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动画配音漫漫谈

中国动画配音漫漫谈

时间:2022-04-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动画配音漫漫谈记得那是小时候还没有开始看动画片,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听故事磁带。但是由于动画配音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配音成为了动画片制作中不受重视的一环,动画配音愈发的边缘化。对比美国成熟的配音行业,比起日本愈发偶像化的光鲜亮丽的声优大军,中国的动画配音演员们显得稀少且默默无闻。

中国动画配音漫漫谈


记得那是小时候还没有开始看动画片,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听故事磁带。让我印象颇深也是颇为珍惜的其中两盘,并非是某某哥哥姐姐讲故事,而是将《黑猫警长》与《变形金刚》动画中的声音提取出来,只在必要的时候加上一点解说,制作出来的可以“听”的动画。

赋予动画人物真实感与性情——配音之于动画

记得那是小时候还没有开始看动画片,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听故事磁带。让我印象颇深也是颇为珍惜的其中两盘,并非是某某哥哥姐姐讲故事,而是将《黑猫警长》与《变形金刚》动画中的声音提取出来,只在必要的时候加上一点解说,制作出来的可以“听”的动画。


当时的我单纯的根据这些声音在脑海中构筑出画面,根据配音演员不同的声线联想人物的大致形貌。史东敏阳光帅气的黑猫警长,雷长喜老师充满磁性而稳重的擎天柱,杨文元老师沧桑中又带着邪恶的威震天,李丹青老师华丽刻薄的红蜘蛛,以及陈淳老师低沉又慈爱的旁白等等,多年以后听来依然动人心弦。可以说配音,先声夺人地为我展示出动画的魅力。


然而长久以来,尤其是在中国,动画配音处于被漠视的边缘地位,各种动画史论书籍也只会记录动画的导演,编剧或者制作公司,分析剧本与视觉等诸多方面的造诣与创新,却几乎没有任何一本书会提及配音,更遑论动画配音方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似乎配音只是作为画面的辅助和说明,无足轻重。配音演员的名字往往也只是少数发烧友谈论的话题。

其实声音对于影视作品的重要性早已有无数学者论证过。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是通过画面与声音共同协调作用下所营造出的一种心理幻境,二者缺一不可。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曾经说过:“我们对视觉空间的真正感觉,是与我们对声音的体验紧密相连的,一个完全无声的空间在我们的感觉上永远不会是很具体、很真实的;……只有当声音存在时,我们才能把这种看得见的空间作为一个真实的空间。”


听觉营造了空间的立体感和真实感,通过情节发展的引导,由感觉上升到感知,使影视作品能够引导观众进入作者想要营造的世界。因此即便是默片时代,也一定要配上交响乐团的演出以满足人们对听觉的需求。虽然视觉,往往能够传达最大的信息量,但是听觉却是最能够直达人心的感官,尤其是人声。当我们分别看到女孩哭喊的无声画面与听到撕心裂肺的哭声,显然后者,能够第一时间打动我们的心。而且我们对人声的分辨能力要远强于其他所有的声音,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情感波动,我们都能从声音中感受出来。


同时,人声中又包含了语言的元素,是人类交流思想的最基本的工具,能够最直接的表达作者最核心的观点。或许我们觉得配音的作用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能指层面,内涵的所指则是由剧本决定。但是配音演员对于声音把握的每一个细节,声调,语气,语速,甚至是一个逻辑重音的改变,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台词和人物的理解,改变观众对整个作品的感知。因此在电影中,配音演员被视为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而在电影中通过他人配音进行表演的演员被视为不完整的创作而无法参加各种评奖,也正是配音重要性的极好的佐证。

动画由于不同于真人实拍的影视作品中有演员的原型,那么配音演员的作用便更加举足轻重,他们是创作动画人物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赋予动画人物生命感与灵魂的重要角色。动画人物造型和运动简练夸张的属性,则更赋予了配音演员更宽松的创造空间。不需要考虑这种声音是否真实存在,也不需要考虑观众对表演者的主观印象,只要能够符合动画中对于世界和人物的设定,能够同画面相联系,进而让观众在内心中进行格式塔的补完,创造一个感知上的真实世界即可。


相应的,声音的塑造丰富了本来简单的动画人物形象和性格。作为面部肌肉最发达的生物,人类的面部表情千变万化,显然,动画造型概括的属性决定了它无法完全展现一个人类或者拟人角色极其细微的表情。但是声音却并没有受到限制,因此声音可以对夸张的部分进行强调,也可以对缺失的细节进行补完,展现人物更深层更细腻的情感变化,还甚至可以通过声音与形象的巨大反差创造更强烈的戏剧效果。


