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朝中后期的社会状态

清朝中后期的社会状态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嘉庆帝将其中一部分赐予胞弟庆亲王,名庆王府。对于清朝吏治的败坏,捐纳制度实际上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清朝中期以后,捐纳形成定制,捐纳之银成为国库的经常性收入。清朝中后期就是由这些人来治理国家,其后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况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过速的人口增长,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乾隆中后期,苛捐杂税日益增多,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助长了贪污腐败之风,加剧了社会矛盾。

闭关锁国

◆恭王府花园诗画舫

◆恭王府花园
恭王府在北京西城前海西街,占地33800平方米,分中、东、西三路,由多进四合院组成。恭王府原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的府第,嘉庆四年(1799)和获罪,宅第入官。嘉庆帝将其中一部分赐予胞弟庆亲王,名庆王府。后来咸丰帝又将其转赐其弟恭亲王,更名为恭王府。恭王府及其花园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曲折幽深。

对于清朝吏治的败坏,捐纳制度实际上起了推波助澜作用。捐纳最初是为了解决河工、灾荒、军需资金不足而实行的捐钱买官的临时性措施,顺治六年(1649)首开此例,仅限于虚衔,而不授实职。康熙十三年(1674),因平定三藩,军需骤增,国库空虚,于是大开捐纳,明标价码卖官鬻爵。3年之中,竟有500多人买到知县这一实职。清朝中期以后,捐纳形成定制,捐纳之银成为国库的经常性收入。乾隆十五年(1750),捐纳银两竟达550多万两。而且通过捐纳可以买到实职,这些出钱买官的人上任之后,自然疯狂搜刮民财。时谣唱道“贪不贪,一任官,雪花银子三万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大小官吏上任之时大多两手空空,离任返乡则车拉船载,浩浩荡荡。吏治之败坏,无有甚于此者。

官场腐败至此,乾隆帝却一味装聋作哑,粉饰太平,拒听劝谏。乾隆五十五年(1790)礼部侍郎尹壮图上疏,指出全国吏治之坏,劝谏乾隆帝着手整顿。乾隆帝看后大怒,竟以“挟诈欺公,妄生异议”罪判“斩立决”,后为避免成全尹壮图忠谏美名,才免去死罪,给予降职处分。由此大小官吏因循苟且,谗上欺下,致使朝纲不振,效率低下,百务废弛。军机大臣曹振镛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位极人臣,自陈其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清朝中后期就是由这些人来治理国家,其后果可想而知。

◆内乡县衙
位于今河南南阳市内乡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县衙始建于元代,其后屡经扩建,又屡遭战火。光绪年间,章炳焘知内乡县事,将县衙建成了现有的规模: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房屋200余间。图为县衙的二堂(位于大堂后面),是知县预审案件和退堂休息的地方。正面木格扇,上悬“琴治堂”。匾额取《吕氏春秋》宓子践鸣琴理讼的典故。意在 警示知县要知人善任,力求做到政简刑轻。

腐败导致军事懈怠和武备废弛。八旗兵入关时所向披靡,战功赫赫,为底定中原和统一全国立下了丰功伟绩。但到了乾隆后期,八旗兵由于开国已久,人习安逸,疏于训练,战斗力已经大为削弱。朝廷一有战事,主要得依靠绿营兵。但绿营兵在腐败的社会大环境下也很快腐化,为官的克扣军饷,贪污中饱,弊端丛生,军队作战力迅速下降。由于八旗和绿营均因腐败而退化,丧失战斗力,到白莲教起义时,清朝不得不主要利用乡勇和团练进行镇压。

◆金嵌珠“金瓯永固”杯
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装饰繁复华丽,工艺极其精湛。

官僚统治机构的奢靡腐败的必然后果,就是强化对小民百姓的压榨和剥削,致使广大民众生活日益贫困。官僚、贵族、地主、富商大量兼并土地,失地、无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还有大量的农民因无法忍受横征暴敛而弃田逃亡,失去生计,四处流浪。社会上流民数量急剧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一场社会大风暴正在酝酿。

