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凸现构建中国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SARS危机凸现构建中国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自然灾害频发、恐怖事件增多,许多国家不仅关注政府的危机管理问题,而且也重视高校的危机管理及其教育科研。在我国,由于高校一向被视为区别于社会的内部稳定性较高、外侵因素较少的组织,学校内部又大多缺乏各种危机意识,因此,导致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危机教育学科体系跟不上,教育系统和高校本身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和协调决策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但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和信息化以及我国的体制转型,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迁,高校的环境已大大改变,外侵因素逐渐增多,重大事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这次SARS疫情,更对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冲击。
在此次SARS事件中,高校跟社会一样,在4月20日之前比较仓促和被动。通过现有的、不完全的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资料和国外高校的危机管理体系来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虽然中国高校危机管理现状正如后述的,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把SARS看做威胁人类的一种生态危机以及由于转型期的我国危机管理体系的本身缺陷,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在战胜SARS中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我国今后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打好了基础。从危机管理理论的角度,有以下主要的成功经验。
第一,各高校集中力量,迅速隔离“危机”,在事后动员危机应对措施上取得了成功,很多措施反映了高校的管理制度的转型和创新。在国家、教育部以及北京市等当地政府的部署和指导下,各高校集中力量,迅速隔离“危机”,制定几乎从零开始的各种危机管理措施和组织体系。这包括成立了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对应的校院系危机应对组织——抗击“非典”领导小组,制定了多套预警系统以防疫情扩大,采取群控群防措施和分层次、有区别的隔离措施,动员各种人力和物力。其中,在制定这些措施和实施过程中,发现了现有的高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创新和改革。
第二,发挥高校科研力量,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为国家抗击“非典”工作出谋划策,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常规时的危机管理体系没有建立的不足。与外国相比,我国的危机管理基础差,制度不健全,经验不足。但是,在这次抗击SARS期间,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主要高校为首的大学,在各种领域开展了应对疫情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危机管理的国外制度和体系的比较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国家高校发出了倡议书,联合加强科研攻关。同时,高校也发挥各自优势,展开了激烈的科研竞争。国家领导和北京地方政府表示出诚恳的态度,召开专家座谈会,在危机管理中迅速采纳了大学教授等的建议。
第三,灵活利用高新技术,建立互动型的信息沟通机制。各高校利用因特网和电子邮件以及有线电视,进行疫情信息交换,每天通报和公开信息;开设网络大课堂和网络授课等;开设有关SARS的BBS,便于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这种如此广泛利用因特网进行战胜危机的方式,恐怕在世界的防灾史和危机管理史上也是少见的,值得我国总结和向全世界推广。
第四,改变单纯的守卫型、控制型的方式,提倡学习型和参与型方式去认识和理解危机。比如清华大学开设阳光教室,围绕SARS开设各种讲座,促进师生对SARS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
第五,在危机沟通方面,开始重视心理教育的作用,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以及自强、负责的责任感。心理咨询是现代防灾和危机管理特别重要的手段,尤其是高校。在这次危机处理中,高校开设了心理咨询的热线电话,制定相互联系的问候制度,关心被隔离者,理解万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的新闻网上开设因特网上的家长与学生真情互动栏,对家长公开信息,促进相互了解,也沟通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
第六,在危急管理参与方面,鼓励志愿者活动,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第七,一视同仁,帮助弱势群体,坚持危机管理的无差别原则。对学校的临时清洁工、食管工作人员、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建筑工等进行关怀,保证他们的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