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到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我国古籍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正是因为古籍保管的现状以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部、财政部等经过充分调研考察,于2002年7月正式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第二期明清部分的影印工作即将开展,该项目已经纳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2005年春天,文化部、财政部又启动了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这是继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工程,旨在对现存古籍的存藏环境加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_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7.1.2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

中华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从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到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我国古籍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7.1.2.1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项目背景

从古籍整理到保护,这是我国古籍管理的一个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献资源浩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战争或者人为的原因,不少古籍遭到了毁灭。如何保存民族典籍不仅是政府的心愿,也是一代一代学人、印刷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到了近代,随着现代印刷术的进步,近代中国的出版业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近代著名出版机构,曾出版了《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丛书集成》等多种大型古籍丛书,在近代出版史上形成了一个古籍整理出版的高潮。抗日战争以后,中国出版业渐趋衰微,古籍出版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49年至今,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百废待举、古籍复苏(1949—1958),规划部署、继往开来(1958—1966),步履维艰、卓然有成(1966—1978)和改革开放、全面振兴(1978—2003)。[11]

1957年12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准了《关于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报告》。1958年2月,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从此进入了经过全面规划和统一部署的系统整理阶段。1958年6月,由文学、历史、哲学三个小组分头起草的《整理和出版古籍计划草案》完成,其中文学部分3383种,历史部分2095种,哲学部分1313种,合计6791种。1960年10月调整后的《三至八年(1960—1967)整理和出版古籍的重点规划》(草案)完成,规划分为“干部和学生读物”、“科学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参考书”两个部分,列入古籍选题500种。

文化大革命”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新组建,教育部、国家民委、卫生部、农业部等各部委的古籍整理工作组织机构相继建立,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以及各个部委、高校的古籍整理研究规划会议也相继召开,推动了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1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当前要认真抓一下,先把领导班子组织起来,把规划搞出来,把措施落实下来”。由此掀起了古籍整理出版的高潮,这可以从数字中得到证实:

(1)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项目。全部规划共计3119种,分为文学(924种)、语言(219种)、历史(814种)、哲学(400种)、综合参考(677种)、今译(20种)、专著(65种)七类。

(2)《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2000)项目共计1004种,分为文学(196种)、历史(245种)、出土文献(20种)、哲学(118种)、宗教(23种)、语言文字(59种)、科技(289种)、综合(54种)八类。

(3)《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2005)重点规划》共计项目207种,分为文学艺术(56种)、语言文字(9种)、历史(49种)、出土文献(20种)、哲学宗教(19种)、科学技术(18种)、综合参考(31种)、普及读物(5种)八个门类。

半个世纪里,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产生了不少标志性的成果。其中,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一系列书籍的整理、出版、发行,集中了全国百余位古代文史学者的智慧,被誉为“新中国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古籍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21世纪后,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成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从历史上看,图书馆古籍工作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大规模藏书建设,90%的古籍经过国家拨交、藏书家捐赠和图书馆采购已经归入公藏,很难再有大批量的古籍采进行为。”[12]张志清这样认为。这既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简要总结,同时也提出了未来古籍整理走向何处的新问题。

7.1.2.2 从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到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1949年至今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古籍的收藏以公藏为主,据统计,我国图书馆系统收藏古籍约2750万册,其中可列入善本的有250万册。就宋版书而论,两宋316年间刻书1万余种,印数当以百万千万计,迄今不过900年,而中国辖区内所藏宋刻完帙、复本、残本共计不超过1200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现存古籍善本中属于传世孤本的有4.5万种。保管过程中,这些善本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基本上处于封存状态,利用率相当低;保护措施差,寿命受到很大的影响。国家图书馆张志清介绍,宋版书现在每打开一次,就会折寿60年。这种情况下,如何原封不动地影印出版,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显得尤其必要。正是因为古籍保管的现状以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部、财政部等经过充分调研考察,于2002年7月正式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古籍整理出版的典范工程,目的是通过大规模、系统地影印复制出版,保护、开发、利用善本古籍,使其为学界所用,并广为社会大众所知。为此,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计划每年投入资金2000万元,拟将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以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有计划地利用现代印刷技术复制,适量出版。再造善本编纂拟分《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各编以经、史、子、集、丛编为细目。选录工作以我国内地收藏为主,国家图书馆义不容辞,其他图书馆继之;今后将陆续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进行接触,以期最大范围涵盖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之精髓。迄今,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项目第一期精选了全国各图书馆收藏的珍贵古籍758种进行影印,该期工程已基本结束。第二期明清部分的影印工作即将开展,该项目已经纳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同时,各馆通过古籍数字化建立资源库,主动推动自己典藏的古籍,目前已经建立了近百个资源库。

