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第十一章 教师发展的学校领导图11-1 小课题研究运行模式图说明:小课题研究强调的是问题意识、自主意识。仅凭教师的个体行为是有限的,还需要教师群体的交流与辅助。只有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合作与补充,才可能促使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更大限度的发展。它们一环扣一环,构成小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小课题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认识它,一个是解决它。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第十一章 教师发展的学校领导

图11-1 小课题研究运行模式图

说明:小课题研究强调的是问题意识、自主意识。从教师的个体出发,以教师常态的课堂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分析问题)这样的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后果分析)该怎样解决?(尝试解决)解决的效果如何?(总结反思)”等问题的思考。小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是解决教师的问题,归宿点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直接受益于学生。因此,研究的过程是教师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仅凭教师的个体行为是有限的,还需要教师群体的交流与辅助。只有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合作与补充,才可能促使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更大限度的发展。

2.小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

小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分别是学习交流、问题发现、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和总结提升。它们一环扣一环,构成小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

(1)学习交流。学习交流,就是以学习为切入点,以交流为途径,明确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应该说,小课题的研究对我们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处在模糊的状态,对小课题研究的特性、含义以及对自身成长的促进作用还是缺少一定的了解,有的教师把教科所立项的课题和我们操作的小课题等同起来,造成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为了达成共识,让更多的教师享受小课题研究带来的好处,我们进行了研究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查阅资料。阅读能够丰富我们的积淀,有目的的查找和阅读更是能让我们获得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课题组的老师们利用自己年纪轻、查阅能力强等优势,分级、分类地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寻。如语文低段组的老师负责查找小课题研究的概念、特点;语文高段组的老师负责查找小课题研究在校本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数学低段组的老师负责查找小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数学高段组的老师负责查找小课题研究操作以及优秀小课题研究的案例等。有的放矢的查寻让老师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对小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2)学习交流。有查阅就有学习,有学习就有思考,有思考就要交流。在分级、分类查询的基础上,各个小组进行了资源的共享,并在例行的课题研讨会上进行了重点部分的学习与交流。明确了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小问题”作为课题,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的一种课题研究形式。如,语文一年级拼音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总是在书写和认读声母b与d、p与q、韵母ei与ie、ou与uo等时出现误读与误写。那么,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纠正呢?这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小课题研究了。课题组的老师们认为探讨这样的小课题研究有利、有效,更重要的是真正对课堂教学发挥着指导的作用,而且这样的小课题研究参与范围广,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参加。在学习与交流中,老师们的研究激情得到了激发。

3)明确重点。研究范围局部化——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

研究内容具体化——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小课题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认识它,一个是解决它。“它”指的是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比如,三年级铅笔字如何向钢笔字过渡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铅笔字向钢笔字过渡的问题。更多的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

研究方式简易化——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育科研的成就感。

研究周期短期化——短时期内结题,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小课题虽然时间短,但收效比较高。收效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成功,能够对教学的某些问题有所突破;二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

(2)问题发现。问题发现主要是以问题为目标,以反思为途径,发现自身课堂问题的现状。在现实教学中,会存在许多问题,只是因为司空见惯,教师们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是“存在的无”。但是这不能否认教学问题的存在,相反,有些问题的存在,看似小,却已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或教学管理的成效。如在班主任的教学管理中,班级中的独生子女多、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同学不愿意劳动,不愿意值日,怕脏、怕累。该如何纠正这些不良的想法和习惯呢?而这些同学的想法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可能就会导致这些不良情绪的扩散,从而影响更多的同学甚至整个班级。再如在学科教学中,有的同学不愿意背书、上课不愿意发言、发言没有条理、计算容易出差错等,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反思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从教学环节上看,我们可以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实施,反思教学成效,反思教与学的互动与反馈等;从教学对象来看,我们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反思学生的学习品质、习惯,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与败等;从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反思学生思想动态,反思班级班风、班貌,反思学生学习与生活习惯、状态等。所有类似的反思会逐渐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学生有更清醒的认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选取的过程。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些问题需要合力解决,系统协同;有些问题需要时间沉淀,长期研究。而小课题的选题,口子要小,周期要短,容易操作,成效大。下面是各组老师在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汇总。

▲数学组

在进行问题调查的过程中,每位数学教师都对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并且把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汇总后,整理如下。

■教材方面

△教材解读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设计教材才可以让学生既掌握新知,又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如何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

*简易的教材应该如何进行深度的挖掘?

*面对一些知识点整合过多、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偏大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由于生活味的教材中冲淡了很多数学的味道,使得在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时容易出现偏离,教师应如何演绎?

*如何让自己的解读有更宽泛的预想,使课堂也能少些后悔?

△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解决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不能丢,但是在新教材中应如何进行渗透?

*新教材对知识点的阐述有不全面之处,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面对?

*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呈现才能让操作更细致,而不单只是提供了主题?

*新教材各年级的一些内容在学习之时有蜻蜓点水的嫌疑,如何能让这些内容的延续性更强一些,减少学生学习上的困扰?

*部分知识课较为单一,如何呈现新意,以更多的资料丰富课堂内容,以新颖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爱学?

*如何协调教与学、教与练、教与考之间的关系?

■学生方面

△新授课中

*如何引导低段学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怎样调控课堂中学生的动静状态,让实施与过程相统一?

*如何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操作的快乐,还要体会到操作中的数学思想?

*如何协调学生间的差异,当“优秀生”成为课堂主角,而一些“待优生”连听懂都有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处理优化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

*部分学生空间观念较弱,如何在课堂上弥补?

*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能面向大面积的学生,让他们形成解题思路?

*如何让学生在听课时也能有针对性地把握重点,体会知识的前后联系?

*如何让学生(尤其是六年级毕业生)提升学习欲望,强化学习体验?

*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讲解?

*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信息反馈能力?

△练习课中

*练习中学生速度快慢不一,如何让课堂呈现出梯度,给每一位学生安排有意义的事?

*如何为低段学生更好地创设一个有趣而真实的练习情境?

*如何让学生提升计算正确率,培养学生踏实的计算情绪?

*如何让学生在练习课中使知识真正地得到理解和掌握,让“会”的更“精”、让“不会”的学“会”?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有一定的深度?

*如何让反思与检验真正地贯穿于练习之中,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复习课中

*如何让低段学生也能自主地梳理,使知识系统化?

*如何让每一堂复习课体现不同的新意,获得不同的提升?

*哪些方式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地复习,且可推广?

*如何让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补课,而不是敷衍?

△测试中

*如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测试心态,客观地对待分数?

*如何让家长与教师的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测试中学生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如何让学生思维严谨?

*如何让学生在订正错题时进行反思及总结经验,而不仅仅是订正?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检查的形式与方法又应如何训练呢?

■教师方面

△把握教材上

*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把握其实质,实现其培养目标?

*在知识点较多的数学课堂中,怎样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认识结构?

*练习课与复习课怎样才能更高效?

*如何克服由于不熟悉教材而引起的问题,让教师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把握更趋向于完整、连贯、系统?

△课堂预设上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出与学生特点相一致、难度适宜的问题?

*如何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去引导学生有梯度地掌握新知?

*怎样预设才能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是以“生”为本,还是以“本”为本?)

*课堂预设的问题层次该如何把握,才能让优秀生提高、后进生进步?

*如何克服教师的主观意识,真正思考学生喜欢怎么学?

*有“预设”是否就是安排得面面俱到了,如何处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矛盾?

*反复琢磨、反复钻研的课堂应如何更好地贯彻到我们的实践当中?

△动态生成上

*当生成与预设不一致时,如何利用学生的生成来衔接下面的教学环节?

*如何放下身段,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听取学生的信息,并加以提升?

*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怎样提升?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教师具备哪些特质?

*不同形式的课程和学习内容,应该有哪些不同的把握形式与不同的主题?

△教学评价上

*评价的形式单一,语言的贫乏,教师应该如何加以克服?

*在课堂中该如何利用学生互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何能真正地关注过程性评价,并予以实施?

*如何协调多元化评价与单一性测试之间的关系?

*如何让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关注于学生的思考、行为,而不仅仅停留于学生语言的表述是否正确、考试是否高分?

*如何克服自身主观情绪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其他方面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并促进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缺少专业引领与细化指导的年轻教师,如何更好地成长?

*教师该抛弃哪些枷锁,撕下哪些面具,怎样建立一种超越师生关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改作业上虽有创新,但在抓出作业问题时,如何让学习有进一步的提升?

*如何让普通一线教师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自身的价值与自身的成长?

▲语文组

我们将在语文教学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即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教学管理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时,如何才能不落于形式,让学生既能学得愉快,又学得扎实?

*怎样教才能把握好识字教学的“度”,让所有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识字方法很多,但也很难突破,总是围绕着“加一加”“减一减”等形式做文章,怎样教给学生自主学字的方法?

*“三会”字,表面看来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但从作业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即如何有效巩固“三会”字?

*如何提高全班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阅读教学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快乐而有效地背书?

*如何让后进生在课堂中也思考起来?

*怎样让学生养成自主有效的预习习惯?

*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乐于倾听?

*学生缺乏深入思考,提问质量不高如何解决?

*读书时,特别是齐读,四十几个人的声音都很轻,总觉得自己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进。

*对于背诵实在有极大困难的部分学生有什么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低年级学生遇到文中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动脑筋的作业,就不会做。

*学生普遍不喜欢看文字类的书籍,喜欢看图画书、漫画等,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阅读如何与写作相结合?

△习作教学

*怎样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小事,从而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

*怎样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对学生的习作怎样作有效、创新的评价?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

*学生习作的内容总是比较单调、精彩词句比较缺乏,平时都在积累,但学以致用却有一定难度。(日常积累词汇后,怎样学会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年级有必要开展简单的日记教学吗?

*低段学生看图写话,会说,但不会书面表达。讲和写脱节,如何解决?

△教学管理

*如何培养学生整理的习惯?

*如何使发言不局限于某一部分人,能够做到整体积极发言?

*如何改变学生不主动、自觉地订正作业,甚至经过提醒也无动于衷的现象?

*这个学期的课堂上,做小动作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不管如何软硬皆施,都无济于事,有什么科学、有效的方法能解决?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运用“善意的谎言”教育学生,会不会产生负面效果?

▲英语组(表11-1)

表11-1 教学疑难问题调查表2010年3月19日

董仲舒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争夺,稽而勿苦,省其所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

——董仲舒

第一节 学校领导的专业素养

永康市解放小学是永康市区教学设备先进、质量一流的四所小学之一。这些年来,该校的教研工作始终坚持“教科研服务教学”的宗旨,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引导全体教师以最佳的心态、最优的状态投入教育科研,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探索出一条具有小学特色的科研之路。他们一是找基准点,让教师们愿“研”;二是抓切入点,让教师们善“研”;三是捕成功点,让教师们乐“研”。2007年5月22日第10版,《中国教育报》刊专文重点介绍“浙江省永康市解放小学力促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成果。

一、学校领导的专业思想

解放小学有教师近100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共有52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60%,刚跨入工作岗位的就有14人,教师的年龄逐步年轻化。年轻老师有精力、有活力、素质高,对于新思想、新观念也易于接受,但存在着没经验、没特色等问题。他们需要专家引领,需要同伴互助,需要合作交流,展示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相反,中老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经验,但是不易接受新事物。有些教师把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拒不沾边,只靠“传统工艺”以不变应万变;有些教师的观念陈旧、语言陈腐、方法单调,与学生形成了“代沟”,他们需要引领、沟通和交流。

1.课题的提出

该校申报的金华市重点课题“促进教师适应新课程的研究”经过三年研究,形成了校内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探究了促进教师适应新课程的两条可行途径。

①校本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学习主题培训、新教师自主培训、青年教师的定期交流、探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了解、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的进程。

②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有效载体。该校以适应新课程为核心,倡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通过抓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典型问题、紧迫问题、易改问题等,促进教师学习和实践新课程。一般来说,前期的研究已经涉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策略与行动模式等领域,教师们或多或少地了解了课题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并且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到课题研究给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所带来的巨大的推进作用。如何让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培养其自主发展意识,促进其专业发展,从而推进新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专门而深入的研究。

教师专业化训练的最佳手段则是让教师参与研究,对自身的日常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当前世界各国在教师培训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以此作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型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较广阔的视野,而且能对自己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和探求,具有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自觉。他们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不断增强对教育活动的认识,获取较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信息社会对教育所提出的挑战,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教育反思、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等研究形式不断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热情。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启示,该校提出“以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其专业自主发展”课题,组织开展研究,旨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让教师乐于接受、有利于教师完善自我的教育课题研究范式及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范例。

(1)小课题研究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小课题研究的课题都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发现的问题,是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会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与方法,主动去寻求伙伴合作或商讨。其次,自主性体现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我要研究”的课题。与大课题研究的“要我研究”不同,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教学科研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的状态下,教师积极、自觉、主动、全情投入的课题研究。正因为是教师的“我要研究”,所以,小课题研究能够更充分地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充分地发挥教育科研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也正因为如此,它的研究更为扎实,研究成效更为显著,也更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2)小课题研究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性。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专业化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方面,教师要专业化,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超凡的教育智慧、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小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而且对于教师巩固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受惠。

(3)小课题研究体现教师参与研究的广泛性。在小课题研究中,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人人都可以是研究者,人人都可以是课题主持人。任何学科的教师,无论其科研能力是强是弱都可致力于小课题的研究。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以教学问题为中心,涉及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小课题研究尽管是以教学问题为中心,但它不仅包括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包括教学工作以外的涉及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的研究。它是立足于学校整个教育实践,为教育实践而展开,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课题研究行为。

该校提出“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研究”的课题,试图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基本方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依据教师自身成长的特点,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更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让教师乐于接受,利于教师完善自我的教育课题研究范式。以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课题的界定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中心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解决问题。它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研究方式,是一种短、平、快的研究形态,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自主发展。教师的自主发展,也称“主体性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从自在走向自发、从自发走向自为、从自为走向自主、从自主走向自觉,不断地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3.课题的设计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思路是,组织每一层次的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将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研究中成长,培养自己的专业意识和能力,促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

(1)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以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他们在研究中自主成长,提高教学水平,获得专业发展。具体来说,可分解为如下几点。

1)解决教学问题。通过研究,充分开发教师内在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依靠教师群体的力量,在校本研究的实践探索中进行群体学习、群体研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的学习共同体。

2)形成有效机制。通过研究,探索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探讨小学各学科分类小课题研究的运行过程与方法,研究并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探讨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教师自主发展。通过研究,促进教师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专业自我发展。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目标,要求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立足教学实际,确立有针对性的小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4)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研究,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理念,在学科教学上有鲜明的教学特色、浓厚的教研兴趣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成长和发展的同时,最终着眼于并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块:一是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的小课题研究;二是小学各年级班级管理的小课题研究;三是小课题研究的案例和范式研究。

1)各科教学的小课题研究,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的小课题研究。根据国家新课改的要求以及国内、外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结合本校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特点,组织、引导教师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寻找问题,展开研究。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班级管理的小课题研究,即小学各年级班级管理的小课题研究。根据国内、外学校教育管理特别是小学班级管理的趋势,结合本校的校风、校训、管理文化及各年级、各班级的特点,组织、引导教师从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寻找问题,展开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管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促进教师自身教书育人的专业发展。

3)典型案例的小课题研究,即小课题研究的案例和范式研究。根据每位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等情况,组织并引导他们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课题,展开研究。采取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结合、点面结合、典型引路等方式,将他们的研究过程、效果呈现出来,进行总结、评价、反思、改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故事叙述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有效达成研究目标。

1)行动研究法。该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遵循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基本程序,明确问题,即要澄清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并用清晰的语言对这些问题进行界定。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过程。按设计好的步骤行动,对行动作记录、搜集证据,以确认目标实现的程度。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关系的一些一般性原则,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

2)故事叙述法。在课题研究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把课题研究中的动情点、成功点、失败点、疑难点、兴趣点、个性点通过故事的形式进行叙述,并表达自己的思考、观点,也就是通过叙事研究的方式展开研究。

3)案例研究法。积累并收集课题研究中的案例,进行反思、研讨和交流。建立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档案,追踪优秀教师成长轨迹,编写优秀教师自主发展案例,并进行成功案例的展示与分析,带动全校教师共同发展。

4)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在小课题研究前后的变化,掌握基本数据,并及时作好课题的定向定位。一方面,了解教师在开展小课题研究中的情况,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促进其在研究中成长;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经验总结法。分析总结上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下阶段的工作。及时引导教师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反思研究中的问题和做法,不断进行改正、总结和提高。此研究方法作为基本方法参与研究的全过程。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组织和引导教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认真的经验总结,并撰写经验性论文,进行理论升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学校领导的专业行为

1.小课题研究的操作模式(图11-1)

续表

图11-1 小课题研究运行模式图

说明:小课题研究强调的是问题意识、自主意识。从教师的个体出发,以教师常态的课堂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分析问题)这样的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后果分析)该怎样解决?(尝试解决)解决的效果如何?(总结反思)”等问题的思考。小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是解决教师的问题,归宿点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直接受益于学生。因此,研究的过程是教师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仅凭教师的个体行为是有限的,还需要教师群体的交流与辅助。只有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合作与补充,才可能促使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更大限度的发展。

