,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的各个阶层中都存在。换句话说,今天亚裔人既与白人一样收入高、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白领工作,也与拉丁美洲裔一样从事收入低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工作。[25]由于技术移民的就业机会有限,因此也有不少的亚裔移民自主创业。[26]

二、亚裔美国人的社会经济影响

随着亚裔美国人作为族裔群体的逐渐形成,其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也为其随后的政治参与和族裔游说奠定了扎实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基础。以下是基于美国人口统计局自1960年以来的历次人口统计、2002年的商业业主调查(Survey of Business Owners,SBO)和1948—2004年的美国全国选举调查(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y,ANES)的相关数据,考察亚裔美国人族裔群体形成的各方面影响。

首先,亚洲移民的快速增长对于亚裔族裔内部的结构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表2-2和图2-1所示,就整体而言,亚洲新移民是亚裔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但不同次族裔的贡献在不同时期里是不同的。在1960—1970年间,亚洲新移民对亚裔人口增长的贡献为64%,到1970—1980年间这一比例增长到88%,而1980—1990年间又下降到64%,1990—2000年下降到60%,进入21世纪后进一步下降到40%。就华裔而言,在20世纪60年代新移民并非其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到七八十年代上升为主要因素,90年代后新移民对人口增长的贡献率逐渐降低,不足50%。日本裔新移民的贡献在60年代很小,70年代占主要地位,此后又重新成为不太重要的因素。菲律宾裔则是在七八十年代占据主导,60和90年代都贡献了48%。韩国裔新移民在70年代后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尽管逐渐下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度裔新移民占到印度裔人口增长的一半以上。越南裔在整个八九十年代都是绝对要素,但此后有所下降。简而言之,这六大亚裔主要次族裔的人口增长中,新移民的贡献大多数是在70年代,在80年代仍相当重要(日本例外),但此后逐渐下降。

表2-2 亚裔美国人人口数量:总量和各次族裔,1860—2010年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制作。1860-1960年数据来自Susan B.Carter et.al.ed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Millennial Edit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Table Ad145-184;1970-2010年数据来自于美国人口统计局,http://www.census.gov。

图2-1 亚洲新移民对亚裔人口增长的影响,1960—2010年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制作。美国人口统计局,http://www.census.gov。

与亚洲新移民增长相伴随的另一个影响是,亚裔人口中的本土出生率相应地在下降。1965年后,亚裔人口结构逐渐从本土出生亚裔占绝大多数转变为外国出生亚裔占大多数。如同表2-3所示,外国生亚裔在1960年只占约37%,但随着1965年移民法案后大量亚洲新移民的涌入,到1970年外国生亚裔占到了45%,1980年占到70%,1990年约67%,2000年时仍占多数,不管是算单一族裔认同的还是双重或多重族裔认同的。类似的本土出生人口的比例变化也体现在华裔人口中。菲律宾裔在1965年以前就主要是外国出生的,1970年后就更多了。韩国裔和越南裔到目前仍是外国出生的占多数。印度裔在1980至2000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占多数。唯一例外的是,尽管在1970年后外国出生的日本裔大幅增长,但始终是美国本土出生的占多数。

表2-3 外国生亚裔及次族裔占比变化,1960—2010年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制作。1860-1960年数据来自Susan B.Carter et.al.ed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Millennial Edit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Table Ad145-184;1970-2010年数据来自于美国人口统计局,,http://www.census.gov。

图2-2 亚裔新移民对美国人口增长的贡献率,1960—2010年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制作。美国人口统计局,http://www.census.gov。

自1965年以来,亚洲国家已经为美国贡献了超过900万新移民。相对而言,亚洲新移民在美国人口增长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字的计算,如图2-2显示,亚洲新移民对美国人口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的略高于1%,增长到70年代的约7%,到80年代的10.5%,90年代回落到9.1%,21世纪头十年也保持在相似水平。

尽管1965年后亚洲新移民对美国整个人口的增长影响可能是有限的,但它对美国种族与族裔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影响却是实质性的。图2-3显示了从1960年至2000年间美国的种族/族裔人口分布百分比的变化,根据每十年一次的人口统计结果,并显示了从2010—2050年的发展趋势估计,这是美国人口统计局2008年所发布的。很明显,1960年的美国仍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黑白分明的国家,其中白人占89%,黑人约11%,极少数的是其他的种族或族裔团体。但在1965年移民法案之后,亚洲新移民和拉丁美洲新移民涌入,使得这一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自1970年起,美国日益转变为一个多种族和多族裔的社会。到2000年,非西班牙裔白人占到美国人口的70%,黑人和西班牙裔各占约12.6%,亚裔增加到4.1%,土著美国人也增长到1.2%。根据图2-3所示的美国人口统计局的趋势评估,美国人口的种族和族裔多样性在未来40年里仍将继续。到2050年,美国将是一个“少数中的多数”(majority-minority)国家,非西班牙裔白人将占49%,西班牙裔30%,黑人14%,亚裔9%,土著美国人1%,土著夏威夷及其他太平洋岛屿人0.4%。[27]