民生艰难困苦

龚自珍曾对清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做了深入、形象的描写:“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奸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这种情况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过速的人口增长,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康熙时期实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赋税政策。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这一方面废除了人头税,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康熙初年,全国登记在册的人口数目,不过2000多万(因为隐瞒人口,实际数目可能会稍大些),乾隆二十九年(1764),全国人口约为2亿,嘉庆十七年(1812)增至3.33亿人,到道光十五年(1835)竟达4亿多人。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耕地面积不可能成倍增长。嘉庆年间全国人均耕地2亩多,道光年间已下降到不足2亩。这也造成流民日益增多,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大清户部官票·壹两
户部官票又称银票,它是以银两为单位的纸币,面值有1两、3两、5两、10两、50两之分。

◆先农坛祭祀
先农坛在北京正阳门外西南,建于明嘉靖年间,是皇帝祭祀神农的地方。神农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人耕种的人。每年春,皇帝要亲率众臣到先农坛行耕藉礼,以祈求丰年。图为清雍正帝在先农坛祭祀神农图。

自乾隆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导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直隶全省耕地面积为677806顷,而怀柔县大地主郝氏,竟占有“膏腴万顷”,为全省耕地的1.5%;乾隆、嘉庆之际,大学士和 占据良田8000余顷;嘉庆朝的巡抚百龄,一人占有良田5000顷。至于全国范围内占地几千亩的地主,为数就更 多了。大量土地的集中,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乾隆时,湖南巡抚杨锡绂说:“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随着土地的集中,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愈加沉重,当时的地租率有的竟高达产量的50%以上。农民日益贫困,过着牛马奴隶般的生活,因此,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乾隆中后期,苛捐杂税日益增多,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助长了贪污腐败之风,加剧了社会矛盾。清朝在正赋上的加派有“火耗”、“鼠耗”、“雀耗”,这些损耗由百姓以额外的钱粮补上,但是这些补缴的“耗羡”,几乎全部被地方官吏私分。此项制度最为扰民,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但只是禁止官吏私分,并未取消“耗羡”,百姓负担并未减轻。

◆华丽的四合院垂花门
清代中晚期,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豪门富户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与平民百姓 难遮风雨的茅屋草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州繁忙的怀胥桥商市

杂税上的加派,更是花样翻新,乾隆时期除了正赋(指田赋)以外,还有盐课、关税、杂赋几项。其中杂赋包括渔税、牙税、当税、契税、落地税等名目。盐课之外,一旦朝廷有庆典或军事活动,就指令盐商“报效”。乾隆时全国盐税高达500万两,而两淮盐商一次“报效”竟达数百万两,这些负担最终还是转嫁到平民头上。关税征收时,官员横加摊派。落地税即商品税,更无准则,无定时、定点、定额,全凭长官意志决定,同一货物在市场上甚至被反复征税。就税收总量而言,乾隆三十六年(1771)税收为4350多万两,比顺治末年多收1790多万两。嘉庆、道光年间,苛捐杂税更是苛繁,一方面官府横征暴敛;另一方面,享有免税特权者持续增加。上自官僚缙绅,下至举贡生监,甚至书吏、门斗、兵丁、差役一切在官人等,皆有免税之优待,结果导致“免差之地愈多,则应差之地欲少,地愈少则出钱愈增,以致力作之农民,每地一亩,出钱二三四百文不等。较之正赋,每亩征银一钱上下者,多逾倍蓰,以致流弊日增”。

如此苛捐杂税,自乾隆朝以来,愈加厉害,困农病商,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民不聊生,遂铤而走险。乾隆朝中期以后,农民起义次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王伦领导的农民起义便是清王朝开始衰落的信号。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爆发林爽文领导的起义,清政府历时一年多才镇压下去,清朝的统治每况愈下。乾隆六十年(1795),湖南、贵州等地爆发了苗民大起义,直到嘉庆元年(1796),才被镇压下去。嘉庆元年四月,一场历时9年,席卷湖北、四川等5省的白莲教起义爆发。清朝调动16个省的兵力,耗银2亿两才勉强将起义扑灭。白莲教起义剥开了清王朝繁荣升平的盛世外衣,暴露了其腐朽和虚弱的本质,成为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清王朝就陷入武力削弱、财政奇绌的困境,逐渐堕入了没落的深渊。

思想禁锢

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清朝封建专制空前加强,思想钳制空前强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治者倡导以理学治国,对于与理学相悖的“异端邪说”,尤其是对疑有反清意识的只言片语,动辄罗织文网,迭兴文字狱。顺治朝就有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见于记载的文字狱有80余起,而仅乾隆帝在位之时,竟兴起70余次文字狱。文字狱固然有利于加强思想统治,但也严重地窒息了文化和学术,使思想界、学术界噤若寒蝉,循规蹈矩,丧失了生机活力。