2.小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

小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分别是学习交流、问题发现、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和总结提升。它们一环扣一环,构成小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

(1)学习交流。学习交流,就是以学习为切入点,以交流为途径,明确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应该说,小课题的研究对我们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处在模糊的状态,对小课题研究的特性、含义以及对自身成长的促进作用还是缺少一定的了解,有的教师把教科所立项的课题和我们操作的小课题等同起来,造成了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为了达成共识,让更多的教师享受小课题研究带来的好处,我们进行了研究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查阅资料。阅读能够丰富我们的积淀,有目的的查找和阅读更是能让我们获得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课题组的老师们利用自己年纪轻、查阅能力强等优势,分级、分类地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寻。如语文低段组的老师负责查找小课题研究的概念、特点;语文高段组的老师负责查找小课题研究在校本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数学低段组的老师负责查找小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数学高段组的老师负责查找小课题研究操作以及优秀小课题研究的案例等。有的放矢的查寻让老师们在短时间内迅速对小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2)学习交流。有查阅就有学习,有学习就有思考,有思考就要交流。在分级、分类查询的基础上,各个小组进行了资源的共享,并在例行的课题研讨会上进行了重点部分的学习与交流。明确了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小问题”作为课题,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的一种课题研究形式。如,语文一年级拼音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总是在书写和认读声母b与d、p与q、韵母ei与ie、ou与uo等时出现误读与误写。那么,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纠正呢?这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小课题研究了。课题组的老师们认为探讨这样的小课题研究有利、有效,更重要的是真正对课堂教学发挥着指导的作用,而且这样的小课题研究参与范围广,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参加。在学习与交流中,老师们的研究激情得到了激发。

3)明确重点。研究范围局部化——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

研究内容具体化——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小课题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认识它,一个是解决它。“它”指的是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比如,三年级铅笔字如何向钢笔字过渡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铅笔字向钢笔字过渡的问题。更多的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

研究方式简易化——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育科研的成就感。

研究周期短期化——短时期内结题,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小课题虽然时间短,但收效比较高。收效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成功,能够对教学的某些问题有所突破;二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

(2)问题发现。问题发现主要是以问题为目标,以反思为途径,发现自身课堂问题的现状。在现实教学中,会存在许多问题,只是因为司空见惯,教师们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是“存在的无”。但是这不能否认教学问题的存在,相反,有些问题的存在,看似小,却已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或教学管理的成效。如在班主任的教学管理中,班级中的独生子女多、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同学不愿意劳动,不愿意值日,怕脏、怕累。该如何纠正这些不良的想法和习惯呢?而这些同学的想法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可能就会导致这些不良情绪的扩散,从而影响更多的同学甚至整个班级。再如在学科教学中,有的同学不愿意背书、上课不愿意发言、发言没有条理、计算容易出差错等,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反思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从教学环节上看,我们可以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实施,反思教学成效,反思教与学的互动与反馈等;从教学对象来看,我们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反思学生的学习品质、习惯,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与败等;从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反思学生思想动态,反思班级班风、班貌,反思学生学习与生活习惯、状态等。所有类似的反思会逐渐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自己的学生有更清醒的认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选取的过程。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些问题需要合力解决,系统协同;有些问题需要时间沉淀,长期研究。而小课题的选题,口子要小,周期要短,容易操作,成效大。下面是各组老师在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汇总。

▲数学组

在进行问题调查的过程中,每位数学教师都对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并且把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汇总后,整理如下。

■教材方面

△教材解读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设计教材才可以让学生既掌握新知,又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如何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

*简易的教材应该如何进行深度的挖掘?

*面对一些知识点整合过多、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偏大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由于生活味的教材中冲淡了很多数学的味道,使得在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时容易出现偏离,教师应如何演绎?

*如何让自己的解读有更宽泛的预想,使课堂也能少些后悔?

△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解决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不能丢,但是在新教材中应如何进行渗透?

*新教材对知识点的阐述有不全面之处,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面对?

*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呈现才能让操作更细致,而不单只是提供了主题?

*新教材各年级的一些内容在学习之时有蜻蜓点水的嫌疑,如何能让这些内容的延续性更强一些,减少学生学习上的困扰?

*部分知识课较为单一,如何呈现新意,以更多的资料丰富课堂内容,以新颖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爱学?

*如何协调教与学、教与练、教与考之间的关系?

■学生方面

△新授课中

*如何引导低段学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怎样调控课堂中学生的动静状态,让实施与过程相统一?

*如何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操作的快乐,还要体会到操作中的数学思想?

*如何协调学生间的差异,当“优秀生”成为课堂主角,而一些“待优生”连听懂都有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处理优化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

*部分学生空间观念较弱,如何在课堂上弥补?

*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能面向大面积的学生,让他们形成解题思路?

*如何让学生在听课时也能有针对性地把握重点,体会知识的前后联系?

*如何让学生(尤其是六年级毕业生)提升学习欲望,强化学习体验?

*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讲解?

*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信息反馈能力?

△练习课中

*练习中学生速度快慢不一,如何让课堂呈现出梯度,给每一位学生安排有意义的事?

*如何为低段学生更好地创设一个有趣而真实的练习情境?

*如何让学生提升计算正确率,培养学生踏实的计算情绪?

*如何让学生在练习课中使知识真正地得到理解和掌握,让“会”的更“精”、让“不会”的学“会”?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有一定的深度?

*如何让反思与检验真正地贯穿于练习之中,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复习课中

*如何让低段学生也能自主地梳理,使知识系统化?

*如何让每一堂复习课体现不同的新意,获得不同的提升?

*哪些方式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地复习,且可推广?

*如何让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补课,而不是敷衍?

△测试中

*如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测试心态,客观地对待分数?

*如何让家长与教师的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测试中学生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如何让学生思维严谨?

*如何让学生在订正错题时进行反思及总结经验,而不仅仅是订正?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检查的形式与方法又应如何训练呢?

■教师方面

△把握教材上

*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把握其实质,实现其培养目标?

*在知识点较多的数学课堂中,怎样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认识结构?

*练习课与复习课怎样才能更高效?

*如何克服由于不熟悉教材而引起的问题,让教师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把握更趋向于完整、连贯、系统?

△课堂预设上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出与学生特点相一致、难度适宜的问题?

*如何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去引导学生有梯度地掌握新知?

*怎样预设才能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是以“生”为本,还是以“本”为本?)

*课堂预设的问题层次该如何把握,才能让优秀生提高、后进生进步?

*如何克服教师的主观意识,真正思考学生喜欢怎么学?

*有“预设”是否就是安排得面面俱到了,如何处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矛盾?

*反复琢磨、反复钻研的课堂应如何更好地贯彻到我们的实践当中?

△动态生成上

*当生成与预设不一致时,如何利用学生的生成来衔接下面的教学环节?

*如何放下身段,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听取学生的信息,并加以提升?

*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怎样提升?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教师具备哪些特质?

*不同形式的课程和学习内容,应该有哪些不同的把握形式与不同的主题?

△教学评价上

*评价的形式单一,语言的贫乏,教师应该如何加以克服?

*在课堂中该如何利用学生互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何能真正地关注过程性评价,并予以实施?

*如何协调多元化评价与单一性测试之间的关系?

*如何让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关注于学生的思考、行为,而不仅仅停留于学生语言的表述是否正确、考试是否高分?

*如何克服自身主观情绪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其他方面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并促进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缺少专业引领与细化指导的年轻教师,如何更好地成长?

*教师该抛弃哪些枷锁,撕下哪些面具,怎样建立一种超越师生关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改作业上虽有创新,但在抓出作业问题时,如何让学习有进一步的提升?

*如何让普通一线教师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自身的价值与自身的成长?

▲语文组

我们将在语文教学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即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教学管理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时,如何才能不落于形式,让学生既能学得愉快,又学得扎实?

*怎样教才能把握好识字教学的“度”,让所有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识字方法很多,但也很难突破,总是围绕着“加一加”“减一减”等形式做文章,怎样教给学生自主学字的方法?

*“三会”字,表面看来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但从作业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即如何有效巩固“三会”字?

*如何提高全班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阅读教学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快乐而有效地背书?

*如何让后进生在课堂中也思考起来?

*怎样让学生养成自主有效的预习习惯?

*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乐于倾听?

*学生缺乏深入思考,提问质量不高如何解决?

*读书时,特别是齐读,四十几个人的声音都很轻,总觉得自己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进。

*对于背诵实在有极大困难的部分学生有什么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低年级学生遇到文中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动脑筋的作业,就不会做。

*学生普遍不喜欢看文字类的书籍,喜欢看图画书、漫画等,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阅读如何与写作相结合?

△习作教学

*怎样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小事,从而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

*怎样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对学生的习作怎样作有效、创新的评价?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

*学生习作的内容总是比较单调、精彩词句比较缺乏,平时都在积累,但学以致用却有一定难度。(日常积累词汇后,怎样学会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年级有必要开展简单的日记教学吗?

*低段学生看图写话,会说,但不会书面表达。讲和写脱节,如何解决?

△教学管理

*如何培养学生整理的习惯?

*如何使发言不局限于某一部分人,能够做到整体积极发言?

*如何改变学生不主动、自觉地订正作业,甚至经过提醒也无动于衷的现象?

*这个学期的课堂上,做小动作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不管如何软硬皆施,都无济于事,有什么科学、有效的方法能解决?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运用“善意的谎言”教育学生,会不会产生负面效果?

▲英语组(表11-1)

表11-1 教学疑难问题调查表2010年3月19日

显而易见,只要肯去发现、去反思,就会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往往一时难以解决。有些问题范围大、周期长、涉及面也比较广,选题时还可以从更小、更细的角度切入。针对这些情况,每位教师对问题列表中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讨论,结合本级段教材与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兴趣等方面,教师们对自己第一阶段渴望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并选题。下面是数学组选题示例。

一年级:吕晓英、张琳平(如何为低年级学生更好地创设一个有趣的、真实的练习情境?)

二年级:徐红叶、施慈娟(练习中学生速度快慢不一,如何让课堂呈现出梯度,给每一位学生安排有意义的事?)

三年级:胡艳华、舒艳蓉、程仙红(如何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操作中的快乐,还要体会出操作中的数学思想?)

四年级:李玲静、应璐璐(面对一些整合过多、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偏大的内容或知识,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五年级:曹菊影、应远遥(复习课如何提高针对性和有选择性,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六年级:施育英、胡晓丽(如何让六年级毕业生提高学习欲望,强化学习体验?)

(3)解剖、分析。解剖与分析就是以解剖为重点,以集体会诊为途径,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确定了,怎么来解决?应该拿出方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如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向老教师学习等,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解剖与分析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面临着无计可施的尴尬局面,明明知道问题的存在,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就需要集体的会诊,伙伴的帮助和专家的引领。只有在不断观察、反思、分析的过程中,问题才会暴露出真实的面目。只有看清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这也是小课题研究的题中之意。

案例一

为作文失真支招

●楼红珊老师的叙述

平时布置学生写日记、作文之类的作业时,学生总是唉声叹气。学生在作文中用假材料、旧材料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而真实的材料却少之又少。学生作文到底怎么了,如何让真实的生活在孩子们的笔下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来呢?

●语文高段组集体会诊

①原因会诊

熟视而无睹。大多数学生认为身边的事物普通平淡,帮助或接受帮助的都是小事。

真的不完美。有的学生认为真人真事不够完美,如妈妈好但啰唆,爸爸棒却爱搓麻将,快乐春游不快乐……

羞于写真。学生认为真实的东西,好多都不是作文歌颂的材料。有些东西无法赞美,如家庭矛盾、自己做过的蠢事、小伙伴之间的恶作剧等。

写真难,写假易。学生手头的《优秀作文选》《同步作文》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写作时搬搬这本、翻翻那本,东抄抄、西套套,或把原来写过的作文改头换面……写作时不花心思,一篇文章用上述办法挥手而就。

②集体支招

▲日记改革,丰富素材。(姚海霞)

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随机观察,凡是新鲜的感受,都要及时地记录在日记本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中作文材料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头脑中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

▲及时提醒,引导学生捕捉精彩的瞬间。(夏怡)

导致学生作文失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观察不及时。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精彩的瞬间呢?大家认为,应提前布置相应的观察任务,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以便及时地把自己最真实、最深刻的感受记录下来。

▲给足观察体验的时间。(朱晓雯)

要想学生写出真实独特的好文章,还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如,习作要求学生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就可以提前一个月告诉学生习作的内容,鼓励他们亲自饲养一种小动物,并告诉他们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对小动物要爱它们,抚养它们,观察它们,亲近它们,和它们交朋友,了解它们的脾气、爱好、饮食、作息、玩耍等,这样才能抓住它们的特点。有了充分的观察体验,做到功夫在课前,课堂习作指导就会变得轻松而有效。

▲教给学生综合观察的方法。(徐向军)

学生往往有了观察习惯,但不够细致,写作缺乏生动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训练学生在观察中调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使他们学会综合观察的方法。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的作文描述才能达到表现“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

▲牵手家长,共同体验生活中真实的美。(胡颖)

课外观察有助于学生积累鲜明的感性表象,丰富学生的体验,但往往失之于对象太分散而不易指导。对于学生模糊、笼统的描述,教师恨不能有分身之术,亲临现场指点。这时别忘了学生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长。家长与孩子密切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时时处处便于指导,而且能真正做到指导时因人而异。

▲交流所得,分享收获的美。(李春霞)

有了丰富的素材库,还需交流欣赏所得。可以在教室后墙开辟“美文驿站”,张贴学生佳作,一周一换,还可以坚持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习作赏析。在交流评价中,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形成积极、活跃的求实求真的氛围。

(4)尝试解决。尝试解决,就是以尝试为基点,以合作为方法,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有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就应该到实践中去尝试实施。在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允许同年级的教师进行合作,共同实施、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在尝试的过程中,要求老师随时记录研究的进展或操作过程中的亮点,也可以是研究中碰到的困难。细节决定成败,解决过程的每一次尝试都能成为下次成功的标杆。下面是两位教师在研究中的尝试与成效。

记录一

为作文失真支招

——针对学生作文不真实现象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楼红珊

2010年5月20日

为了指导学生有序观察,让学生作文不失真,我特地从花木场租来一盆美丽的跳舞兰。在指导学生观察花时,我让他们有顺序地观察花根、花枝、花蕾,观察花色、花形。通过“你想种植这美丽的花吗,那必须先了解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对跳舞兰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感兴趣并愿意了解。学生按要求仔细观察后,都觉得了解到了许多知识,轻轻松松地写出了一篇篇具体、生动的文章。同时,他们还举一反三地明白了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有目的地、细致地观察与分析事物,收到了较好的观察效果。

2009年6月13日

天气炎热,我把西瓜“请”入了课堂,让孩子们用课前请教得来的经验分小组“学挑西瓜”。孩子们可乐坏了,他们认真看、轻轻敲、凝神听。一个个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感受,并纷纷交流自己的经验。

“我爷爷说瓜皮色泽光亮、瓜蒂和瓜脐部位向里凹入、瓜藤根部粗壮的是好瓜。”

“我妈妈告诉我,买瓜时,要用手托一托,感觉沉甸甸的水分足。”

“西瓜蒂要绿,要是蔫了就是西瓜摘下来的时间长了。”

“还得听听声音,用手指弹西瓜,如果发出‘嘭嘭’的声音,说明是好瓜!”

瞧,都快成小瓜农了!在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西瓜的时候,我又要求他们边吃边把看到的、听到的连起来想想,问问自己会不会挑西瓜了。这不仅巩固了他们获得的各种感受,而且提高了大脑对各种感官所提供的信息的综合能力。

记录二

静静地走进书香

吕津津

▲问题背景

本人任教的是一年级,这是一批刚入学的活泼的孩子。我们班有一个特点,就是男生比女生多十几个人。每天的饭后休息时间是学生最长的休息时间,也是我最苦恼的一段时间。每天这时候都会有无数的小报告入耳,每次都有意外的事件发生。如何让学生安全而有意义地度过这段时间呢?吃完饭就上课,自己累,学生更是无精打采、充满怨言。直到有一天,我捧着一本童话书走进了教室。孩子们都被精美的封面吸引住了,围了上来。对了,何不让孩子们在这段时间看看他们喜欢的书呢?

