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学资料的利用

教学资料的利用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资料的利用第二节 教学资料的利用这里说的教学资料是指教科书以外,那些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教师通过查阅参考书和各种教学资料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帮助下既能提高备课质量,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缩小与城镇教师的距离。目前在中小学教师备课中,普遍存在照搬照抄参考书的现

教学资料的利用

第二节 教学资料的利用

这里说的教学资料是指教科书以外,那些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如由人教社编写与教材并行的教学参考书,各种教学报刊资料,特级教师教学经验汇编资料,教学专著资料,以及其他天文、地理、政治历史科技图书资料等。概况地讲,教学资料有以下功能:

第一,能加深理解教材。众所周知,教师钻研教材主要靠自己独立完成。但是,限于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理解和处理教材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通过查阅参考书和各种教学资料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参考资料则是教师的“好帮手”,是不说话的“老师”。

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山区农村学校,对那些参加教研活动机会少,教改信息比较闭塞,自身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师,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作用就更大了。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帮助下既能提高备课质量,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缩小与城镇教师的距离。

如有一位青年优秀教师说:“有一天走进阅览室,忽然发现《小学教学参考资料》,连忙借来研读一番,的确让我得益不少。真的,它帮助我熟悉大纲和教材教法,帮助我了解教学经验与教改信息,帮助我提高了阅读与作文教学水平。当年我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名列全镇第一。”可见,正是教学参考资料助了这位青年教师一臂之力。

第二,能博采众长。司马迁“综百家之言,成一家之说”,始有《史记》;刘知几“总括万殊,包吞千有”,随着《史通》;鲁迅在总结《狂人日记》的写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文学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后又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作家创作是这样,教师教学也是这样。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辽阔的视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的一桶水哪里来呢?仅凭一本教材是不够的,要在教材以外去广泛阅读各种教学资料,博采众长,开阔视野。如以《狂人日记》的备课为例,教师除了弄通教材了解鲁迅的战斗精神之外,还要学习一些历史知识,知道封建社会何以“吃人”;学习一些医学知识,知道精神失常何出“臆语”;学习一点小说知识,甚至可以涉及一点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或“意识流”方面的创作手法。学习这些知识是为了掌握小说背景,分析小说的人物语言,以及研究小说的写作特点,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意义。

没有深入就不会有浅出,没有厚积也就不会有薄发。教师对教材的科学处理,教法的正确选择,都是建立在广博精深的知识功底上的。其实每个学科的每一套书就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包含本学科的丰富知识,还涉及社会的、自然的等方面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知识贫乏,孤陋寡闻,教学思路就是狭窄的。一个人的思考总是有限的,而且思维起点低。如果取众家之长,纳百川成一家,有了别人的启发,一种有创见的教学思路可能产生出来。

第三,激活教学内容。通常课本上的内容比较单一、抽象。有的教材还比较呆板枯燥。如果教师就教材讲教材,学生势必感到枯燥无味。特别是当学生提前对教材有了预习或自学以后,教师还按原有内容照讲不误,教材势必失去新鲜感,教学也会失去吸引力。“喜新厌旧”是人的常态心理,上课总是“老面孔”,学生怎能兴奋起来。假如教师引入教材以外生动活泼的内容,课常备常新,就会使教材中那些单一死板、抽象的内容鲜活起来,丰满起来,这会大大提高教学吸引力。

语文教学效率低,这几乎是语文界长期以来一致的看法和无可争辩的现实。无疑,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教师孤陋寡闻——不看报刊等教材以外与教学有关资料的缘故。对此粟登亮老师深有体会。他说:“单就命题作文题目来说,每每看到报上的一些文章标题,觉得挺新鲜,颇受启迪。我非常赞赏《湖南日报》‘半分钟谈’上的《天若有情天亦恼》、《拴在猪尾上的意见》、《药与孩子并重》等文章标题。经过对这些标题的推敲、联想、借鉴,我也把学生所见、所闻、所感的一些事情,命了如下一些题目,要求学生作文:《车怒人怨何时了》(因城市居民在一段公路两边营建私房而引起的行走不便),《木桥逾墙走》(一群众在一所学校围墙上架桥通行),《校园借嘴巴呐喊》(一校园一处地基快要坍塌)。上述作文题目,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这些作文题目生动、活泼、新颖、有吸引力,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能诱发思维想象,望文能作文。我想,如果不勤看报章杂志,不在作文教学上注入‘时代活水’,无论如何也不会命出这些受学生喜爱,又有好的教学效果的作文题。”

