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地中海沿岸各民族文化的交往和繁荣

古代地中海沿岸各民族文化的交往和繁荣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中海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内海。地中海沿岸的古代民族相互交往、相互渗透、互相学习、相互竞争,从而把古代三大洲的文明推向高峰。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形象地比喻道,地中海犹如一池塘,而沿岸的各民族就像池塘岸边的青蛙。这已从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种种证据表明,米诺斯文明渊源于亚非古文明区。

地中海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内海。地中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环境,使它成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古代文明的纽带。环绕在它沿岸的北非古埃及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海克里特文明和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通过地中海而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地中海沿岸的古代民族相互交往、相互渗透、互相学习、相互竞争,从而把古代三大洲的文明推向高峰。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形象地比喻道,地中海犹如一池塘,而沿岸的各民族就像池塘岸边的青蛙。它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彼此的交往中获得了进步的动力,扩大了文明的外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 美丽的斯巴达王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国王墨涅拉俄斯请求他的哥哥阿加美农帮助洗雪耻辱。阿加美农率希腊大军前往征讨,与特洛伊人展开了十年大战,终于用木马计大破特洛伊城。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诗人的虚构?荷马史诗里的故事引起了海因里希·谢里曼不尽的遐想。1870年,这位在俄国从事石油业而成为巨富的德国商人受童年梦想的驱使,来到了爱琴海东岸从事发掘工作,结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发现了小亚细亚古代的特洛伊城和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平原上的迈锡尼城。

那么迈锡尼文明是否就是希腊文明的源头呢?1900年,英国学者伊文斯在传说中的克诺索斯王宫所在地克里特岛上,进行发掘。结果发现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从此,他将自己的后半生献身于克里特文明的发掘与研究。伊文斯根据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将他发现的这个文明命名为米诺斯文明。它是一个比迈锡尼文明更为古老的文明,古代欧洲文化的源头因此又向前迈进一步。

米诺斯文明的亚非渊源 米诺斯文明的渊源在哪里?创造了米诺斯文明的克里特岛古代居民来自何处?学术界对此尚无定论。从遗留下来的图画来看,他们头颅较长,身躯矮瘦,头发呈黑色波浪形,与希腊人显然不同。考古学家彭德尔布里认为,米诺斯人的祖先大约是公元前4000—前3000年这段时间里从小亚细亚南部和叙利亚来到克里特岛的。他们散布于岛屿之上,过着群居的生活,并且已使用磨制的石器。起初,他们主要宿居洞穴之中,后来便搭建起了简陋的茅舍。

伊文斯与纽伯里则认为,早期的米诺斯人同埃及人和利比亚人有某种亲缘关系。因为克里特发现的崇拜物与远古的下埃及人的崇拜物有着相同之处。在下埃及历史发端之时,距克里特岛最近的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的居民,最崇拜的器物是渔叉、8字形盾牌、双面斧、鸽子或燕子、山。除渔叉之外,上述这些崇拜物亦在克里特岛被发现。在距法埃斯特不远的麦沙拉,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远古坟墓。其中的一些偶像或女俑,则与在埃及纳夸的史前墓中所发现的偶像属于同一类型。而且从出土的雕像来看,在远古时代,利比亚人的男子服装的特征为“利比亚裙套”,即袋形的服装,裹缠于腰间,以遮掩臀部和下身。米诺斯人也穿这样的套裙。利比亚人通常将头发束成辫子,让其垂至胸前或落至胳肢窝。米诺斯人亦是如此。

尤为重要的是,学者们还找到了人种学上的证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论道:“通过对克里特岛上最早居民的体形遗迹进行分析,结果证明,该岛上最早居民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是‘长头颅’人(即亚非草原的最早居民),而‘宽头颅’人(即安那托利亚和希腊的最早居民)虽然最终占了优势,但在原来克里特的居民当中,他们却毫无代表性,或仅仅占了少数。这个人种学上的证据,证实了如下的结论,即最早在爱琴海任何一个岛屿上居住的民族,乃是由‘干燥’的亚非草原迁来的移民。”

政治制度上,米诺斯人也极类似于古代的东方王国。在其鼎盛时期,克里特以克诺索斯王宫为中心,建立起了一个高度集权制的王国。米诺斯国王也像埃及的法老那样,不仅是一位军政首脑,还是一位祭祀长。这已从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所以许多学者认为,米诺斯人的政治制度也极有可能是受东方文明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种种证据表明,米诺斯文明渊源于亚非古文明区。这已为学术界大部分学者所首肯。

米诺斯文明的繁荣与衰亡 米诺斯文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克里特岛土壤肥沃,盛产鱼类、水果和橄榄油。它地处地中海东部的中间,地理位置对商业贸易十分理想。周围的海面风平浪静,有利于古代用桨帆推动的小船航行。岛上的水手们驾着小船,可以北达希腊大陆和黑海,东到地中海东部诸国家和岛屿,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西部的岛屿和沿海地区。无论向哪一个方向航行,陆地几乎都不离开视野所及。由于这个原因,克里特岛的商业极其发达,它与希腊和爱琴海诸岛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和交换关系。米诺斯人是一个从事商业的民族,他们的文明具有水陆双重的性质,他们掌握了制海权,岛上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造船也提供了丰富的木材来源。他们往返于地中海各地,用自己生产的橄榄油和陶器,交换埃及人的粮食、象牙和玻璃,叙利亚的马匹、木材以及塞浦路斯的铜。频繁的交换和大规模的贸易,促进了本土的生产和富饶,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公元前2000年的前半期,米诺斯文明步入了它的繁盛期。各地纷纷涌现出大大小小的宫殿,从而形成以一个宫殿为中心的文化。其中尤以克诺索斯王宫的规模最大。它坐落在克里特岛北部离海不远的克法拉山冈之上。在碧海蓝天的映照下,克诺索斯王宫像一颗闪耀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体现了米诺斯王朝的强大与富足,也体现了米诺斯人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王宫总面积达22000平方米。宫内厅堂房舍至少也有1500间。其建筑围绕中心庭院展开,楼房密布,楼层迭接,高低错落,精妙奇特。无数迂回曲折的梯级与柱廊盘绕其中,将这些楼房连接起来。如果你贸然走了进去,一会儿便迷失方向。无怪乎人们把它看作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的“迷宫”,并将它归之于传说中的能工巧匠代达罗斯的名下。

克诺索斯王宫基本上分为东、西两区。西部楼房主要供国王理事、祭祀和王室储存财物之用。考古学家在王室仓库中发现了众多的大陶缸、陶罐,是用来盛油、谷物等物品的。它们每个都有6尺多高,而且要有四五个人才能将之抬离地面。可见,王宫不仅是政治和宗教中心,而且还是经济中心。东部则是王室生活区。这部分的楼房大多存留了下来,它们有四五层高。其中包括王宫接待厅、寝殿、学校、王室作坊等。令人赞叹的是宫殿内有着良好的采光、通风、供水、排水和卫生系统。如考古学家在后宫里就发现了一处卫生间。其中的一个套间设有陶瓷浴缸,其样式有点类似于我们今日所用的浴盆,另一套间则是厕所。里边有一个高约57厘米的可冲刷的蹲便池,另有阴沟通向外面的下水道。当伊文斯先生发现它时,感到十分惊奇,并认为在20世纪初也只有少数国家才使用如此的卫生设备。在20世纪中叶,当英国作家柯特勒尔先生游览该处之后,便大加称赞道:“对于那些到克诺索斯王宫参观的普通人来说,尽管王宫财富众多,艺术非凡,却没有哪一样像这个3600年之久的厕所给他们以更深刻的感染力,它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技术科学的典型产物,在把卫生与文明等同看待方面,克诺索斯确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在米诺斯人的生活中,宗教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米诺斯人的宗教圣地往往设立在山洞中或山坡上。米诺斯人常常带着供品到这些圣地去朝拜。考古学家在众多山洞和山坡的圣地发现了那时人们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的祭祀物品。在克诺索斯王宫中,还专门设有“祭祀之室”,人们在其中发现了祭祀用品和宗教崇拜物,如牛角、双斧等。

