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世纪伊始中国民协工作回顾与展望

新世纪伊始中国民协工作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鉴于此,中国民协倡导并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曾多次出席中国民协举办的抢救工程有关会议,并把中国民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合作伙伴。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基层力量的投入。
新世纪伊始中国民协工作回顾与展望_文化遗产保护诠说

28. 新世纪伊始中国民协工作回顾与展望

img43

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工作回顾

中国民协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文联的正确领导下,致力于落实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党和国家所赋予的重任,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民协确立了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龙头、带动协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思路,按照事业与产业互动、学术与活动并举、实现科技与市场武装的方针,坚持把新时期的民间文化工作作为振奋民族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工作紧抓不放,在审时度势、复兴中华文明、传递民间文艺薪火、重建中国人文精神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在唤醒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发动并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力弘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传统、积极开展民间文艺活动、推进民间文艺事业与产业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培养队伍、完成“三套集成”后续工作、扩大对外交流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参与并推进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人文奥运与节日文化建设、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申报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民间文化外交与海峡两岸交流等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初步实现了站在时代的高度、抓住根本性的问题、健全强有力的本体、建设高素质的主体、实施战略性的工程、开拓各方面工作的目的。

1.实施抢救工程弘扬优秀文化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牧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许多民间艺术正处于人亡艺绝的境地,许多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正在加速消失,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有鉴于此,中国民协倡导并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由于这项工程属于国家文化基本建设,顺天意、合民心,符合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中宣部、国家民委、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文联的有力支持及资助,同时也得到各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全体人民的响应与参与。

2002年,抢救工程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03年,又被列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宣部、统战部、财政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各部门领导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官员多次出席有关发布会,并作重要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盛赞抢救工程为“伟大的工程”。他认为,抢救的过程以及最后凝聚成的丰硕成果,将为未来的文化、艺术、学术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源。

为了让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项工作进展有序,自工程倡议实施以来,中国民协多次组织召开了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工作会、专项推进会、专家论证会、成果发布会等,使这项工程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推动了国家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唤醒了全社会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自觉和热情,为维护我国文化主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族血脉、文化认同使港、澳、台地区的有关学术团体与学者、专家、艺术家也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这项工作的基本队伍中来。抢救工程不仅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不仅许多国家媒体有专门报道,而且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一些学者、艺术家也为此作出了直接的贡献。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将于2006年10月前完成各自《民间故事》县卷本的编纂工作。日本友人橱田直人、浅见凡先生有感于中国民协对本土民间文化的赤诚,已将珍藏多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无偿回赠给中国人民。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专家李福清也投入到《中国木版年画》海外收藏卷本的抢救工作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曾多次出席中国民协举办的抢救工程有关会议,并把中国民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合作伙伴。目前,国内很多备受感动的志愿者不计报酬、不畏艰难,加入到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行列,出版界更是及时向抢救工程伸出了援助之手。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基层力量的投入。为此,中国民协发挥了群众基础雄厚、专家学者众多的优势,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田野调查、采样,协助地方政府制定当地民间文化的保护条例和保护措施,在地方组织一系列现场抢救活动。尤其是通过举办两届“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开发县(市)长论坛”,搭建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经验交流的平台,引导各地对民间文化资源及其保护和开发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增强了基层党政领导和民间文化工作者参与抢救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县域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使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转型不断深化,为各地民间文化产业建设拓宽了思路,同时为抢救工程顺利开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抢救工程是一项创新工程,既继承了我国历史上采风问俗、搜集整理民间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在组织、管理、运行、融资、成果出版、资料建档等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丰富了我国抢救保护民间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目前,抢救工程已经获得一批重要的文化成果,已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工作手册》、《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示范本《杨家埠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示范本“大理州12县(市)卷本”、《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丛书》首批10卷、《中国结丛书》10册。另外,《中国民俗志·门头沟卷》、《中国民间美术遗产编目·贵州卷》、《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即将出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中国唐卡艺术集成》、《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等正在普查和认定中,“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成果正在陆续出版之中。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出版界支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发布会”上,十余家出版社与中国民协签订了抢救工程成果的出版协议,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当场表示:将配专门书号支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出版。日前,此承诺已得到郑重的兑现。出版界表现出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间文化工作者筑就文化长城的信心。抢救工程已经实施3年,尽管各地略有差异,但总体情况良好,点与面的工作都有发展,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成果。事实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成为一次中华民族在新世纪之初的文化精神大振奋,文化责任心、自尊心与自豪感的大张扬。可以肯定,她必将达到预期的目标,必将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