▲实施过程

2010年4月3日

今天是我和我的孩子们即将走上阅读路的一个预热阶段。我让孩子们每人带一本课外书进学校,吩咐他们吃完饭后就到教室看书。

2010年4月4日

第一天开始实施,就发现一半孩子把我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他们没带课外书。于是安排两个人拼着看了,看得也不亦乐乎。两个小脑袋快活地凑在一起,唧唧呱呱地,不时有声响传入我耳朵,似乎也经常打断认真看书的同学的思路。

看书时,声音太杂,环境不静,心也不会静。要解决这一现象,我想还得先把书带齐,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看书的习惯,也能营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

2010年4月6日

踏进教室,翻书声中夹杂着讨论声。学生的课外书倒是基本带齐了,就是在看书时喜欢讨论,而且更多的是讨论插图。可还有几个孩子没带课外书,为了给他们施加压力,减少他们因没书看而发出的噪声,我责令没带课外书的孩子上台读语文书。

图画比文字更吸引孩子!一个念头闪过我脑中:那不是能借助图画阅读帮助孩子们的写话吗?真想尝试一下。(下一个小课题)

2010年4月10日

没带课外书的情况明显消失了,可读书时不能保持安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就严格地要求他们默读,似乎很难做到。于是放宽了要求:可发出声音读也可默读。就这样,持续一周后,本来是想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想到学生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对书的新鲜感,明显没有以前关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后来查了一些资料,也跟办公室的一些老师进行了讨论,发现学生的收获得不到展示或许是原因之一。课外书本来就是日积月累、慢慢渗透的,但如何能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对读书进程做一个记载呢?我想是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的。

*记下读书日期、文章名称、书籍页码;

*记下精彩的词句;

*记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谈点自己的感受。

2010年4月11日

惊奇地发现陈张仪等5名学生在软面抄上写着什么,我凑过去一看,原来聪明好学的孩子已经走到我前面去了,他们正用软面抄记着故事中精彩的语句。我连忙表扬了他们,看着他们一脸的得意样,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2010年4月12日

虽没有强制要求,但带摘抄本的孩子明显多了,有的在书上画画,有的在小声地读,有的在摘抄本上写……这场面真让人陶醉,于是掏出相机把这精彩的瞬间记录了下来。

2010年4月18日

走廊上,听到教室里全然没了以往的安静、文明。拿书敲的有,大声说话的有,追逐打闹的也有……显然,学生是失去了对看书的热爱吧!不,根本没热爱过,也许是新鲜感吧!当初的新鲜感没了,能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们自主读书呢?压抑住心中的怒火,折回办公室拿了一本教育杂志,一声不吭地在讲台上看了起来。停止打闹了——声音小了——静了,终于在我没说一句话、认真地看书时,教室里恢复了以往的平静。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身正为范”。老师都不爱看书,怎能带出会看书的孩子呢?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妙的时刻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做出榜样,让学生模仿。这次的读书课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了榜样的激励作用,这远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看来,“自己带头先做”是引领学生最重要的法宝。

在尝试中思考,在思考中调整,很多教师对此类小课题研究乐此不疲。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在不断地尝试中,运用教师的聪明才智、教学经验,不断地调整,不断地修正。很多教师在尝试的过程中,解决了一方面的问题,但是继而又会出现另外的问题,而这又是下一个小课题形成的雏形。

(5)总结提升。总结提升就是以提升为目标,以交流为途径,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教学问题涉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导言激趣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有效的问题研究,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澄清被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并找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解放小学所作的一切努力,最后都落脚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得到发展,有个性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做小课题研究其视角理所当然地聚焦于学生身上,是为了学生的研究,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研究。这种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构想还是实践观察,都毫无疑问地旨在帮助学生发展。这是因为:

其一,教师是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冷静意味着考虑问题的周全,冷静意味着教师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从事情的前因后果上分析。这就避免了遇事一味地迁怒学生,搞泰山压顶式的“暴政”。其二,教师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教育教学的细节。设计是在先进理论烛照下的规划,细节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如此说来,精心的准备、周到的安排、科学的方法,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可能。课堂高效,救火式的加班加点重复劳动便成为历史。当教与学保持一种新鲜感,它美丽的本真面貌便会自然地显露出来。其三,教师是以研究的姿态走近学生的,他们的心里满怀期待。期待是什么?是一种温柔、是一种甜蜜,而温暖是可以传递的、热情是可以感染的。相信学生会从教师的眉宇间读出其人格的魅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笔者说:“研究,本质是一种爱的行为艺术。”

3.小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小课题研究,有多种策略和操作措施,我们按照研究过程,将其分为选题策略和实施策略两大内容。

(1)选题策略。

1)直面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增强选题的实践性。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既包含着确定因素,同时也包含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表现为学校教育生活中一系列的教育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了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这样的生活充满着喜悦、激情、希望、悲伤、后悔、遗憾等多种情绪。教师置身其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实践者;不仅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因此,应直面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以此作为选题的参考范围,对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切实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在同伴互助中选择课题,增强选题的开放性和针对性。学校教师相互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对于学习优秀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能分析和思考一些有着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将其确定为研究课题。特别是两个平行班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以及同班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对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交流,会让一些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在交流中被激发出来,成为小课题的研究对象。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了解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将其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情况作比较,也会涌现出一些问题。

3)选题要符合自己的个体情况,增强选题的可行性。教师在选题时需要考虑到自己是否具有以下条件:知识基础、专业特长、志趣和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教师更加熟练地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尤其是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这会使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突破教育进行中的一些瓶颈问题,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实施策略。

1)营造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让教师乐于研究。从现状来看,不少教师在内心对教育科研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和抵触情绪,这与教师缺乏科研经历和学校规划课题研究所带来的负效应有一定的关系。如何让广大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幸福道路?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要倡导和构建良好的科研文化。具体做法有:建立和谐、平等的教师人际关系。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彼此理解、相互宽容,开展友好平等的合作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想的碰撞,砥砺自己的思想。如,教科处针对教师普遍感兴趣的某一个教育热点话题开展沙龙活动,让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表达各自的观点,分享他人的思想。浓郁科研文化氛围的建设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隐性力量,引领教师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为小课题研究的群众化夯实基础。

2)学习撰写简要的文献综述。青年教师在做小课题研究时,可以学习撰写简要的文献综述。尽管小课题研究没有大课题研究正规、要求高,但对于教师而言,撰写简要的文献综述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有助于研究者对自己所讨论、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知彼知己”。如何“知彼”?一是可以查阅相关学科和教育理论的核心刊物,做摘录。二是利用网络搜索技术进行查阅,比如查阅中国期刊网就可快速地搜索到大量的相关文献。三是教师间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互通信息,拓展视野。既然是综述,就要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评价,这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经历了这个过程,在撰写研究成果时就会思路清晰、言之有物。

3)把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结合起来。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两种类型。个体研究是教师个人根据选定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而群体研究则是围绕课题开展协作研究。学校教育实践表明,围绕某一个案例(课例)把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结合起来开展小课题研究,其成效显著。

4)提供必要的专业引领。教师从事小课题研究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因为中小学教师缺乏科研操作的系统培训,需要邀请有关专家或科研骨干教师做“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选题”“如何撰写文献综述”等专题讲座,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学校要提供与课题有关的专业文献资源。另外,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指导其他教师把理论和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具体的操作方法。

5)建立小课题研究研讨平台,加强对小课题的指导和评价。近年来,教育博客迅速发展,学校可应用这一方式建立专门的小课题研究博客平台,把本校教师的个人教育博客架构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及时、多向的互动交流。教育博客可以方便地记录小课题研究从选题、文献综述到成果表达等几个阶段的成果。这些阶段性成果的发布与分享,一方面可以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得到学校内外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不断地补充有价值的事实和观点,完善研究的材料和过程,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各种评价。在这些评价中,鼓励性的评价可以增强自信,促进自己继续努力;批评性的评价可以促进自己的反思,调整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从而提高研究的质量。

4.小课题研究的案例呈现

小课题研究常常以叙事、议论的方式记录课题进展的每个环节,能够生动地展示研究过程的全貌,这便于研究者日后回顾反思,温故知新,也便于同行教师品读体验,感悟参考。因此,撰写案例是小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环节。

(1)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

让细节描写成为亮点

姚海霞

●问题背景

在这次的作文课上,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快乐传递”,希望学生能在快乐体验中写出精彩的作文。可改完作文发现,结果并不如我所料。其中有一篇作文这样写道:“开始比赛了,从第一组开始一直到第五组,我的心跳得很快,不一会儿就轮到我们组了,我的心跳得更快了,我们第一下就掉了,我们组用了五十秒,是第四名。”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完全忽略了这个过程的细节描写,没有让应有的亮点发光,没有把自己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引领学生把所想的、所看到的、所体验到的精彩细节具体地描写下来呢?

●分析原因

我们办公室的几个语文老师经过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欠缺仔细观察。

*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体验不够。

*学生的情景再现简单,不够系统与具体。

*语言积累不够。

*教师指导不到位。

●寻找对策

*教师对描写景物的作文进行三个维度的指导:观察前指导、观察中指导、观察后指导;

*多给学生体验机会;

*范文引路(段的指导);

*对各个层次的作文进行详细讲评。

●实践操作(日记描述)

2010年3月31日

我今天特意安排了两节课来详讲作文。我选了两篇学生写得不是很具体的文章,一篇是胡宇攀的《游紫薇园》,一篇是叶雨露的《春天》,两篇都是写景文章,于是我就从写景入手。

我先读完胡宇攀的《游紫薇园》,让学生听完后发表各自的意见,文章具体想写哪几个景点?哪个景点的细节描写不够?学生提出描写“假山”的不具体。于是我就把这一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帮他一起修改。原文:我们来到了假山。假山两旁都是花儿,我抬头一望看见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我兴奋地登上了假山,山上有个亭子,亭上有一对诗句。改后:我们来到了假山。假山两旁有婀娜多姿的柳树,有灿烂抢眼的桃花,有黄闪闪的迎春花。我抬头往上看,只见假山上怪石嶙峋,有的像张牙舞爪的鳄鱼,有的像从天而降的老鹰,有的像机灵的猴子,我们兴奋地顺着两边并不顺畅的石道登上了假山。……

改完以后我让学生念改后的段落。总结:如何把某个景写具体?通过小组讨论,加上我的启发,结果如下。

*先理清思路,写景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按一定的顺序写;

*写之前要进行仔细观察,特别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写时静下心来回忆,用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接着,我让学生按照以上的方法去改叶雨露的《春天》。效果非常好,改完以后,很多学生都觉得其实把一处景写具体并不是那么困难。

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自己有空观察学校三楼绿化带的迎春花,写出描写迎春花的作文片段。

2010年4月1日

改完学生描写迎春花的片段,总体感觉学生都把“迎春花”写得很美,用上了很多好词好句,可这些好词好句总局限于“……翩翩起舞”“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里面”等,千篇一律的老套路改到后面就觉得没味道了。按照一定顺序写的学生只有几个,观察还是不够仔细。

思考:①教师应如何去指导学生观察?

②如何让学生有效积累好词好句,并灵活使用?(明天的作文课我准备指导学生观察迎春花,并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讲评。)

2010年4月13日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把作文写得实际而生动,我在今天的作文课上让他们制作水果拼盘。四人一组,做出自己组最有创意的水果拼盘,并为它取名,结束后评比。

每个学生兴致都很高,学生们带的材料也让我惊讶,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水果,还有各种盛水果的器皿,很有特色。

开始做了,每个学生都非常起劲,想的想,削皮的削皮,切的切,摆的摆。过了一节课,各个组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精品水果拼盘,并给作品取了别致的名称。学生们都很兴奋。

进入写作环节的时候,我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指导,只是请学生说说在制作过程中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个环节?胡乐凯说,是自己用西瓜皮刻小天鹅当装饰品这个过程,因为很难刻,从来都没有刻过,失败了很多次,可最终还是成功了一个,只是不太好看。我就提示了一句,那你写的时候就应该抓住这个细节写。请了几个学生说了以后,就让学生拿笔,理清思路后静下心来写。

批改以后,发现大部分同学写得不太生动,只是大概描述了一下自己的制作过程,没有把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细节写具体,文章感觉乏味。

思考:是不是我的引导不够呢?如果我让学生在说完印象最深的环节以后,再让他自己说说怎么把它写具体呢?然后要求全班同学先进行这个段的训练、讲解,是否效果更好?

2010年5月8日

自从“五一”放假过后,对于学生来说午睡是件头痛的事情。因为自己最近比较忙,也没有什么功夫去仔细安排学生的午睡,结果学生午睡一天比一天吵。今天下午刚好有我的课,我就让学生汇报午睡情况和上课的纪律表现。结果让我更头痛,于是我就发了一通火,让学生自己写“午睡‘小插曲’”或“课堂‘小插曲’”,把自己或别人怎么吵的细节写清楚、写具体。我没有说太多就让他们自己开始写了。改完后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每个学生都写得很生动,写出了自己的心声。看着他们的作文,我情不自禁地笑了。“气”也没了,原来学生是那么的可爱。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前一段时间的指导发挥了作用,学生经过体验后,对细节的描写更具体了,让它成为了一个亮点。

●小结

“让写作细节成为亮点”的小课题研究进行了两个月,我发现班里学生的写作兴趣明显提高,这也许跟我实施课题以来经常给学生创造新鲜的体验来写作有关吧。班里原本写作水平好的同学,进步特别快,对细节的描写特别的具体和生动,真的是文章的一个耀眼的亮点。可班里还有十个左右的学生进步很小,不知道如何把那种自身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

在参加这个小课题研究中,我的收获也颇丰。每次课题组成员讨论的时候,都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和经验。

(2)数学教学中的个案研究。

对学生计算易出差错的几点思考

施慈娟

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一学就会,一做就错。许多教师往往将问题归结于学生的粗心,甚至怀疑新教材的结构编排。通过分析和对学生的观察,我思考如下。

首先,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是因为计算题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改变传统的计算教学形式,改变计算题枯燥的呈现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比赛,喜欢和同学比,更喜欢和老师比,所以以比赛作为主线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一比谁的口算本领强,有信心和我比吗?”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学生的情绪变得高涨起来,而且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在设计巩固练习时,用“大家来找茬”代替了以往常用的“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这种老模式。大家一看这个要求,顿时产生了好奇心,迫切想解决问题。对列式计算的文字题,设计“你列式、我计算”的教学过程,同桌之间明确分工:每人列一道题的算式并让对方计算。学生们在列算式时加倍细心,唯恐自己列错算式。这样的设计不但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计算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了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是因为态度不够端正。学生们认为计算题谁不会做,因此就没有非常认真地计算,从而导致了错误,所以我们有责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特别是计算时的态度,要让孩子们引起重视,认真计算每一道题,还要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最后,计算正确率不高也是因为粗心。包括很多家长在内,许多成年人拿到孩子的作业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看看多粗心啊,都是计算错。”难道计算错真的只是粗心惹的祸吗?其实不然,粗心是因为学生对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掌握不到位。

学生在计算时出现的马虎现象,实际上与学生的感知特点有关。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够具体,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他们抄写数字、符号,不看准就下笔,造成常出现这样的错误:“5”写成“3”,“25”写成“52”,“+”写成“÷”,抄着上一行而串到下一行等。有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使用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粗糙造成的,尤其是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想简便凑整的成分掩盖了运算顺序在头脑中的观念,从而引起错觉。如在计算“350- 250÷5”时,易出现这样的错误:350- 250÷5=100÷5= 20。所以,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马虎,不认真。针对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想要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训练,不仅要练得好,还要练得巧。计算能力必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抓好基础。平时的教学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在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再就是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86+ 14= 100,336+ 664= 1 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

第二,突出重点和难点。如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等,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练习计算的兴趣。如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计算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

二是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认真书写对提高计算正确率也是大有帮助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书写规范、卷面工整、草稿清晰三方面。有些学生书写数时常常“6”“0”不分,“5”“8”不分,这不仅会让教师判断错误,也会让学生本人分不清。草稿的书写也很重要,要培养学生把草稿写清楚、写整齐,这不仅有利于得到正确的得数,也便于检查。

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一看,观察运算符号和数字;二想,想想运算顺序和所要用到的法则、定律;三做,计算时一步一回头;四查,耐心检验。

培养学生自觉检查、自觉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特别是在改错中,很多学生都是先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来改。我们班的施江浩同学,每次发下去的错题,她都这样问她的同桌:“哎,这道题我哪错了,怎么错了?”根本不会认真地检查错误、分析。我认为即使作了改正,下次还有可能在这个地方“摔跤”。这时,教师就应注意引导学生,交给他们一些分析的方法。如,错题发下来后,不要一拿到作业本,就动笔去改错题,要先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弄明白原因后,再及时改正。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也是计算正确性的有力保证。

但在计算教学中,我还有感到困惑的地方,就是在教学怎样用简便方法来进行计算时,有一些学生掌握起来很有难度。他们就是找不到其中的规律,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有的甚至把简算变成更复杂的算法,转了一大圈还是没算对。简便计算的目的是化繁为简,提高计算的速度、正确性和灵活性。可看似简单的内容,在教学中却感到困难重重,老师讲的时候学生都懂,但一做题就“找不着北”了,错误不断。

究其原因可能是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兴趣与注意力都很不强;运算定律比较抽象,理解不到位;在学生的眼里,简算过程的展示比较麻烦,有时还不如列个竖式。因此对学生而言,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为了简算而简算,自己完全没有简算的意识,很难体会到简算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虽然我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在课堂上利用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追求通俗易懂的效果;课后设计多种形式的计算练习(专项的、综合的等)以期达到巩固、灵活运用的目的;设置一些比赛等竞争机制,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在单元练习中,我安排了一个怎样简便怎样算的练习,在计算题中故意混入第一单元中的“四则混合运算”的两个算式。结果这两个比较简单的计算题的得分率大约只有50%,分析错误的原因都是学生“千方百计简算”惹的祸。

很多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通常采用“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这四句口诀进行教学。但我发现,这四句口诀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深奥,在做题时,较容易混淆,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三个步骤。

续表

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初步接触计算原理。数学来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最终也应用于生活。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深刻地了解“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这四句口诀,我便联想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实际中提炼这四句口诀的原理。

在购物付款的情境中初步接触计算原理。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给你100元钱去买东西,你们猜猜,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回答说出现了这样三种情况:正好100元钱,不多不少;100元钱不够,也就是钱少了;买的东西没有100元,也就是说钱多了。这时,我引导学生回答,钱少了,我得再给你们钱,也就是继续给,少多少,给多少。钱多了,你们得把多的钱还给我,多多少,就还给我多少。

在坐汽车座位的情境中再次接触计算原理。在前面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情境来巩固刚才的新知。我们包了一辆车去旅游,这辆车的额定载客量为46人,现在已经上去了44人,下面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呢?从而让学生理解少了2人就继续上去2人。这时老师继续提问,假如我现在一下子就上去了48人,这时我们又可以怎么办呢?从而让学生体会多2人就下来2人。

这两个问题,是离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例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同时这两个例子,对下面的学习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如果多了就与原来相反地去做,如果少了就接着原来的方法去做。

二是进行算式的比较,总结计算原理口诀。这是教学的精华所在。我先设计了一组比较大小的算式:请同学们思考判断后在“○”内用“>”“<”表示:

376+ 402  376+400

显而易见,只要肯去发现、去反思,就会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往往一时难以解决。有些问题范围大、周期长、涉及面也比较广,选题时还可以从更小、更细的角度切入。针对这些情况,每位教师对问题列表中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讨论,结合本级段教材与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兴趣等方面,教师们对自己第一阶段渴望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并选题。下面是数学组选题示例。

一年级:吕晓英、张琳平(如何为低年级学生更好地创设一个有趣的、真实的练习情境?)