在米诺斯人那里,女神崇拜极为普遍。在克里特出土的印章上常常有女神的画像。一枚克诺索斯的陶土印章上便刻着一位女神。她神情威严地伫立于山顶,两旁有双狮护卫,身后有一庙宇,面前有一信徒侍立。她穿着典型的米诺斯宫女的衣饰。女神是一位自然女神、母亲女神。尤为奇特的是,在克里特岛的一些神堂里及印章上都可以看到持蛇女神的形象。古代许多民族都有崇拜蛇的习俗。人类学家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对蛇的崇拜往往和对土地的赎罪有关。故而伊文斯先生认定,米诺斯持蛇女神是以“冥府女后”的面貌而出现的“母亲女神”。但也有些学者认为,在米诺斯人眼里,蛇是维护房屋安宁的圣物,因此对持蛇女神的崇拜似乎与之有关。

此外,米诺斯人还崇奉双斧、8字形盾牌、公牛等。对前两者的崇拜可能与战争有关。但其宗教象征意义则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米诺斯人何以对公牛崇奉有加呢?有的学者认为它也是受东方文化影响所致。但这也极有可能是米诺斯人图腾崇拜的孑遗。因为米诺斯人所赋予公牛的重大意义是在其他古代民族中罕见的。“祭献的牛角”常常出现于神堂、王宫的屋脊、壁画和印章之上。更为有趣的是,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也忘不了给它添上一笔。据说,米诺斯国王在成就霸业之后便变得专横残暴。他甚至自视为神明,让人们向他膜拜。众神之父宙斯为了警示米诺斯,便使他的妻生下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诺牛。于是,围绕米诺牛引出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传说。

生动的壁画艺术体现着米诺斯文明的繁盛状况。克诺索斯王宫的壁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佳作纷呈。其中有些壁画反映的是米诺斯人举行宗教祭祀的场面,另一些壁画描绘的则是各种自然景物。这些作品不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而且也透射着米诺斯人的审美情感和思想观念。在描绘各种宗教仪式的壁画中,神堂或圣物居于次要的位置,人的形象却得到了突出。如“观礼图”所着力描绘的是一群观礼的美丽时髦女子的形象。她们神态各异,正在相互说悄悄话。“牛戏祭礼图”所着力描绘的则是一女郎斗牛的高超技艺。而那些景物画则体现出米诺斯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正是这种崇尚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精神使他们能够描绘出情趣盎然的充满自然主义风格的壁画艺术。米诺斯人也有自己的文字,即线形文字A。遗憾的是,这种文字至今还未释读成功。因此,米诺斯文化之谜底远未解开。

在其鼎盛时期,米诺斯人凭借着强大的海上舰队,使爱琴海各主要岛屿、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及小亚细亚海岸的一些小邦,向它俯首称臣,纳献贡赋。米诺斯人则趁机在这些地区设立贸易点或建立殖民地。可以说,米诺斯已完全控制了爱琴海世界,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海上霸国。与此同时,米诺斯同埃及和西亚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在这两个地区都发现了大量的米诺斯人的器物。而米诺斯人的印章、壁画、陶器等也无不浸透着埃及文化的色彩,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米诺斯文明只不过是埃及文明的支脉。此说当然过于夸大了,但事实也证明,正是在吸收东方古老文明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米诺斯人才创造出了一种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海上文明。

公元前1700—前1500年,是米诺斯文明的高峰时期。克诺索斯宫殿达到最大的规模。公元前1473年,米诺斯文明的前哨基地塞拉岛火山爆发,造成了米诺斯王国北部海岸灾难性的毁灭。塞拉岛火山的爆发使如日中天的米诺斯文明迅即走向衰落。为来自希腊的亚该亚人(又译作阿卡亚人)的征服提供了可乘之机。大约在公元前1450年,希腊人开始成为克诺索斯的主人。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里特岛上的宫殿几乎同时变为废墟。米诺斯文明开始为迈锡尼文明所取代。

亚该亚人的南下 迈锡尼文明是以伯罗奔尼撒半岛为中心的青铜文明。它的建立者是印欧语系的希腊人。不过,在迈锡尼时代(约公元前1600—前1125年),他们还未获得这一称号,而是被称作亚该亚人。通过对古希腊地名语源学的研究,学者们断定,在亚该亚人到来之前,希腊本土居民并非是印欧语系的民族,而是属于黑头发的地中海类型。古希腊人也一直认为,希腊本土及群岛上的原有居民不是他们的祖先,所以在文献中他们往往称为皮拉斯基人、卡里亚人和勒勒吉人。看来,古希腊人已认识到自己同这些上古原有居民的不同民族渊源了。

那么,亚该亚人从何而来呢?学界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他们的老家在多瑙河与顿河一带。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这个民族便从老家来到巴尔干半岛,并不断由北向南步步入侵,最终于公元前1600年代征服了希腊本土,在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地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亚该亚人与当地的原有居民混合起来,逐渐地发生了种族融合。这已经由希腊北部考古发现的墓葬得到证明。

迈锡尼文明的兴起 亚该亚人初来希腊时,还是一个原始的狩猎民族,从希腊北部原来的居民那里学会了农业。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征服了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从被征服居民那里学会了手工艺技术和航海,进入了文明的社会生活。他们通过吸收米诺斯人的文化成果而迅速成长起来。迈锡尼生产的金银工艺品和陶器很快就能与克里特的产品相竞争,甚至还超过了克里特的水平。公元前1450年前后,迈锡尼人征服克里特。随后,迈锡尼文明便迎来了它的鼎盛期。迈锡尼、梯伦斯、派罗斯、雅典等城市相继修建起坚固的城堡、华丽的宫殿、圆顶墓。文字——线形文字B也在各地得到广泛使用。英国学者文特里斯已于1952年成功译读了这种文字。它确实是希腊语的一种。迈锡尼人还继承了米诺斯人的海上霸权,成为爱琴海世界的新霸主。他们的足迹遍及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埃及,甚至还远及西部地中海的意大利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富有冒险精神的迈锡尼人,在他们到达的所有地区都与东地中海各大文明结合在一起,很快便融入这片文明世界之中。

迈锡尼文明的中心是迈锡尼城。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南部。迈锡尼人在其鼎盛时期,修筑了雄伟的卫城和宫殿。卫城周长约有一公里,墙高15米、厚10米,城墙上还有高大的塔楼,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而成。卫城的北门是最著名迈锡尼建筑——狮子门,通过狮子门,是一条宽大的道路,通向迈锡尼王宫。宫殿里面有祭堂、储藏室、浴室、接待室等,宫殿的墙壁上还有表现战争和生活场面的美丽壁画。在狮子门的附近,有用直立的石板围成的竖井墓,在这些坟墓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饰品和用具,有金冠、金面具、金手镯、金戒指、金别针、金胸甲和金制的盥洗用具。难怪荷马称迈锡尼城为“金的迈锡尼”。

特洛伊战争 亚该亚人虽然是在米诺斯文化的沐浴下成长壮大的,但是他们的文化却仍然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米诺斯人崇尚自然与和平的生活,而亚该亚人则崇尚武力、冒险和奢华生活。这既体现在他们的建筑、壁画等艺术作品之中,也体现在他们与周围民族的交往之中。公元前12世纪初,亚该亚的军事贵族发动了古代世界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争——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城位于小亚细亚西部沿岸的一个城市,公元前14—前12世纪,在其全盛时期,它不仅工商业发达,而且扼爱琴海和黑海的交通要道达达尼尔海峡,对过往的船只抽税,素有“富有黄金和青铜的城市”之美称。特洛伊的富庶,引起了亚该亚军事贵族的垂涎。公元前1194—前1184年,迈锡尼国王阿加美农联合许多城邦的军事贵族,组成希腊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这就是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特洛伊战争。这次战争的经过不仅被后世诗人荷马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不朽的《荷马史诗》,而且成为许多传说和文学作品的题材。当然,迈锡尼人远征特洛伊的目的并非荷马史诗所说,是为了抢回被拐走的海伦,而是为了转嫁希腊本土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掠夺财富。拥有神话般财富的特洛伊自然是他们远征的绝佳目标。