◆“大禹治水图”玉山
乾隆五十三年(1788)雕成,历时10年。此器题材具有重要性及历史性,且造型雄伟,气势磅礴,为迄今所见惟一一件重达万斤的玉器,在琢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堪称国宝。

文字狱使得大量的读书人不敢过问时事与实学,转而埋头于故纸堆,进行繁琐地考证,乾嘉之际,形成了一个以考据为主的学派,称“汉学”或“朴学”。汉学的成就已于前述,但其弊也不少,尤其是汉学的末流。其一弊在于崇古、泥古,崇信汉儒,声言凡西汉以下之书皆不读,愈古愈好,以古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其二弊在门户之见与家法之争,今古文经学门户之见日炽,经生惟“师法”或“家法”是宗,述而不作,不敢越雷池一步,因循保守,学风日趋僵化。三弊在繁琐空疏,不少读书人皓首穷经,毕生致力于片言之语的琐屑考据之中,虽也有成果,然大多流于空疏无用。结果导致儒学于清代读书人而言,既不能经世,又难以致用,蜕变成复诵的教条,思想的桎梏。

◆龙纹铜合符
合符为皇宫和都城夜间特殊的放行证件,由阴阳两片组成。该合符表面有二龙戏珠 的图案,周围饰以祥云。

清朝延袭明制,实行八股取士。明自洪武三年(1370)开始设科取士,考试以八股文为主,内容以“四书”为据,代圣贤立言。考生不得自出新意,只要“依经按传”,依葫芦画瓢,博得考官的青睐即可高中。这种考试制度为清朝沿袭,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束缚士人的思想,驱使士人把全部精力用于背诵“四书五经”、写八股、揣摩试题、背诵时文选本、模仿中试范文上面,而无暇博览群书,更不务追求新知了。科举内容毫不涉及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学问,严重地阻断了广大士人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学习,更谈不上创新与发明了。明清两代没有像欧洲那样发生产业革命,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便是科举制排斥了自然科学。

为夸示文治、兼行书禁,清统治者大力搜求藏书,编辑整理古籍。乾隆时编成《四库全书》,对于保存古籍和传播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但其弊端仍存:有的古籍未尽收入。有的古籍内容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被删改,文字被篡改。有的字故意写错而等乾隆帝御览时指摘以显示其高明,但拍马之举往往弄巧成拙,结果乾隆帝未改而错字散布于书中。而最糟糕的是乾隆帝下令查禁、销毁了大量有损于其统治教化的书籍。毁掉的书籍有3000余种,六七万卷以上,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的总数相等,使文化典籍遭受了空前的浩劫。

◆贡院
贡院是清代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通常建 于城内东南方,图为现存南京的江南贡院。

闭关锁国

清朝初年,一度开放沿海地区,允许人民出海贸易。自郑成功等抗清力量将台湾及沿海地带作为活动地区以来,清政府为断绝沿海居民同反清力量的联系,颁布《迁海令》,强拆民房、焚船只,驱赶居民迁至远离海边的内陆,禁止出海捕鱼经商,致使沿海一片萧条。顺治中期以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数千里海疆被封,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台湾统一后,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正府开放海禁,允许居民回迁原籍从事渔业;允许广东、福建一带居民出海贸易;允许外国人在我国设馆通商,并设广州、宁波、厦门、松江四处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关税的机构。一度促进了中外贸易和交往,便民富国,两相得益。

◆绿玻璃渣斗
渣斗由墨绿色透明玻璃制成,敞口、束颈、鼓腹、圈足,颈及腹部磨有连续的六角菱形连锁装饰。整个器物造型优雅美观,制作技术精良,是清宫玻璃极盛时期 的产品。

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因而担心“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复行南洋海禁,严禁与南洋往来贸易,严令沿海炮台拦截前往船只,水师各营巡查。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不少沿海居民生活无着,被迫逃亡海上,或铤而走险,“或为犯乱”。为此一些地方士绅官员和朝廷大臣又奏请开禁。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再开南洋海禁,同时限令出洋贸易之人3年内回国,否则不许回籍。

但是这一开放的政策却渐渐终被“闭关锁国”的政策所取代,原因何在?

