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东不平等关系的确立

苏东不平等关系的确立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东不平等关系的确立三、苏东不平等关系的确立战后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与苏联的关系十分密切。1945年8月16日,波兰在莫斯科同苏联签署关于两国疆界的条约。这种不平等的贸易在东欧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苏东不平等关系的确立

三、苏东不平等关系的确立

战后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与苏联的关系十分密切。但考虑到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苏联在控制东欧的力度和手法上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克制。“冷战”开始之后,特别是马歇尔计划出笼之后,苏联才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力图把东欧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于认为美国打着向欧洲提供财政援助的幌子组建某种反苏联的西方联盟,[76]1947年苏联迫使东欧国家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7—8月间,苏联连续同保、捷、匈、波、罗等国分别谈判,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提供贷款帮助这些国家恢复经济,来代替马歇尔计划可能提供的援助。西方讽刺地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77]不仅如此,在苏联的直接压力下,东欧国家在加强了同苏联在各方面联系的同时,还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各方面的联系,而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却大大地减弱甚至被强行阻断,从1947—1949年东欧国家同苏联以及它们之间签订的国际条约就可以看出,参见下表8‐10。

表8 东欧国家同苏联签订的条约

img60

资料来源:《国际条约集(1948—1949)》。

表9 东欧国家之间签订的条约

img61

(续表)

img62

资料来源:《国际条约集(1945—1947)》、《国际条约集(1948—1949)》、[苏]安·安·葛罗米柯等主编:《苏联对外政策史》下卷,第53页。

表10 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签订的条约

img63

资料来源:《国际条约集(1948—1949)》。

从这三个表格中,至少可以看出这样几点:第一,无论是东欧国家与苏联的友好条约还是东欧国家之间的友好条约,几乎都出自于一个模板,内容一样,有效期都是20年。第二,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既没有同苏联也没有同任何其他东欧国家签署友好互助条约。其中,南斯拉夫只签署了多瑙河航行制度公约。第三,从英国同波兰、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的协定中,可以看出三国同西方国家经济联系已经中断。这几点除了反映出冷战期间东欧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反映出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的格局,即多数国家与苏联的关系比较紧密,而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则属于不密切甚至充满着冲突的另类。

东欧与苏联的密切关系还有另外的表现。

第一,东欧一些国家向苏联割让土地和支付赔款。割让土地的主要是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而支付赔款的主要是民主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就前者而言,罗马尼亚要依照1940年6月28日的协定将比萨拉比亚和北科维那割让给苏联,同时废除1940年维也纳仲裁,从匈牙利收回特兰西瓦尼亚,与保加利亚保持1941年1月1日的疆界[78]。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6月29日在莫斯科同苏联签署协定,将外喀尔巴阡山乌克兰割让给苏联,这部分领土是1945年1月签订的匈牙利停战协议废除了1938年的维也纳裁定后由匈牙利将其归还给捷克斯洛伐克的。[79]不仅如此,在与苏联划定边界时,捷克斯洛伐克又将98平方千米的土地划给了苏联。1945年8月16日,波兰在莫斯科同苏联签署关于两国疆界的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波兰在东部失去将近1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原国土面积的48%。尽管战后在西部从德国那里获得了十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但领土总面积还是从战前的383 000平方千米下降到战后的311 700平方千米。就后者而言,德国的赔款问题比较复杂,战争赔款主要由苏联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民主德国来承担,以产品和工业设备等实物形式支付。因此,德国苏占区26%的工业设备,共六百多家工厂和大量机器被拆往苏联,一直持续到1953年。拆迁工厂设备连同收取占领费、索取产品和苏联股份公司的收益,苏联所得估计达664亿旧马克。根据1947年2月10日签订的《对匈牙利和约》和《对罗马尼亚和约》,匈牙利要向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三国支付三亿美元的赔款,其中的两亿给苏联,一亿给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从1945年1月20日起在8年内以机器设备、河船、谷物及其他货物偿清。[80]罗马尼亚要向苏联赔款三亿美元,自1944年9月12日起八年内以石油产品、谷类、木材、海轮和河船、各种工具和其他货物等实物支付。[81]保加利亚虽然也要战争赔款,但支付对象不是苏联,而是赔给希腊4 500万美元,南斯拉夫2 500万美元。[82]在1946年,罗马尼亚、匈牙利两国财政预算的37.5%和26.4%要用于战争赔款,负担是相当大的。其中,在匈牙利,德国和意大利在匈牙利的201个企业都交给了苏联,后者拆迁了一部分,其余由匈牙利出钱赎回。保加利亚虽然不用向苏联赔款,但德国在保加利亚的企业资产要由苏联接收,苏联不拆迁的也要由保加利亚出钱赎回。

