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寻找路上的祖先

寻找路上的祖先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寻找路上的祖先10.熊育群:寻找路上的祖先熊育群,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岳阳汉子,新鲜出炉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我关注他的散文已经很久。打开熊育群的博客空间,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远方。从南方出发,一路向北、向西、向东,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甚至异国,比如非洲。一路走,一路文章,形体的行走只是表面,灵魂的行走和思考的行走才是真的,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散文《路上的祖先》就是代表。我在熊育群的博文中也找到了答案。

寻找路上的祖先

10.熊育群:寻找路上的祖先

熊育群,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岳阳汉子,新鲜出炉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我关注他的散文已经很久。

我和他本人有些渊源,2007年,我受邀于光明日报出版社主编“走进文化大师”系列,其中一本就是他的文艺对话集《把你点燃》,此书反响甚好,2007年1月出版,2008年1月就再次印刷。此书原本是熊育群以对话形式在羊城晚报开辟“文艺现场”版推出近二十个名家对话专版,曾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结集成《一直在奔跑——艺术大师对话》于2003年10月出版。

打开熊育群的博客空间,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远方。博客顶部背景是一片暮色中的大地和天空,几株模糊的芦缨,也可能是马尾草或者其他,淡蓝的天空中飘着两朵被夕阳映得金黄的云彩;空间其他的背景则是一致的,无边无际的淡黄色或者米黄色,这更让我想到遥远的旷野,无边的戈壁或者漫长的历史。“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喜欢在路上的人,一个不喜欢墨守成规,不热爱世俗生活的人,喜爱文学便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一生就像流水,不知前方流向哪里,但总是向生活的低处流。但回头,一步一步却全是文学的影响。”(53)这样简约而不简单的空间色调似乎正好寓意着他非同一般的时间观和人生观。

他的头像中规中矩,是他的一张照片,中规中矩中却有另外一番意味。照片中,他的面庞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唯一露出的背景,看得出是饭店之类的聚会场所,因为,有很多的红布,而熊育群坐在那里,微微昂起头,戴着一副眼镜,目光深邃,表情坚定,仿若告诉我们,他的思考并不属于这个热闹的场地,身处繁华之中,他也一直看着远方,想着远方,粘着远方。如他自己所说:“而立之年,我从长沙迁居广州,在一个商潮涌动充满财富传奇的南方,是否放弃文学,内心犹疑。放弃她,不只是对当初理想的否认,也是对自己心灵的背叛。(54)

从长沙到广州,这是一步跨越,但是,他并未忘记潇湘,反而他对他的“湘人”身份特别在意,甚至因此有几分说不出的自豪感。他对自己的简介是“熊育群,端午节出生于汨罗江畔”,端午节和汨罗江畔,我猜想他的灵魂在深处尝试穿越时间,与屈子产生应和,他无法割舍,他有自己的解读:

“汨罗江与洞庭湖交汇的地方,是洞庭湖东汊,又叫汨罗江尾闾,在这片平坦、辽阔的荒洲,十二条河流流得非常平静。河流之上散落着一些村庄,稀稀落落,远远望去,只看得见小片的灰,那是房屋的青瓦。多雾的雨天,远处的行人总是朦胧而又行色匆匆,鹧鸪的叫声从屋后菜园传来,声音清新又湿漉漉。暮色里的屋檐,在不经意的一瞥中,变作一道黑色的剪影。一条水牛突然无事生事对着天空长哞一声……”

雨中的潇湘清丽而又古老,淡雅而又厚重,他的灵魂也在十二条河流中流淌。

他从业经历丰富:“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任过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湖南省新闻图片社副社长、羊城晚报高级编辑、文艺部副主任,一级作家,现任广东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简介中有他的各种散文作品,下方也列出了主要作品的封面。而我特别注意到他的各种身份的重叠。多重身份不无好处,特别是记者的身份给了他走向远方的一扇门,而不至于成为“穴居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多元的知识构成,并没有让他消失在喧闹的人群,促成的是他对自己不断回归,这种回归是“永怀灵魂的应和”,坚持用远方写散文和诗歌。“红尘中,我在出发,像追问大地一样走向世界的各个方向,具体的事物与古老的文字,总被这样的追问打开,生命的感受与自然奇妙的结合,让感觉、情感、死亡、悟……与灵魂秘语。这成就了我的心灵史,也成就了我的散文时代。(55)