二年级:徐红叶、施慈娟(练习中学生速度快慢不一,如何让课堂呈现出梯度,给每一位学生安排有意义的事?)

三年级:胡艳华、舒艳蓉、程仙红(如何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操作中的快乐,还要体会出操作中的数学思想?)

四年级:李玲静、应璐璐(面对一些整合过多、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偏大的内容或知识,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五年级:曹菊影、应远遥(复习课如何提高针对性和有选择性,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六年级:施育英、胡晓丽(如何让六年级毕业生提高学习欲望,强化学习体验?)

(3)解剖、分析。解剖与分析就是以解剖为重点,以集体会诊为途径,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确定了,怎么来解决?应该拿出方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如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向老教师学习等,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解剖与分析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面临着无计可施的尴尬局面,明明知道问题的存在,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就需要集体的会诊,伙伴的帮助和专家的引领。只有在不断观察、反思、分析的过程中,问题才会暴露出真实的面目。只有看清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这也是小课题研究的题中之意。

案例一

为作文失真支招

●楼红珊老师的叙述

平时布置学生写日记、作文之类的作业时,学生总是唉声叹气。学生在作文中用假材料、旧材料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而真实的材料却少之又少。学生作文到底怎么了,如何让真实的生活在孩子们的笔下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来呢?

●语文高段组集体会诊

①原因会诊

熟视而无睹。大多数学生认为身边的事物普通平淡,帮助或接受帮助的都是小事。

真的不完美。有的学生认为真人真事不够完美,如妈妈好但啰唆,爸爸棒却爱搓麻将,快乐春游不快乐……

羞于写真。学生认为真实的东西,好多都不是作文歌颂的材料。有些东西无法赞美,如家庭矛盾、自己做过的蠢事、小伙伴之间的恶作剧等。

写真难,写假易。学生手头的《优秀作文选》《同步作文》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写作时搬搬这本、翻翻那本,东抄抄、西套套,或把原来写过的作文改头换面……写作时不花心思,一篇文章用上述办法挥手而就。

②集体支招

▲日记改革,丰富素材。(姚海霞)

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随机观察,凡是新鲜的感受,都要及时地记录在日记本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中作文材料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头脑中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

▲及时提醒,引导学生捕捉精彩的瞬间。(夏怡)

导致学生作文失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观察不及时。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精彩的瞬间呢?大家认为,应提前布置相应的观察任务,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以便及时地把自己最真实、最深刻的感受记录下来。

▲给足观察体验的时间。(朱晓雯)

要想学生写出真实独特的好文章,还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如,习作要求学生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就可以提前一个月告诉学生习作的内容,鼓励他们亲自饲养一种小动物,并告诉他们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对小动物要爱它们,抚养它们,观察它们,亲近它们,和它们交朋友,了解它们的脾气、爱好、饮食、作息、玩耍等,这样才能抓住它们的特点。有了充分的观察体验,做到功夫在课前,课堂习作指导就会变得轻松而有效。

▲教给学生综合观察的方法。(徐向军)

学生往往有了观察习惯,但不够细致,写作缺乏生动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训练学生在观察中调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使他们学会综合观察的方法。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的作文描述才能达到表现“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

▲牵手家长,共同体验生活中真实的美。(胡颖)

课外观察有助于学生积累鲜明的感性表象,丰富学生的体验,但往往失之于对象太分散而不易指导。对于学生模糊、笼统的描述,教师恨不能有分身之术,亲临现场指点。这时别忘了学生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长。家长与孩子密切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时时处处便于指导,而且能真正做到指导时因人而异。

▲交流所得,分享收获的美。(李春霞)

有了丰富的素材库,还需交流欣赏所得。可以在教室后墙开辟“美文驿站”,张贴学生佳作,一周一换,还可以坚持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习作赏析。在交流评价中,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形成积极、活跃的求实求真的氛围。

(4)尝试解决。尝试解决,就是以尝试为基点,以合作为方法,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有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就应该到实践中去尝试实施。在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允许同年级的教师进行合作,共同实施、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在尝试的过程中,要求老师随时记录研究的进展或操作过程中的亮点,也可以是研究中碰到的困难。细节决定成败,解决过程的每一次尝试都能成为下次成功的标杆。下面是两位教师在研究中的尝试与成效。

记录一

为作文失真支招

——针对学生作文不真实现象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楼红珊

2010年5月20日

为了指导学生有序观察,让学生作文不失真,我特地从花木场租来一盆美丽的跳舞兰。在指导学生观察花时,我让他们有顺序地观察花根、花枝、花蕾,观察花色、花形。通过“你想种植这美丽的花吗,那必须先了解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对跳舞兰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感兴趣并愿意了解。学生按要求仔细观察后,都觉得了解到了许多知识,轻轻松松地写出了一篇篇具体、生动的文章。同时,他们还举一反三地明白了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有目的地、细致地观察与分析事物,收到了较好的观察效果。

2009年6月13日

天气炎热,我把西瓜“请”入了课堂,让孩子们用课前请教得来的经验分小组“学挑西瓜”。孩子们可乐坏了,他们认真看、轻轻敲、凝神听。一个个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感受,并纷纷交流自己的经验。

“我爷爷说瓜皮色泽光亮、瓜蒂和瓜脐部位向里凹入、瓜藤根部粗壮的是好瓜。”

“我妈妈告诉我,买瓜时,要用手托一托,感觉沉甸甸的水分足。”

“西瓜蒂要绿,要是蔫了就是西瓜摘下来的时间长了。”

“还得听听声音,用手指弹西瓜,如果发出‘嘭嘭’的声音,说明是好瓜!”

瞧,都快成小瓜农了!在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西瓜的时候,我又要求他们边吃边把看到的、听到的连起来想想,问问自己会不会挑西瓜了。这不仅巩固了他们获得的各种感受,而且提高了大脑对各种感官所提供的信息的综合能力。

记录二

静静地走进书香

吕津津

▲问题背景

本人任教的是一年级,这是一批刚入学的活泼的孩子。我们班有一个特点,就是男生比女生多十几个人。每天的饭后休息时间是学生最长的休息时间,也是我最苦恼的一段时间。每天这时候都会有无数的小报告入耳,每次都有意外的事件发生。如何让学生安全而有意义地度过这段时间呢?吃完饭就上课,自己累,学生更是无精打采、充满怨言。直到有一天,我捧着一本童话书走进了教室。孩子们都被精美的封面吸引住了,围了上来。对了,何不让孩子们在这段时间看看他们喜欢的书呢?

▲实施过程

2010年4月3日

今天是我和我的孩子们即将走上阅读路的一个预热阶段。我让孩子们每人带一本课外书进学校,吩咐他们吃完饭后就到教室看书。

2010年4月4日

第一天开始实施,就发现一半孩子把我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他们没带课外书。于是安排两个人拼着看了,看得也不亦乐乎。两个小脑袋快活地凑在一起,唧唧呱呱地,不时有声响传入我耳朵,似乎也经常打断认真看书的同学的思路。

看书时,声音太杂,环境不静,心也不会静。要解决这一现象,我想还得先把书带齐,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看书的习惯,也能营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

2010年4月6日

踏进教室,翻书声中夹杂着讨论声。学生的课外书倒是基本带齐了,就是在看书时喜欢讨论,而且更多的是讨论插图。可还有几个孩子没带课外书,为了给他们施加压力,减少他们因没书看而发出的噪声,我责令没带课外书的孩子上台读语文书。

图画比文字更吸引孩子!一个念头闪过我脑中:那不是能借助图画阅读帮助孩子们的写话吗?真想尝试一下。(下一个小课题)

2010年4月10日

没带课外书的情况明显消失了,可读书时不能保持安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就严格地要求他们默读,似乎很难做到。于是放宽了要求:可发出声音读也可默读。就这样,持续一周后,本来是想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想到学生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对书的新鲜感,明显没有以前关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后来查了一些资料,也跟办公室的一些老师进行了讨论,发现学生的收获得不到展示或许是原因之一。课外书本来就是日积月累、慢慢渗透的,但如何能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对读书进程做一个记载呢?我想是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的。

*记下读书日期、文章名称、书籍页码;

*记下精彩的词句;

*记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谈点自己的感受。

2010年4月11日

惊奇地发现陈张仪等5名学生在软面抄上写着什么,我凑过去一看,原来聪明好学的孩子已经走到我前面去了,他们正用软面抄记着故事中精彩的语句。我连忙表扬了他们,看着他们一脸的得意样,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2010年4月12日

虽没有强制要求,但带摘抄本的孩子明显多了,有的在书上画画,有的在小声地读,有的在摘抄本上写……这场面真让人陶醉,于是掏出相机把这精彩的瞬间记录了下来。

2010年4月18日

走廊上,听到教室里全然没了以往的安静、文明。拿书敲的有,大声说话的有,追逐打闹的也有……显然,学生是失去了对看书的热爱吧!不,根本没热爱过,也许是新鲜感吧!当初的新鲜感没了,能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们自主读书呢?压抑住心中的怒火,折回办公室拿了一本教育杂志,一声不吭地在讲台上看了起来。停止打闹了——声音小了——静了,终于在我没说一句话、认真地看书时,教室里恢复了以往的平静。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身正为范”。老师都不爱看书,怎能带出会看书的孩子呢?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妙的时刻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做出榜样,让学生模仿。这次的读书课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了榜样的激励作用,这远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看来,“自己带头先做”是引领学生最重要的法宝。

在尝试中思考,在思考中调整,很多教师对此类小课题研究乐此不疲。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在不断地尝试中,运用教师的聪明才智、教学经验,不断地调整,不断地修正。很多教师在尝试的过程中,解决了一方面的问题,但是继而又会出现另外的问题,而这又是下一个小课题形成的雏形。

(5)总结提升。总结提升就是以提升为目标,以交流为途径,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教学问题涉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导言激趣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有效的问题研究,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澄清被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并找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解放小学所作的一切努力,最后都落脚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得到发展,有个性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做小课题研究其视角理所当然地聚焦于学生身上,是为了学生的研究,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研究。这种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构想还是实践观察,都毫无疑问地旨在帮助学生发展。这是因为:

其一,教师是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冷静意味着考虑问题的周全,冷静意味着教师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从事情的前因后果上分析。这就避免了遇事一味地迁怒学生,搞泰山压顶式的“暴政”。其二,教师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教育教学的细节。设计是在先进理论烛照下的规划,细节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如此说来,精心的准备、周到的安排、科学的方法,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可能。课堂高效,救火式的加班加点重复劳动便成为历史。当教与学保持一种新鲜感,它美丽的本真面貌便会自然地显露出来。其三,教师是以研究的姿态走近学生的,他们的心里满怀期待。期待是什么?是一种温柔、是一种甜蜜,而温暖是可以传递的、热情是可以感染的。相信学生会从教师的眉宇间读出其人格的魅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笔者说:“研究,本质是一种爱的行为艺术。”

3.小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小课题研究,有多种策略和操作措施,我们按照研究过程,将其分为选题策略和实施策略两大内容。

(1)选题策略。

1)直面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增强选题的实践性。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既包含着确定因素,同时也包含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表现为学校教育生活中一系列的教育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了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这样的生活充满着喜悦、激情、希望、悲伤、后悔、遗憾等多种情绪。教师置身其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实践者;不仅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因此,应直面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以此作为选题的参考范围,对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切实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在同伴互助中选择课题,增强选题的开放性和针对性。学校教师相互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对于学习优秀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能分析和思考一些有着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将其确定为研究课题。特别是两个平行班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以及同班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对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交流,会让一些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在交流中被激发出来,成为小课题的研究对象。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了解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将其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情况作比较,也会涌现出一些问题。

3)选题要符合自己的个体情况,增强选题的可行性。教师在选题时需要考虑到自己是否具有以下条件:知识基础、专业特长、志趣和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教师更加熟练地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尤其是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这会使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突破教育进行中的一些瓶颈问题,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实施策略。

1)营造浓郁的科研文化氛围,让教师乐于研究。从现状来看,不少教师在内心对教育科研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和抵触情绪,这与教师缺乏科研经历和学校规划课题研究所带来的负效应有一定的关系。如何让广大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幸福道路?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要倡导和构建良好的科研文化。具体做法有:建立和谐、平等的教师人际关系。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彼此理解、相互宽容,开展友好平等的合作活动,增强团队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想的碰撞,砥砺自己的思想。如,教科处针对教师普遍感兴趣的某一个教育热点话题开展沙龙活动,让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表达各自的观点,分享他人的思想。浓郁科研文化氛围的建设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隐性力量,引领教师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为小课题研究的群众化夯实基础。

2)学习撰写简要的文献综述。青年教师在做小课题研究时,可以学习撰写简要的文献综述。尽管小课题研究没有大课题研究正规、要求高,但对于教师而言,撰写简要的文献综述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有助于研究者对自己所讨论、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到“知彼知己”。如何“知彼”?一是可以查阅相关学科和教育理论的核心刊物,做摘录。二是利用网络搜索技术进行查阅,比如查阅中国期刊网就可快速地搜索到大量的相关文献。三是教师间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互通信息,拓展视野。既然是综述,就要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评价,这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经历了这个过程,在撰写研究成果时就会思路清晰、言之有物。

3)把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结合起来。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两种类型。个体研究是教师个人根据选定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而群体研究则是围绕课题开展协作研究。学校教育实践表明,围绕某一个案例(课例)把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结合起来开展小课题研究,其成效显著。

4)提供必要的专业引领。教师从事小课题研究有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因为中小学教师缺乏科研操作的系统培训,需要邀请有关专家或科研骨干教师做“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选题”“如何撰写文献综述”等专题讲座,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学校要提供与课题有关的专业文献资源。另外,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指导其他教师把理论和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具体的操作方法。

5)建立小课题研究研讨平台,加强对小课题的指导和评价。近年来,教育博客迅速发展,学校可应用这一方式建立专门的小课题研究博客平台,把本校教师的个人教育博客架构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及时、多向的互动交流。教育博客可以方便地记录小课题研究从选题、文献综述到成果表达等几个阶段的成果。这些阶段性成果的发布与分享,一方面可以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得到学校内外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不断地补充有价值的事实和观点,完善研究的材料和过程,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各种评价。在这些评价中,鼓励性的评价可以增强自信,促进自己继续努力;批评性的评价可以促进自己的反思,调整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从而提高研究的质量。

4.小课题研究的案例呈现

小课题研究常常以叙事、议论的方式记录课题进展的每个环节,能够生动地展示研究过程的全貌,这便于研究者日后回顾反思,温故知新,也便于同行教师品读体验,感悟参考。因此,撰写案例是小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环节。

(1)语文教学中的个案研究。

让细节描写成为亮点

姚海霞

●问题背景

在这次的作文课上,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快乐传递”,希望学生能在快乐体验中写出精彩的作文。可改完作文发现,结果并不如我所料。其中有一篇作文这样写道:“开始比赛了,从第一组开始一直到第五组,我的心跳得很快,不一会儿就轮到我们组了,我的心跳得更快了,我们第一下就掉了,我们组用了五十秒,是第四名。”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完全忽略了这个过程的细节描写,没有让应有的亮点发光,没有把自己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引领学生把所想的、所看到的、所体验到的精彩细节具体地描写下来呢?