图2-3 美国种族/族裔的人口比例走势,1960—2050年

资料来源: “2008 National Population Projections,” U.S.Census Bureau,http://www.census.gov/population/projections/data/national/2008.html。

根据人口统计局稍早一些的趋势预测,到21世纪末,非西班牙裔白人将进一步下降到40%以下,但西班牙裔、黑人和亚裔可能分别为33%、15%和13%。[28]2004年,包括夏威夷、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及哥伦比亚特区等几个州都已经成为“少数中的多数”州;而马里兰、密西西比、佐治亚、纽约和亚利桑那州的少数族裔占到40%左右,这些州将是下一批成为“少数中的多数”的州。[29]2006年,美国3141个县中有10%左右的已经成为“少数中的多数”县了。[30]而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仍在进行的2012—2060年人口预测研究,美国白人人口正在萎缩,而少数族裔人口正在迅速增长,美国人口日趋种族多元化,美国人口结构将于2040年前后呈现完全的“少数中的多数”特征。到21世纪中期,移民将超过本土出生人口成为美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将是自1850年以来的第一次。这一变化预期将发生在2027到2038年之间,取决于未来国际移民的发展。[31]

种族/族裔结构的变化也改变了种族/族裔的相互关系。今天,只谈论黑白关系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多种族和多族裔关系。由于种族和族裔转变,有学者认为,美国的种族等级结构正在发生变化。[32]例如,有学者认为,美国正从当前的白人与有色人种的二元关系,迈向一个新的双重等级结构,其中“非黑人”和“黑人”正成为一个新的类型。[33]非黑人包括白人和如亚裔与白人西班牙裔等的“半白人”。黑人包括非洲裔美国人、加勒比及其他黑人,深肤色人或黑人西班牙裔人,土著美国人及其他黑皮肤的人。其余类别包括亚裔、西班牙裔、中南美印第安人中的“不富裕部分”。很明显,种族和阶层往往被用于塑造这些类别。使用相同的种族—阶层方法,但却略有改动,有学者认为,美国正从目前的双种族黑白体系转向三种族体系,包括白人、受尊重的白人和所有黑人。根据作者观点,一些亚裔人被认为是白人;日本裔、韩国裔、华裔、印度裔和菲律宾裔成为受尊重的白人;越南裔、洪族和老挝裔被认为是集体的黑人类别。拉丁裔在所有三个类别都存在。土著美国人算在白人之列。无论如何,美国的多元种族结构已经形成。[34]当然,亚裔要被视作白人很大程度上仍是不可能的。亚裔最可能的社会地位是成为美国种族等级结构的中间阶层,即所谓“模范少数族裔”。

亚裔族裔群体的形成的第三方面影响是经济上的,这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对美国劳动力质量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经济学家声称,与本土出生公民和早期抵达的移民相比,过去二三十年的新移民在劳动力质量和受教育程度上是都更低。[35]也有学者认为这一论点并不正确,并发现新移民有着更高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36]但这些研究往往聚焦于所有新移民的平均质量,而忽视了不同次族裔群体的差异,而这可能导致误导性的信息和有偏见的政策倡议,因此有必要采用更为多样化的方法考察这一问题。[37]利用1990年人口统计的5%PUMS数据,作者发现,与其拉丁美洲新移民相比,1965年后的亚洲新移民往往比本土人口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且技能更为熟练。

图2-4比较了25岁以上的美国本土出生公民和亚洲新移民在2000年时的受教育水平。很明显的是,1965年后的亚洲新移民拥有比本土公民更高的学位。约26%的亚洲新移民拥有学士学位,而本土的只有16%;类似地,亚洲新移民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是本土人的2倍。总体上,1965年后的亚洲新移民中63%高中毕业,而本土的只有53%。没有上过学的当中,亚洲新移民比本土高约4%。这反映了亚洲新移民的内部多样性,因为少数亚洲新移民,特别是印度尼西亚人,的确所受教育程度较低。但这并不影响就整体而言的亚洲新移民受教育程度高于普通美国人的事实。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在25岁以上人口中,50%的亚裔人拥有学士及更高学历,而美国人平均水平为28.5%;20.7%的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而美国人的平均水平为10.6%。[38]

图2-4 1965年后亚裔新移民与本土出生公民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统计局,http://www.census.gov。