激烈的战争进行了10年,然而坚固的特洛伊城始终安然无恙地屹立在那里。希腊联军最后采用智取之法,巧施木马计,终于攻陷此城,并将它付之一炬。小亚细亚这座著名的城市从此成为废墟,直到19世纪末为谢里曼所发掘。

迈锡尼文明的衰亡 特洛伊战争是迈锡尼势力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迈锡尼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无数将士血洒疆场,无尽的财富耗费于此。此后,迈锡尼的势力开始衰落。一部分亚该亚人涌向东方和小亚细亚。大约在特洛伊城陷落80年后,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南下征服了迈锡尼和其他城市,迈锡尼文明衰亡了。在其废墟之上,新的希腊文明又发展起来。

多利亚人的南下和希腊居民的重组 当迈锡尼人如同一位面容枯槁的老人在坟墓边徘徊的时候,一支充满活力的野蛮民族却已在他们的家门外窥视多时了。这个野蛮民族就是多利亚人。该民族亦是印欧语系的希腊人的一个部落。他们原居于北部的内陆山区,因受色雷斯和伊利里亚地区一些部族的排挤和压迫而南移。早在公元前1500年,便有小股的多利亚人进入希腊本土。但直到特洛伊战争之后,他们才大规模南下,并最终在特洛伊战后的80年攻占了伯罗奔尼撒。新来的多利亚人占据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部和南部,建立了斯巴达等城邦国家,一部分多利亚人还渡海南下占领了克里特、罗得岛及小亚细亚西南海岸。

多利亚人南下之前,希腊半岛上的居民有亚该亚人、伊奥尼亚人、爱奥尼亚人以及其他种族的居民。伊奥尼亚人可能是稍晚于亚该亚人进入希腊的,在亚该亚人南下伯罗奔尼撒时,他们也跟着南下,占领了希腊北部的帖撒利亚和中希腊的彼奥提亚等地,以及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伊利斯和美塞尼亚。

据希罗多德说,爱奥尼亚人是亚该亚人与皮拉斯基人混合而成的一个民族。早在迈锡尼文明时代,亚该亚人的一部分就和皮拉斯基人混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爱奥尼亚人,主要居住在阿提卡和东北沿海地区以及中希腊科林斯地峡上的麦加里斯等地区。

多利亚人的南下引起了希腊地区原有的民族分布和社会组织的改变。一些伊奥尼亚人和亚该亚人以及爱奥尼亚人居住的绝大部分地区被多利亚人所征服。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原有居民被驱逐到偏远地区,少部分与多利亚人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还有一部分人沦为奴隶,其中一部分亚该亚人,变成希腊世界命运最悲惨的希洛人。

但是,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和附近的尤卑亚岛却未受到多利亚人的入侵。其他地区的爱奥尼亚人便纷纷来此避难,阿提卡地区人口大增,一部分人口便向东越过爱琴海,占领了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爱琴海上的爱奥尼亚方言区。

亚该亚人、多利亚人和伊奥尼亚人、爱奥尼亚人,尽管进入希腊的时间不同,彼此的方言在发音和字的拼法上也稍有差异,但都属于印欧语系的希腊人,其语法和词汇也大致相同。所以各地区的人们彼此间能够相互沟通和认同。至公元前4世纪,各地的方言便为一种通用的希腊语所取代。不过,这些方言区及其文化的差异并未随着各地区的交往而消失。在其后的岁月中,这种差异却深深地印在了这些地区各城邦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中。

希腊文化的东方渊源 迈锡尼文明的衰落使希腊进入了所谓的“黑暗时代”。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在这个时期,铁器已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希腊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传诵千古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也在此期问世。这部蕴涵着希腊人之历史、宗教、社会伦理等内容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黑暗时代”熠熠生辉。它成了希腊民族的一部圣书,其作者荷马则被誉为“整个希腊的培育者”。

进入古风时代之后,希腊文化迅速从“黑暗”中走向复苏。然而,这一复苏过程却是在东方古老文明的影响下实现的。无论是在艺术风格、宗教信仰、文字的使用,还是在一些风俗习惯上,希腊文化都无不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故而学者们将从公元前750—前650年的这个时期称为希腊文化史上的“东方化时代”。实际上,古希腊的一些作家如希罗多德早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希腊人的文字是腓尼基人带来的,许多神的名字都是从埃及传入希腊的,而这一些则为日后希腊文化走向独立发展和创新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它们早已融入希腊文化之中,以致后来的希腊人早已将这个时期给遗忘了。直到现代,学者们才将之挖掘了出来。

希腊文化之花最先绽开于小亚细亚 小亚细亚爱奥尼亚人的殖民城邦成为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它不仅是荷马史诗的故乡,而且也是古希腊抒情诗和散文的故乡。第一位著名的抒情诗人阿基洛科斯诞生在帕罗斯岛,第一位女抒情诗人萨福和另一位著名的抒情诗人阿尔开俄斯则是累斯博斯岛上的米提林人。古希腊第一批哲学家和科学家——米利都学派也诞生于该地区的米利都城邦。这些抒情诗人致力于抒发个人的内在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反映出他们追求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的精神。而米利都学派的哲人则致力于探讨自然和宇宙的奥妙。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古希腊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学科诞生了。

小亚细亚何以在古风时代成为希腊诸多文化因素的发源地?不仅因为爱奥尼亚人和迈锡尼文明之间没有完全中断的联系,也因为它处于一个极为有利的地理位置。因为它不仅同西亚古文明相毗邻,而且同埃及古文明的交往也较为便捷,这就有利于该地区的人们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直接的联系,吸收他们先进的文化成果。事实亦如此。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首先从埃及将几何学知识引入到了希腊,并鼓励他的学生到东方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希腊文明之所以能迅速走向勃兴,创造出了“希腊奇迹”,东方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小亚细亚的诸殖民城邦则成为吸收东方文化的桥头堡,并率先走向文化的繁荣。其后,希腊世界的文化中心便逐渐转移到了希腊本土。

斯巴达人与雅典人的生活方式 斯巴达和雅典是希腊世界各领风骚的两个城邦。但斯巴达人和雅典人却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习俗。斯巴达城邦是北方多利亚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不仅毁灭了原有的文明,而且将他们变为奴隶。野蛮的斯巴达人固守于陆地,坚持着氏族制度的残余和农业传统,视工商业为末业,成为伯罗奔尼撒平原的霸主;而雅典城邦是希腊世界唯一没有突然中断与迈锡尼时代连续性的地方,雅典人是由亚该亚人和皮拉斯基人混合而成的爱奥尼亚人,他们兼有北方民族的刚强勇敢和南方地中海民族的聪明智慧,又和小亚细亚爱奥尼亚城邦和黑海沿岸地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和文化联系,航海和工商业都极为发达,成为海上霸主。雅典杰出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一语道破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他们(指斯巴达人——引者注)是农民,而不是水手。”与其生活方式相关联,斯巴达人目光短浅,寡言讷行,循规蹈矩,务实保守,而雅典人则眼界开阔,自由奔放,勇于创新和冒险,并且富有审美情趣;斯巴达人喜欢舞刀弄枪,在竞技场和战场上是优秀的运动员和英勇无比的士兵,但在文化上毫无建树,而雅典人则尤喜舞文弄墨,崇尚智慧,富有想象,热爱艺术,文化成果辉煌灿烂。在教育制度上,斯巴达人自孩提时代起,就施行一种严酷的军事训练,文化教育居于从属地位,由此斯巴达成了一座兵营;而雅典实行的是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全的公民。在政治上,斯巴达人实行的是贵族寡头政制,而雅典人实行的是民主政制。斯巴达政治和斯巴达精神成为主张哲人治国的哲学家柏拉图崇拜的对象,而雅典的民主制度则成为西方民主传统的源头。

希波战争和希腊文化的巅峰 公元前491年波斯军队大举入侵希腊,从而引发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战争——希波战争。这是对希腊人及其刚刚发展起来的城邦制度的一次严峻的考验。面对强大的敌人,希腊人没有畏惧和后退,他们誓死为自由而战,结果势单力薄的希腊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大大激发了希腊人的士气和民族自豪感,也为他们继续发展赢得了有利的时机。正是在希波战争之后,希腊文化进入了它的巅峰期。

