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挫折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挫折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曲折,关系到我们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理解,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在21世纪能否继续前行的重大问题。虽然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但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仍在坚定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第四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挫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20世纪末震撼世界的最重大的事件,是自十月革命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最严重的挫折。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曲折,关系到我们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理解,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在21世纪能否继续前行的重大问题。前引赵永清先生在论述“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中对此有深入的分析,值得我们关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失败的是特殊的苏联模式(或称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体制,“而不是马克思所预示的社会主义本来的理论和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性和基本原则”[70]

社会主义本身并不包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种种错误。恰恰相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正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结果。社会主义就其发展来说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这从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从一种理想变成制度现实,又在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后,很快由一国社会主义实践变为多国社会主义实践,这样一种辉煌历史就能得以说明。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解体的内因缘于大民族沙文主义教条主义霸权主义,源于苏联模式的种种体制弊端和苏共内部存在的种种缺陷。正如高放先生所说:“苏联的解体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正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正是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大国主义、扩张主义等等拖弱、拖瘦了社会主义,最后由右倾机会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埋葬了社会主义”[71]

第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系于改革,但改革切不可盲目冒进,必须切合国情”[72]

社会主义体制不是一个僵化不变的体制,它需要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必须对原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改革。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和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更新和转换,社会主义才能够克服由于内在矛盾所产生的危机,重新焕发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和优越性。

但是,改革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下稳步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这个方向,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宗旨,就会使改革受挫,甚至亡党亡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使社会主义改革有坚强的政治保障。”民主的发展应该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协调,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民主化进程,其结果必然会使社会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反对无限制的‘民主化’、‘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73],否则,一旦产生政治混乱局面,西方和平演变势力就会乘虚而入。同时,改革还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国情,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冒进。

另外,社会主义改革的首要关键是执政的共产党自身的改革。要克服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由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把改革逐步推向前进。苏联改革严重忽视党的自身建设,进而排斥党的领导作用,以致放弃党的领导,把西方的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引进苏联,从而造成政局动荡,多种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共瓦解和苏联解体。

第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探索性、曲折性和艰难性。

对共产党人而言,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现成的方案和经验可资借鉴,它是一项带有很大开拓性和探索性的伟大事业。要建设好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中长期不断地进行艰苦的探索。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曲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沉重的挫折,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历史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确实使20世纪末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转入了低潮,造成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历史性的重大曲折,但是,这种低潮和曲折没有也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只要我们正视这一重大失利,善于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局面。

第四,虽然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了,但社会主义并未消亡,社会主义事业依然在前进。

虽然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但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仍在坚定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毕竟只是社会主义的局部失利和暂时的重挫,从全局来看,社会主义依然是当代世界十几亿人所实践着的生活方式和数十亿人所追求的价值理想。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坚力量。可以预见,只要中国继续深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旗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光明前途是可以期待的。

思考题

1. 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及其弊端。

2.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地改变苏联社会主义的方向的?

3. 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

4. 试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

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曲折?

【注释】

[1] 《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9版,第384页。

[2] 《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2-303页。

[3] 《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1-22页。

[4] 《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95-196页。

[5]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45页。

[6]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60页。

[7]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63页。

[8] 《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0页。

[9]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2、14、13、19页。

[10] 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

[11] 《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29页。

[12] 《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14页。

[13] 《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8页。

[14]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6页。

[15]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16]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45页。

[17]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32页。

[18]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7页。

[19] 《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8页。

[20] 《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29、130页。

[21] 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8期。

[22] 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60页。

[23] 《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7页。

[24]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9-420页。

[25] 陆南泉:《苏联经济》,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26] 郭春生:《勃列日涅夫18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7] 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页。

[28]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0页。

[29] 《勃列日涅夫18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页。

[30] 《勃列日涅夫18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5页。

[31] 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32] 《勃列日涅夫18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33]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编译:《勃列日涅夫言论》第七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1页。

[34] 阿甘别吉扬著,常玉田等译:《苏联改革内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35] 宋士昌,孔静珣:《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七十多年社会主义的历史沿革》,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第4期。

[36] 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6期。

[37] 雷日科夫:《改革:背叛的历史》,《政党与当代世界》1993年4-5期合刊。

[38] 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6期。

[39] 宋士昌,孔静珣:《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七十多年社会主义的历史沿革》,《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第4期。

[40] 《勃列日涅夫18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214、215页。

[41] 《勃列日涅夫18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42] 《勃列日涅夫18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43] 《勃列日涅夫18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44] 阚思榃译:《安德罗波夫言论选集》,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93、349页。

[45] 宋士昌,孔静珣:《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苏联七十多年社会主义的历史沿革》,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第4期。

[46]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页。

[47] 参见宋以敏:《苏联巨变和战后世界格局的解体》,见杜攻主编:《转换中的世界格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出版。

[48]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1页。

[49]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

[50]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页。

[51]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页。

[52]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53]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8-689页。

[54]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5页。

[55] 刘克明主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365页。

[56] 这篇论文发表在1990年3月的《未来社会主义:政治论坛》上。

[57] 刘克明主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370页。

[58] 刘克明主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367页。

[59]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6页。

[60] 赵永清:《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61] 赵永清:《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62] 张利华:《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314页。

[63] 张利华:《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314页。

[64] 刘成彬:《南斯拉夫国家机构与干部制度》,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65] 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66] 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569页。

[67] 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68] 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568页。

[69] 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668页。

[70] 赵永清:《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71] 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2版,第276页

[72] 赵永清:《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73] 赵永清:《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