◆故宫保和殿
故宫三大殿之一。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顺治三年至十三年(1646 ~1656),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也在此举行。康熙帝自即位至八年(1662~1669)也居保和殿,时 称“清宁宫”。

从直接原因来看,康熙后期,一些传教士秉承罗马教廷意旨,在传教活动中,干涉中国风俗、文化甚至朝廷事务,受到了当地民众强烈排斥,引起了统治者的不满,由此对传教愈禁愈严。康熙四十三年(1704),教皇克列门十一世决断:“中国教徒祭天、祭祖、祭孔,实属异端,应予禁止。”并派铎罗携教旨到中国。康熙帝传谕:“慎无扰乱中国”,来华西人必须“谨守法度”,劝铎罗返回。而铎罗行抵南京,竟然擅自公布教皇谕令,要求传教士和中国教徒“一体遵照勿违”,不服从者开除出教。康熙帝得知后极为震怒,将铎罗逮捕,押送到澳门。此后,教皇或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时有发生。雍正时期,传教士穆经远曾密谋协助皇九子允 反对雍正帝,因而雍正帝下令严禁传教士的活动。乾隆七年(1742),罗马教皇本尼狄克十四世重申敕令,规定中国天主教徒不能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这引起乾隆帝的日益不满。乾隆后期,清政府下令永远禁教。

◆青花黄地缠枝九桃纹盘该盘以黄釉为地,盘心饰有9只寿桃的青花文饰,色彩明丽雅致。盘外壁饰缠枝牵牛花,底部正中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款。这种盘是经过两次烧造制成的,工艺较为复杂,首先要经过高温烧成白釉青花器,然后再施黄 釉,二次烧成。

◆碧玉龙凤花插

清政府由禁止传教,进而限制外商一口通商,实行商业交往上的闭关政策。乾隆二十二年(1757),关闭宁波港,仅限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在乾隆中后期,闭关政策日趋严格。而一些偶发的事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典型的如洪任辉事件。乾隆二十四年(1759),洪任辉违禁赴宁波贸易,被浙江官员禁止,遂引起诉讼。乾隆帝认为此事涉及国体,“务须彻底根究,以彰天朝宪典”。然而经清政府官员会审之后,洪任辉败诉,由他上书所表达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欲扩大通商、希望中国方面整肃海关吏治、规范税收的意图也就落空。此事反而令乾隆帝以为内地有奸民与外商勾结,滋生事端,于是继续追查,将一批与洪任辉有着正常商业关系的中国人也治了罪,甚至处死了替洪任辉写呈词的人。此后乾隆帝多次下谕严格通商规则,进一步严格闭关政策,禁止外商和中国人的正常交往,严禁外商赴宁波贸易,把防止外人滋事、巩固海防放在首位考虑,使中国在急剧变动发展的世界潮流中更加封闭和孤立。

◆哈尔滨东正教堂
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与俄国通商后,东正教教士便从恰克图这个边城开始进入中国东北边区传教。东正教堂坐落在哈尔滨市区内,整座教堂为拜占庭式建筑,中央一座主体建筑有个标准的大穹窿,红碑结 构,巍峨宽敞。

◆三希堂
三希堂位于故宫西路养心殿内,里面陈设了大量的文房雅玩。这里因收藏有被乾隆帝称为“三希”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 《伯远帖》三件书法珍 品而得名。

◆皇帝批阅的奏折和使用的文房四宝

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度和文化心理上的优越感。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各地物产丰富,可以互通有无。加上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习惯,如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使统治者完全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不需要和外国通商。而中国一以贯之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的灿烂文化,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使中国长期处于宗主国的地位,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藩属关系,形成了“中国中心”的外交观。这使得清政府统治者多把外国看成是“蛮夷之邦”,落后于自己而有求于中国,来中国是为了朝贡、祝寿、献礼,然后求得中国的恩赐。正是这种心理,使清朝统治者闭目塞听,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从而导致了整个王朝在世界坐标上渐渐失落了自己的位置,最终被欧洲强盗破门而入,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就社会各个层面的危机而言,闭关锁国而造成的与世隔绝,使中国再次失去了一个机遇,一个由于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传教士东来以及康熙时开放海禁而出现的与欧洲先进国家进行贸易、通商和文化交流的良好机遇。结果外失资国富民之源,内不能吐故纳新,便只有走向衰落腐朽,而这是更为致命的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