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欧之父查理大帝的成长

西欧之父查理大帝的成长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00年圣诞节时,查理接受了罗马教宗利奥三世的加冕以及“罗马人的皇帝”和奥古斯都的称号。查理在整个日耳曼王国中得到了最高的权威,成为西欧其他国王的元首,法兰克也确立了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查理整顿内政,巩固了对王国的统治。在经济上,查理曼没能建立国家统一的税收制度,而是保持了依靠自己领地收入为生的制度,设立王田管理人组织生产,登记财物。路易死后,帝国彻底走向分裂。

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丕平死后,法兰克王国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继承。其中一个儿子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查理大帝。他东征西讨,扩大王国版图,771年重新统一了法兰克王国。774年,他征服了伦巴第王国;阻止阿拉伯人的进攻;战胜萨克森人,强迫萨克森人皈依基督教,并将其土地划分为若干伯爵领地;向南征服巴伐利亚;向东摧毁阿瓦尔人,稳定了国内局势,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帝国疆域西起大西洋,东至多瑙河,南到地中海,北抵波罗的海,囊括了今天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士、匈牙利和大半个意大利。他被尊称为“查理曼”(意即伟大的查理)。800年圣诞节时,查理接受了罗马教宗利奥三世的加冕以及“罗马人的皇帝”和奥古斯都的称号。查理在整个日耳曼王国中得到了最高的权威,成为西欧其他国王的元首,法兰克也确立了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查理整顿内政,巩固了对王国的统治。他将全国分为98个州郡,由伯爵统治,伯爵在领地享有代表皇帝收税、司法、征兵、维持治安等权力;边境设立“马克”(即边境军事行省),由边侯治理;任命巡按史,组成巡按史团,成员包括教俗两界领主组成,经常巡行各地,监督伯爵。

他保留了帝国境内各部族的习惯法,并将其纳入帝国法令,这些法令统称为《法兰克国王敕令》,规定12岁以上的人必须宣誓效忠皇帝。敕令还规定了服兵役的义务、巡按监督制度、教职人员的行为举止、主教的职责等。中央设立国王亲信组成的枢密会议,还组成了包括伯爵、主教、修道院院长和国王重要封臣在内的贵族大会,参与讨论国王拟定发布的敕令。

在经济上,查理曼没能建立国家统一的税收制度,而是保持了依靠自己领地收入为生的制度,设立王田管理人组织生产,登记财物。在不断地巡幸过程中,他亲自进行巡查,听取法官汇报。他鼓励商业贸易,颁布诏令,发行新的银币。

查理统治时期,将不断冲突的各种文化因素调整为一种新的文化,把蛮族入侵以来的日耳曼王国和自克洛维皈依以来的正教联盟推向一个新的顶点。他被视为“西欧之父”。

与以往日耳曼首领不同,查理大帝除了重视武力征讨和政治制度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传承古典文化。同时他也意识到要使帝国长治久安,需要一批有学识的管理人才。因此,他热衷于知识和学问,立志恢复古典文化的学术传统,尤为重视教育。这与社会发展对学术文化的需求正好相吻合。教会和修道院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一时期被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

查理曼颁布了《教育通令》,命令在王国内兴建学校,招募名师,招录男孩在此学习阅读;督促修道院提高周边地区的文化水平;在亚琛设立宫廷学校,并以个人名义从当时西欧各地招募大量学者;建立宫廷图书馆, 收藏圣经、教父学和古典文化方面的书籍。查理亲自率王室成员学习拉丁语和七艺,希腊语和拉丁语得到发展。他也重视普通民众的教育,提出父兄有送子弟入校学习的义务,并鼓励用日耳曼语教学。9世纪中叶起, 西欧各地大主教教堂和修道院都开办了学校。宫廷学校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重要的教育体系。