第四,更新知识,纠正错误。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尤其教材使用周期比较长,国家修订一次又不是很容易的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知识的更新等,不一定能及时补充和反映到教材中来。那么,要想使教学跟上时代的节拍,教师就要突破教材的范围,去广泛涉猎报刊、杂志等信息和资料。因为一些更新的知识、学术上的最新成果,新的思想和观念总是在报纸杂志上与读者见面。比如“词组”更新为“短语”的提法,关于中学课本《药》的主题、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等都是最新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等。如果教师养成勤看报章杂志的习惯,总是能及时地将诸如此类的知识用于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上呼吸到“新鲜空气”,增强教学效果。

另外,经常阅读各种教学资料也有助于及时纠正教材、教参中的一些缺点、错误。因为对教材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和指出瑕疵也总是首先见诸于各种报章杂志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要真正把课上好上活,仅研究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到教材以外去汲取各种知识营养。只有这样,教学才有了源头活水,常流常新,永不枯竭。

一、用好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三件法宝,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那么,怎样来利用参考书呢?参考书贵在“参考”。如果偏离这个准则,教学参考书未必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起到消极的作用。

目前在中小学教师备课中,普遍存在照搬照抄参考书的现象,有的甚至一字不差,真是备课等于抄参考书。这种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第一,表面看来,老师似乎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而实质以参考书现成的思考,代替了教师个人对教材理解思考的过程,因而影响教师对教材真正理解。教师自己都未能深切理解而是鹦鹉学舌说别人的意思,这在教学中怎能分析透辟,打动学生?

第二,迷信参考书,便会使教师受参考书“先入为主”的影响,容易束缚自己的创造力。教学参考书说了的,自己就不再深入思考。满足于“吃人嚼过的馍”。这样的教学是没有个性的教学,也是没有前途的教学。

第三,参考书都是有关教育专家、教研人员编写的,它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具有比较普遍的适用和参考价值。但是全国那么多学校那么多班级,怎么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教案去进行教学呢?“教参”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就教材的整体结构和教法的一般特点而言,具体地对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还要考虑它的许多特殊性,如教学条件、学生基础、后进生情况等。因此,全盘照搬“教参”,不利于因地制宜地定出授课计划,不利于因材施教。况且教学参考书也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

第四,教学参考都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编写的,其中不乏可行的、精彩的教例。但是这样的教例也存在一个教师如何驾驭和控制教材问题。用中等或低等水平的教师素质来驾驭和控制高水平的教例,这有一个是否可以适用的问题。

第五,长期照抄、照搬“教参”,容易形成依赖和惰性。懒惰是教学上的大敌。不动手、不动脑,长此以往,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对参考书的态度重在参考。既要学习利用,又不照搬。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绝不做参考资料照搬照抄的人,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真懂。为了备好一堂课,我常常花10个小时、20多个小时,经过上百篇教材的钻研,我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别人潜心钻研所得,对我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钻研,所得体会才是真切的。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课堂上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对参考书的正确使用应该是这样的:

(一)先钻研教材,后看参考书。

(二)参考书贵在参考,既要发挥它的参考作用,又不要受它的束缚,要有所选择。

(三)把参考书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去发挥、去创造。

(四)参考书选择应是大家公认比较好的。有条件应多看几家的,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二、利用报纸杂志资源

目前,各具特色的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报刊林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刊期短。由于撰文的作者多是多年从事教学研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研人员、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因此资料的可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很强,是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备课和业务进修的“源头”、“活水”。

学习利用报纸杂志教学参考资料可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浏览或精读。把教学刊物或报纸认为有用的资料摘录在知识卡片或学习笔记上,也可以直接摘抄在教案本上(写教案时就有意识留空白处)。这种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第二种方式是应急学习。把教学刊物作为备课资料来直接研究。如粟登亮老师曾谈过自己这些方面的做法和体会:勤看报章杂志,也是很好的备课。这种不备课的备课,在某些方面能起到教材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完成教材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具体做法是:

