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代歌舞的发展

汉代歌舞的发展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踏歌舞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经过改编成为官府和文人士大夫所喜闻乐见的交际、娱乐舞蹈。∷相和歌与鼓吹乐汉代乐府歌辞中的俗乐,以相和歌与鼓吹乐最为主要,它们的兴盛,正是先秦时代金石之乐衰落的结果。两汉时代琴艺的发达,与当时博学儒雅之士的推崇密切相关。拂袖女舞俑 西汉繁荣时期,乐舞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长袖舞就是当时所盛行的舞蹈之一。

长歌善舞

歌舞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汉代出现精彩纷呈的局面。宫廷中的歌舞相对庄重优雅,民间流行的则平易亲切。又有雅俗共赏的舞蹈和音乐,在上下层都受到喜爱。

七盘乐舞图
画面中有数人长袖对舞,他们所跳的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踏歌舞。汉代踏歌舞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经过改编成为官府和文人士大夫所喜闻乐见的交际、娱乐舞蹈。当时有一种七盘舞,又叫踏鼓舞,因踏跳于七个盘子、扁鼓上而得名。七盘舞踏鼓而舞,气氛热烈,风靡一时。汉代张衡在《舞赋》中写道:“于是蹑节鼓陈,舒意志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翱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节,指观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由此可见踏鼓舞的动人舞韵。这幅石 刻表现的就是多人共跳七盘舞的场景。

∷相和歌与鼓吹乐

汉代乐府歌辞中的俗乐,以相和歌与鼓吹乐最为主要,它们的兴盛,正是先秦时代金石之乐衰落的结果。相和歌源于北方民间,本为“徙歌”,即清唱的歌曲,没有人伴奏或他人应和。“徒歌”配上管弦伴奏,由歌者拿着一种叫“节”的乐器打节拍,就成为加工完美更加动听的相和歌。其命名,乃是取“丝竹更相和”之意。用来伴奏的乐器,除歌者所执“节”外,常用的还有笙、笛、筑、筝、琴、瑟、琵琶等。相和歌使用这些丝竹乐器伴奏,声音清越悦耳,动听异常。当时又有相和大曲,多是将采风而来的相和歌进行谱曲、配乐,形成包括歌、舞和器乐的大型歌舞曲。因为相和歌源自民间,故也包含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传作,如流传于世的朝鲜族作品《箜篌引》等。相和歌之外,民间歌曲的另一种发展途径是鼓吹乐,即以打击乐器与鼓吹乐器为主,有时也配有歌唱的乐种。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鼓吹乐在少数民族中大概就已经颇具规模,至汉代又有很大发展。鼓吹乐的打击乐器以鼓最为主要,另外还有 (小鼓);吹奏乐器包括箫(今排箫)、笛、笳、角等。2000多年来,鼓吹乐不仅为宫廷仪式音乐所采用,而且在全国各地民间音乐中也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现存各种鼓吹、吹打、管乐、锣鼓等,可以说是由它繁衍发展而来的。

笛子

排箫

∷琴艺发达

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汉朝的大才子,有一次赴临邛大富豪卓王孙家宴饮。卓王孙有位女儿名叫文君,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相如亦早闻文君芳名,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相如、文君倾心相恋,当夜即携手私奔。相如一贫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孙怒其败坏门风而不分给她一文钱。两人于是变卖所有东西后回到临邛开了家小酒铺,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

琴的历史悠久。今人为了区别其它以琴指称的乐器,称“琴”为七弦琴或古琴;但在古代,只有单音词“琴”。两汉时代琴艺的发达,与当时博学儒雅之士的推崇密切相关。他们视“琴”为灵圣之物,鼓琴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也可以移风易俗。东汉前期的学者桓谭曾说:“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汉代琴曲常有故事情节,以标题展现内容和情感,并伴有歌唱。琴艺的深入发展,使得两汉时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琴家,如司马相如、桓谭、蔡邕父女等。司马相如善写赋,也长于鼓琴。其琴声悠扬,精妙传神,打动卓文君,才有“当垆卖酒”的佳话。蔡邕博学多才,经史、辞赋、书法、琴艺,无所不精。他著名的琴曲创作有《游春》、《渌水》、《幽居》、《坐愁》和《秋思》,即闻名于世的“蔡氏五弄”,直至唐朝还盛行不衰,李白、李贺等诗人还为此写诗作文,可见其影响之大。他的女儿文姬也精通音律。《后汉书·列女传》称她“博学有才辩,有妙于音律”。相传蔡邕曾在夜里弹琴,弦断,文姬说:是第二弦断了。蔡邕以为她是偶然猜中,故意又弄断一弦,她说:是第四弦断了。准确无误,由此可见她琴艺造诣之深。