2005年春天,文化部、财政部又启动了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这是继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工程,旨在对现存古籍的存藏环境加以改善,对破损古籍有计划地进行修复,以便对原件实施原生性保护。

7.1.2.3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内容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28条指出,“继续实施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等重大项目,启动以中华古籍全书数字化出版、中华大典编纂出版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其中,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是由文化部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主持开展的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第一期主要工作包括:(1)全国古籍普查,定级,海外古籍调查,建数据库,出版联目;(2)修复珍贵文献并制作装具;(3)建设古籍特藏修复保护“国家中心”与“地区分中心”;(4)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保护人才;(5)为全国古籍大馆善本书库安装温湿度、有害气体监测设备;(6)评选“国家珍贵古籍特藏书库”;(7)珍贵文献出版。张志清将该工程的内容概括为:[13]

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古籍进行清点整理,依据标准定级,实现古籍的分级管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最终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

第二,“对珍贵古籍进行重点保护,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和管理制度,改善古籍的存藏状况。”

第三,“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濒危古籍进行抢救性修复,建立古籍修复档案。探讨传统古籍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同时建立国家文献保护重点实验室,研制各项标准规范,开展古籍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实验检验工作。”

第四,“在保护的同时加强对古籍的利用,古籍的利用主要通过数字化、影印出版、缩微等技术手段来进行,面向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加强对古籍原本的典藏和保护。”

可见,“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通过国家增大投入,培养古籍保护修复人才,加强保护工作的协调,从而初步形成中国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7.1.2.4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进展

在政策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06]24号),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和“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的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之后,文化部及相关部委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推动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实施。4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文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新闻出版总署、宗教局、文物局等部门组成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为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经费的投入方面,原计划项目第一期20年(2005—2024)总投入为3.7亿元,古籍特藏保护修复国家中心全部申请中央财政拨款。古籍特藏保护修复国家中心建成后,在有条件的省级图书馆建古籍特藏保护修复地区分中心,以国家资金带动地方资金投入。后由原第一期的20年改为10年,总投入由3.7亿元改为9亿元,其中6亿元由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由地方资金配套。

在标准建设方面,相关会议先后召开,其中包括:2005年3月的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标准规范制定工作会议,2005年6月的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标准规范专家审稿工作会议,2005年8月的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标准规范第二次专家审稿工作会议。目前,《古籍普查规范》、《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程度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任职资格》共6项标准已经出台。其中,前5项为文化部行业标准,后一项作为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推荐标准确立。这6项标准都是在长期工作经验积累的情况下,参照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编制的,基本涵盖了中国古籍保护基础性工作的方方面面。《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3期以《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标准规范草案阐释》为题组织了6篇文章进行阐释,本文不再赘述。基本标准的研制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准备了指导性文件,影响深远,对全国图书馆古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除了上述6个标准规范外,《古籍普查方案》、《国家保护中心建设方案》、《古籍特藏修复方案》、《国家重点古籍特藏书库评选方案》、《全国重点古籍书库温湿度和有害气体监测和检测方案》、《重要古籍特藏装具改善方案》、《资金方案》、《项目书》等还在编制之中。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以“保护”为纲,提举古籍采编、典藏、服务、保护等工作之目,带动了整个图书馆古籍工作和馆际合作的开展。大到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小到县市图书馆,都可以按照合作共享的方针,参与保护计划,获得共赢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古籍工作被日益边缘化的图书馆,参与保护计划可使它们重新获得发展的生命力。

各省根据自己馆藏,制订了相应的古籍特藏保护计划。例如,江苏收藏古籍360万册,为全国古籍总数的13%。通过调查,这些古籍中,有111.54万册因为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急需抢救,占总数的31%。根据这个任务,江苏制订了古籍善本抢救工程方案,计划在文化厅、财政厅统一规划和指导下,用5—10年时间,完成改造50个达标古籍书库,培养100名专职修复人员,抢修100万册古籍,再造10部善本。再以南京图书馆为例,该馆拥有古籍160万册,约占全国古籍总数的6%、全省古籍总数的44%。其中,56万册古籍发生不同程度破损,占古籍总数的35%。针对这种情况,南京图书馆制订了历史文献保护计划(2006—2025):修复南京图书馆破损历史文献66万册,脱酸处理图书70万册,依据原书版式,装帧形式仿真影印再造500种善本文献,缩微拍摄1万种500万部珍贵历史文献,将原有及新拍摄851万部历史文献缩微胶卷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显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然而,一旦从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工程的角度切入,这只是一个不大的子项目而已,由此可见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浩大。一旦该计划完成,对于保护我国珍贵古籍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