回想我当年在磁带中听到汽车人和霸天虎经过处理的具有金属质感的声音,我便毫不怀疑地认为他们是一群来自外星却又感情丰富的铁家伙。而当我后来看到动画原片的时候,虽然其中一些动作和场景跟我当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尽相同,但是对片中每个人的性格理解却依靠对声音的判断而没有偏差。


另一个极好的例子便是《忍者神龟》。忍者神龟的动画和中文配音版本各有不少,87年的辽艺版、广译版,03年的央视版、台湾版。我个人比较偏爱03版的《新忍者神龟》,无论是制作和剧情设置都更加成熟,而这一版的央视配音也可圈可点。比起英文略显低沉的原声,张鹏张原铭等人的声音似乎更加符合“Teenage Turtles”。这四只在外型上除了眼罩颜色不同几乎没有任何分别的四只乌龟,通过配音演员的表演,我们却可以清楚地区分兄弟四人截然不同的性格:领导人物达芬奇声音沉稳,脾气火爆的拉斐尔声音高亢华丽,天真幽默的米开朗基罗无时无刻都带着些俏皮的语气,冷静智慧的多纳泰罗则显得温和。这,便是声音在角色塑造上的魅力。



译制片与原声片/配音明星与明星配音

相比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尤其是原创动画片,不必受到原有声音和演员形象的限制,本应是更加得到配音演员青睐的舞台。但是由于动画配音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配音成为了动画片制作中不受重视的一环,动画配音愈发的边缘化。许多动画片的制作资金留给配音的部分相比之下也是少之又少,甚至很多简单粗糙的声音出现在一些制作本就不精良的动画当中。


虽然很多人热爱动画配音,但是由于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很少人选择将它作为谋生的职业。即便是专业的配音工作者,他们偏爱选择的仍然是电视剧和广告,动画只能作为偶尔的业余活动,或者干脆是一些非职业工作者的“玩票”行为。不高也不低,靠水平说话却又要受甲方的指挥,自由又不自由,吃不饱也饿不死的“游民”是为目前配音工作者的尴尬状态。对比美国成熟的配音行业,比起日本愈发偶像化的光鲜亮丽的声优大军,中国的动画配音演员们显得稀少且默默无闻。


曾经中国配音的黄金年代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译制片所带来的辉煌说起。那时的译制片带领文化生活匮乏的中国观众们走进了国际化的电影艺术世界,著名的上海电影译制厂是声音爱好者们心目中的圣地。在老厂长陈叙一的带领下,《简爱》《佐罗》《斯巴达克斯》《虎口脱险》等等一批优秀的译制片在这里诞生,邱岳峰、李梓、曹蕾、赵慎之、毕克、童自荣等一批配音大师的名字家喻户晓,闪耀着光辉。他们也为当时的动画片提供了坚实的声音基础,无论是中国动画史上引以为傲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还是国外引进的译制动画。

到了九十年代,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开始了动画译制片的探索,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说起王小燕、韩力、方树桥、陈大千这些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是说起《聪明的一休》、《变形金刚》、《美少女战士》、《魔卡少女樱》、《足球小子》或者听到其中的声音就足以让每一个80后激动不已,因为正是这些声音伴随了一代人的童年与成长。除此以外,还有长春,北京,广东,台湾等等各地的配音单位。台版的动画配音自成体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无法摆脱的台湾口音终归带有些地方的味道。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以及人事的变迁,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配音圣地不断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配音演员青黄不接,出现了年龄断层,使得配音作品中出现声音与人物有着很大年龄差异的情况,而且同一声音反复多次使用,丰富性减弱。没有了当年无私奉献的创作环境,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周期极短的赶工,也导致配音质量严重下降。原声字幕影片的出现,更是让曾经闭塞的中国观众们耳目一新。

随着人们对画面同步字幕的阅读能力增强,比起译制片,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去看原声作品。时值当时动画行业大批人员转入外包,原创动画也进入低谷。于是,动画配音在这一时期就没落了下去。


在我看来,除了外部原因,有一些那些当年的经典动画配音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或许是出于“动画受众是儿童”的心理,作为大人的配音演员为了尽可能的贴近孩子的声音,对于声音的处理有些过分夸张。


诚然,声音的夸张是动画的优势所在,不过这也要根据情节需要和人物的设定来合理的控制。以《蜡笔小新》为例,动画片中小新是一个幼儿园的小孩子,却有着幽默恶搞甚至近乎猥琐的性格,人物造型更是进行了极度的简化,使得故事本身就存在于一个介于现实的理性与非现实的荒诞之间的空间,借孩子的口来讲述许多成人的幽默和无奈。配音演员蒋鸣慧创造了一个正常孩子不会拥有的奇怪声音,用大叔般的嗓音结合孩子气的撒娇语气。