“全希腊的学校”——雅典城邦 在希波战争期间,雅典人不仅全力抗击波斯人的侵略,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扩大海上势力,推进民主改革。战后,雅典便确立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民主政治也最终形成。至伯里克利时代,雅典进入了它的全盛期。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不仅使城邦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每个公民都可以参政议政,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还造就了思想自由,激发了公民们的创造力。希罗多德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平等和自由是雅典城邦繁荣强盛的源泉,“因为当雅典人在僭主统治下的时候,他们在战争中并不比其任何邻人高明,而一旦摆脱了僭主的桎梏,他们便成为个中翘楚。”18世纪的艺术史家温克尔曼也论道:“在自由中孕育出来的全民族的思想方式,犹如健壮的树干上的优良的枝叶一样。正如一个习惯于思考的人的心灵在敞开的门廊或房屋之顶,一定比在低矮的小屋或拥挤不堪的室内,更为崇高和开阔通达。”正是这种优良的政治体制为公民自由地施展其才华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海上霸权的确立不仅使雅典人能够享受到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自然产品,积累无数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视野,造就了他们开放的民族性格。这也是海上文明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无数的外邦人来到雅典,他们有的在此淘金,事实上雅典的工商业主要就是由这些外邦人来支撑的;还有的在此从事文化艺术活动,成名成家,如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普罗泰戈拉、高尔基亚、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大雕刻家菲迪亚斯等。而世界其他地区的精神产品一如自然产品,也被伟大的雅典吸引来。雅典人则敞开自己博大的胸襟,接纳了它们,并加以吸收、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正如柏拉图所言:“我们把一切从外国借来的东西变得更美丽。”

正是凭着这些条件,雅典这个小小的弹丸之邦成为整个希腊世界的文化中心。无怪乎伯里克利自豪地宣称:“我们的城市是全希腊的学校。”

哲理与思辨的王国 在古典时代,哲学与科学研究继续沿着米利都学派所开创的道路前进。它的中心也逐渐从小亚细亚、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邦转入希腊本土,并在雅典落户。哲学研究的方向也开始发生转变。哲学家不仅致力于探讨宇宙和自然的奥妙,而且还开始对旧有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传统的宗教信仰的怀疑。色诺芬尼宣称,诸神是人们杜撰的。赫拉克利特则反对膜拜神像。巴门尼德及其弟子芝诺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他们不但怀疑传统的宗教信仰,而且还怀疑知识本身。可见,在古典时代,理性主义的精神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正是在此种背景下,一个新的学派诞生了,那就是智者派。智者以收徒开课为业。他们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有高深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与公民政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演说和辩论的技艺。因为,在民主政治高昂的雅典,公民大会上的演说,法庭上的辩论都直接决定着他们个人的政治影响力和官司的输赢。智者派的出现恰恰满足了雅典社会的这种需求。尤其是,智者们大多都是一些反传统者。智者派的开创者普罗泰戈拉因在公共场合声言他无法确定神是否存在而使雅典公民大会为之震惊。他们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逻辑和文法的研究,发展了辩证法,而且还开启了一种新的传统,即将哲学探讨的对象从宇宙和自然转向了人类社会本身。这种人本主义的观念也是在古典时代得到发扬光大的。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就是其最好的明证。此后,苏格拉底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沿着这条路线继续发展下去,从而使希腊哲学蔚为大观。

文学、戏剧与史学 公元前8—前6世纪是古希腊抒情诗的繁荣期。进入公元前5世纪后,抒情诗却不如以前繁盛。其中最杰出的诗人要数品达(公元前522—前442年)。他的祖籍是底比斯。曾在雅典学习合唱曲的写作。公元前502年,品达回到故乡,跟随女诗人科伦娜学习作诗。他的诗突破了传统抒情诗的局限,融合了戏剧、宗教、音乐和舞蹈的成分,因而更为适合城邦丰富多彩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他的诗涉及面极广,有赞美诗、酒神颂、宴会歌、挽歌、赞美运动员的凯旋歌等。各国的王公贵族争相聘请他作赞美诗。他去世后,雅典人为他塑像,罗德斯岛人则将他的赞颂诗雕刻在庙墙上。

在文学上,古典时代最杰出的成就要数戏剧了。其时,雅典的悲剧和喜剧作家不断涌现。悲剧是从祈祷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仪式及赞美酒神的颂歌中发展而来的。最为著名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悲剧的题材虽大多取自史诗和神话传说,但是它们所表达的却是人生的悲欢离合。喜剧则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它以夸张和幽默滑稽的表现手法,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以讥讽、嘲弄。著名的三大喜剧家是阿里斯托芬、克拉提诺斯和欧波利斯。

为了满足公民们观看戏剧的要求,规模宏大的剧场相继修建了起来。希腊剧场往往依山坡而建的露天剧场,呈圆形或半圆形。其中雅典的狄奥尼索斯剧场尤为壮观。它可容纳1.7万人。每年的酒神节都要上演戏剧。此外,冬季的里亚那节也上演戏剧。为了使每一个公民在节日里都能够观赏到戏剧,雅典政府还于公元前420年起发放观剧津贴。置身在露天剧场中,抬眼望去可见蓝蓝的大海和连绵不断的群山,低头而观则是动人如画的故事,雅典人的这种精神享受确实令人羡慕。

在古典时代,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不仅为后人记录下了古希腊历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两次战争——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而且还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内容广博,文辞华丽,是社会文化史的始祖。修昔底德的史著,内容专一,文辞严谨练达,是政治军事史之肇始。在他们的著作中所体现出的人本主义的观念、理性主义的历史批判精神、叙述体的史书体例则成为西方古典史学的一种传统,并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建筑与雕刻 希腊人实际上是一个宗教观念相当浓厚的民族。他们每遇事必去拜问神明。即便像柏拉图这样的大哲学家也不例外。频繁的宗教活动构成希腊城邦公民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他们都要举办无数的宗教节日。他们信奉多神教,其中奥林匹斯神系中的诸神是其主要的神。这不仅影响到希腊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还影响到他们的文化创造活动。戏剧就起源于对酒神的崇拜之中。同样,建筑和雕塑也与宗教息息相关。

神庙,这些为神建造的居所,成为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们大多用大理石建成,周围以列柱支撑,各部分有雕刻装饰,外墙还涂上颜色。自公元前7世纪始,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中逐渐发展起了三种风格各异的装饰,即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多利亚式产生最早,它厚重、粗壮,朴实无华。此种风格的建筑盛行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和西部殖民城市。伊奥尼亚式灵巧、纤细,典雅秀丽。它最先在希腊东部、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得到发展。公元前5世纪末,科林斯式出现。它的风格更趋华丽。不过,直到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帝国时期才流行起来。前两种柱式的风格反映了多利亚人和伊奥尼亚人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而科林斯式则是希腊人日趋奢华的生活的体现。当然,这三种风格的柱式建筑并未局限在各自所产生的地区之内,而是逐渐走向整个希腊世界。如多利亚式建筑中,最完美的要数雅典的帕特侬神庙。

雕塑也与宗教相关联。希腊人既为神建造居所,自然也要在庙内为神塑像。尤以帕特侬神庙的雅典娜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宙斯神像为出名。据说,它们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杰出的雕刻家菲迪亚斯所作。原作已佚,但从古典作家的记载中,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出它们的伟大。菲迪亚斯也被誉为“为神造像的一代巨匠”。他最杰出的成就是设计和主持了雅典卫城的修建工作。而神庙上的那装饰性浮雕更是极为繁多。可惜的是,这些雕刻因岁月的流逝和人为的破坏而所剩无几。当然,希腊人的雕刻素材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和神话传说,而是涉及诸多领域。为运动员塑像也是较为流行的,如米隆的“掷铁饼者像”、留西帕斯的“持矛者像”等都是裸体艺术雕像的杰作。女性裸体雕像也在古典时代流行起来,而且大有压倒男性裸体雕像的趋势。著名的雕塑家普拉克西斯的“尼多斯的维纳斯”就曾倾倒过无数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乃至普通公民。