同样,1965年后的亚洲新移民在职业岗位上也要好于本土生公民。如图2-5所示,亚洲新移民更多在专业和管理岗位上,而在体力劳动岗位上的要少于本土生公民。两个团体在技术、销售、管理和服务等岗位上表现差不多。此外,在2000年,亚洲新移民的职业收入得分(29.2)要高于本土出生公民(27.8),暗示着新移民的职业地位略高于本土出生公民。因此,并不能认为1965年后的亚洲新移民导致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质量下降。

图2-5 1965年后亚洲新移民与本土出生公民的职业岗位比较(16-64岁),2000年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统计局,http://www.census.gov。

其次,是否亚洲新移民对本土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或工资带来了消极影响?是否亚洲新移民抢夺了本土出生公民的就业机会?既有文献没有对亚洲新移民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专门的研究,而是往往把其归入所有1965年后的新移民的影响之下。美国公众广泛认为,新移民从本土出生的公民手中抢走了就业机会,并导致工资水平下降了。[39]相反的观点则认为,新移民与本土出生公民形成一种互补,在本土出生公民不愿意的就业岗位上发挥了互补作用,并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但经验研究往往不太支持这些常识。全美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的一份报告相对客观地讨论了这一问题。首先,新移民为许多行业带来关键性的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和纺织业以及服务业,如酒店、饭店、警卫保安等。其次,在全国层次上,新移民并未重大地减少本土出生公民的就业机会;第三,在新移民集中的地区,新移民并没有与技能不高的本土出生公民和先期抵达移民产生竞争。报告否认了往往被肯定的假设,即非洲裔美国人受到低技能的新移民的影响最为严重,因为大多数本土出生的黑人都没有生活在新移民集中的地区。[40]

就工资下降而言,全美研究委员会的报告基于许多典型的当地劳动力市场研究认为,新移民对所有类型的本土工人的工资水平的影响都相当小,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受消极影响最严重的是先抵达的移民,而非本土出生公民。就特定的本土劳动力来说,如高中未毕业者,移民竞争的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使其工资水平下降了5%左右。但同时,新移民也降低了大多数国内消费的价格,特别是降低了受教育水平高和较富裕家庭的家政服务成本。[41]

对新移民就业竞争的担忧主要是在新移民与受教育程度不高且缺乏技能的非洲裔美国人之间。但经验数据并不一致,并可能产生多种解释。全美研究委员会的报告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有学者评论说,“新移民似乎对非洲裔美国人的经济处境带来很小的消极影响”。[42]也有研究也发现了新移民与非洲裔黑人的竞争,导致黑人被从洛杉矶的饭店、酒店、印刷和家具制造等行业中排挤出来。[43]另一份研究暗示,新移民与黑人的竞争可能使黑人在社会经济的阶梯上向上升,而非被排挤出就业市场。[44]

而且,亚洲新移民还通过投资和经商创造了就业。美国移民归化局(INS)有关1990年移民法案开始建立的投资移民数据库提供了确切的数据。可用的数据是从1992年至2001年的亚洲投资移民,共有4201位。投资移民的许可条件是在城市地区投资100万美元、在农村地区投资50万美元,且要创造1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假设这4201位亚洲投资移民中有90%在城市地区投资,10%在农村地区投资,投资数额都是最小值即分别为100万和50万美元,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只有10个,这也意味着他们在美国投资了59亿美元并创造了42010个就业机会。但实际投资额和实际创造的就业机会肯定会比上述假设的要多。如果加上2001年后的数据,这个数字会更大。

一个间接的证据来自于2002年的商业主调查(Survey of Business Owners,SBO),它是2002年经济普查的一部分,结合了来自240万家商业的样本。如表2-4所示,2002年的亚裔公司超过110万家,雇用了220万人,商业利润达3267亿美元。当然,亚裔公司中有的也可能是本土出生的亚裔所拥有的。但与本土出生的亚裔相比,外国出生的亚裔更有可能是事业家或自主创业的。根据2000年人口统计数据,自主创业的新移民占到亚裔自主创业总数的85%,而本土出生的亚裔只占15%。因此,可以合理地认为,在110万家亚裔公司中大多数都是由亚洲新移民所拥有的。SBO的结果也发现,这些亚裔公司的商业利润中有46.6%的来自于批发业(26.7%)和零售业(19.9%)。这意味着贸易在亚裔商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亚洲新移民的这些贸易行为往往促进美国与其移出国的贸易来往。住宿和餐饮也为亚裔公司的商业利润贡献了10.1%。医疗和社会救助、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以及制造业占到25.6%。[45]

表2-4 亚裔公司的数量和收入,2002年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统计局,The 2002 Survey of Business Owners。

最后,亚裔美国人族裔群体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及政治影响。亚洲新移民的社会文化影响是多方面的,饮食文化,医药技术和养生方法,体育,都是其中非常突出的。有关亚裔美国人的政治影响和外交影响,将在下一节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