这个看似奇怪的声音恰恰符合这部作品的风格,用角色声音与形象的反差创造了更好的戏剧效果,甚至超过了日语原版配音与角色的契合度。反观《美少女战士》当中对于声音的处理,我觉得配音者将音调提得过高。月野兔本身代表的是许多少女的幻想,能够变身去保护世界,能够遇到心仪的白马王子。所以她是一个普通女生的化身,应该让每一个少女观众产生代入感,人物本身并没有过多的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可是配音演员王小燕在这里将声音处理的过尖,近乎假声,超出了一个正常人说话时发声的范围,其实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这种代入感。


我觉得某些时候由于“动画是小孩子玩意”的概念,导致了配音演员陷入在动画配音中便无法正常说话的误区,总是能让人听出一种想要逗小孩子的味道。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是很强的,而且已经高于低幼年龄的孩子往往更加希望能够被当做一个成熟的人来对待,他们渴望看到与自己同样年龄却拥有着成熟的人格魅力的形象,过分的夸张反而会破坏角色本身的人格魅力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


面对动画的没落,人们曾试图从配音寻找突破口。1999年,上海美影厂的《宝莲灯》采用了“明星效应”,找来徐帆,陈佩斯,姜文,宁静等许多国内知名的演员来为动画配音,并邀请刘欢李玟张信哲来演唱主题曲,甚至根据演员的样貌来设计形象,希望他们闪耀的光芒也能为动画吸引来许多的观众。但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配音团队发展多元化,真实自然的风格深入人心

市场经济和国外优质的原声片的冲击,改变了以往国家体制下配音部门对配音的垄断,有的人被市场所淘汰,有的人顺应时代的潮流自谋出路。同时,新一批的配音生力军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他们补充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黄不接的状况。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更容易的展示自己的平台,配音不再是那些制片厂电视台或者艺术剧团的专利。从小看动画并且深深的爱着它们的一批孩子长大了,他们出于单纯的热爱为动画配音,有些人也因此走上了专业的道路。各种专业或民间配音团体便势不可挡的百花齐放,京诚之声、光合积木、CUCN201、声创联盟、729配音组,影音同画等等等等。专业的团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当中,非专业的团队也不断成熟,有的向专业方面转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日和,十万个冷笑话,胥渡吧,网络广播剧这些本来是民间的作品逐渐在大众的关注下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新生力量的加入,使中国配音又渐渐焕发了生机。

而“明星效应”的失败,也让许多动画公司将注意力转移到人物本身的塑造上。当年的译制片口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观众需要看到更加真实自然的人物,这也正是为什么虽然外文配音并不如母语更有亲和力和易于理解,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很好的感受其中的情感并且感觉更加真实。不过倘若有足够吸引人的中文配音,我相信观众绝对会更愿意摆脱字幕,专心欣赏画面中的内容。


如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的动画配音的作品,无论是译制片还是原创动画,无论是动画电影还是动画系列片。配音的风格更加自然有情感,人物的塑造上也不会一味的夸张或者故作幼稚。

上译08年译制的《功夫熊猫1》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7-2008年度优秀译制片奖。其中的配音表演的确令人眼前一亮,甚至许多看过了英文版的观众又专门找来中文配音版的看。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为乌龟大师配音的吴文伦老师,没牙的慈祥老人的声音被他演绎的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后来才知道他配音的时候竟然真的拿掉了自己的假牙,其效果更胜原版。

原创作品方面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的《神秘世界历险记》,这部作品的配音我觉得无论是动画导演王云飞还是配音导演姜广涛都颇为用心,故事不复杂,角色不算多,但是每个角色的声音都恰如其分。

刘璐出演的王雨果声音清亮调皮,却又天真自然不做作,完全展现了一个顽皮到惹人厌但同时又可爱得让你狠不下心来责罚她的小孩子。陆揆的熊大叔,声音憨而不傻,厚实的声音里透着点怯懦和不耐烦,但最终总是在雨果和拉拉面前无奈的败下阵来。姜广涛的狐仙狐媚而又有着磁性的诱惑,张瑶函的鼠仙人慈爱而伤感。最让我动容的是孟泉霖小朋友的啦啦,他完全发自本心的出演同圆滚滚的啦啦形象融为一体,有点怯懦,有点伤感,可爱的让人心疼。配角方面的设置也十分有趣,一心想吃蜂蜜的小熊声音又细又短促,语速很快,幼稚可爱;卖植物的树懒说话又慢又长,剧情已经进行到下一个环节他还没有说完,迟钝的让人喜欢。可以说在这部片子中,配音为画面增分了许多。

动画的画面与声音的发展互相协同作用,要想成就好的动画作品,二者缺一不可。动画艺术发展的必然会为动画配音艺术带来应有的关注和尊重。中国动画配音的大树,在经历了春夏的生长于秋冬的酝酿之后,又绽发了新芽。广阔的中国从来不缺少配音的人才,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空间,再次的繁茂指日可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