体育文明与奥林匹克赛会 对希腊人来说,健美的体魄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他们的教育中,专门设有体育课程。而遍及各城邦的体育馆、角斗场和体育场则为公民,尤其是为贵族子弟进行锻炼提供了方便。事实上,体育锻炼已成为希腊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贵族子弟来说,体育锻炼的最高目标自然是为了参加竞赛,夺得运动会的冠军。全希腊的运动会有四次,其中起源最早、规模最盛大的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它始于公元前776年,每4年举行一次,每次历时5—6天,地点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的奥林匹亚。据说,其创始人是传说中的希腊英雄赫拉克里斯,是为祭奠宙斯而举办的。由此看来,古希腊人的运动会亦与其宗教活动密切相关。

运动会的主要项目有5项:赛跑、投掷、五项竞技(即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和赛跑),拳击和赛车。奥运会冠军的奖品是用橄榄枝编成的头冠。奖品虽薄,但其荣誉却是巨大的。尤其是,这种荣誉可以给他带来各种好处。因此,有些运动员为了获得冠军,甚至不惜服用兴奋剂。为保证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希腊各邦共同订立一项和约,规定所有交战的城邦赛会期间都必须休战,任何一邦都不能违背之。可见,和平已成为奥运会的一个宗旨。现代奥运会即源于古希腊的奥运会。

提洛同盟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斯巴达人保守的特性在希波战争中暴露无遗。公元前478年,他们自愿退出了对波斯人的战争。原因是他们害怕自己的将领会在海外的繁华世界中失却斯巴达人的情操,变得腐化堕落。当然,这也与他们固守于陆地的心态有关。于是,雅典人乘机纠集那些继续参战的城邦,组成“海上同盟”。由于同盟的会址和金库设在爱琴海中的提洛岛上,故称“提洛同盟”。随着战争的逐步胜利,加盟的城邦不断增加。据记载,同盟最盛时达200个左右。在开始,加盟各邦地位平等,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后来雅典逐渐控制了各盟邦,成为一个唯我独尊的盟主。加盟各邦则逐渐沦为其附庸。于是雅典帝国便出现了。雅典城邦内部的民主政治虽步入极盛时代,但它对其盟邦实行的却是专制独裁的政策。这几乎是历史上一切民主政治最为发达的国家的通病。雅典不仅强迫其盟邦纳贡,在经济上对它们进行剥削,而且还动辄诉诸武力,对其中的反抗和不满者进行镇压。雅典帝国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古代国家从小国到大国以至帝国的发展历程。但可惜的是,这一进程却中途夭折了。

雅典人的持续不断的扩张,必然加剧同陆上强国斯巴达的矛盾。于是,在公元前431年,一场遍及希腊世界的战争终于爆发了,是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它们各自挟持自己的盟邦,在陆路和海上展开了争战。这既是一场争夺希腊霸权的战争,也是一场为推行各自的政治制度而进行的战争。它持续了27年时间,并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战争给希腊世界以沉重的打击,使城邦制度陷入危机之中。从此,希腊世界开始走向衰落。

斯巴达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目光狭隘、保守落后的斯巴达人却无法领导希腊人走向坦途。希腊各邦又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马其顿的兴起和一统希腊 马其顿是巴尔干半岛中部的一个古国,其居民主要有希腊人(即多利亚人)、伊利里亚人和马其顿人。这是一个野蛮而落后的民族。直到公元前5世纪,才步入文明国家的行列。希腊人把他们看成“蛮人”,并将之排除在希腊世界之外。但他们充满活力,好学上进。公元前4世纪中叶,腓力二世在位之时,效仿希腊人,锐意进行改革,建立起统一的马其顿王国,并乘希腊各邦混战之机,大举入侵希腊半岛,而新式的马其顿方阵成为其有力的工具。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役,希腊联军大败。次年,腓力二世召集希腊各邦代表,在科林斯举行大会,成立以马其顿为首的同盟会议,并决定远征波斯,从而确立了其在希腊的霸权。科林斯大会宣布了希腊城邦时代的终结。从此,马其顿,这个从希腊世界之外兴起的国家,最终带领古希腊各邦走向了帝国之路。

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是年,他仅仅20岁。亚历山大不仅善骑射,而且还谙熟政治,工于演说,通博物学。自13—17岁,其父聘请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做他的老师。虽然,他在学习上并不太专心,但是在名师的熏陶下,他还是养成了尊重知识、爱护学者和文人的良好习惯。

亚历山大以其过人的政治才能,迅速平息了马其顿贵族和希腊人的反叛,并于公元前334年春开始踏上东征的路程。他们先是征服小亚细亚,继而在叙利亚大败波斯军队,接着攻占埃及,旋即又挥师北上,在美索不达米亚彻底击溃波斯军队。至公元前300年,波斯全境尽入亚历山大东征军囊中。次年,亚历山大又率军继续东进,攻入中亚地区,并由此向印度进发,一直打到了旁遮普。因连年征战,将士苦不堪言,加上水土不服,疫病流行,亚历山大被迫班师回朝。公元前325年,他们回到新都巴比伦城。就这样,在短短的9年的时间里,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便建立起来了。

亚历山大的东方政策 为了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种族繁多、语言和文化各异的东方地区,亚历山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他承袭了东方传统,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寻求宗教上的支持,宣扬个人崇拜,并采用波斯人的宫廷礼仪,他本人也极力打扮成东方皇帝的样子。在地方上,他继续沿用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同时,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他还在巴比伦城设立新都。为促进马其顿人和波斯人的融合,他娶波斯公主为妻,并鼓励其部下与波斯人通婚。在东方广泛建立希腊式城市,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此类城市就有70多座。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因病猝死,年仅33岁。他所制定的许多政策并未完全付诸实施。其部将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混战,最终帝国一分为三即马其顿王国,统治着原马其顿王国的领土并控制希腊诸邦;托勒密王国,统治着北非的埃及;塞琉古王国,统治着帝国的亚洲各行省。亚历山大的这些继承者仍承袭了他的东方政策,从而使东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有机地融汇在这些希腊化王国之中。

希腊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民族融合的新时代。东征不仅使几万士兵进入东方,而且还吸引着无数的希腊商人、冒险家、医生、学者、艺术家,甚至平民和妓女涌入该地区。据说,在亚洲的港口城市,希腊舞女备受青睐。他们中的许多人留居东方,并与东方人通婚。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的东方政策则有力地促进了这一民族融合的过程。据记载,亚历山大与其部将80人全都娶波斯显贵的女儿为妻,并一同举行了隆重的波斯式的婚礼。另有1万多士兵也娶了亚洲妻子。许多远征的士兵也定居在了东方各地。据现代学者的估算,亚历山大在远征中至少留下了3.6万希腊雇佣兵,让他们在各处定居下来。在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境内,有一座名为“最远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其中的居民主要就是希腊雇佣兵。

亚历山大东征亦开启了所谓的“希腊化”时代,即希腊文化向东方扩散和传播的时代。作为统治者,希腊人竭力推行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教育。在希腊化时代,希腊语成为整个东部地中海地区的官方语言,而希腊式的教育机构也遍及西亚和埃及的城市以至某些乡村。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希腊语言和文学,此外还有音乐和体育。荷马史诗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成了最主要的教材。托勒密王朝灭亡后,希腊语依然是埃及人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此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阿拉伯人征服该地区为止。而当罗马军团来到叙利亚时,他们感觉到仿佛进入了希腊人的国度。即便在希腊世界最边远的地区,希腊文化也得到了传播。考古学家在今天阿富汗北部边境的阿伊·卡努姆就发现了一座希腊城市遗址。其中有希腊式的露天剧场、市政厅和一个图书馆。

在东方各地普遍希腊化的同时,希腊殖民者也东方化了。无论在饮食、服饰、礼仪,还是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希腊殖民者无不效仿东方人。在托勒密统治的埃及,希腊人的口语中逐渐夹杂进了埃及土语,许多人也因与埃及人通婚而被同化了。即便是希腊人引以为自豪的哲学也打上了东方文化的印记。