第二,东欧国家与苏联不平等的经济贸易关系。战后初期,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东欧国家同苏联创办了一些合营企业。但是,这些合营企业在创建和运作过程中不仅苏联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利益方面也占尽了东欧国家的便宜。这些合营公司在罗马尼亚有16个,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各有5个,在南斯拉夫有2个。苏联虽然是以从罗马尼亚境内接收的法西斯资产、提供技术和机器设备作为出资,但控制着这些公司的经营管理大权。由于这些企业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民航、铝钒土生产、煤矿和铀矿等领域,苏联控制了这些合营公司,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掌控了东欧各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在贸易方面,东欧国家也是处于近乎于被掠夺的境地。根据1945年8月同苏联签署的协定,从1946年起一直到苏联占领德国结束,波兰要以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1/10的特价供应苏联800万吨煤,以后4年中每年供应1 300万吨。每年以国际市场价格一半的特价卖给苏联20万吨糖。这种不平等的贸易在东欧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样的经贸关系从东欧国家角度来说带有很强的无奈,即它们几乎没有选择余地,迫不得已要同苏联进行这方面的交往;从东欧与苏联的关系角度来说还有很强的不平等性,即主导经贸关系的主要不是东欧国家的社会发展,而是苏联自身利益的需要;从苏联角度来说则带有很强的掠夺性,即通过低价购买、无偿使用等方式从东欧国家获得经济上的好处。因此,这样的经贸关系一方面确实在表面上把东欧国家与苏联紧紧地拴在一起,可另一方面这种联系的被迫性、不平等性和掠夺性又从深层次上极大地伤害了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为后来的苏东剧变埋下了祸根。

【注释】

[1]李宗禹等著:《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6页。

[2]Т.B.Boлoкитина,Г.П.Мурашкo,А.Ф.НoскoBа,Нарoднаядемoкратия:мифилиреальнoсть?oбщестBеннo‐пoлитическиепрoцессыBBoстoчнoйЕBрoпе.1944—1948гг.‐М.:Наука,1993г,c.306.美国学者查尔斯·盖蒂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所谓“人民民主道路”,代表的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一个过渡形态,在这一形态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因素和特征并存,社会主义将通过渐进的方式战胜资本主义”。参阅Charles Gati,Hungary and the Soviet Bloc,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6,p.35。

[3][英]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3卷上册第2分册),韦凡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66—567页。

[4][英]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3卷上册第2分册),韦凡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69页。

[5]《反法西斯战争文献》,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10页。

[6]《国际条约集(1934—1944)》,第330页。

[7]《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载《国际条约集(1934—1944)》,第410页。

[8]转引自[俄]《史料》杂志编委会:《丘吉尔和斯大林划分东南欧势力范围:俄国档案中的百分比协定》,载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冷战国际史研究》(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9]转引自[英]本·福凯斯著,《东欧共产主义的兴衰》,第5页。

[10]Robert Bideleux and Ian Jeffries,A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Crisis and Change,p.8.