●分析原因

我们办公室的几个语文老师经过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欠缺仔细观察。

*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体验不够。

*学生的情景再现简单,不够系统与具体。

*语言积累不够。

*教师指导不到位。

●寻找对策

*教师对描写景物的作文进行三个维度的指导:观察前指导、观察中指导、观察后指导;

*多给学生体验机会;

*范文引路(段的指导);

*对各个层次的作文进行详细讲评。

●实践操作(日记描述)

2010年3月31日

我今天特意安排了两节课来详讲作文。我选了两篇学生写得不是很具体的文章,一篇是胡宇攀的《游紫薇园》,一篇是叶雨露的《春天》,两篇都是写景文章,于是我就从写景入手。

我先读完胡宇攀的《游紫薇园》,让学生听完后发表各自的意见,文章具体想写哪几个景点?哪个景点的细节描写不够?学生提出描写“假山”的不具体。于是我就把这一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帮他一起修改。原文:我们来到了假山。假山两旁都是花儿,我抬头一望看见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我兴奋地登上了假山,山上有个亭子,亭上有一对诗句。改后:我们来到了假山。假山两旁有婀娜多姿的柳树,有灿烂抢眼的桃花,有黄闪闪的迎春花。我抬头往上看,只见假山上怪石嶙峋,有的像张牙舞爪的鳄鱼,有的像从天而降的老鹰,有的像机灵的猴子,我们兴奋地顺着两边并不顺畅的石道登上了假山。……

改完以后我让学生念改后的段落。总结:如何把某个景写具体?通过小组讨论,加上我的启发,结果如下。

*先理清思路,写景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按一定的顺序写;

*写之前要进行仔细观察,特别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写时静下心来回忆,用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接着,我让学生按照以上的方法去改叶雨露的《春天》。效果非常好,改完以后,很多学生都觉得其实把一处景写具体并不是那么困难。

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自己有空观察学校三楼绿化带的迎春花,写出描写迎春花的作文片段。

2010年4月1日

改完学生描写迎春花的片段,总体感觉学生都把“迎春花”写得很美,用上了很多好词好句,可这些好词好句总局限于“……翩翩起舞”“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里面”等,千篇一律的老套路改到后面就觉得没味道了。按照一定顺序写的学生只有几个,观察还是不够仔细。

思考:①教师应如何去指导学生观察?

②如何让学生有效积累好词好句,并灵活使用?(明天的作文课我准备指导学生观察迎春花,并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讲评。)

2010年4月13日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把作文写得实际而生动,我在今天的作文课上让他们制作水果拼盘。四人一组,做出自己组最有创意的水果拼盘,并为它取名,结束后评比。

每个学生兴致都很高,学生们带的材料也让我惊讶,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水果,还有各种盛水果的器皿,很有特色。

开始做了,每个学生都非常起劲,想的想,削皮的削皮,切的切,摆的摆。过了一节课,各个组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精品水果拼盘,并给作品取了别致的名称。学生们都很兴奋。

进入写作环节的时候,我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指导,只是请学生说说在制作过程中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个环节?胡乐凯说,是自己用西瓜皮刻小天鹅当装饰品这个过程,因为很难刻,从来都没有刻过,失败了很多次,可最终还是成功了一个,只是不太好看。我就提示了一句,那你写的时候就应该抓住这个细节写。请了几个学生说了以后,就让学生拿笔,理清思路后静下心来写。

批改以后,发现大部分同学写得不太生动,只是大概描述了一下自己的制作过程,没有把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细节写具体,文章感觉乏味。

思考:是不是我的引导不够呢?如果我让学生在说完印象最深的环节以后,再让他自己说说怎么把它写具体呢?然后要求全班同学先进行这个段的训练、讲解,是否效果更好?

2010年5月8日

自从“五一”放假过后,对于学生来说午睡是件头痛的事情。因为自己最近比较忙,也没有什么功夫去仔细安排学生的午睡,结果学生午睡一天比一天吵。今天下午刚好有我的课,我就让学生汇报午睡情况和上课的纪律表现。结果让我更头痛,于是我就发了一通火,让学生自己写“午睡‘小插曲’”或“课堂‘小插曲’”,把自己或别人怎么吵的细节写清楚、写具体。我没有说太多就让他们自己开始写了。改完后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每个学生都写得很生动,写出了自己的心声。看着他们的作文,我情不自禁地笑了。“气”也没了,原来学生是那么的可爱。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前一段时间的指导发挥了作用,学生经过体验后,对细节的描写更具体了,让它成为了一个亮点。

●小结

“让写作细节成为亮点”的小课题研究进行了两个月,我发现班里学生的写作兴趣明显提高,这也许跟我实施课题以来经常给学生创造新鲜的体验来写作有关吧。班里原本写作水平好的同学,进步特别快,对细节的描写特别的具体和生动,真的是文章的一个耀眼的亮点。可班里还有十个左右的学生进步很小,不知道如何把那种自身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

在参加这个小课题研究中,我的收获也颇丰。每次课题组成员讨论的时候,都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和经验。

(2)数学教学中的个案研究。

对学生计算易出差错的几点思考

施慈娟

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一学就会,一做就错。许多教师往往将问题归结于学生的粗心,甚至怀疑新教材的结构编排。通过分析和对学生的观察,我思考如下。

首先,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是因为计算题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改变传统的计算教学形式,改变计算题枯燥的呈现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比赛,喜欢和同学比,更喜欢和老师比,所以以比赛作为主线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一比谁的口算本领强,有信心和我比吗?”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学生的情绪变得高涨起来,而且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在设计巩固练习时,用“大家来找茬”代替了以往常用的“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这种老模式。大家一看这个要求,顿时产生了好奇心,迫切想解决问题。对列式计算的文字题,设计“你列式、我计算”的教学过程,同桌之间明确分工:每人列一道题的算式并让对方计算。学生们在列算式时加倍细心,唯恐自己列错算式。这样的设计不但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计算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了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是因为态度不够端正。学生们认为计算题谁不会做,因此就没有非常认真地计算,从而导致了错误,所以我们有责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特别是计算时的态度,要让孩子们引起重视,认真计算每一道题,还要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最后,计算正确率不高也是因为粗心。包括很多家长在内,许多成年人拿到孩子的作业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看看多粗心啊,都是计算错。”难道计算错真的只是粗心惹的祸吗?其实不然,粗心是因为学生对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掌握不到位。

学生在计算时出现的马虎现象,实际上与学生的感知特点有关。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够具体,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对事物的感知缺乏整体性。他们抄写数字、符号,不看准就下笔,造成常出现这样的错误:“5”写成“3”,“25”写成“52”,“+”写成“÷”,抄着上一行而串到下一行等。有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使用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粗糙造成的,尤其是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想简便凑整的成分掩盖了运算顺序在头脑中的观念,从而引起错觉。如在计算“350- 250÷5”时,易出现这样的错误:350- 250÷5=100÷5= 20。所以,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马虎,不认真。针对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想要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训练,不仅要练得好,还要练得巧。计算能力必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抓好基础。平时的教学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在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再就是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86+ 14= 100,336+ 664= 1 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

第二,突出重点和难点。如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等,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练习计算的兴趣。如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计算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

二是平常练习严要求,养成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认真书写对提高计算正确率也是大有帮助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书写规范、卷面工整、草稿清晰三方面。有些学生书写数时常常“6”“0”不分,“5”“8”不分,这不仅会让教师判断错误,也会让学生本人分不清。草稿的书写也很重要,要培养学生把草稿写清楚、写整齐,这不仅有利于得到正确的得数,也便于检查。

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一看,观察运算符号和数字;二想,想想运算顺序和所要用到的法则、定律;三做,计算时一步一回头;四查,耐心检验。

培养学生自觉检查、自觉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特别是在改错中,很多学生都是先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来改。我们班的施江浩同学,每次发下去的错题,她都这样问她的同桌:“哎,这道题我哪错了,怎么错了?”根本不会认真地检查错误、分析。我认为即使作了改正,下次还有可能在这个地方“摔跤”。这时,教师就应注意引导学生,交给他们一些分析的方法。如,错题发下来后,不要一拿到作业本,就动笔去改错题,要先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弄明白原因后,再及时改正。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也是计算正确性的有力保证。

但在计算教学中,我还有感到困惑的地方,就是在教学怎样用简便方法来进行计算时,有一些学生掌握起来很有难度。他们就是找不到其中的规律,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有的甚至把简算变成更复杂的算法,转了一大圈还是没算对。简便计算的目的是化繁为简,提高计算的速度、正确性和灵活性。可看似简单的内容,在教学中却感到困难重重,老师讲的时候学生都懂,但一做题就“找不着北”了,错误不断。

究其原因可能是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兴趣与注意力都很不强;运算定律比较抽象,理解不到位;在学生的眼里,简算过程的展示比较麻烦,有时还不如列个竖式。因此对学生而言,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为了简算而简算,自己完全没有简算的意识,很难体会到简算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虽然我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在课堂上利用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追求通俗易懂的效果;课后设计多种形式的计算练习(专项的、综合的等)以期达到巩固、灵活运用的目的;设置一些比赛等竞争机制,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在单元练习中,我安排了一个怎样简便怎样算的练习,在计算题中故意混入第一单元中的“四则混合运算”的两个算式。结果这两个比较简单的计算题的得分率大约只有50%,分析错误的原因都是学生“千方百计简算”惹的祸。

很多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通常采用“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这四句口诀进行教学。但我发现,这四句口诀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深奥,在做题时,较容易混淆,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初步接触计算原理。数学来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最终也应用于生活。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深刻地了解“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加、少减要减”这四句口诀,我便联想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实际中提炼这四句口诀的原理。

在购物付款的情境中初步接触计算原理。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给你100元钱去买东西,你们猜猜,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回答说出现了这样三种情况:正好100元钱,不多不少;100元钱不够,也就是钱少了;买的东西没有100元,也就是说钱多了。这时,我引导学生回答,钱少了,我得再给你们钱,也就是继续给,少多少,给多少。钱多了,你们得把多的钱还给我,多多少,就还给我多少。

在坐汽车座位的情境中再次接触计算原理。在前面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情境来巩固刚才的新知。我们包了一辆车去旅游,这辆车的额定载客量为46人,现在已经上去了44人,下面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呢?从而让学生理解少了2人就继续上去2人。这时老师继续提问,假如我现在一下子就上去了48人,这时我们又可以怎么办呢?从而让学生体会多2人就下来2人。

这两个问题,是离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例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同时这两个例子,对下面的学习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如果多了就与原来相反地去做,如果少了就接着原来的方法去做。

二是进行算式的比较,总结计算原理口诀。这是教学的精华所在。我先设计了一组比较大小的算式:请同学们思考判断后在“○”内用“>”“<”表示:

376- 402  376-400

376+ 402  376+400

376+ 398  376+ 400

376- 402  376-400

376- 398  376-400

让学生比较并说出比较的方法。如原来加402,现在只加了400,所以后面那个算式小,因为它少加了。在此我就强调少加,并板书“少加”,提问少加了多少。这时,提出一个比较跳跃的问题,如果现在我想把这个符号变成等于号,那么我在后面可以添上什么呢?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马上给出了答案“+ 2”。这时,我就做了一个总结:在少加的情况下,我们就得继续加,少加了几,就再加几,简称“少加要加”。我同时在少加后面添上“要加”,就用这种方法完成了四句口诀的讲述。接着,我给出一组练习,请同学们在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加减符号数字:

546+ 103= 546——(  )——(  )

546+ 98=546——(  )——(  )

546- 103= 546——(  )——(  )

546- 98= 546——(  )——(  )

通过这一组的练习,进一步明确在多加、少加、多减、少减的情况下处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口诀的理解。

三是用简便方法计算,对口诀进行应用。应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是本课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直接出示“364+98”。再问学生,你准备如何计算。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我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采用了先加100再减去2的方法进行计算。我又接着出示了“296+ 357”,让学生进行计算。问,这道题可以简便计算吗,为什么?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这时,我并没有结束教学,而是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简便计算的。有学生回答,我们应用今天总结的口诀可以来帮助我们对这两道题进行简便计算。我又问,那你能说出一道可以用今天的口诀来简算的题目吗?学生说出很多,我借机让学生进行了巩固练习。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从身边的小事入题,进而总结口诀,并进行应用,完成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三部曲的旋律中轻松地学习了新知。所以,我认为简算不应该搞一刀切,学生能掌握其中的方法,计算起来确实是很简便。那么对于掌握不了简算方法的孩子,则可以让其用基本的算法来解决,只要达到计算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

教学反思:刚开始走上数学教学之路时,我很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认为计算学生易学,有时就有点轻视和忽视计算教学。学生也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不动脑筋机械地练习,经常错误不断。当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时,一般都归罪于粗心。我也经常提醒学生“计算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但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便成为我在平时教学中一直苦苦探寻的问题。这两年来有幸参加了学校组建的小课题组,通过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习与思考,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长。以前的我觉得一位合格的教师,只要做到上好每一堂课,会关心每一位学生就够了,什么论文、什么课题研究,都是教条化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我也很不喜欢写什么论文去发表,觉得那些东西都很虚,都不实。其实不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仅凭经验已很难应对。新世纪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一种有效的载体……这些都呼唤着教育科研。所以我会将教育科研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3)班主任管理中的个案研究。

案例一

小学生不良握笔姿势现象的研究

吕笑群

●问题背景

这几天,我在教学时,无意中发现我班的很多学生写字时握笔姿势不正确。有的学生拇指与食指平,握笔低,笔杆靠得太高;有的学生拇指包住食指,握笔低,笔杆靠得太高;有的学生笔杆靠得太低(会影响运笔的灵活性),握笔低;还有的学生手腕上拱,握笔低,拇指与食指平。这些畸形的握笔书写姿势不仅影响到学生的书写速度和美观,也给学生的身体发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原因分析

一是学生从小接受不到正确的握笔姿势的指导,随手握之,怎么顺手怎么握。

二是绝大多数孩子从小拿彩笔“涂鸦”,而厂家造出的彩笔很粗,对于小孩子来说一般很难把握,故而多用拇指包扣笔杆,因而从小就形成了错误的执笔姿势。加之家长大多不懂,不去纠正,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纠正起来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

●解决措施

错误的执笔方法会影响写字姿势,而错误的写字姿势又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褚仁远教授表示,该实验室日前调查发现,近视眼的最大成因是错误的握笔姿势。儿童青少年近视眼95%的形成原因是错误的握笔姿势。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据,看来纠正学生错误的执笔姿势已经迫在眉睫了。为此,我决定采取以下这些措施。

一是传授正确的方法。对握笔的指位、高低、角度都要一一讲清,正确地示范,并讲清不规范握笔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是在布置学生作业时经常提醒学生,“请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在学生写作业的过程中每隔五分钟就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握笔姿势;对问题严重的同学经常进行必要的个别指导;经常用表扬、激励、督促学生的话语,提醒、表扬学生,使学生时刻不忘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如,“提笔之前可要先想想写字姿势哦!”“看,××的姿势可真美,他写的字一定会很漂亮的!”“哟,你这样写字,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个小驼背,就没现在这么健康漂亮了!”“嗯,比比哪组小朋友的写字姿势最优美,老师奖给他们一个五角星!”“你的胸口紧紧贴着这硬硬的木头桌会疼的,它可要生气的哦!”