2.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中国民协有优良的学术传统。民间文艺界和文化艺术界名人郭沫若、周扬、老舍、钟敬文、马学良、冯元蔚、贾芝等都曾分别在本会担任领导职务,为民间文艺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本会在新时期对民间文艺学术工作进行了理论思考,制订了实践方案,不断壮大学术队伍,扩大学术范围,确立了将理论研究与抢救工程、大型活动相结合的思路,策划主持了各种专题研讨,编纂出版了多种系列丛书和专集。5年间,共组织了23次各类大型专题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对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潮进行了积极探讨。最具代表性的有冯骥才甲子研讨会、国际梁祝文化研讨会、“格萨尔”国际学术研讨会、民俗影视研讨会、中国第三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国际萨满学术研讨会、钟敬文学术思想与成就研讨会、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暨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等,致力于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化学的理论建树,在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在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理论,在国家文化主权理论,在民间文化资源、价值理论,在民间文化主体、本体、功能理论,在民间文化产业理论等方面都处于前沿,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学术界、艺术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历时二十余年收集、整理、出版的93卷本《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中国民协参与国家文化长城建设的宏伟工程。目前,此项工作已接近尾声,卷帙浩繁的成果令世人瞩目,参与集成编撰工作的同志多次受到文化部表彰。

中国民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经3年,先后对10个少数民族235名歌手进行了实地采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誉和采录地各族人民的欢迎。

为了聚集民间文化研究的力量,为民间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学术平台,中国民协经多方努力,从2003年起创刊《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出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丛书”,于2004年起创办《民间文化论坛》,实现了钟敬文先生等老一辈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夙愿。

实践证明,一项事业、一个协会要有大的作为,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建设、思想前行,并将它与实践相结合,接受实践的检验,指导实践的行进,吸取实践的营养。

3.规范评奖激励创新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最高奖项。这一奖项的设立,旨在以“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指导,通过表彰为民间文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集体和单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励创新、繁荣创作,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评奖,始终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工作,充分体现山花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中国民协不仅在文联系统中率先成立了评奖办,配备专职人员落实评奖工作,还从财力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由于操作规范、奖项设置合理、力度大、影响广,此项工作受到了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的肯定。

五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已成功举办四届。评奖种类涉及民间艺术表演、民间艺术工艺作品、民间文艺学术著作、民俗影视音像等,在鼓励先进、肯定成绩、积极导向、有效规范、奖掖新人、凝聚力量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实现了以评奖促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民间文艺发展和繁荣的目的。

4.搭建平台打造品牌

五年来,中国民协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努力把办好节会作为协会联系民间文艺家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传承、保护、开发和交流民间文艺的主要手段。我们通过在各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文艺节会活动,积极引导民间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张扬了地方文化个性,提高了当地知名度,打造了地方文化品牌,促进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而且提升了中国民协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

五年中,中国民协先后组织各类大型民间工艺博览会十余次,各种大型民间艺术展演、比赛7次,各类大型艺术节会7次。其中,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是最艳丽的花朵。这些节会活动之内容涉及民间手工艺品、舞狮、舞龙、舞麒麟、鼓舞鼓乐、广场歌舞、绝活绝技、民间灯彩等。值得一提的有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湖北荆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舞狮邀请赛”,与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中国首届麒麟舞大赛”,与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与中国文联、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联等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与中国文联、沈阳市委、沈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05中国沈阳国际新春灯会”,与中国文联、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与中国文联、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广场歌舞展演”,与中国文联、山西省文联、山西省旅游局等联合主办的“中国民间鼓舞鼓乐展演暨中国华门首届锣鼓艺术节”,与中国文联、天津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津)国际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与中国文联、长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民间工艺博览会”、“第二届民间工艺博览会”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激发了民众对本土民俗文化的热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如,在湖北荆门举办的国际舞狮比赛便带动了当地的经贸发展,促成引资30多个项目,成交金额在12亿元以上;在长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民间手工艺博览会”,其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第三届销售额又翻了一番,高达4095万;在沈阳举办的“中国灯节”亦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它们为繁荣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民协朝着实施大的工程、推出大的成果、产生大的影响、打造一系列品牌、树立国家队形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5.拓展渠道扩大交流

长期以来,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民间文艺、民俗文化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把民间文艺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向世界,让各国人民共享中华文化,是党和政府赋予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实现文化平等的特殊任务。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是中国民协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文化外交作贡献的优势所在。五年来,中国民协立足于广交朋友、广结善缘,积极探索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推向世界的途径。通过举办国际会展、演出、学术交流等活动,中国民协及中国民间文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攀升,其影响远及世界各国。