科学已证明,动植物的相互杂交可以产生新的优良品种,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通婚可以生出更为健康、聪慧的后代。事实上,不同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会产生出同样的效果。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本土的经济和文化处于衰落的状态,而东方的希腊化王国却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和西亚的帕加马已迅速崛起,成为希腊世界中足以同雅典相抗衡的两个文化中心。在许多方面,它们甚至还超过了雅典。

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的世界贸易的中心,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而该城的图书馆和博学园则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中心。城内的居民有希腊人、埃及人、犹太人、波斯人、叙利亚人等。这充分体现出该城多民族的特征。由于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到后来还形成了一个混合的族群,即亚历山大人。托勒密历代国王都极为重视科学、文化的发展。他们不惜金钱从希腊本土和东方各地大量购进图书。据记载,图书馆的藏书有50万卷之多,不仅几乎所有的希腊文的著作都云集在此,而且还有其他文字的各种图书。亚历山大图书馆由此而成为古代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博学园主要是一个学术研究中心,但也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托勒密国王还给予学者们以优厚的待遇,使他们能潜心于研究工作。这些优越的条件吸引了来自希腊世界各地的学者。正是在这种东西方各种民族和文化交互辉映的环境之中,学者们不仅创立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校勘学,而且还使科学脱离哲学的怀抱,开始走向独立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依赖于观察和实验的精确科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得在力学上的种种发明创造、希罗菲卢斯的人体解剖学、盖伦的血液循环论等,都是那个时代最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希腊科学达到了它的顶峰。而帕加马城的统治者在文化上也极力与托勒密王国争雄。其图书馆的规模仅次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其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一些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也主要创作于东方的希腊化王国,如《垂死的高卢人》、《亚历山大的石棺》、《米洛的维纳斯》等。

可以说,希腊化时代是历史上地中海世界第一次大规模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时代。正是通过此次交流,希腊文化获得了赖以发展和创新的动力。

罗马的兴起与扩张 罗马文明发源于意大利。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在此居住。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初,一些印欧语系部族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该地区。罗马人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拉丁民族。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至前1000年初,拉丁民族分批进入台伯河东南面的拉丁姆地区。在其周围,还居住着另外一些印欧语系的民族,如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埃魁人、伏尔西人、萨莫奈人等。在台伯河北岸居住的是伊达拉里亚人。至于他们于何时又从何地迁入该地区,这还是一个谜。有的学者认为他们来自小亚细亚,有的认为他们是本土居民。此外,在北部的波河流域居住着高卢人,在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则居住着希腊殖民者,在西西里岛西部和撒丁岛、科西嘉岛则居住着迦太基移民。在这众多的民族中,罗马人最终脱颖而出,成就了大业。

根据传说,罗马城的建立者是罗慕路斯,时间为公元前735年。从此,开始了罗马历史上的“王政时代”。传说虽然是带有虚构和夸大的成分,但却包含着真实的历史内核。它反映的是拉丁民族的移民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同萨宾人相联合,最终形成混合的氏族部落组织。在公元前7世纪末6世纪初,强盛的伊达拉里亚人统治了罗马各部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罗马人不断吸收这个先进民族的文化,并迅速发展起来,而罗马城也是在此期才真正建立起来的。伊达拉里亚对罗马人的影响不仅相当深刻,而且还是多方面的。这体现在政治制度、农业和手工业技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建筑和雕刻、绘画艺术等诸方面。这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我们可以说在罗马土地上看到了一个伊达拉里亚式的王国。”同时,罗马人还受到希腊文化越来越多的影响。因为伊达拉里亚不仅同意大利的希腊殖民城邦有着密切的交往,而且还与希腊本土各邦有着联系,所以希腊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它。正是通过这一中介,罗马人得以吸收希腊文化。因此,罗马人早期的文化中也灌注了其他民族的文化血浆。也正是在伊达拉里亚人统治时期,罗马人步入了文明国家之列,并在公元前509年推翻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从此,罗马进入了共和时代。

刚刚走上独立之路的罗马人,一方面忙于城邦内部的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则忙于对外的征服战争。至公元前3世纪70年代,除了高卢人所占据的北部波河流域之外,整个意大利半岛全被罗马人所控制。

罗马对东部地中海的征服 在征服意大利半岛之后,罗马人又将目光转向了地中海的东部地区。然而,北非的迦太基却成为其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迦太基是当时西部地中海最强大的海上霸国,控制着北非的西北部、西班牙的南部、西西里岛的西部、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因此,欲征服东地中海,必先征服迦太基。这场战争是漫长而残酷的。从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的118年里,罗马先后进行了三次战争,才最终将迦太基完全征服。至此,罗马也就成了地中海的海上霸主。在同迦太基进行战争的期间,罗马还发动了所谓的“东方战争”,征服了马其顿、希腊、小亚细亚。公元前31年,罗马将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吞并。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落入罗马人手中。

伴随着对东部地中海的征服,罗马人进入了全面吸收希腊文化成果的时期。无数的希腊艺术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据说,罗马将领伯卢斯凯旋回到罗马时,就从希腊带回了满满50辆马车的希腊艺术品。许多希腊的哲学、科学和文学著作也大量传入罗马。无数希腊人也被作为人质或奴隶带到了罗马。其中的许多人由于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成为罗马贵族的家庭教师、医生、建筑师、演员等。有的因得到主人的赏识,还获得自由,成为罗马社会的杰出文化人士。整个罗马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希腊文化的热潮。无怪乎罗马诗人贺拉西叹曰:“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但征服者在文化上却沦为希腊人的俘虏。”正是在不断吸收希腊文化的过程中,罗马人,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民族,才真正走上了创建其民族文化的道路。罗马文化也随之形成。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世界 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罗马大将凯撒征服了广阔的高卢地区,接着又渡过英吉利海峡,入侵不列颠。至公元1世纪60年代,罗马最终确立了对不列颠的统治。至图拉真时代,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地中海周围沿岸全部为罗马帝国所占。地中海确确实实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个内湖。

随着罗马人的不断扩张,在共和时代的晚期,城邦制逐渐向帝制转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阵痛,最终在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了所谓的“元首制”。此种政治体制实际上是以共和之名,行帝制之实。它为帝国前期的历代统治者所奉行。与之相适应,罗马公民权也不断扩而广之。意大利人首先通过战争在共和末年取得了罗马公民权。至安敦尼王朝时,帝国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实际上都已普遍获得了罗马公民权。与此同时万民法的出现也冲破了传统公民法的局限,使帝国的所有公民处在统一的法律体制的保护之下。

罗马帝国使地中海世界的许许多多民族归于一统。而境内四通八达的道路和“罗马和平”的出现,则使商旅、工匠、学者、艺术家等在帝国各地畅通无阻地旅行。至公元2世纪,帝国境内的大道有372条,总长为8万公里。西方人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源于此。在西班牙有来自希腊的雕刻家,在高卢有来自亚洲行省的匠人。有一铭文记载道,一位亚洲行省的居民曾先后到意大利72次。而政治上的一统带来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上的兴盛。这种繁盛并不仅仅限于意大利,而是遍布帝国各行省。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也是相当开明的。他们尊重当地各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并予以保留。凡是与帝国的主权和利益不相抵触的当地法律一律得以保持。所以,帝国境内一统局面的出现并未消弭各地区、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差异。