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建立自我监督、同学监督、教师监督、家长监督的四位一体监督制度。

四是比赛奖励制度。每个月开展一次握笔姿势正确率达标比赛,张榜公布比赛结果,激励先进、督促后进。表彰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并把成绩的取得与期末的评奖相挂钩。

五是让家长认识到正确握笔姿势的重要性及不良握笔姿势可能带来的身体危害。拇指与食指对捏或交叉,是握笔姿势中最常见的错误姿势,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当采取这种错误姿势书写时,手指就会遮挡视线,使孩子看不清笔尖,被迫低头或头部向左歪,从而拉近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增加近视的发病率,加快近视的发展。

六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握笔方法,让家长经常性地监督、检查孩子的握笔姿势,发现错误立即提醒。定期在家校联系本上告知孩子在家里的握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研究对策。

●实施过程

2010年4月13日

今天,我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握笔姿势、不良的写字姿势以及认识到不良姿势所带来的危害性,特意找来了一些学生中的实例,绘制了一些不良姿势以及造成身体畸形的投影片。通过投影片,让学生明白姿势不正确可以导致躬腰、驼背、斜眼、近视等生理残疾,并告诉他们,青少年近视眼95%的形成原因是错误的握笔姿势。错误的握笔姿势会导致坐姿不正确,如果坐姿不正确,就容易使颈椎、脊椎变形,危害健康。还向他们说了唐朝书法家智永为了练字,40年不下楼,但因没注意姿势,结果驼了背,这就是不注意姿势所导致的后果的事例。接着,我又告诉他们,“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外表”,而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又恰似写字的第一外表。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握笔,必能给人留下一个优美的形象,展示学书者写字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风貌。一个站不正、握笔无章法的人,必然给人留下一个随便、做事不成规矩的形象,更谈不上能把字写好了。通过讲解,同学们认识到了正确掌握握笔方法的重要性。

2010年4月14日

今天,我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握笔方法、写字姿势以及运笔方法。先教给他们正确的写字姿势: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也就是33厘米左右,边讲解边进行训练。然后再向他们讲正确的握笔方法: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45度左右。握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接着让学生在笔上从笔尖往上找出3厘米的距离,做上记号,进行握笔感悟。如此反复训练,以克服学生握笔离笔尖过近的缺点。再进行五个手指如何握笔训练,我自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老大捏左面,老二放上面,老三垫笔下,五指齐用力,书写真灵便。通过亲自示范、利用实物投影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正确的握笔方法的方式,手把手地纠正,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我还向他们讲了运笔方法,并再次告诉他们,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与写字姿势,是写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将会影响你的一生,甚至影响你的身体健康(主要是骨骼的生长和眼睛的健康)。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每次练习都应该严格按照正确的坐姿和握笔方法进行。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正确的握笔方法。当然,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坚持不懈地反复抓,才能养成。

2010年4月21日

根据这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还有一些学生的握笔方法一时改不过来。有的学生看到我在跟前,他会用正确的握笔姿势,我刚一转脸去观察其他学生,他会立刻改变握笔姿势。问他为什么,他说一时改不过来,还不习惯。我想,要想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握笔方法,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于是,我就用校讯通向家长们发了一条短信息:“请你们共同关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吧!拇指、食指捏住笔,后面三指固定笔,拿笔要从笔尖往上一寸处开始握笔,笔尖向前斜,笔杆往后躺。请家长留心孩子的握笔姿势,发现不正确要马上纠正并和我联系,我在班上也会多注意他们。让我们共同培养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吧!”我希望通过和家长的配合,能把学生不正确的握笔姿势给纠正过来。

2010年4月24日

今天,我在布置作业时又提醒学生,说:“请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在学生写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握笔姿势又不正确了,就马上提醒他们:“哟,你这样写字,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个小驼背,就没现在这么健康漂亮了!”又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看到赵梦馨怡、池文琛等同学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我也及时表扬了她们:“看,赵梦馨怡、池文琛的姿势可真美,她们写的字一定会很漂亮的!”接着让他们进行比赛,比比哪组小朋友的写字姿势最优美,老师奖给他们一个五角星!于是他们齐刷刷地把身体坐得直直的。经过反复训练,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把不正确的握笔姿势给改正过来了。看到这些变化,我心里也很高兴。

●反思

在纠正学生不良握笔姿势的实践中,我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我想起了威廉·詹姆士说的一句话:“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这句话给我们纠正学生不良握笔习惯的实践作了最好的诠释。

一是提高了认识——提笔即正姿。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性格决定人生。因此,要想改变人生,应该从改变习惯做起;要想改变习惯,就要从改变行为做起;要想改变行为,就要从改变心态做起。

通过纠正小学生不良的握笔姿势的实践,我深深地感觉到,正确的握笔姿势,不仅仅是让学生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使书写时用力更科学。从而保证孩子用眼的科学性,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终身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家长们也从纠正孩子不良握笔姿势的实践中,感受到了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的真谛,也明白了孩子学习最重要的东西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也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学生们也认识到,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伴随自己的一生。他们也更真切地理解了“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二是影响深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进行纠正学生不良握笔姿势的实践中,我把纠正的触角延伸到了家庭,引起了家长的重视,促进了家校的联系,增进了与家长的情感。这不仅使我进一步领会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意义,还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

不过,在进行纠正学生不良握笔姿势的实践中,我虽然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如学生不良握笔姿势与学生学习心理、行为能力及生理因素的关系,写字时间、遍数与效果的关系,写字时间与学生年龄特征的关系等。这些困惑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总之,这次小课题研究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促进了家校的联系,增进了我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也使我自己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这次小课题研究中,我觉得受益的不仅仅是我自己,还有学生和家长,他们也同样受益匪浅。我为自己能参加这次小课题研究真的感到很幸运。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反思,让我成长》。

很想讲讲个人对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理解,虽然这个理解是浅薄和稚嫩的。

前提是“自主”。只有自主了,才会有发展,自然才会有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成长”。如何成长?经验+反思。成长到何种状态?自觉+个性。

看来,积累经验、有效反思是成长的必经途径。

思考第一个问题:我在成长吗?

两年前,写过一个教师个人成长计划,回想起来,成长计划也是学校课题工作的一部分吧,自己是没有这个自觉性的。再翻出来重温一遍!

案例二

架起与家长的心灵之桥

陈盈盈

带着理想与努力,我走过了两个工作年。当我刚踏上讲台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了三个目标:做个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满意的教师。一路走来,我都在向这个目标努力。用了一年的时间,带着满怀的信心走过了第一个目标。那在两年后的这个学期,该怎样才能做到让家长放心呢?天真的我以为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所以从开学初我就开始尝试着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以求达到这个目标!但百密还有一疏,这学期发生在学生金楚棋身上的一些事让我重新去思考了自己的观点,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沟通的重要性!

2010年4月28日

今天,发生了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情:班里的一个小朋友金楚棋不小心被本班的另一个小朋友胡智榕砸破了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当时的我都不知所措了。在其他老师的提醒下,我马上通知了金楚棋的家长。当时我很担心,虽然事情是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发生的,而且平时我也经常在强调安全的问题,但还是为没有把孩子照顾好而心有不安,也担心问题难以解决!怀着紧张的心情我拨通了金楚棋家长的电话,并说得简单了些,不想让他多担心。家长急匆匆地带着孩子去了医院。放学时,我也和胡智榕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好在他们也通情达理,而孩子也无大碍,这件事才得以解决。

反思:在这个问题上,与双方家长的沟通显得很重要。虽然这件事情不是因为教师的过失而造成的,但教师也不能把自己当成事外人来处理。受伤孩子的家长在这时心理是很脆弱的,而另一方的家长也不想过多地去承担什么责任。那这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得让伤害人一方的家长及时送去歉意与关心,这件事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件事情中,我还没做好工作。如果事后能及时提醒胡智榕的家长多些关心与慰问,我相信另一方也会少些怨言,这件事也可以解决得更彻底。其实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麻烦举不胜举,也不算什么,但这样严重的事情第一次发生在我身上,我在与家长的沟通上也是一种积累。通过这件事感觉自己成熟了许多,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相信能解决得更好!

2010年5月1日

过了几天平静的日子,今天又出了点小意外。……放学后,班里的金楚棋哭着走到了我跟前,原来他的手被铅笔扎了一个很深的印痕。由于铅笔芯有毒性,我不敢马虎。放下了班里的工作,急急忙忙带着他到就近的诊所检查。回来时,他外婆很心疼而且有些情绪:为什么他家的孩子总是受别人的欺负!我先安抚了他外婆,让她别着急,再让金楚棋把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我把那位“罪魁祸首”胡奕枫叫来当面“对质”,还找来了当时在场的孩子作证,结果事情并不像金楚棋所说的那样,而是他自己的错。这时,我也毫不客气批评了金楚棋不仅不讲道理还撒谎。在事实面前,金楚棋的外婆态度缓和了许多。

反思: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这位家长的情绪我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我也没想到金楚棋会撒谎,当时只是想批评胡奕枫,但最后,理智还是让我给了他说出事实的机会。这次事情不仅让我知道不能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一定要在搞清楚事情的前提下才可以批评,尽量不要让一个孩子受委屈;而且还明白了在家长冲动的时候,老师可以在安抚家长的基础上先别解释得过多,因为你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甚至还会火上浇油。只有让她看到事实,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沟通不一定要用语言,要重在事实!

2010年5月14日

今天,我接了个电话,让我觉得很气愤。……两天前放学后,由于金楚棋不认真打扫清洁,我就罚他留下打扫卫生。因为这段时间班里的卫生状况很不理想,为了让孩子们引起重视,养成一个好习惯,我给了他们压力:每天放学前检查一次,谁的座位最脏,谁就得留下来罚扫卫生。今天检查的结果是他,我希望这次惩罚能让他注意卫生习惯。但没想到两天后的今天,他妈妈来责问我为什么就留他家的孩子?说实话,我听到很生气,但还是心平气和地和她解释了。然而,我没料到她一直都在给自己的孩子找借口。感觉到她的溺爱,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只是很严肃地告诉她:“如果你觉得老师是在害你的孩子,委屈了你的孩子,那么以后肯定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时间好像停了几秒钟,刚还在诘责的家长突然话锋一转就软了下来。趁这个机会我跟家长说:“金楚棋其他方面都表现得不错,作为老师只是想让他有更大的进步,我相信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那你就不能忽视他的缺点。”她听了以后,好像态度有所转变了。……

反思:在这件事情中我不是说要和家长硬碰硬,让家长难堪。和家长的沟通还是要在心平气和的基础上,但这不代表就可以没有原则。对于这些特别溺爱孩子的家长,要抓住机会,凡事“理”为先!但要化大道理为心里话,让家长相信所有的“理”都是为了他们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

2010年5月27日

这些天好像特别不太平,班里总是有小朋友受伤。这不,双休日回来,滕腾的嘴唇上缝了好多针!触目惊心。我是千叮咛万嘱咐,让全班小朋友都要小心,不要把他碰伤了!但结果在中午快要吃午饭的时候,一大群孩子围着滕腾来找我了。看着他满嘴的鲜血和裂开的伤口,我是又着急又揪心,当孩子们说是金楚棋玩游戏的时候故意用拳头打的时候,我是一肚子的火!简单地处理了伤口以后,我批评了他。不仅如此,还通知了他妈妈!一是觉得事情严重,再者也是想给他个教训!刚听到消息,他妈妈决定马上赶过来看看。但不到五分钟,她又打了个电话来说:“怎么别人家的孩子出事就这么兴师动众,而我家孩子出事的时候都没人来看过呢?”当时听了这些话我特别生气,感觉这位家长怎么这么斤斤计较,而且老是要挑老师的刺呢?当时就说了句:“如果你觉得没有必要,那就先不要过来吧!”心平气和中带着些许生硬与不高兴。但最后,她还是过来配合老师解决了问题。最后我告诉她:“能得到她的配合我很高兴,希望以后能得到她更多的配合与支持!也欢迎她多提意见!”

反思:都说老师和家长之间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但有时候这句话也不一定适用。在这件事情以后,我同意一个观点: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多了解家长,不同的家长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而且不管是哪类家长,首先要让他们懂得尊重老师!我相信这位家长是太要强了,嘴上虽强硬,但该怎么做心里还是很明白的。作为年轻老师,不管家长对你的看法或态度怎么样,只要自己是对的,我们都该坚持自己的立场!

●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解决中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我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就看你重不重视与家长们的沟通,而家长们又是否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否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孩子好,是否又能建立起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感!通过这几个学期的接触,通过对许多事情的处理,我对每个家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我感觉到不同的家长应该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但不管是对哪一类家长,都必须要真诚,而且还要做到心平气和,凡事“理”为先;对家长要心存尊重。沟通其实不一定要用语言,重在事实,并要三思而后行。要利用好开家长会的机会,抓住平时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老师的难处和家长沟通,希望他们能站在老师的角度上理解老师。

虽然,问题还会出现,但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观察与探究,我积累了很多!是的,平时面对的家长形形色色,教学工作中难免会和家长产生一些误会,而且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让双方都不愉快的事情。这一直都是我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显得很重要。

5.小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课题研究,离不开保障措施。解放小学素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和传统,在为期近3年的课题研究中,该校着重从制度、指导力量等方面提供保障。

(1)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活动的实效性,营造学校的科研氛围,促进各年龄层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自主成长,给予教师研究与成长的操作和展现平台,逐步形成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特色,该校决定组建学校课题组。此制度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分层、分组活动,其研究体系为教科室——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语文高段组、语文低段组;数学高段组、数学低段组;英语组。确定组长,确定任务,保证活动时间。大组每月开展一次活动,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记录、有作业、有成效。每个组员每月上交一个教学案例。各小组每两周活动一次,活动要有详细记录。对积极参与课题并能及时完成任务者,适时适情给予奖励。同时优先提供课题成员外出学习、考察以及开课的机会。

每学年进行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优秀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成果获奖奖励办法依据2004年9月制定并施行的《解放小学教师成果奖励办法》执行。定期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实现成果互享,规范教师管理。由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组成三级管理网络,由校长领导决策,教科室负责组织实施,教研组开展有效活动,确保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拨一定的教育经费,用于教学研究的开展,如购买书籍、报刊,打印,制作磁带,发放奖励。每次课题活动时所需要的场地、设备等,学校总能全力支持,及时予以解决。

(2)指导保障。在浙江省、金华市与永康市三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在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简称“金师附小”)等省内、外高校和小学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与支持下,该校先后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学习与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做系列性讲座,个别辅导,参与听课和研究过程,为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方向、端正课题研究态度、掌握课题研究方法以及充分利用课题研究资源等提供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比如,金师附小吴小军老师生动的小课题研究及讲座,让教师们受益匪浅。同时,新教师、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之间业务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无视这种差异性,可能会在课题研究中互相牵制。其实,这种差异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培训资源加以有效地整合与利用,优秀教师(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等)的“传、帮、带”是青年教师得以健康成长的巨大力量。而青年教师富有时代性的教育观,是优秀教师反观自己教育的参照物,可以促使优秀教师保持新鲜,持续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该校充分发挥校长室和教科处的组织协调职能,在青蓝教师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帮助青年教师与校内优秀教师之间广结青蓝对子,从而将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加以组合、利用,发挥出差异优势和整体优势。

第二节 学校领导的专业成果

近两年的后续研究,我们有很多发现,有成效,也有反思,更有期待和展望。一系列的检测和评价表明,小课题研究切入点适当,符合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研究前后成效差异明显。下面是对研究成效的分析。

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最宝贵的价值。小课题研究一般遵循着“发现问题—选定问题—问题分析—解决措施—总结反思”的研究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教学能力、教学情意等许多方面均发生了变化。

1.教学热情有效激发

许多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经济社会的冲击下,教书只是许多年轻教师谋生的职业。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远遥等老师都感受到了课题研究给他们带来的成功体验,在创造性的教学中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正如应远遥老师所说:“课题的研究使我有了思考的冲动,在课堂教学的遗憾中我找寻成长的支点,在完善之处提炼精彩。研究使我有了交流的平台,在思维的碰撞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争论与认同下获取不可多得的信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有了更多的尝试和喜悦,在静态备课与动态教学中体会教学理念与思想的蜕变。有研究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尝试,有尝试就有成功,有成功就有喜悦,有喜悦就会投入,这就形成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2.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在研究中,教师们以问题为切入点,以研讨课、比赛课为平台,在尝试、交流、互助中得以提升教学水平。在英语教学研讨中,老师们就教学评价进行尝试与讨论,并达成共识。从吕浙萍老师的反思中,我们能感受到她进步的痕迹:教育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学生的情况是层出不穷的。评价的过程也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课堂评价的“一波三折”(三次尝试)恰恰说明,我们教师不能用千篇一律的、公式化的评价方式来对待每一次评价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带来的教育时机,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对课堂评价的方式作出灵活的、多元化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评价手段,巧妙地发挥评价的作用,让评价掷地有声,真实、令人信服、具体、简便、有力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孩子们受益,得到最好的教育。让孩子们得以发展思维、提升智慧,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有所得、学会学习。我们的课堂评价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适时作出调整,不能形成制度化、公式化的模式。

姚海霞和黄小华老师尝到了交流、互助的甜头,他们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与成长的点滴。

有一次,我准备上《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在备课时我突然想到:如果没有教参该如何去处理这么长篇的文章呢?于是我放下参考书,自己先看着文章备课。第一遍看完,自己的思路基本理清了,可文中有很多重点句,都是夜莺说的话,该如何处理呢?抓文中哪条线去教学好呢?