2006年1月开博,最后一篇文章则是2012年年底,整整六年的时间,他的博客点击量不算高,61657(56)。我并不认为这和他的博客文章量有关,尽管他更新的频率确实不高,文章只有6页,40篇文章左右。点击量不高应该主要和他的博文风格有关。坚持自我,坚持文学理想,作独具匠心的文章,他的博客干干净净,没有一篇类似“琐碎日记”的小文章,都是宏大的“散文随笔”,具有文学的高尚性、文艺的高深性和文化的高雅性。不仅如此,要阅读他的文字,几乎不用打开每篇文章,只需点击进入每一页,就可以把他的文字尽收眼底。这是他的博客设置问题,他的文章篇数较少,文章列表显示的文章内容部分很多,有些甚至直接将全文显示,连成一阵,密密麻麻却错落有致,煞是壮观,仿若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有气吞星汉,胸藏万钧之感,这也就要求读者有足够耐心,细细来看,否则,不可能有定力和心力完成阅读。

他有行者的灵魂,他的灵魂醒着,时空经纬在他心中,他边走边思考,走在远方,思考在远方。他的文字几乎没有静止的状态,住在岭南,行走天下。从南方出发,一路向北、向西、向东,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甚至异国,比如非洲。他的最新一篇博文是《风过草原》:“‘加格达奇’,发音奇特,火车票上读着它,意义不明。K7042次火车一夜摇晃,抵达这座城市。这时是夜晚三点。加格达奇的黑夜已经没有了,天空曙日东升,阳光如风,天蓝地白。”“大兴安岭并不险峻,它在天地间延伸,显得舒缓平坦。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这些高大的松树、白桦树和杨树,彰显了山的气魄。我竟然从北到南,沿着它的千里山脉走到了尽头。”“走过拓跋鲜卑当年的迁徙之路,城市在草原出现:甘河、根河、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满州里……”(57)

类似的还有随后的《西北向西》。一路走,一路文章,形体的行走只是表面,灵魂的行走和思考的行走才是真的,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散文《路上的祖先》就是代表。从岭南出发,抵达贵州古夜郎国的“隐蔽峡谷”,到哀牢山、无量山的“神秘墓碑”,再到西部中国(青海、新疆)的“一户汉人”,天地、时空、历史、文化、人物,在他脑中纵横捭阖,形成一个“大写的中国”。

他的博文中有多篇关于莫言的文章,2012年10月13日一天就有《莫言文学创作要点(一次创作长谈)》《莫言的两个下午》,这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熊育群与莫言有何联系?我在熊育群的博文中也找到了答案。“他是楚人”,这是莫言对他的《春天的十二条河流》的一篇评论,文中说:“他(熊育群)的游记文字,总是能发人之未见,这大概与他是学建筑出身有关。建筑是凝固的诗篇,也是物化的历史。他在建筑方面的训练,使他独具慧眼,能把死物写成活文章……惟楚有才。楚人出楚,往往易成大器。让熊育群去盖大楼的可能性比较小了,但让离开了楚地的熊育群写出大文章,却是我作为他的朋友的一个殷切盼望。”(58)莫言对他的评价是极高的,也认他这个朋友,或者有心灵相通之处。

比之《路上的祖先》,我更喜欢《春天的十二条河流》,可能因为我也是湘人的缘故,所以感触颇多,而熊育群的博客中关于此文的评论文章很多,都是重量级的。由此可见,楚地潇湘对他的影响,莫言说“他是楚人”也就不足为奇。

熊育群为何迁居广州?抑或他想让楚地成为“远方”,以便更好地写下潇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