(一)长期订阅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报章杂志,如《语文学习》、《语文报》、《作文》、《散文》等。

(二)每天至少挤出1小时时间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

(三)经常在报刊上搜集、剪辑与语文有关的资料,并分类编订成册,列出目录,以便日后随时查阅。

(四)对重要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参资料、有争论的文章要反复精读,仔细体会,并用之于教学实践。

(五)凡发现报章杂志上给教材教参指出的瑕疵,立即在教本或教案上修正、补充或注释。

由于我长期坚持勤看报章杂志,积极认真地去做这个“不备课的备课”工作,所以,在语文教学上得益不少。

三、教学理论的学习利用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实践活动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指导一切教学活动的准则和依据。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都需要教师有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观念。而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念哪里来?学习教学理论是一个重要渠道。

教学理论可分为以下几大类,教师可有所选择地进行学习。首先是心理学。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学心理学,如《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等;其次是教育学,包括《普通教育学》、《教学论》、《教学艺术论》、《教学最优化艺术论》等;再次是教学法,教学法一般都是结合各个学科的,如《中学数学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等;第四是教育史。中外教育史是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从更广阔、更博大的领域来开阔你的眼界,开拓你的思路。如:学习中国教育史可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方法,可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学习外国教育史,可知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思想,可知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的思想,可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等。

教师在学习教学理论过程中可以采取有计划系统地学习,也可以灵活机动地根据时间和需要一点一点渐进地学习。一般中小学教师工作比较紧张,时间又不是十分充裕,采取后一种方法更好一些。基本做法是,学一点用一点,用一点学一点,渐进蚕食;一点一滴地吸收,一点一滴地融化。这样既能学习理论,又能用于指导实际。

四、向优秀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一位优秀教师,就是一位开发人力资源的科学家、专家。他们对于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一笔宝贵财富。尤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大都是来自于教学研究的一线,不仅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更主要是这些经验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这些经验都是针对某些学科、某些教改中突出的问题,对教师的学习借鉴意义是巨大的。教师在学习吸收教学资料中,应特别注意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营养。例如,王学东老师在谈到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时说:“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我又把探索的触角伸向了教法领域。教学实践使我明显感觉到传统教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要了,要变一潭死水为满堂生辉,必须改革教法。如何改革教法呢?我的第一步是借鉴。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等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的文章、著作、课堂实录,我都作了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对我备课和探索教法帮助很大,研究‘巨人’,是为了站在‘巨人’的肩上。在借鉴学习名家教法的同时,我逐步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

五、社会和自然知识的学习利用

教师教学要做到旁征博引,还必须广泛涉猎文史哲文化精品。如通读学习古、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文学名著、名人传记,常看些小说、散文,鉴赏品评并抄录诗、词、曲、联精品和格言警句,经常翻阅并熟记常用成语典故等。这会不断扩大、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文才。

这是一位农村中学教师刘大奇的体会:

1986年,我大学毕业。在专业知识上我是毕业了,但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懂一些字词篇章,语文逻辑知识是越来越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的。语文教师还要懂一些政治理论,也要知道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些常识。于是我把自己的学习扩展到了语文边缘学科。我系统地学完政治、社科理论书籍,同时又阅读了报纸杂志上介绍的自然科学常识,并将其收集整理装订成册。这些常识内容有:通讯卫星、光纤通讯、航天飞机、天体演化、物种起源等。这些知识丰富了我的头脑,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也使我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了。此外我还广泛地涉猎了建筑、雕塑、动植物、考古、历史、地理、美术等领域里的知识。我把这些资料整理汇编成册。这其中有“诗词背诵”、“名言、警句、俚语”、“自然科学知识”、“文学资料”、“读书札记”、“美术图案集锦”等近20本。这样广泛的涉猎知识使我逐渐地“富裕”起来,增长了才干。在吸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教法改革的探索。1988年我执教的语文课被评为县级优秀课,1989年我被提拔到领导岗位。

