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各地各单位的申报和当地文化部门的初选,2008年和2009年,国务院先后二次公布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中,安徽省图书馆入选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二节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文件规定,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选标准主要有:收藏古籍的数量一般在10万册以上或善本收藏数量在3000册以上;有古籍专用书库;有专门的古籍保护机构和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有专项古籍保护经费。

经过各地各单位的申报和当地文化部门的初选,2008年和2009年,国务院先后二次公布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根据评选标准,安徽有8家古籍收藏单位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中,安徽省图书馆入选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一、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收藏古籍线装书34万余册,其中善本3万余册。是我省古籍收藏最大的单位,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所藏古籍中,地方特色明显,是解放前安徽地方文献最主要的收藏单位。另收藏缩微胶卷2978卷,民国书刊7万余册。所藏古籍文献中,较为珍贵的宋本《临川先生文集》、元本《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图录》、清姚莹撰稿本《康卫纪行》、泥活字印本《泥板试印初编》等。2008年,51部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9年,43部古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08年,在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中,安徽省图书馆成为我省唯一一家入选单位。古籍保管现有1300平方的古籍专用库房,书库常年恒温恒湿,系统温度控制在18~22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5~60%。古籍存放在有锁具的冷轧钢衬樟木板书柜中。书库设置电视监控系统,防盗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水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高压CO2气体灭火系统。书库房实行双人专管,管理制度健全。专管人员每日观察并记录古籍书库的温湿度数据,及时校正恒温恒湿系统,并根据日常情况的变化,不定期地开通新风、回风,过滤和净化古籍书库的空气质量。利用有限的装具材料,最大限度地保护破损古籍。

安徽省图书馆历来重视古籍的抢救与保护,积极争取项目投入,通过古籍数字化、古籍的出版、缩微复制、胶片扫描等方式,多渠道地为馆藏古籍提供再生性保护。在再生性保护的同时,省图书馆设置了修复室,设置了专门的修复岗位,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

2008年3月12日,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安徽省图书馆挂牌成立,历史文献部具体负责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和培训工作,汇总并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上报古籍普查报表,指导全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同时,建立安徽省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安徽省古籍联合目录。

安徽省图书馆代表性馆藏珍品介绍:

《临川先生文集》,宋绍兴二十一年兩浙西路转运司王珏刻元明递修本。

王安石诗文集》,现存宋刻本二种,安徽省图书所藏为其中之一,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版本价值。

《隋书》八十五卷,元至顺三年瑞州刻本明万历南监重修本。最早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现已失传。现存南宋刻本三种,均为残帙。现存世元刻本只有二种,其为其中之一。安徽省图书馆所藏为桐城派大家姚鼐旧藏,后又历经承学堂、吴兴许博明、心远庐等珍藏。汐翁(天瑞)题识。校勘、刊刻上乘,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与版本价值。

《康卫纪行》十二卷,清道光二十六年桐城姚莹手稿本。《康卫纪行》是作者两次奉使乍雅途中的札记汇编,内容记述了当时西域宗教源流,风土形势,道路交通状况,以及各类杂撰、诗文等。为后人了解与研究西南尤其是西藏,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史料,是西南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作。

《泥板试印初编》十一卷,清道光二十四年翟氏泥活字印本。清道光间安徽泾县人翟金生,因感雕版印刷费用巨大,无力刊行的著作被埋没而深为惋惜,遂按《梦溪笔谈》所记载的泥活字造法进行制作。用三十年的时间,于道光二十四年,于古稀之年制成十万余枚泥活字,并用其试印了自己的诗集。取名为《泥版试印初编》。翟氏所造泥活字及所印之书,证实了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捍卫了中国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的历史地位,在世界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安名族志》二卷,明嘉靖刻本。新安即古代徽州。此书源于元代陈栎所编《新安大族志》,明代汪孟沚等人用十年时间辑补,共收新安七十八姓,记各姓各支远祖源流、迁徙、历代重要人物事迹,是研究徽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史料。该书版式疏朗,刻工精良,为徽刻的精品。

《中书楷诀》一卷,明弘治十八年休邑萃英堂周乐轩刻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楷书“八法”及书法要诀。姜立纲为明代书法家,被誉为“一代书宗”,擅长楷书。其字体大度浑厚,遒劲方正,世称台阁体或诰敕体,在天顺、成化、弘治三代,名噪一时。《中书楷诀》为徽刻精品,国内见存一部。

二、安徽大学图书馆

安徽大学图书馆(逸夫图书馆)善本书库和普通古籍书库计藏线装书10余万册,其中善本613种,9743册。中国古籍保护网善本书目导航收录馆藏珍稀善本135种,代表性的本子有明隆庆二年张氏静山斋刻《新刊性理大全七十卷首一卷》、明天启元年刻三色套印本《苏文忠公策论选十二卷》、明天启元年闵元衢刻朱墨套印本《文致不分卷》、明凌澄初刻朱墨套印本《晏子春秋》等。

古籍书库和阅览室位于逸夫图书馆九楼。在设计上逸夫馆采用了许多现代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具有先进的6类综合布线系统,配有安防监控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二氧化碳气体自动灭火系统。善本书库和普通古籍书库使用面积557.49平方米,阅览室使用面积490.08平方米。善本书库配有温湿度检测仪以及空调、除湿机、空气净化器等设施,安装了防盗防火门、双层保温窗和防紫外线窗帘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保持优良的存放环境。善本书库还配置了全香樟木书橱,为图书防虫蛀提供良好环境。

古籍室现有工作人员3名,均为副研究馆员。她们从事历史文献整理工作十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与古籍保护经验。古籍室工作人员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古籍文献日常管理和读者咨询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还为教学和科研人员编制一系列专题书目索引,如《安徽大学图书馆重编古籍善本书目》、《安徽大学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朱熹研究论文索引》等5种书目。馆藏古籍全部分编上架,并做成古籍题录数据库,馆藏11种孤本和部分珍本已做成首批全文电子图书,供读者通过计算机网络阅览,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同时起到对古籍原本的保护作用。

逸夫图书馆古籍修复室配置空调,购置修复古籍所需的一系列材料,有条件地开展破损古籍的研究与修复工作。安徽大学在“211工程三期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中单列古籍保护经费150万,作为图书馆“211”三期的重点建设项目。

2009年,安徽大学图书馆(逸夫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三、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古籍藏量20余万册,为安徽省内高校高校中收藏古籍最多的单位。其收藏中尤其以地方志最为见长,拥有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方志19000册。古籍善本600余种、8000多册,以明刻本为多,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本《春秋胡氏传》、元刻明递修本《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等均为海内珍本。

2009年,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四、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徽州素有“文献之邦”之称。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丰富,古籍图书、徽州文书、徽州书画特色明显。徽州文献文书已成为徽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徽学专家学者的关注。一是数量较大、种类齐全。馆藏古籍约5万册,其中已编目古籍24660册,待编目古籍25340册,善本5630册。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在已经整理的馆藏古籍图书中徽州文献有558种。计有经部29种,史部209种,子部158种,集部162种。二是涉及面广、地域性强。徽州文献涉及面广,并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现存徽州文献,涉及学科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商业、金融、考古、医学、艺术、以及数学、天文、历法等各学科。因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而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三是学术价值高。徽州素有修志的传统,自宋罗愿修《新安志》始,徽州各县修志蔚然成风,尤其是明清两朝,几乎每朝都修志。馆藏有各种方志108种,包括《新安志》、《徽州府志》、徽属一府六县各种版本的县志、《黄山志》、《齐云山志》以及一些乡志、村志。

2009年,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