近年来,中国民协始终坚持拓展活动空间、不断向海外伸延的理念,使对外文化交流呈现出规模大、品位高、层次多、范围广的特点,先后派出和接待有关人员600余人次,与日本、希腊、以色列、俄罗斯、美国、德国、匈牙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新加坡韩国、奥地利、越南等国家的民间组织和专家进行交流。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民间文艺、学术交流活动亦十分频繁,互访人员近百人次。特别是与台湾专家学者的交流,为共同探讨祖国一脉相承的文化历史,弘扬同根、同宗、同源的中华优秀文化开通了航道,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6.保护传承凸显特色

为了对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更有效的抢救和保护,鼓励地方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中国民协立足于“加强保护、活态传承、凸显特色”,探索出了一条通过命名民间文艺之乡,建立保护与传承基地、中心,设立专题博物馆等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民间文化的有效途径,保护了地方传统民间文化,活跃了地方民间文艺活动,促进了民间文艺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推动了民间文化的传承、转型和创新。

目前,中国民协已命名中国剪纸、醒狮、花儿、侗戏、泥塑、盘古、谜语、传说、锣鼓节庆等24个民间文艺之乡;已建立府第文化博物馆等十余个专题博物馆,中国滕氏布糊画、中国蓝印花布、中国民窑、中国萨满文化等十余个保护与传承基地,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等5个中心。中国民协坚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精心组织专家队伍对命名地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论证,严肃做好命名建立后的服务、宣传、指导、管理工作,使民间文艺的命名挂牌为民间自我保护、自我利用和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7.壮大队伍加强管理

新时期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赋予了中国民协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针对中国民协工作覆盖面广、有较深的群众根基、会员队伍构成独特、层次多样等特点,近年来,本会对会员队伍建设提出“广开渠道、扩大队伍、科学管理”的发展思路,逐步建立起以有关学者、专家、艺术家为骨干,有相关实业家、党政领导、律师、传媒人士等广泛参加的民间文艺生力军,并从强化内部管理人手,选派专人负责会员工作,对原有的会员档案进行清理,精心设计会员登记表,重新登记换证,同时采用现代化手段规范档案管理,使会员发展与管理、服务步入规范。中国民协会员总数已达6000多人,其中,仅2001年至2006年新发展的会员就有近3000人,涵盖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年中,有15名会员获国际级、国家级有关称号,149人荣获国际级奖项,776人获国家级奖项,1911人获省级奖项,共有1653名会员参加了中国民协组织的各种展会和交流活动,一批“德艺双馨”会员脱颖而出,为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除此之外,中国民协还根据民间文艺范围广、品种多、规模大等特点,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落实对专业委员会工作的规范指导。五年中,按照“整顿一批,新建一批,收编一批”的方针,先后成立了包括神话学、雕刻、蟋蟀文化、剪纸、灯谜、稻作文化、女书研究、醒狮等门类的31个专业委员会,为各领域的专家和艺术家提供服务、实施管理。实践证明,各专业委员会在积极主动地开展本专业工作的同时,在自我管理、自主活动等各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

8.推进改革重在建设

新时期赋予了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重大的文化责任。为了更好地承担文化责任,开创工作新局面,中国民协在本体建设中致力于强化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与联络、协调、服务功能,着力改善协会的会风、学风、作风,顺利完成了2003年的行政改革与2005年的事业改革,在中国文联率先实现人员重组、干部竞聘上岗,协会的老干部工作、青年工作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人员素质、现代化办公亦取得长足的进步。

自2001年以来,中国民协开通了自己的网站,编辑出版了集资料和信息于一身的内部通讯《民间文艺之友》14期,共刊登稿件600余篇、100余万字,编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简报》304期。其中,数十期内容在中国文联及有关部委简报、材料上转载。由协会主办的《缤纷》、《民间文学》、《民间文化》三本刊物不断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过全体同志数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朝着把本会“建设成中国文联内最有实力、最富活力、最具品位的协会之一”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它的影响力、凝聚力、作用力与日俱增,正在成为推动我国民间文艺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信得过、靠得住、能办事的温馨之家。