六、读好“生活”这本书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还是思维的宝库。教师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体验中摘取事例来充实课堂教学,无论是举例说明问题,还是剖析概念原理,贴近学生,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信,这不仅能大大激活单调死板的教学内容,更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数学整除中倍数与约数是相对而言的,不能绝对说哪一个数是倍数,哪一个是约数。这种关系与生活中的父子关系十分相像,不能绝对地说某人一定是父亲,而应该说他是谁的父亲,准确地说,他是他儿子的父亲,他又是他父亲的儿子,如果老师把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引进来,学生就很容易由此懂得了倍数与约数之间的相依关系。

生活经验的获得在于教师平时留心观察和积累。“留心天下皆学问”,平中见奇,平中见伟大。关键是教师一是要留心,二是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意思说,只有广见博识,才能选择其精要者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所用。教师必须重视对平时教学资料的积累。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积累资料时,一方面靠内存——脑子记;另一方面靠外储——用笔墨记。然后分类辑录。这里介绍一下分类辑录的方法。

分类辑录可以有三种形式:一是笔记,二是卡片,三是直接写在教案上。笔记辑录可使同类材料相对集中,融众家不可能太细,更不能重新分类。卡片便于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辑录,可根据需要任意分类组合,使研究的问题更集中更精细。第三种方法是把有用的教学资料或某观点或事例直接写在教案本的空白处。这要求教师写教案时就要有意识地这样安排。使用哪种方法好,这要根据老师个人习惯而定。通常这三种方法可兼用。

辑录的主要形式:

(一)摘录法。这是将书籍、报刊中最有实用价值的材料,可在表达时特别是上课中能作为征引和说理论证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抄录下来,包括标点符号、出处、出版时间或刊期及作者等。

(二)提要法。就是“提其纲,挈其领”,既可摘要记下原作中的重要内容,又可用自己的话去概括原作中的观点、要点、特点或文章的主、分论点及典型论据等。

(三)心得法。主要记录在学习、听课时对某一篇文章或其中部分内容,对某一堂课或某些教学环节优劣、得失的评价和心得体会,对其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思索或从中受到的启发等。

(四)索引法。主要是对那些不便摘记的内容丰富专著或篇幅较长的有用材料或其中的部分内容写下它们归属的类别、书刊名、版本、出版时间、刊期或其中的章节、题名、页码等,以备用时查阅。

(五)拆剪法。拆是拆,剪是剪。拆是将书刊上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拆散下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分类编成活页材料。剪是将有价值的资料从报刊上剪裁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在本子上。这种方法仅限自己订阅的报刊或收集别人扔掉的材料。

(六)复印法。这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将有用的资料查阅出来后用复印机复印下来,以备以后细读和使用。

积累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一)目标集中,博览精摘

学海浩瀚,书山茫茫,人生有限。读书学习,积累材料不能四面出击,应该根据自己的备课需要、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有所选择有取舍,切忌目标不清,见什么,抄什么,笔记做了一大堆,真正派上用场的寥寥无几。

(二)贵在有恒

俗话说:“一日一根线,十年织成锻。”积累资料贵在有恒。不能凭一时三分钟热度。下面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的心得:

我这个历史老师之所以在学生心目中还比较“合格”,恐怕与我数十年来一贯注重积累有关的。长年来,我的身边总藏着一本小巧的摘抄本,我将每天所见所闻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搜集在里面。有时外出,见到了有关资料,我必驻足阅读,有所摘抄而后快。一次,漫步街头,见报栏内有一则很有价值的关于辛亥革命的消息,就马上提笔记上报名、年月日。回校后,就到图书馆去将那份报纸找出读之,将5000字消息压缩成1000多字的资料,这些摘下来的资料,成为备课的好材料,每当进行有关方面教学时,就得心应手了。

这位老师的成功就得益于持之以恒。

最后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资料使用原则:第一,不要喧宾夺主。教学参考资料,所以作为参考,它是一种辅助材料。要防止出现忽略教材,而去大讲特讲教材以外材料的现象。第二,凡引入教学内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要避免出错误。第三,引入的材料应尽可能是新鲜的,要避免陈糠烂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