带着疑问,我去请教徐老师,我们看着、画着、讨论着。“可以抓住夜莺这条主线,而军官也是一条线,描写军官也是为了衬托夜莺。”“夜莺对军官的步步套问回答都很睿智,在夜莺的这么多句回话中应抓哪一句呢?用一句经典的、最能代表的作为重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以点散面。”我们讨论了句、词、字、标点符号中所带的情感,挖掘出了教参中所没有的东西。这种讨论是一种享受。这次讨论让我知道,如何在没有任何借助的情况下处理好教材,其实就是一个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的过程。

同徐老师的交流多了,想法多了,自己的心态也慢慢地变了,变得更加积极了。在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关注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有时还会反思,也会经常询问学生自己对语文课的看法,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小课题研究问题的引领下,进行几度设计、几度教学的反复磨课。在经历反复尝试—失败—再尝试—提升的过程中,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操作、教学评价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这是一种能力与理念的蜕变。黄小华、李玲静等老师虽然历经磨课的艰辛,但更是享受了磨课后的收获。

黄小华老师:磨课的经历是一笔财富。正因为有小课题的引领,促使我们对某一方面有更深入的思考。磨的结果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每一节课我们都不要说最好,一次次地打磨,才会一次次地闪光。因为有同事的坦诚相助,有名师的热情指导,也有自己的深刻反思和感悟,这一切都化成了有形与无形的财富,将珍藏在我人生的记忆当中。

联系自己近来的一些教学,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年轻教师专业化成长就是应该在发现问题后,把反复尝试、反复磨课作为一个不断矫正、不断充实的成长过程。相互研究、吸纳广博的无尽资源,在头脑中形成风暴,让其碰撞,让其激荡,让其在圆融、汲取中最终积淀,以坚固自己专业成长的根基。在一次又一次的试教中,尽管很累,但每一次都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切理解过程。正是经过这样的“打磨”,才有那堂醇香浓郁的好课,才有那回味无穷的上课技巧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有人说,“打磨”的过程是“做假作秀”。其实不然,大凡被“打磨”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个人在上课时,对教材的处理和对课程的理解通常都有其片面性,而磨课中层层“打磨”的过程就是上课教师不断修正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使教学过程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同时,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深刻领会教育真谛的过程。如果有人问我:“教师在个人的专业发展上是什么活动让你成长更快?”这时我会将“小课题研究+磨课”列在首选。所以,笔者觉得教师要珍惜所处的学术环境。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很民主、很有特点的团体,大家的真诚和直率,使得笔者每一节课都能发现缺陷并得以改进。因此,笔者觉得自己是身在福中。

3.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学习与积累、反思与探索,促使教书匠们快速地朝研究型、学习型教师转变。让教师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提升。教师们的随笔见证了在小课题研究中的思考与成长,实现了经验型教师逐步向学术型、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施慈娟老师:第一次接触课题,感觉到不小的压力。刚开始接到任务的时候,老想着我该怎么完成这个任务呢?该想出哪些问题去研究呢?怎样才是研究呢?在疑惑与试探中,我居然得到了收获!也许,它显得短小、稚嫩,但是,它让我明白了:研究就是思考、行动、试探、反省……脚踏实地地挖出第一寸土,坚持不懈地挖下去,总会有收获。现在,我明显地感觉到那些原先识字困难的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从他们亮晶晶的眼神、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从他们响亮的回答。……

程仙红老师:课题研究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应该学会学习与反思。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合格老师的基础。一个走向未来的教师,不认真读书,不主动学习是不行的。我们可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可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判断其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需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地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语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与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应该成为自己教学过程中时时温习的功课。

施慈娟老师:对我而言,触动最大的就是让我形成一种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状态。使课题研究始终处在一种状态当中,以此来整合、盘活各种教育资源,推动课改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名师引领、个人反思、同伴合作,把研讨的重心放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在交流、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研讨活动的实效性。课题研讨过程成为教师共同探讨、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

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发展,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该课题研究的直接目标。然而,学生的发展是最终目的,解决教学问题与治学问题最终的得益者是学生。或者说,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才是该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通过对朱晓雯、姚海霞等老师所教班级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及热爱程度均超过其他班级。课题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实践机会增多了,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1.学习的兴趣浓

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普遍提高。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更有趣了,他们更喜欢了。姚海霞老师班里的学生表现尤其明显。姚老师一直以来关注的是作文教学,从“让写作细节成为亮点”到由词到句到段到篇的训练,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怕作文、厌作文,变成慢慢地喜欢上作文。学生对所写的事物充满激情、真情,学习的热忱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从实验前的年人均2.7本、约1.1万字,到现在的年人均7.2本、约3.6万字。每日阅读课外书或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其比例也从原先的24%提高到94%,日均阅读量40分钟以上的学生占总数的85%,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表11-2、表11-3)所有这些都说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师课程教学的形式、内容密切相关,教师需要紧扣教学大纲努力创设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课堂。

376+ 398  376+ 400

表11-3 实验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比照表

376- 398  376-400

让学生比较并说出比较的方法。如原来加402,现在只加了400,所以后面那个算式小,因为它少加了。在此我就强调少加,并板书“少加”,提问少加了多少。这时,提出一个比较跳跃的问题,如果现在我想把这个符号变成等于号,那么我在后面可以添上什么呢?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马上给出了答案“+ 2”。这时,我就做了一个总结:在少加的情况下,我们就得继续加,少加了几,就再加几,简称“少加要加”。我同时在少加后面添上“要加”,就用这种方法完成了四句口诀的讲述。接着,我给出一组练习,请同学们在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加减符号数字:

546+ 103= 546——(  )——(  )

546+ 98=546——(  )——(  )

546- 103= 546——(  )——(  )

546- 98= 546——(  )——(  )

通过这一组的练习,进一步明确在多加、少加、多减、少减的情况下处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口诀的理解。

三是用简便方法计算,对口诀进行应用。应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是本课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直接出示“364+98”。再问学生,你准备如何计算。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我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采用了先加100再减去2的方法进行计算。我又接着出示了“296+ 357”,让学生进行计算。问,这道题可以简便计算吗,为什么?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这时,我并没有结束教学,而是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简便计算的。有学生回答,我们应用今天总结的口诀可以来帮助我们对这两道题进行简便计算。我又问,那你能说出一道可以用今天的口诀来简算的题目吗?学生说出很多,我借机让学生进行了巩固练习。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从身边的小事入题,进而总结口诀,并进行应用,完成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三部曲的旋律中轻松地学习了新知。所以,我认为简算不应该搞一刀切,学生能掌握其中的方法,计算起来确实是很简便。那么对于掌握不了简算方法的孩子,则可以让其用基本的算法来解决,只要达到计算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

教学反思:刚开始走上数学教学之路时,我很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认为计算学生易学,有时就有点轻视和忽视计算教学。学生也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不动脑筋机械地练习,经常错误不断。当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时,一般都归罪于粗心。我也经常提醒学生“计算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但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便成为我在平时教学中一直苦苦探寻的问题。这两年来有幸参加了学校组建的小课题组,通过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习与思考,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上逐步成长。以前的我觉得一位合格的教师,只要做到上好每一堂课,会关心每一位学生就够了,什么论文、什么课题研究,都是教条化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我也很不喜欢写什么论文去发表,觉得那些东西都很虚,都不实。其实不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仅凭经验已很难应对。新世纪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一种有效的载体……这些都呼唤着教育科研。所以我会将教育科研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3)班主任管理中的个案研究。

案例一

小学生不良握笔姿势现象的研究

吕笑群

●问题背景

这几天,我在教学时,无意中发现我班的很多学生写字时握笔姿势不正确。有的学生拇指与食指平,握笔低,笔杆靠得太高;有的学生拇指包住食指,握笔低,笔杆靠得太高;有的学生笔杆靠得太低(会影响运笔的灵活性),握笔低;还有的学生手腕上拱,握笔低,拇指与食指平。这些畸形的握笔书写姿势不仅影响到学生的书写速度和美观,也给学生的身体发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原因分析

一是学生从小接受不到正确的握笔姿势的指导,随手握之,怎么顺手怎么握。

二是绝大多数孩子从小拿彩笔“涂鸦”,而厂家造出的彩笔很粗,对于小孩子来说一般很难把握,故而多用拇指包扣笔杆,因而从小就形成了错误的执笔姿势。加之家长大多不懂,不去纠正,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纠正起来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

●解决措施

错误的执笔方法会影响写字姿势,而错误的写字姿势又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褚仁远教授表示,该实验室日前调查发现,近视眼的最大成因是错误的握笔姿势。儿童青少年近视眼95%的形成原因是错误的握笔姿势。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据,看来纠正学生错误的执笔姿势已经迫在眉睫了。为此,我决定采取以下这些措施。

一是传授正确的方法。对握笔的指位、高低、角度都要一一讲清,正确地示范,并讲清不规范握笔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是在布置学生作业时经常提醒学生,“请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在学生写作业的过程中每隔五分钟就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握笔姿势;对问题严重的同学经常进行必要的个别指导;经常用表扬、激励、督促学生的话语,提醒、表扬学生,使学生时刻不忘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如,“提笔之前可要先想想写字姿势哦!”“看,××的姿势可真美,他写的字一定会很漂亮的!”“哟,你这样写字,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个小驼背,就没现在这么健康漂亮了!”“嗯,比比哪组小朋友的写字姿势最优美,老师奖给他们一个五角星!”“你的胸口紧紧贴着这硬硬的木头桌会疼的,它可要生气的哦!”

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建立自我监督、同学监督、教师监督、家长监督的四位一体监督制度。

四是比赛奖励制度。每个月开展一次握笔姿势正确率达标比赛,张榜公布比赛结果,激励先进、督促后进。表彰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并把成绩的取得与期末的评奖相挂钩。

五是让家长认识到正确握笔姿势的重要性及不良握笔姿势可能带来的身体危害。拇指与食指对捏或交叉,是握笔姿势中最常见的错误姿势,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当采取这种错误姿势书写时,手指就会遮挡视线,使孩子看不清笔尖,被迫低头或头部向左歪,从而拉近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增加近视的发病率,加快近视的发展。

六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握笔方法,让家长经常性地监督、检查孩子的握笔姿势,发现错误立即提醒。定期在家校联系本上告知孩子在家里的握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研究对策。

●实施过程

2010年4月13日

今天,我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握笔姿势、不良的写字姿势以及认识到不良姿势所带来的危害性,特意找来了一些学生中的实例,绘制了一些不良姿势以及造成身体畸形的投影片。通过投影片,让学生明白姿势不正确可以导致躬腰、驼背、斜眼、近视等生理残疾,并告诉他们,青少年近视眼95%的形成原因是错误的握笔姿势。错误的握笔姿势会导致坐姿不正确,如果坐姿不正确,就容易使颈椎、脊椎变形,危害健康。还向他们说了唐朝书法家智永为了练字,40年不下楼,但因没注意姿势,结果驼了背,这就是不注意姿势所导致的后果的事例。接着,我又告诉他们,“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外表”,而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又恰似写字的第一外表。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握笔,必能给人留下一个优美的形象,展示学书者写字的基本素质和精神风貌。一个站不正、握笔无章法的人,必然给人留下一个随便、做事不成规矩的形象,更谈不上能把字写好了。通过讲解,同学们认识到了正确掌握握笔方法的重要性。

2010年4月14日

今天,我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握笔方法、写字姿势以及运笔方法。先教给他们正确的写字姿势: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也就是33厘米左右,边讲解边进行训练。然后再向他们讲正确的握笔方法: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45度左右。握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接着让学生在笔上从笔尖往上找出3厘米的距离,做上记号,进行握笔感悟。如此反复训练,以克服学生握笔离笔尖过近的缺点。再进行五个手指如何握笔训练,我自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老大捏左面,老二放上面,老三垫笔下,五指齐用力,书写真灵便。通过亲自示范、利用实物投影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正确的握笔方法的方式,手把手地纠正,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我还向他们讲了运笔方法,并再次告诉他们,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与写字姿势,是写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将会影响你的一生,甚至影响你的身体健康(主要是骨骼的生长和眼睛的健康)。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每次练习都应该严格按照正确的坐姿和握笔方法进行。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正确的握笔方法。当然,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坚持不懈地反复抓,才能养成。

2010年4月21日

根据这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还有一些学生的握笔方法一时改不过来。有的学生看到我在跟前,他会用正确的握笔姿势,我刚一转脸去观察其他学生,他会立刻改变握笔姿势。问他为什么,他说一时改不过来,还不习惯。我想,要想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握笔方法,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于是,我就用校讯通向家长们发了一条短信息:“请你们共同关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吧!拇指、食指捏住笔,后面三指固定笔,拿笔要从笔尖往上一寸处开始握笔,笔尖向前斜,笔杆往后躺。请家长留心孩子的握笔姿势,发现不正确要马上纠正并和我联系,我在班上也会多注意他们。让我们共同培养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吧!”我希望通过和家长的配合,能把学生不正确的握笔姿势给纠正过来。

2010年4月24日

今天,我在布置作业时又提醒学生,说:“请保持正确的握笔姿势。”在学生写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握笔姿势又不正确了,就马上提醒他们:“哟,你这样写字,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个小驼背,就没现在这么健康漂亮了!”又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看到赵梦馨怡、池文琛等同学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我也及时表扬了她们:“看,赵梦馨怡、池文琛的姿势可真美,她们写的字一定会很漂亮的!”接着让他们进行比赛,比比哪组小朋友的写字姿势最优美,老师奖给他们一个五角星!于是他们齐刷刷地把身体坐得直直的。经过反复训练,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把不正确的握笔姿势给改正过来了。看到这些变化,我心里也很高兴。

●反思

在纠正学生不良握笔姿势的实践中,我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我想起了威廉·詹姆士说的一句话:“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这句话给我们纠正学生不良握笔习惯的实践作了最好的诠释。

一是提高了认识——提笔即正姿。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性格决定人生。因此,要想改变人生,应该从改变习惯做起;要想改变习惯,就要从改变行为做起;要想改变行为,就要从改变心态做起。

通过纠正小学生不良的握笔姿势的实践,我深深地感觉到,正确的握笔姿势,不仅仅是让学生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使书写时用力更科学。从而保证孩子用眼的科学性,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终身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家长们也从纠正孩子不良握笔姿势的实践中,感受到了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的真谛,也明白了孩子学习最重要的东西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也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学生们也认识到,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伴随自己的一生。他们也更真切地理解了“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二是影响深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进行纠正学生不良握笔姿势的实践中,我把纠正的触角延伸到了家庭,引起了家长的重视,促进了家校的联系,增进了与家长的情感。这不仅使我进一步领会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意义,还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

不过,在进行纠正学生不良握笔姿势的实践中,我虽然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如学生不良握笔姿势与学生学习心理、行为能力及生理因素的关系,写字时间、遍数与效果的关系,写字时间与学生年龄特征的关系等。这些困惑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总之,这次小课题研究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促进了家校的联系,增进了我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也使我自己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这次小课题研究中,我觉得受益的不仅仅是我自己,还有学生和家长,他们也同样受益匪浅。我为自己能参加这次小课题研究真的感到很幸运。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反思,让我成长》。

很想讲讲个人对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理解,虽然这个理解是浅薄和稚嫩的。

前提是“自主”。只有自主了,才会有发展,自然才会有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成长”。如何成长?经验+反思。成长到何种状态?自觉+个性。

看来,积累经验、有效反思是成长的必经途径。

思考第一个问题:我在成长吗?

两年前,写过一个教师个人成长计划,回想起来,成长计划也是学校课题工作的一部分吧,自己是没有这个自觉性的。再翻出来重温一遍!

案例二

架起与家长的心灵之桥

陈盈盈

带着理想与努力,我走过了两个工作年。当我刚踏上讲台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了三个目标:做个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满意的教师。一路走来,我都在向这个目标努力。用了一年的时间,带着满怀的信心走过了第一个目标。那在两年后的这个学期,该怎样才能做到让家长放心呢?天真的我以为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所以从开学初我就开始尝试着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以求达到这个目标!但百密还有一疏,这学期发生在学生金楚棋身上的一些事让我重新去思考了自己的观点,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沟通的重要性!

2010年4月28日

今天,发生了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情:班里的一个小朋友金楚棋不小心被本班的另一个小朋友胡智榕砸破了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当时的我都不知所措了。在其他老师的提醒下,我马上通知了金楚棋的家长。当时我很担心,虽然事情是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发生的,而且平时我也经常在强调安全的问题,但还是为没有把孩子照顾好而心有不安,也担心问题难以解决!怀着紧张的心情我拨通了金楚棋家长的电话,并说得简单了些,不想让他多担心。家长急匆匆地带着孩子去了医院。放学时,我也和胡智榕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好在他们也通情达理,而孩子也无大碍,这件事才得以解决。

反思:在这个问题上,与双方家长的沟通显得很重要。虽然这件事情不是因为教师的过失而造成的,但教师也不能把自己当成事外人来处理。受伤孩子的家长在这时心理是很脆弱的,而另一方的家长也不想过多地去承担什么责任。那这时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得让伤害人一方的家长及时送去歉意与关心,这件事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件事情中,我还没做好工作。如果事后能及时提醒胡智榕的家长多些关心与慰问,我相信另一方也会少些怨言,这件事也可以解决得更彻底。其实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麻烦举不胜举,也不算什么,但这样严重的事情第一次发生在我身上,我在与家长的沟通上也是一种积累。通过这件事感觉自己成熟了许多,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相信能解决得更好!

2010年5月1日

过了几天平静的日子,今天又出了点小意外。……放学后,班里的金楚棋哭着走到了我跟前,原来他的手被铅笔扎了一个很深的印痕。由于铅笔芯有毒性,我不敢马虎。放下了班里的工作,急急忙忙带着他到就近的诊所检查。回来时,他外婆很心疼而且有些情绪:为什么他家的孩子总是受别人的欺负!我先安抚了他外婆,让她别着急,再让金楚棋把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我把那位“罪魁祸首”胡奕枫叫来当面“对质”,还找来了当时在场的孩子作证,结果事情并不像金楚棋所说的那样,而是他自己的错。这时,我也毫不客气批评了金楚棋不仅不讲道理还撒谎。在事实面前,金楚棋的外婆态度缓和了许多。

反思: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这位家长的情绪我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我也没想到金楚棋会撒谎,当时只是想批评胡奕枫,但最后,理智还是让我给了他说出事实的机会。这次事情不仅让我知道不能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一定要在搞清楚事情的前提下才可以批评,尽量不要让一个孩子受委屈;而且还明白了在家长冲动的时候,老师可以在安抚家长的基础上先别解释得过多,因为你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甚至还会火上浇油。只有让她看到事实,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沟通不一定要用语言,要重在事实!