回顾五年来取得的成果,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欣慰,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宣部、中国文联领导的关心、指导,以及各地民协、全体理事和民间文艺工作者鼎力支持所给予的温暖。主席团成员和分党组率先垂范、协会机关全体同志的团结协作,是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但是,尽管我们已经倾其所能,终因客观的条件与主观的缘故,更由于我们的能力、财力、措施、方法等原因,我们的工作离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宏伟目标及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离党和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还存在很大差距与不足。如:抢救工程任重道远,理论研究有待突破,会员队伍建设还需加快步伐,对外交流领域和渠道有待拓宽,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文化产业建设刚刚起步,会员权益保护、评奖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只能在发展中解决,在解决中推进。

二、今后五年工作展望

正值我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党和国家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护文化遗产、推进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目标,为我们发展中国民间文艺事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前景。今后五年,中国民协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用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精神支柱、文化支持。中国民协在建设中国人文精神、提升国民思想品质等方面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

1.继续实施抢救工程,不断推出优秀成果

2005年底,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着重对我国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提出了要求。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设立文化遗产日,中办、国办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文件,都是党和政府继十六大之后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所给予的关注,大大增强了我们推进抢救工程、做好协会各项工作的信心。

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国民协将继续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抢救工程,通过培养专门人才、培训抢救队伍,加强对专项工作的学术指导,保质保量地做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及17个系列、10000多种成果的编纂出版工作,做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命名和宣传工作,完成三套集成的收尾工作,对那些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作出突出贡献、奉献毕生精力的老专家、老学者予以表彰。

2.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民间文化事业与产业建设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并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的总体目标。中国民协将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的部署,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民协特点及实际的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体制、新机制,在维权及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进一步发挥中国民协的优势,把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文化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支持各团体会员及各地发展民间文化事业与产业,而且做好中国民协自身的事业与产业建设,力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继承优良学术传统,推进学术理论建设

以丰硕的学术成果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服务是我们的当然责任。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庞大的学者队伍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宝贵资源与优势所在,也是中国民协的立会之本。中国民协将继续做好中国民间文艺的学术服务,做好学术评奖工作,团结广大专家学者,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各类研讨和交流平台、学术信息,加大对学术考察和学术成果出版的支持力度,大兴田野调查之风,以理论创新,为丰富的民间文艺实践开辟道路,为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中国民间文艺学与中国民间文化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4.积极发挥优势,开创民间文艺交流新局面

中国民间文艺在文化交流中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和优势。实践证明,中国民间文艺在国际和“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中前景广阔,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民协将立足于继续广开门路,大胆探索、实践,在不断积累经验、加强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采取召开会议、进行考察、举办展演、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出版成果等多种形式,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文艺精品推向世界,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成果,同时也打开国门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民间文艺传播到中国,达成平等交流。我们将致力于通过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民间文化交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新的贡献。

5.挖掘民间文化潜力,搭建节会交流平台

开展节会活动是我们活跃民间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的重要形式。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一方面为民间文艺工作者落实“三贴近”,更好地满足城乡广大基层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民间文艺工作者开拓了施展才华的市场和空间,为我们开展节会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因此,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挖掘民间文化潜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通渠道,实现双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整合地方资源,进行科学设计,把有关节会活动做大做强,打造节会品牌,广交各界朋友,拓展合作领域,继续为唱响主旋律、拉动地方经济、繁荣文化市场作努力。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好民间文艺之乡等的命名工作,使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设结合起来。

6.强化维权意识,推动立法进程

以维护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权益为重点搞好联络、协调、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新要求。目前,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保护已经不仅限于中国,而是变成了全人类的课题。我们不仅要努力推动民间文化国家立法,把民间文化保护纳入到法律保护体系中去,唤醒更多人的维权意识,还要建立有关组织,提供有关服务,保障民间文艺家的各种合法权益。

7.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实现社会文化和谐

通过开展文艺活动、评奖、学术研讨、成果出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中国民协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八荣八耻”为具体标准,继续做好这些工作,并进一步加大对它们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引导水平,鼓励先进,肯定成绩,奖掖人才,推动民间文艺创新与繁荣,使之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民间文艺的独特贡献。

8.增强办会、治会能力,改善联络,协调服务

提高办会、治会能力是保持中国民协国家队水平,维护国家队形象的必然要求。中国民协将继续抓工作规范,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成果,抓人员素质培养,致力于不断提高联络、协调、服务水平,使协会的社会地位、学术品位不断提升。无论是体制、机制、管理水平,还是人员素质、联络与协调服务能力、现代化办公条件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在培养人才、壮大队伍的工作中抓住重点,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健全会员沟通制度,不断提高对会员队伍的管理水平。继续办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班,积极筹备民间文化大学,筹办民间文化研究所及民间艺术博物馆,全面强化中国民协网站的功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我国民间文化事业在新世纪的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