[11]分别参见:[英]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89页;斯大林:《告人民书》,载《斯大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32页。

[12]转引自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13]斯大林:《致杜鲁门总统》,载《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12页。

[14]斯大林:《致英国首相温·丘吉尔先生》,载前书,第425页。

[15]斯大林:《和埃利奥特·罗斯福的谈话》,载《斯大林文选》,第484页。

[16]斯大林:《和美国共和党活动家哈罗德·史塔生的谈话的记录》,载《斯大林文选》,第491页。

[17]斯大林:《告人民书》,载《斯大林文选》,第423、439页。

[18]斯大林:《和美国共和党活动家哈罗德·史塔生的谈话的记录》,载《斯大林文选》,第493页。

[19][苏]丘巴里扬主编:《世界通史》(第11卷上册),安徽大学外语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7页。

[20][苏]维·莫洛托夫著:《对外政策问题》,莫斯科外国书籍出版局1959年中文版,第222页。

[21]沈志华编著:《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2]Ivan F.Berend,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1944—1993,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7.

[23]李宗禹等著:《斯大林模式研究》,第374页。

[24]Т.B.Boлoкитина,Г.П.Мурашкo,А.Ф.НoскoBа,Т.А.ПoкиBайлoBа,МoскBаиBoстoчнаяЕBрoпа.СтанoBлениепoлитическихрежимoBсoBетскoгoтипа(1949—1953):oчеркиистoрии.‐М.:РoССПЭН,2002г,c.63.

[25]Ivan F.Berend,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1944—1993,p.16.

[26]Т.B.Boлoкитина,Г.П.Мурашкo,А.Ф.НoскoBа,Нарoднаядемoкратия:мифилиреальнoсть?oбщестBеннo‐пoлитическиепрoцессыBBoстoчнoйЕBрoпе.1944—1948г.,c.312.

[27]见马细谱:《季米特洛夫关于人民民主思想的转变》,载《世界历史》1997年第4期,第29页。

[28]Т.B.Boлoкитина,Г.П.Мурашкo,А.Ф.НoскoBа,Нарoднаядемoкратия:мифилиреальнoсть?oбщестBеннo‐пoлитическиепрoцессыBBoстoчнoйЕBрoпе.1944—1948г.,c.307—308.

[29]李宗禹等著:《斯大林模式研究》,第374页。

[30][保]季米特洛夫著:《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马细谱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31][保]季米特洛夫著:《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马细谱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32]转引自刘祖熙主编:《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33][保]内·甘乔夫斯基著:《季米特洛夫的晚年》,吴锡俊译,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3页。

[34]转引自刘邦义著:《哥穆尔卡评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35]转引自[南]杜尚·比兰吉奇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史纲》,阿丹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页。

[36][匈]赫格居斯·安德拉斯著:《赫格居斯回忆录——一个思想阴影下生活》,陈之骝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37]王瑜著:《东欧共产党: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38]高放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6页。

[39]《斯维里多夫的口头汇报》,载《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6卷,第94页。

[40][罗]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等主编:《罗马尼亚通史简编》下册,第997—998页。

[41]Ivan F.Berend,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1944—1993,p.18.

[42]Ivan F.Berend,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1944—1993,p.6—7.

[43]日丹诺夫1948年9月在共产党情报局的会议上对东欧人民民主制度在经济上的过渡性做过这样的概括:“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各国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能在很短期间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早已不能实行的那样进步的民主改革。土地改革把土地交给了农民,从而消灭了地主阶级。大工业、大银行国有化,没收那些依附德寇的卖国贼的财产,这样就根本摧毁了这些国内独占资本的阵地,把群众从帝国主义奴役下拯救出来,因此,奠定了全体人民公有的国家财产的基础,创立了新式的国家——人民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内,政权属于人民,大工业、交通、运输、银行属于国家,领导力量是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劳动人民各阶级联盟,结果,这些国家使人民不仅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榨,而且奠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发展大道的基石。”(解放社编:《论战后国际形势》,新华书店1950年中文版,第38页。)