蔡文姬像
蔡文姬,名琰,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

古琴

∷俗乐舞与雅乐舞

舞人扣饰
西汉青铜器制品中的精品。从形态上看,这两个人所跳是一种比较热烈的舞蹈。

两汉的舞蹈艺术,既有纤巧精致的楚舞风格神韵,又吸收先秦舞蹈遗产中的古朴意味,也将周边相邻民族、国家和内地的角抵百戏、幻术、杂技和舞蹈汇集而熔融为一体。笼统而言,汉代的舞蹈可分为俗乐舞和雅乐舞。俗乐舞主要流行于民间,它通过乐府采风又有登上大雅之堂的可能。俗舞流传至宫廷,被称为杂舞,或散乐,它经常作为百戏的组成部分而出现。汉代的百戏,实际是在综合舞蹈、杂技 、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等多种民间技艺形式基础上而日渐兴盛的。两汉时期,俗乐舞虽然兴盛,但文献记载极为有限;与俗乐舞相关的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陆续出土,既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也可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画像砖石所表现的俗舞有:以衣袖为特征的“长袖舞”,以执舞具或乐器为特征的“盘鼓舞”,头戴面具、身穿假形的“鱼龙漫延舞”等。百官显贵宴饮时除了自娱舞蹈外,还有偏重逗乐表演的舞蹈。雅乐舞通常是祭祀宗庙、祖先和举行大典时所表演的舞蹈,多为刻板僵化的祭礼仪式,缺乏生机活力;惟高祖所撰的《大风歌》,曾被专门用来祭祀高祖,与众不同。俗乐舞的掺入,也曾使部分雅乐舞一时呈现新面貌。

拂袖女舞俑
西汉繁荣时期,乐舞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长袖舞就是当时所盛行的舞蹈之一。这两件陶俑长袖舒展飘扬,面含微笑,翩翩起舞,再现了我国汉代舞蹈艺术的无穷魅力,给 人 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舞人赵飞燕

汉代女乐兴盛,宫廷、豪富之家及民间,具有一定水平的舞人乐伎数量不少。史书所见的以舞名家的,几乎全是受最高统治者赏识的人,如武帝时的李夫人、成帝皇后赵飞燕等。李夫人出身“故倡”之家,其兄延年擅长歌舞,精通音律。一次,延年以歌舞侍奉武帝,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若有所悟,慨叹世间难觅此人。旁边有人示意,“佳人”就是延年的妹妹。武帝召见李夫人,果然“妙丽善舞”。自是,武帝对之宠爱异常。汉代最著名的舞人,莫过于赵飞燕。她出身寒微,曾流落长安街头,以打草鞋为生,后又学习歌舞技艺,成为一位公主的家伎。赵飞燕腰肢纤细灵巧,舞姿有异乎寻常的轻盈飘逸之美,如鸿似燕,因而得名。相传:一次飞燕在太掖池中高榭上表演《归风》之舞,成帝击节观赏,冯无方吹笙伴奏。舞兴正浓时,大风骤起,飞燕迎风扬袖飘舞而起,似乘风飞去。成帝急忙让冯无方拉住飞燕,风停舞罢,裙子拉出皱折,更显得华彩美丽,有皱折的“留仙裙”由此而兴起。

彩绘陶乐舞杂技俑
这是以汉代杂技为题材的雕塑。中国杂技艺术源于先秦,至汉代大盛,称为百戏,往往在主人宴饮前做乐舞杂技表演,在画像石与画像砖中常常见到,但成组立体陶塑仅见于此。陶塑的最后排有人击鼓,有人敲磬,还有的抚琴、吹笙。前方3人以双手倒立,旁边有人随 拍起舞。

四神空心砖(朱雀纹)
朱雀在方位四神中为南方七宿的形象,它和凤凰一样,均为古代人们想像中的神鸟。凤是由锦鸡与孔雀等禽鸟的形象综合而成的,朱雀则取象于鹑鸟,是综合火烈鸟琴鸟、野鸡等形象设计出的火禽。造型十分美丽,柔媚秀雅、充满青春活力,仿佛在翩翩起舞。画面并饰以华芝,绛珠流霞,格外显得热烈奔放,是研究工艺美术的珍贵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