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画像石中隐玄机

画像石中隐玄机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两个原因决定了汉画像石中的历史故事题材与上层文人以及他们能接触到的史传典籍存在一定联系。这些画像向我们真实地呈现了汉人对《史记》的接受情况。画像中公子小白与管仲的动态都表现了《史记》所载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诈死以误导管仲的高潮情节。东汉陕西绥德墓门楣画像石上,一人左手执环状物,举过头顶,面柱而蹲,正是《史记》中蔺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场面。

你能想象吗?《史记》的流传,不仅借助于文字,还可以借助于绘画。现存的汉代绘画实物,以“画像石”为代表。画像石是汉代墓室、祠堂、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画像石雕刻内容广泛且包罗万象,伏羲女娲、天神羽人、车马出行、宴饮庖厨、歌舞杂技……其中有一类历史故事题材,尤其常见。这些历史故事题材的来源是什么?正是当时的史传典籍。

汉画像石的雕刻者与雕刻工艺虽然主要来自民间,但其刻画内容却与上层社会的精神文化息息相通。原因之一,画像石的消费群体多为贵族豪强,其画像内容必然是这一群体价值观念与道德伦理的体现。原因之二,汉画像石图像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征,雕造时应该有摹本,民间画师、石刻艺人就是依据一定摹本来雕刻图像的,而这个摹本很有可能来自专业画家或文人画家。以上两个原因决定了汉画像石中的历史故事题材与上层文人以及他们能接触到的史传典籍存在一定联系。这些典籍包括《左传》《公羊传》《国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而《史记》作为以上著作的集大成者,其叙事文字中的经典情节,更成为汉画像石的重要表现内容。

《史记·田儋列传》中“太史公曰: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这段话表达了太史公希望田横故事被画家加工成图像的想法。作为艺术的两大门类,文学与绘画之间虽然存在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的分别,但仍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所以人们常说,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后来,果然如太史公所愿,《史记》中不少故事被留在了画像石里,包括“季札挂剑”“管仲射小白”“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等等。这些画像向我们真实地呈现了汉人对《史记》的接受情况。

“季札挂剑”的故事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季札在出使途中路过徐国。徐君看上了他的佩剑,却没有说出口。季札心里明白,打算完成出使任务后就把剑送给徐君。可是,当他再次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就将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东汉晚期,这个故事被分别雕刻在山东嘉祥满峒乡宋山画像石和四川雅安高颐阙主阙西侧横额画像石上。

46

山东嘉祥满峒乡宋山画像石“季札挂剑”

47

四川雅安高颐阙主阙西侧横额画像石“季札挂剑”

山东嘉祥满峒乡宋山画像石上,中间刻了一坟堆,坟堆上有一树一剑一盾,坟堆前置案,案上有樽、耳杯等祭具,一人跪拜施礼。案前跪拜者当为季札,身后有一随从。雅安高颐阙主阙西侧横额画像石上,一人俯身面向一丘坟墓,掩面痛哭,当为季札。墓边一树直立,斜挂一长剑。

这两幅汉画像基本展现了《史记》所载季札祭拜徐君的场景,其中雅安画像与《史记》所言“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的文字内容更为吻合,而嘉祥画像并未突出剑系于树的描绘,却在坟前祭具及跪拜姿态等细节上加以创意和发挥,这种区别反映了四川画像石风格质朴、山东画像石强调礼制的特点。

“管仲射小白”的故事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

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管仲为了帮助他辅佐的公子纠回齐国为君,半路上用箭射杀公子小白,但箭射在了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倒下,骗过了管仲,之后快马加鞭,先入齐国,当上了国君。东汉晚期,这个故事被雕刻在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东墙画像石和满峒乡宋山画像石上。

48

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东墙画像石“管仲射小白”(局部)

49

山东嘉祥满峒乡宋山画像石“管仲射小白”

两幅画面相似,公子小白躺卧于地,身中一箭,其左一人置乘盖遮住小白,其右一人躬身执弓,当是管仲,管仲和小白身后有二人礼拜。画像中公子小白与管仲的动态都表现了《史记》所载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诈死以误导管仲的高潮情节。

“完璧归赵”的故事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完璧归赵”的故事,不仅今天的读者非常熟悉,而且在汉代,它也是最受欢迎的画像石题材之一。东汉陕西绥德墓门楣画像石上,一人左手执环状物,举过头顶,面柱而蹲,正是《史记》中蔺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场面。

50

陕西绥德墓门楣画像石“完璧归赵”

东汉重庆合川汉墓正室横额画像石上也有类似的画面:中间一人为蔺相如,右手执璧,正欲向柱上击去。右起第二人为秦王,急忙摆手示意制止。秦王之右为柱,柱之右为侍者。

51

重庆合川汉墓正室横额画像石“完璧归赵”

“荆轲刺秦王”故事见于《史记·刺客列传》。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荆轲刺秦王”更是非常经典的汉画像石题材,较早的例子,出现在西汉河南南阳唐河针织厂墓北主室北壁画像石上。

52

河南南阳唐河针织厂墓北主室北壁画像石“荆轲刺秦王”

朴拙的画面里,自右至左为荆轲、秦王、秦舞阳。荆轲执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抽身站起,横剑还击,一旁的秦舞阳则大惊失色。

东汉时期,同一题材的故事描绘则较西汉时期更加细致、生动。例如,陕西神木大保当墓门楣画像石、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画像石和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东墙画像石。

53

陕西神木大保当墓门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

54

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画像石“荆轲刺秦王”

55

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东墙画像石“荆轲刺秦王”

神木大保当墓门楣画像中的荆轲怒发上指,跨步躬身,剑刺秦王未中而击穿铜柱。头戴通天冠的秦王负剑拔之、奋袖越过屏风而走,侍医夏无且为阻拦荆轲,将其拦腰抱住。放置樊於期首级的函盖已被打开,须发五官清晰可见,秦舞阳则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秦宫侍卫被这突发事件吓得束手无策,惊慌倒退……此画面基本呈现了《史记·刺客列传》中的高潮场面。

乐山麻浩一号崖墓画像、武氏祠左石室后壁小龛东墙画像与此图表现内容近似,都展示了匕贯铜柱的一瞬间,荆轲和秦王绕柱而走,秦王一袖已断,回首作击荆轲状。荆轲被卫士拦住,怒发飘扬。画面中间是铜柱,柱上有匕首。一旁俯伏在地的是秦舞阳,面前是樊於期的头和匣。以上三幅画像,分别出自陕西、四川和山东,可见到东汉时期,“荆轲刺秦王”题材的画像石内容在全国各地已相对固定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