[44][美]爱德华·塔波尔斯基著:《共产主义在捷克斯洛伐克(1948—1960)》,何端丰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406页。

[45]参见《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言》,载《解放日报》1944年8月27日。

[46]陈广嗣等编著:《捷克》,第77页。

[47][阿]克·弗拉舍里著:《阿尔巴尼亚史纲》,第442页。

[48]《匈牙利关于废除大土地所有制和分配土地给劳动农民的法令》(节录),载《国际共产主义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五卷,第610—612页。

[49]Donimg64th Ferenc,Reform and Revolution:Transformation of Hungary’s Agriculture,1945—1970,Budapest:Corvina,1980,p.102.

[50]马细谱主编:《战后东欧——改革与危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133页。

[51]《罗马尼亚土地改革法》(节录),载《国际共产主义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五卷,第621—622页。

[52]《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关于1945年土地改革的论述》(节录),载《国际共产主义史文献史料选编》第五卷,第623—624页。

[53][保加利亚]科谢夫等著:《保加利亚简史》下册,第523页。

[54][英]斯蒂芬·克利索德主编:《南斯拉夫简史》,第375—376页。

[55]Т.B.Boлoкитина,Г.П.Мурашкo,А.Ф.НoскoBа,Нарoднаядемoкратия:мифилиреальнoсть?oбщестBеннo‐пoлитическиепрoцессыBBoстoчнoйЕBрoпе.1944—1948г.,c.312.

[56][俄]奥·阿勒热舍夫斯基编:《斯大林和丘吉尔》,王仲宣等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615页。

[57]参见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载《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35—40页;Ralph B.Levering,et al.(eds.),Debating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American and Russian Perspectives,New York:Rowman&Littlefield,2002;Ivan F.Berend,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1944—1993,pp.18—27.[美]雷蒙德·加特霍夫著:《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伍牛等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58][美]哈里·杜鲁门著:《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李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552页。

[59][苏]B.特鲁汉诺夫斯基著:《丘吉尔的一生》,张德广等译,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176页。

[60][英]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下部第3分册,第669—671页。

[6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第85页。

[62]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第86—87页。

[63]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第87页。

[64]由于凯南在这篇文章中没有署真名,而是“X”,所以,这篇文章也被称为“X论文”。这篇文章是凯南上述“长电报”的公开版,二者都概括地简述了凯南多年来形成的对苏看法。参见理查德·克罗卡特著:《50年战争》,王振西等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99—100页。

[65]引自[苏]瓦·别列日科夫著:《我是斯大林的译员——外交的篇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608页。

[66]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写组:《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三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8页;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2—94页。

[67]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写组:《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三分册,第48页。

[68]参见法学教材编辑部审订:《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第93—96页。

[69]《斯大林文选(1934—1952)》,第462、468页。

[70]沈志华编著:《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71]沈志华主编:《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72]转引自沈志华主编:《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第38页。

[73][捷]弗郎蒂舍克·卡夫卡著:《捷克斯洛伐克史纲》,第193页。

[74][保]科谢夫等著:《保加利亚简史》下册,第534页。

[75]1965年又重新改称罗马尼亚共产党。

[76]Пoдред.Т.B.Boлoкитинoйидр.,BoстoчнаяЕBрoпаBдoкументахрoссийскихархиBoB1944—1953гг.,ТoмⅠ1944—1948гг.,Сибирскийхрoнoграф,1997г.,с.673.

[77]李宗禹等著:《斯大林模式研究》,第382—383页。

[78]《对罗马尼亚和约》,载《国际条约集(1945—1947)》,第405页。

[79]《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间关于下喀尔巴阡山乌克兰的协定》,载《国际条约集(1945—1947)》,第74页。

[80]《对匈牙利和约》,载《国际条约集(1945—1947)》,第392页。

[81]《对罗马尼亚和约》,载《国际条约集(1945—1947)》,第411页。

[82]《对保加利亚和约》,载《国际条约集(1945—1947)》,第3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