概而言之,帝国可分为两大文化区。其一为西部地中海世界的拉丁语区,包括意大利、北非(埃及除外)、西班牙、高卢、不列颠和潘尼诺亚等地。拉丁语和拉丁文学伴随着罗马人的西扩而得以广泛传布。拉丁语也成为该地区的普通话,这便促成了罗曼语系的形成。后来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均源于拉丁语。罗马人的时尚也成为他们所追逐的对象。可以说,西部地中海地区已变得罗马化了。其二为东部地中海世界的希腊语区,亦即希腊化时代的各王国。这两大语言区又可分为不同的文化区。拉丁语区可分为意大利、西班牙、高卢、北非等文化区。希腊语区可分为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希腊等文化区。它们因民族、方言、宗教和习俗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地中海古典文明区的形成 如果说地中海世界大致相同的气候、物产、植被,使各民族产生一种地理环境上的认同感的话,那么因地中海的连接及地理上的邻近所造成的各民族间持续不断的文化交流,则最终使这些民族在文化上逐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产生了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自希腊化时代起,传统的东西方的概念便在西方人的头脑中淡化了,而世界主义的思想却走向兴盛。斯多葛哲学在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帝国广泛流行,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哲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著名史学家波里比阿亦论道:“昔日之世界史,犹如一堆杂乱无章而又缺乏联系的事件,地域分散,源流和结果也无次序。但在今日这个时代,历史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所发生的一切同希腊和亚洲所发生的一切密切相连,所有事物最终趋于统一。”

如果说希腊化时代开始“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各自独立的模型,使它们合二为一”,那么罗马人则继续了这一进程,并最终实现了地中海世界东西方文明的高度化合——地中海古典文明区的最终形成。

所谓的“古典的”即是指“典范的”、“一流的”的意思。古典文明时代即是人类古代史上的鼎盛期。时间断限大致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在该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东方文明逐渐失去了活力,而西方文明则如日中天。所以说,地中海古典文明区的形成,即主要是指融合了东方文化的西方古典文明播化于地中海世界的过程。

希腊人开创了西方古典文化传统,罗马人则将之发扬光大。以前人们往往认为,罗马人只不过是希腊文化的模仿者。但事实证明,罗马人不仅全面继承了希腊文化的成果,而且还因地制宜,创造出了有着自己鲜明民族特色的罗马文化。希腊人善于求知,长于自由思想,追求理想之美,耽于现实的人生乐利,而罗马人则坚毅、果敢,质朴务实,崇尚秩序和权力。正是不同的民族性格使得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创造各有所长。希腊人在哲理的探究、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上贡献尤为突出,而罗马人在完备法律体系的制定、辉煌的建筑、发达的实用科技等方面的贡献则尤为后人所称道。正如论者所言:“地中海文明的各种风格、形式与观点都是经过罗马之门而传于后世。罗马人经过有选择地广采博收并配合自己的创造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

有学者认为,罗马人不如高卢人那么富有创造力,比日耳曼人矮,比西班牙人弱,没有非洲人那么机敏,在技术领域和人类事务的理性方面也不如希腊人。但是,为什么罗马人创造了那么辉煌的政治业绩,那么雄伟的建筑,留下了影响那么深远的法律体系和行政制度?这是因为罗马人的公民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以及由它激发出来的杰出组织能力和统治才能。

罗马人没有个人权利的意识,也没有平等的观念。即便是自由人也不平等。他们被分成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罗马人的宗教也不鼓励个人主义,而鼓励公民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罗马人的公民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老加图的历史著作《罗马历史源流》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图认为,罗马征服地中海是罗马公民的功劳,不能将它归功于哪一个将军统率。因此,他的书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将领的名字。

罗马人的集体主义公民价值观还体现在他们对财产的处置上。罗马人军事征服的胜利往往带来大批的战利品,这些财富的用途,不是军事将领个人豪华的住宅和侈靡的消费,而是宏伟的公共建筑和公民的集体娱乐。凯撒就曾把他在高卢积累的钱财散给平民,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他的住宅与公共建筑相比,显得十分简陋。屋大维在罗马元老院谴责安东尼的罪名,就是他竟然要把罗马人的财产送给他的情人克利奥帕特拉!正如西塞罗所说,罗马人憎恶个人的奢侈,热爱公共的豪华。罗马人留下来的宏伟建筑遗迹,如圆形剧场、万神殿等,都是这种价值观的产物。

罗马人征服和建设的全部历史,更把这种公民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共和国公民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使罗马的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罗马军队的联络、通信、指挥和控制系统都是第一流的。罗马人建造了许多至今还保留着的桥梁道路和渡槽,修建了能把粮食从地中海周围地区运往罗马城的交通运输系统,用马匹和马车保障了罗马这座拥有一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的消费。

罗马人超越了古代希腊人狭隘的城邦观念,把公民权授予了罗马城市以外的外省人。公民权成为罗马帝国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的社会基础。依靠这个体系,罗马人统治了一个拥有一亿人口的古代帝国。帝国疆域广阔,东西近3000英里,南北2200英里。

罗马帝国时代统一局面的出现,不仅使希腊文化同罗马文化实现了最终的统一和整合,而且还使东西部各民族的文化同古典文化实现了统一和整合,从而导致古典文化传统的最终形成。同时,帝国的一统有力地推动了古典文化在地中海世界的广布。其中最重要的是罗马人将古典文化传播于落后的西部地中海地区,从而使那些野蛮的民族迅速进入到文明世界的行列。在这些地区,原先简陋的村落被无数新兴的城市所代替。如今日欧洲的大都市伦敦、巴黎、里昂、维也纳等都是那时兴建起来的。同时,这些地区还呈现出经济繁荣、文化兴旺、人才不断涌现的景象。如西班牙在塞内卡至奥里略时代成为帝国经济的一大支柱,高卢在“罗马之和平”时代则成为帝国最富庶的地区,图拉真、哈德良这两位皇帝都来自于西班牙等。而东部地中海也在帝国早期再次获得“希腊文化的复兴”。统一的政治法律体制,统一的城市建筑样式、统一的官方语言、相似的文化环境使得地中海世界在罗马帝国时代最终变为一个统一的文明地带。

虽然在希腊化时代就有许多自治城市的建立,但相对说来还是较少的。而至罗马帝国时代,自治城市已如繁星点点遍布于广阔的帝国境内。这些自治城市成为古典文明传统之发展的壁垒。正如论者所言:“古典文化首先是城市的、公民社会的文化,只有奠基于这种更大范围的公民权与自治市发展的基础上,古典文化的广延才不至于使其传统遭到削弱,反而有所加强。”自治城市虽然处于帝国统治之下,但是却享有充分的自治权。每个自治市都设有行政长官、市议会、市民大会、法庭等。行政长官通常每年选举一次。每个公民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这些自治城市将罗马城邦的旧制保留了下来,为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繁荣 罗马人的扩张导致了广泛的种族、民族融合的出现。罗马人广泛散居于帝国各地。作为知情者的塞内卡就谈道:“罗马人不论征服何地,他们都会在那里定居下来。”尤其是在帝国西部,罗马统治者还在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立了专门的殖民区。这些散居各地的罗马人中有士兵、退役军人,还有出来冒险的一般平民。据记载,本都国王米特拉达特侵入罗马控制的小亚细亚,并在一天之内就屠杀了居住于各城中的罗马人8万。罗马人在各地的定居者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帝国境内的其他民族的流动也极为频繁。这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

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亦处于一派繁荣的景象。一方面在帝国内部,东西方各民族之文化出现了水乳交融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罗马帝国同亚欧大陆东部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罗马人不仅在公共信仰上融入了希腊人宗教,而且还不断接纳东方的宗教。埃及的宗教就在罗马极为盛行,以至于元老院不得不采取极端的做法,将信徒逐出罗马。但狂热的信仰却是无法阻止的。后来禁令取消,信徒重返罗马。从此,它便在罗马扎下了根。尤其是各行省,东方化色彩更浓。在服饰、礼仪、风俗习惯等日常生活方面,罗马人都打上了东方的印记。而罗马城则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汇集地。罗马皇帝和大臣们吃着来自帝国各地的山珍海味,穿着来自东方的丝绸衣服。哈德良别墅将东方的美景尽收其中,而里边的许多设计和构思便来自东方。在文学上,一部融合东西方色彩的小说《金驴记》也诞生了,如此等等。

