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联经济模式在东欧的确立

苏联经济模式在东欧的确立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联经济模式在东欧的确立二、苏联经济模式在东欧的确立苏联模式是复杂的社会发展系统,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教育体制、外交体制等,但其中的核心是政党体制。除此之外,东欧国家苏联模式化还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结合苏联模式适应性的特点,苏联模式在东欧安家落户有两方面的后果。但另一方面,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消极的种子在东欧也扎下根了。

苏联经济模式在东欧的确立

二、苏联经济模式在东欧的确立

苏联模式是复杂的社会发展系统,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教育体制、外交体制等,但其中的核心是政党体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欧各国的左派社会主义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了共产党。这些党的理论基础都是列宁主义,政党模式都是套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在两次大战之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共同东欧各国共产党虽然情感比较复杂,可特殊关系及其密切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这说明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化的“根”早就有了,东欧各国与苏联之间联系的特殊“纽带”也早就有了。除此之外,东欧国家苏联模式化还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欧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第二,东欧各国共产党先后在国家政权中取得了垄断地位。这些都说明东欧国家政治体制的苏联模式化已经成型,而1949—1953年时期的苏联模式化主要是在经济体制上。也就是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政治体制在东欧已扎根之后,这个模式的经济体制才开始逐渐在东欧确立。

由于东欧除个别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之外基本上都是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国家,左右国家经济命脉的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银行等早就收归国有。到1947年时,东欧国家虽然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但国营企业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苏联模式化主要体现在学习计划管理体制,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上面。由于政党体制上已经苏联模式化了,因此,经济上的苏联模式化就呈现出较大的主动性。“当时苏联在东欧固然有巨大的影响,也不断宣传和推广自己的计划经济体制,派往各国的顾问在这方面就起过不小的作用,然而不能忽视东欧各国本身的学习要求。这些国家解放后,人们都怀着急于恢复经济、摆脱贫困、进而求得发展的迫切心情,却苦于缺乏进行建设、管理经济的经验,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样板,积累了一整套经济建设的经验,因而这些国家自然要主动向苏联学习。当时是否学习苏联还是一种政治态度,不少人学习得相当积极而彻底。”[44]

在计划管理体制方面,东欧国家主要学习苏联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25年开始编制后于1928年开始实施的,到1955年,苏联已经实施了五个五年计划。关于它的意义和作用,苏联学者认为:“宏伟的建设任务和极其伟大的社会经济改造任务不能限于年度计划范围。这些任务需要制定相应的远景计划。苏联1928/1929—1932/1933年度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这样的计划。同时还考虑到,在为期五年的远景计划中可以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已成熟的要求和相当准确地预料这些要求的进一步发展,正确地确定国家增长的实际资源,拟定具体的生产计划和建设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国家各地区之间的基本比例。在五年计划中可以相当精确地规定技术进步的方向,运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的可能性,确定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水平的经济效果。因此,五年计划成了苏联国民经济远景计划的一种主要形式。”[45]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集中体现在五年计划上。但是,除南斯拉夫之外,其他六个东欧国家最早实行的并不是五年计划,而是二年计划或三年计划,个别国家实行的是一年计划。这些短期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地恢复国家经济,进而为过渡到制订更长的经济计划创造条件,参见表11。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体制,排斥了市场机制,它的优点是通过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规定的任务,可以把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集中使用到一些最需要的建设项目上,保证这些项目得以完成。因此,东欧国家的这些短期计划完成得都很顺利,匈牙利的三年计划只用了两年四个月就完成了,波兰三年计划的完成时间也提前了两个月。在这样的基础上,东欧国家都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具体负责编制和监督实施五年计划[46],参见表12。

表11 采取非五年计划的国家

img65

表12 采取五年计划的国家

img66

不难看出,东欧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其特征一是快速发展工业,二是在一些有工业基础的国家中优先发展工业。各国五年计划的规定或执行结果充分体现了这两个特征。波兰“六年计划规定工业生产将比1949年增长85%到95%”,罗马尼亚要使工业生产比1950年增长一倍。匈牙利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五年间工业生产总值增加86.4%,其中重工业增加104.3%,轻工业72.9%,农业生产总值增幅为42.2%。南斯拉夫的五年计划规定,到1951年,工业生产将较战前水平增加近三倍,工业在整个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将从1939年的45%提高到64%。捷克斯洛伐克1953年的工业生产超过战前最高产量的1929年一倍;保加利亚用于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是1944年以前20年的投资总额的两倍。在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中,40%用于工业,22%用于交通,17.8%用于农业。阿尔巴尼亚1955年底一些新建工厂的产量已经超过1938年工业总产量的9.5倍。[47]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东欧国家全面移植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除了南斯拉夫之外,东欧国家也都与苏联“接了轨”,同时断绝了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联系。结合苏联模式适应性的特点,苏联模式在东欧安家落户有两方面的后果。从积极方面说,“经过五年计划建设,各国工业生产确实有了很大增长,新建或改建的一批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骨干作用。在经济落后地区新建了工业基地,使国家的工业布局逐渐趋向合理。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为提高,约占2/3左右,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大多已超过一半,国力得到增强,有的国家宣布建成了工业——农业国或农业——工业国,表示在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48]。但另一方面,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消极的种子在东欧也扎下根了。比如,过分强调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多数都脱离了农业为主、资料贫乏同时又是小国的国情。再比如,过分追求高速度和工业产值,助长了盲目赶超心态,强化了粗放型的发展,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匈牙利1949—1953年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变化,就是其中一例,参见表13。

表13 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基金的分配(对国民收入的百分比

img67

资料来源:[匈]鲁卡奇著:《匈牙利经济情况的若干问题》,经济研究所学术秘书室翻译组译,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

总之,“计划执行情况说明,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重工业的发展牺牲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同步发展,而且迫使人民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有的国家后果是灾难性的,不仅在经济上,甚至在政治上都引起了危机。”[49]

在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为给发展工业筹集资金,东欧各国也都像苏联当年那样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强迫农民按国家规定的品种、数量和价格向国家交售农产品,实际上是对农民强行掠夺的一种制度。东欧国家这样做,除了为工业积累资金之外,还因为把农民小私有制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对它们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于是,这些国家从1948年下半年起开始大规模地搞农村合作化运动。但在具体实施的时间上,东欧国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不同步。有的国家开始早些,有的开始则晚些,而且多数都是延续到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参见表14。

表14 东欧国家的农业集体化

img68

共产党情报局布加勒斯特会议对南共的指责之一,就是南斯拉夫农业集体化动作迟缓,农村还掌握在富农手里,号召东欧国家要学习苏联的集体农庄。因此,东欧国家在1950—1954年间都仿效苏联1935年的《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50]先后制订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它们不仅格式十分相近,而且有些用语几乎都是一样的。各国都把农业合作化说成是社会主义道路,是农民唯一正确的道路。各国的示范章程在描述合作化的目的时,都有这样的内容:“把土地连成片,把生产资料归为公有,组织集体劳动,以便建成公有的合作经济,克服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并进行有高度生产效能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战胜富农和一切剥削者,从而保证更加富裕的、有文化的和幸福的农村生活。”[51]不过,东欧国家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化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程度上都不及30年代的苏联全盘集体化。据苏联官方的统计,到1934年7月,苏联有71.4%的农户和87.4%的播种面积实行了集体化。到1937年,有93%的农户和99%以上的播种面积实行了集体化。但在东欧国家,这两个指标一直不是很饱满。其中,南斯拉夫的合作化从1952年起停了下来,其余国家的合作化运动持续到了60年代,小农经济在一些国家中仍占较大的比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