这时期许多来自各地的学者为教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来自约克郡学府的盎格鲁—撒克逊教士阿尔昆在宫廷学校担任管理职务达15年,又在都尔的修道院兴办学校,他吸收古典知识,将其划分成七门学科,此后又划分成三艺(语法、修辞、逻辑)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成为日后欧洲学校的主要学习科目;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整个9世纪及日后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本人还担任了校订《圣经》的工作,纠正了许多笔误,形成了一个标准的版本。来自比萨的文学家比德著有《英格兰教会史》;历史编纂学者保罗副主祭曾经著有一部关于伦巴第的历史;皇家传记作者爱因哈特,为查理大帝作传;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创立学校,并编写成百科全书式的《语源》20卷。这些学者形成了一个专事研究学术并进行写作的学者社团,他们引进大量古典作品,与日耳曼传统相融合,奠定了统一的基督教文化的基础。

此间,修道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查理曼的督促和支持下,修道院展开了办学、研究、抄写等工作。修道院对《圣经》和教父经文进行了语条的增补;开办学校,教授拉丁语学习规范,提高修士的读写能力。修道院还保持有编年史的传统,记录了每年发生的重要事件,抄录并保存了大量书籍,促进了教义研究和民间文化的保存。今天所能读到的罗马诗歌、史诗、散文和其他作品, 有90% 是通过加洛林时代的整理和抄写才保存下来的。在誊抄典籍的过程中,改革了字体和书写习惯,形成了优美清晰的加洛林字体,并推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现代许多国家语言都有拉丁语和加洛林字体的印记。富尔达修道院是当时重要的学术中心,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学者。

加洛林时期西欧封建文化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并且确立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带动了日耳曼社会对教育和文化的整体认同。

查理曼统治时期是法兰克王国的鼎盛时期,但是王国只是由各种封建关系联系起来的若干领地,政治上相当松散,不同于罗马帝国,更不同于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

查理过世后,其子虔诚者路易沉溺于宗教,致力于根据基督教信条进行管理,实现统一的基督教社会的理想。他与教职人员组成紧密同盟,引起世俗权贵的不满。而此时更严重的问题是继承权问题。他继位三年时将土地分给三个儿子,但又宣布皇帝称号及整个帝国权力将传给长子,其他诸子各继承一个附属国,以保证帝国的统一。这种安排与日耳曼传统的诸子继承制度相悖,因此,路易在位期间便面对着内部纷争、内战不已的局面。同时,他的大臣也纷纷背弃原来封地时许下的承担义务的誓言,分别与路易的儿子们结盟。此时,阿拉伯人、马扎尔人发起新一轮入侵。加洛林军队善于陆地作战,主要依靠地方防卫力量。地方贵族趁机扩大对地方政治事务的控制权,造成对皇权的损害。这样,以采邑制为基础的封君封臣关系造成的地方分权的危险性日益显露出来。内乱外侵的局面使帝国无法长期保持中央集权状态。路易死后,帝国彻底走向分裂。

829年,由于小儿子的出世,路易准备改变原来的土地划分规定,引起其他几个儿子的不满,父子之间发生长期的内战。840年路易去世,几个兄弟向继承了帝国王位的长子罗退尔宣战,最终签订了《凡尔登条约》,帝国被分成了三个独立的部分:法兰克东部莱茵河右岸和巴伐利亚地区,后来称为德意志;法兰克西部大体相当于今天法国境内地区,主要讲罗曼斯语,后来称为法兰西;法兰克中部包括意大利半岛中、北部及东西法兰克之间的洛林地区,由皇帝领有。这三个部分分别建立王国,互不统属,成为以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9世纪下半叶,各王国的王权再次受到领有新封地的下一级封臣的威胁。地方贵族层层分封,形成更多的独立公国。教会神职人员也试图控制政府政策的制定,不断挑战皇权,并宣布教权高于皇权。这样,王国更进一步碎片化,分裂割据的局面逐步形成,查理曼时期的帝国也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