2010年5月14日

今天,我接了个电话,让我觉得很气愤。……两天前放学后,由于金楚棋不认真打扫清洁,我就罚他留下打扫卫生。因为这段时间班里的卫生状况很不理想,为了让孩子们引起重视,养成一个好习惯,我给了他们压力:每天放学前检查一次,谁的座位最脏,谁就得留下来罚扫卫生。今天检查的结果是他,我希望这次惩罚能让他注意卫生习惯。但没想到两天后的今天,他妈妈来责问我为什么就留他家的孩子?说实话,我听到很生气,但还是心平气和地和她解释了。然而,我没料到她一直都在给自己的孩子找借口。感觉到她的溺爱,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只是很严肃地告诉她:“如果你觉得老师是在害你的孩子,委屈了你的孩子,那么以后肯定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时间好像停了几秒钟,刚还在诘责的家长突然话锋一转就软了下来。趁这个机会我跟家长说:“金楚棋其他方面都表现得不错,作为老师只是想让他有更大的进步,我相信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那你就不能忽视他的缺点。”她听了以后,好像态度有所转变了。……

反思:在这件事情中我不是说要和家长硬碰硬,让家长难堪。和家长的沟通还是要在心平气和的基础上,但这不代表就可以没有原则。对于这些特别溺爱孩子的家长,要抓住机会,凡事“理”为先!但要化大道理为心里话,让家长相信所有的“理”都是为了他们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

2010年5月27日

这些天好像特别不太平,班里总是有小朋友受伤。这不,双休日回来,滕腾的嘴唇上缝了好多针!触目惊心。我是千叮咛万嘱咐,让全班小朋友都要小心,不要把他碰伤了!但结果在中午快要吃午饭的时候,一大群孩子围着滕腾来找我了。看着他满嘴的鲜血和裂开的伤口,我是又着急又揪心,当孩子们说是金楚棋玩游戏的时候故意用拳头打的时候,我是一肚子的火!简单地处理了伤口以后,我批评了他。不仅如此,还通知了他妈妈!一是觉得事情严重,再者也是想给他个教训!刚听到消息,他妈妈决定马上赶过来看看。但不到五分钟,她又打了个电话来说:“怎么别人家的孩子出事就这么兴师动众,而我家孩子出事的时候都没人来看过呢?”当时听了这些话我特别生气,感觉这位家长怎么这么斤斤计较,而且老是要挑老师的刺呢?当时就说了句:“如果你觉得没有必要,那就先不要过来吧!”心平气和中带着些许生硬与不高兴。但最后,她还是过来配合老师解决了问题。最后我告诉她:“能得到她的配合我很高兴,希望以后能得到她更多的配合与支持!也欢迎她多提意见!”

反思:都说老师和家长之间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但有时候这句话也不一定适用。在这件事情以后,我同意一个观点: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多了解家长,不同的家长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沟通!而且不管是哪类家长,首先要让他们懂得尊重老师!我相信这位家长是太要强了,嘴上虽强硬,但该怎么做心里还是很明白的。作为年轻老师,不管家长对你的看法或态度怎么样,只要自己是对的,我们都该坚持自己的立场!

●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解决中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我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就看你重不重视与家长们的沟通,而家长们又是否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否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孩子好,是否又能建立起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感!通过这几个学期的接触,通过对许多事情的处理,我对每个家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我感觉到不同的家长应该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但不管是对哪一类家长,都必须要真诚,而且还要做到心平气和,凡事“理”为先;对家长要心存尊重。沟通其实不一定要用语言,重在事实,并要三思而后行。要利用好开家长会的机会,抓住平时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老师的难处和家长沟通,希望他们能站在老师的角度上理解老师。

虽然,问题还会出现,但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观察与探究,我积累了很多!是的,平时面对的家长形形色色,教学工作中难免会和家长产生一些误会,而且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让双方都不愉快的事情。这一直都是我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显得很重要。

5.小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课题研究,离不开保障措施。解放小学素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和传统,在为期近3年的课题研究中,该校着重从制度、指导力量等方面提供保障。

(1)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活动的实效性,营造学校的科研氛围,促进各年龄层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自主成长,给予教师研究与成长的操作和展现平台,逐步形成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特色,该校决定组建学校课题组。此制度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分层、分组活动,其研究体系为教科室——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语文高段组、语文低段组;数学高段组、数学低段组;英语组。确定组长,确定任务,保证活动时间。大组每月开展一次活动,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记录、有作业、有成效。每个组员每月上交一个教学案例。各小组每两周活动一次,活动要有详细记录。对积极参与课题并能及时完成任务者,适时适情给予奖励。同时优先提供课题成员外出学习、考察以及开课的机会。

每学年进行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优秀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成果获奖奖励办法依据2004年9月制定并施行的《解放小学教师成果奖励办法》执行。定期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实现成果互享,规范教师管理。由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组成三级管理网络,由校长领导决策,教科室负责组织实施,教研组开展有效活动,确保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拨一定的教育经费,用于教学研究的开展,如购买书籍、报刊,打印,制作磁带,发放奖励。每次课题活动时所需要的场地、设备等,学校总能全力支持,及时予以解决。

(2)指导保障。在浙江省、金华市与永康市三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在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简称“金师附小”)等省内、外高校和小学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与支持下,该校先后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学习与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做系列性讲座,个别辅导,参与听课和研究过程,为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方向、端正课题研究态度、掌握课题研究方法以及充分利用课题研究资源等提供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比如,金师附小吴小军老师生动的小课题研究及讲座,让教师们受益匪浅。同时,新教师、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之间业务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无视这种差异性,可能会在课题研究中互相牵制。其实,这种差异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培训资源加以有效地整合与利用,优秀教师(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等)的“传、帮、带”是青年教师得以健康成长的巨大力量。而青年教师富有时代性的教育观,是优秀教师反观自己教育的参照物,可以促使优秀教师保持新鲜,持续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该校充分发挥校长室和教科处的组织协调职能,在青蓝教师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帮助青年教师与校内优秀教师之间广结青蓝对子,从而将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加以组合、利用,发挥出差异优势和整体优势。

第二节 学校领导的专业成果

近两年的后续研究,我们有很多发现,有成效,也有反思,更有期待和展望。一系列的检测和评价表明,小课题研究切入点适当,符合中小学教师教学实际,研究前后成效差异明显。下面是对研究成效的分析。

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最宝贵的价值。小课题研究一般遵循着“发现问题—选定问题—问题分析—解决措施—总结反思”的研究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教学能力、教学情意等许多方面均发生了变化。

1.教学热情有效激发

许多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经济社会的冲击下,教书只是许多年轻教师谋生的职业。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远遥等老师都感受到了课题研究给他们带来的成功体验,在创造性的教学中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正如应远遥老师所说:“课题的研究使我有了思考的冲动,在课堂教学的遗憾中我找寻成长的支点,在完善之处提炼精彩。研究使我有了交流的平台,在思维的碰撞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争论与认同下获取不可多得的信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有了更多的尝试和喜悦,在静态备课与动态教学中体会教学理念与思想的蜕变。有研究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尝试,有尝试就有成功,有成功就有喜悦,有喜悦就会投入,这就形成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2.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在研究中,教师们以问题为切入点,以研讨课、比赛课为平台,在尝试、交流、互助中得以提升教学水平。在英语教学研讨中,老师们就教学评价进行尝试与讨论,并达成共识。从吕浙萍老师的反思中,我们能感受到她进步的痕迹:教育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学生的情况是层出不穷的。评价的过程也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课堂评价的“一波三折”(三次尝试)恰恰说明,我们教师不能用千篇一律的、公式化的评价方式来对待每一次评价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带来的教育时机,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对课堂评价的方式作出灵活的、多元化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评价手段,巧妙地发挥评价的作用,让评价掷地有声,真实、令人信服、具体、简便、有力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孩子们受益,得到最好的教育。让孩子们得以发展思维、提升智慧,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有所得、学会学习。我们的课堂评价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适时作出调整,不能形成制度化、公式化的模式。

姚海霞和黄小华老师尝到了交流、互助的甜头,他们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与成长的点滴。

有一次,我准备上《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在备课时我突然想到:如果没有教参该如何去处理这么长篇的文章呢?于是我放下参考书,自己先看着文章备课。第一遍看完,自己的思路基本理清了,可文中有很多重点句,都是夜莺说的话,该如何处理呢?抓文中哪条线去教学好呢?

带着疑问,我去请教徐老师,我们看着、画着、讨论着。“可以抓住夜莺这条主线,而军官也是一条线,描写军官也是为了衬托夜莺。”“夜莺对军官的步步套问回答都很睿智,在夜莺的这么多句回话中应抓哪一句呢?用一句经典的、最能代表的作为重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以点散面。”我们讨论了句、词、字、标点符号中所带的情感,挖掘出了教参中所没有的东西。这种讨论是一种享受。这次讨论让我知道,如何在没有任何借助的情况下处理好教材,其实就是一个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的过程。

同徐老师的交流多了,想法多了,自己的心态也慢慢地变了,变得更加积极了。在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关注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有时还会反思,也会经常询问学生自己对语文课的看法,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小课题研究问题的引领下,进行几度设计、几度教学的反复磨课。在经历反复尝试—失败—再尝试—提升的过程中,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操作、教学评价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这是一种能力与理念的蜕变。黄小华、李玲静等老师虽然历经磨课的艰辛,但更是享受了磨课后的收获。

黄小华老师:磨课的经历是一笔财富。正因为有小课题的引领,促使我们对某一方面有更深入的思考。磨的结果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每一节课我们都不要说最好,一次次地打磨,才会一次次地闪光。因为有同事的坦诚相助,有名师的热情指导,也有自己的深刻反思和感悟,这一切都化成了有形与无形的财富,将珍藏在我人生的记忆当中。

联系自己近来的一些教学,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年轻教师专业化成长就是应该在发现问题后,把反复尝试、反复磨课作为一个不断矫正、不断充实的成长过程。相互研究、吸纳广博的无尽资源,在头脑中形成风暴,让其碰撞,让其激荡,让其在圆融、汲取中最终积淀,以坚固自己专业成长的根基。在一次又一次的试教中,尽管很累,但每一次都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切理解过程。正是经过这样的“打磨”,才有那堂醇香浓郁的好课,才有那回味无穷的上课技巧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有人说,“打磨”的过程是“做假作秀”。其实不然,大凡被“打磨”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个人在上课时,对教材的处理和对课程的理解通常都有其片面性,而磨课中层层“打磨”的过程就是上课教师不断修正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使教学过程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同时,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深刻领会教育真谛的过程。如果有人问我:“教师在个人的专业发展上是什么活动让你成长更快?”这时我会将“小课题研究+磨课”列在首选。所以,笔者觉得教师要珍惜所处的学术环境。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很民主、很有特点的团体,大家的真诚和直率,使得笔者每一节课都能发现缺陷并得以改进。因此,笔者觉得自己是身在福中。

3.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学习与积累、反思与探索,促使教书匠们快速地朝研究型、学习型教师转变。让教师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提升。教师们的随笔见证了在小课题研究中的思考与成长,实现了经验型教师逐步向学术型、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施慈娟老师:第一次接触课题,感觉到不小的压力。刚开始接到任务的时候,老想着我该怎么完成这个任务呢?该想出哪些问题去研究呢?怎样才是研究呢?在疑惑与试探中,我居然得到了收获!也许,它显得短小、稚嫩,但是,它让我明白了:研究就是思考、行动、试探、反省……脚踏实地地挖出第一寸土,坚持不懈地挖下去,总会有收获。现在,我明显地感觉到那些原先识字困难的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从他们亮晶晶的眼神、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从他们响亮的回答。……

程仙红老师:课题研究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应该学会学习与反思。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合格老师的基础。一个走向未来的教师,不认真读书,不主动学习是不行的。我们可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可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判断其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需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地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语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与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应该成为自己教学过程中时时温习的功课。

施慈娟老师:对我而言,触动最大的就是让我形成一种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状态。使课题研究始终处在一种状态当中,以此来整合、盘活各种教育资源,推动课改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名师引领、个人反思、同伴合作,把研讨的重心放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在交流、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研讨活动的实效性。课题研讨过程成为教师共同探讨、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

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发展,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该课题研究的直接目标。然而,学生的发展是最终目的,解决教学问题与治学问题最终的得益者是学生。或者说,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才是该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通过对朱晓雯、姚海霞等老师所教班级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及热爱程度均超过其他班级。课题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实践机会增多了,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1.学习的兴趣浓

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普遍提高。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更有趣了,他们更喜欢了。姚海霞老师班里的学生表现尤其明显。姚老师一直以来关注的是作文教学,从“让写作细节成为亮点”到由词到句到段到篇的训练,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怕作文、厌作文,变成慢慢地喜欢上作文。学生对所写的事物充满激情、真情,学习的热忱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从实验前的年人均2.7本、约1.1万字,到现在的年人均7.2本、约3.6万字。每日阅读课外书或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其比例也从原先的24%提高到94%,日均阅读量40分钟以上的学生占总数的85%,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表11-2、表11-3)所有这些都说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师课程教学的形式、内容密切相关,教师需要紧扣教学大纲努力创设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课堂。

2.学习的方式多

教学观念的改变,使得学生解放了,教材开放了,“过程”开放了,“时空”也开放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充当一个听者、接受者的角色,在课堂上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单一性的,是一种讲读式或是问答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也认为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现在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了多样性,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畏畏缩缩,而是一只只高举着、带着无数疑惑的小手,是一张张充满着智慧、散发着朝气的小脸,是一双双兴奋的、带有成功喜悦的眼睛。

学生学习的途径也从“只限于书本的学习”转变为“广泛的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到社会实践中去学。通过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创设各种学习环境,把孩子们带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把学生带进图书馆,搜集有关课文中人物的资料;把学生带进活动室,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的全过程,真实地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加强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劲头提高了,学习途径也越来越宽广了。通过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测试与来自家长和教师方面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表11-4是来自实验班学生的调查反馈。

表11-4 实验后学生学习方式和途径调查情况表(语文学科)

表11-3 实验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比照表

续表

2.学习的方式多

教学观念的改变,使得学生解放了,教材开放了,“过程”开放了,“时空”也开放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充当一个听者、接受者的角色,在课堂上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单一性的,是一种讲读式或是问答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也认为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现在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了多样性,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畏畏缩缩,而是一只只高举着、带着无数疑惑的小手,是一张张充满着智慧、散发着朝气的小脸,是一双双兴奋的、带有成功喜悦的眼睛。

学生学习的途径也从“只限于书本的学习”转变为“广泛的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到社会实践中去学。通过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创设各种学习环境,把孩子们带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把学生带进图书馆,搜集有关课文中人物的资料;把学生带进活动室,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的全过程,真实地记录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加强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劲头提高了,学习途径也越来越宽广了。通过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测试与来自家长和教师方面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表11-4是来自实验班学生的调查反馈。

表11-4 实验后学生学习方式和途径调查情况表(语文学科)

续表

三、教育教学研究的实效

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搭建成长的平台,同时教师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两周一次的课题研讨、一月一次的科研沙龙活动,大家本着“求实、创新、求真”的精神,营造了浓浓的研讨氛围。每次老师们的磨课都不是孤军奋战,一人上课,体现的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在课后分析时,老师们各抒己见,率直真诚,没有做作,没有虚伪。课题研讨也是一样,是问题就谈问题,直面问题,不会逃避。就这样,形成了良性的研究氛围,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形成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探讨校本科研的有效途径

一是小课题研究参与面广,研究范围小。它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结合紧密,主要解决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如课堂导入如何设计,怎样提高提问的效度,作业如何设计,差生怎样进行转化等。而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每个执教教师所要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要你是上课的教师,都可以参与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再是遥不可及。因此,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草根式的校本研究。

二是小课题研究规模小,涉及人员少。它既可以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两三个人共同进行。因为人少,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也相应较少。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的初期,因实践经验的缺乏,对教育实践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通过“小的切口”,让他们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常规问题和细节进行思考和讨论,有助于他们较快地度过职场的适应期,对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小课题研究的低门槛,更容易调动青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

三是研究真实有效,利在教师和学生。小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源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施的某一环节的受挫情况和解决策略。同时它基于对当前存在问题的解决,不追求奢华的外表,也不需要精美的包装。另外,它也倡导多样化的成果表达形式,既可以是教育故事、教学课例,也可以是听评课稿、调查问卷和报告等,这些成果没有晦涩、艰深的理论阐述,而是教师用自己朴实的语言叙述自己生动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思想,让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与同行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四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教师得到锻炼。虽然小课题研究只解决了某一领域的个别问题,但通过对细节问题的深入挖掘,使教师对一些原点问题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在认识和实践上走出了误区和盲区。况且,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青年教师正是通过一个个小课题研究的锻炼,积累了经验,为他们以后参与大课题研究夯实了基础,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科研和教学能力。

2.缓解教师做大课题的压力

做课题一直是很多教师心中的痛。他们对课题有着惧怕的心理,研究的期限长、解决的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而小课题研究正是在教师真实的教学中进行,解决的是教师真实课堂的问题,教师有成就感,时间也比较短,这就大大缓解了教师做大课题的压力。持续的小课题研究会促使某一个问题的突破由量变到质变。小课题所解决的问题是自身课堂的问题,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小课题研究,以教师个体研究为主体,但同时要辅以教师的群体合作,包括集体会诊、集体支招、伙伴互助、群体交流等形式,才能促使教师个体朝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小课题研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防止课题选择的题目范围过大,不利于开展研究,或短期内不能看到效果。二是防止小课题研究选择期限过长,注意小课题研究的升级研究。解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当解决问题受到阻碍时,不能不了了之,而应寻求同事的帮助、专家的引领、资料的学习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