同时,由波斯帝国至希腊化各国所开拓出的丝绸之路,在罗马帝国时代正式形成。丝路成为亚欧大陆上一座联结东西方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的桥梁。正是通过它,亚欧大陆两端的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开始了富有成效的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帝国最为珍贵的衣料。而罗马帝国的奇珍异宝也出现在汉帝国。据《后汉书》记载,其种类有14种之多。公元100年,罗马商团来到汉朝首都洛阳,并受到汉和帝的召见。这当是来到中国的第一批罗马人。最重要的则是公元166年,马克·奥里略皇帝派使团到中国访问。此事被记载于《后汉书·西域传》中。至于甘英出使罗马帝国,至红海而止的事实,已尽人皆知。同时,罗马帝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印度南部的东海岸则成为罗马商人的贸易据点。考古学家在这里以及越南都发现了大量罗马钱币。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也随着丝路传播于东方。其中最明显的是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艺术。它是本土艺术和希腊风格相融合的产物。后来,它又与佛教艺术相结合,从而形成“希腊式的佛教艺术”。此种艺术亦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西北地区。至罗马帝国时代,具有罗马特色的古典艺术风格又接踵而至,从而使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艺术的西方古典风格愈见鲜明。

匈奴西进和亚欧民族大迁徙的浪潮 亚欧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一直不断地同南部的农耕文明区发生冲突和交往。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而且也使越来越多的野蛮民族融入农耕文明之中,尽管这也经常导致农耕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发生于公元3—6世纪,并遍及整个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对南部文明的侵袭浪潮就是其中的一次。其诱发原因则是匈奴人的西迁。在中国汉魏之际,北方的匈奴帝国出现南北分裂,南匈奴要求内附中原,北匈奴则在汉朝军队的打击下向西迁徙。这一迁徙导致了欧亚大陆“多米诺骨牌”般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在匈奴铁骑急风暴雨般的推动下,中亚到东欧的诸多民族不断被迫西进,从而引发了散居于中欧和东欧的日耳曼人各部落向罗马帝国境内大迁徙的浪潮。

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 日耳曼人是欧洲的一个古老的野蛮游牧民族,它由若干部落组成。其中最较为重要的有法兰克人、伦巴德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罗马人对他们是较为熟悉的,并称为“蛮人”。据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记载,日耳曼人红发碧眼,体格强壮高大,慷慨大度,英勇无比,崇尚自由,品德高尚。早在公元前1世纪,他们就开始定居在罗马帝国的边境,并不断同罗马人发生冲突,同时也受到了罗马文明影响。至公元3世纪,罗马便准许他们以“同盟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充当戍边人。

公元375年,匈奴人侵略黑海沿岸的东哥特人领地,由此拉开了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序幕。而衰落不堪的罗马帝国再也无法抗拒这股入侵的洪流。受到迁徙浪潮推动的西哥特人先是在亚得里亚堡大败罗马军队,然后进军意大利,并于410年攻陷罗马。汪达尔人经高卢和西班牙,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占领迦太基。他们中的一支军队还由此渡海进入意大利,并于公元455年洗劫了罗马城。同时法兰克人侵占高卢北部,勃艮第人侵占罗讷河流域,而盎格鲁、撒克逊人则侵占了不列颠。公元476年,日耳曼首领奥多亚克废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从此西罗马帝国寿终正寝。

就这样,日耳曼人将西部罗马帝国冲得七零八落,并在其废墟上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王国,即公元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建立的西哥特王国;公元439年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的汪达尔王国,公元400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的勃艮第王国;公元493年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建立的东哥特王国;公元568年伦巴德人在意大利中北部建立的伦巴德王国;公元7世纪初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建立的7个王国。

西欧民族的重构 民族大迁徙不仅给地中海古代文明画上了一个句号,开启了中世纪文明时代,而且还导致了西欧民族的融合。日耳曼人大量涌入西欧各地,与原有居民相互杂居,这必然带来不同种族的混合。事实上,日耳曼人各部族的首领和大将往往同遗留下来的罗马显贵缔结婚姻。而这种种族上的化合所造成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民族的出现,还给老朽的罗马人及其文化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日耳曼气质,并由此塑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即中世纪西欧的拉丁—日耳曼—基督教文明。

地中海世界经济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给西罗马帝国所造成的灾难也是相当深重的。所到之处城市乡村无不遭到蹂躏。史书记载,当西哥特人攻入罗马城时,大肆杀戮居民,金银财宝被掠夺一空,无数艺术品被毁坏。汪达尔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像铺天盖地的蝗虫,沿路蚕食,直至北非。当他们侵入罗马城时,连续洗劫了4天。除了基督教堂外,其余均未幸免。后来,人们便将这种野蛮的劫掠行为称之为“汪达尔主义”。罗马,这个曾经是拥有百万人口的繁华大都市,至公元6—7世纪则沦落为人口不足5万的小城市了。原先那气势恢宏的罗马广场,也只剩下残垣断壁,变成野草丛生的荒野。罗马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景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自公元3世纪始,罗马帝国的奴隶制经济就陷入危机之中。日耳曼人的大侵袭无疑是雪上加霜,给已经气息奄奄的西罗马帝国以最后一击,从而导致了经济上的彻底衰败。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许多城市遭破坏,工商业经济急剧退缩,整个西欧重新回到一种自然经济的状态。原先那些繁华的城市大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发达的工商业不见了,从而蜕变成了一些以宗教或军事为中心的城市。当然,也有极少数城市仍然保持了其工商业中心的地位,但也不如从前那么兴旺。政治上的分崩离析和日耳曼王国的林立,使得交通严重受阻,盗贼横行,罗马大道废弛。这种状况就使得商旅近乎断绝。只有为数不多的所谓的“灰脚商人”在各地奔走贩运。他们大多数是犹太人和叙利亚人,也有当地人,主要从事奢侈品的贸易。在威尼斯、马赛等沿海城市,商业贸易仍然较为兴盛。可以说,西欧的经济已完全退落到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境地。罗马帝国时代历尽艰辛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地中海贸易经济体系,伴随着帝国政治上的解体而土崩瓦解。

日耳曼人的征服还有力地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在罗马帝国时代晚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性的因素在其内部发展起来,如封臣制、封土制和大地产制。而日耳曼人在征服过程中,氏族社会也走向解体。正是在新兴的日耳曼人的国家里,日耳曼人的亲兵制、马克公社等同罗马帝国内部业已存在的封建因素相融合,从而导致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出现——封建社会。

在罗马帝国后期,与政治上的混乱和经济上的衰退相伴随,古典文化也逐渐趋于没落。而基督教的兴起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则加速了这一过程。

基督教的兴起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发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中间,是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产物。它产生后便在罗马帝国东部各行省传播开来,至公元2世纪帝国西部各行省也日渐流行。虽然自尼禄至戴克里先的罗马统治者都残酷地迫害基督教徒,但入教者却有增无减,至公元3世纪中期,帝国境内的基督教徒发展到了约600万人,占总人口的1/12。后来,基督教逐渐与统治者合流。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律,宣布关闭一切异教神庙,禁止一切祭献活动,确立基督教为国教。于是,基督教会为了在文化精神领域获得独尊地位,加紧了对古典文化的毁灭。许多古典建筑、文学艺术典籍遭到破坏、焚毁。

如果说基督教力图从精神上将古典文化从人们的头脑中抹去的话,那么日耳曼人则致力于在形体上将古典文化的成果进行毁灭。这个不识优雅之文明的野蛮民族将无数的古典建筑毁于一旦,从而加速了古典文化的衰落。尤其是,罗马人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建立起来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各级学校,伴随着日耳曼人的大规模入侵,也慢慢从西欧大地上消失了。由此,古典文化的传播渠道随之被堵塞了。正如论者所言:“就像一株被挖去了根的植物,罗马文化只能萎缩和枯死。”同时,原先遍及帝国各地的公共和私人图书馆也大都遭到焚毁,“图书馆永远像坟墓一样关闭了”。作为文化传播之载体的文化典籍既失,那么古典文化的消亡也就必不可免了。

当然,罗马文化作为一种丰厚的遗产也融入了基督教和日耳曼人的文化之中。拉丁语、拉丁文学、罗马法律、希腊罗马哲学等都为它们所吸收,从而在西欧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即中世纪西方文化。它是基督教文化、日耳曼人文化和古典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而此种文化的出现则使罗马帝国时代形成的地中海世界统一的古典文明区最终招致灭亡和瓦解。(徐善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