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时间:2022-04-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实质(一)动机及其功能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作为学习动机的构成要素的内驱力有三种,即推力、拉力和压力。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产生是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条件就是人的需要,外在条件即诱因。诱因是指引诱人们去行动的外部物质或精神因素,是满足人们需要目标的事物,如财物、名誉、权力、地位等。

作为一种重要的个性心理倾向,动机是人们行动的推动力量,具有激活(促使相应活动)、指向(使个体的行动朝向某一目标)、强化(维持并调整业已产生的活动)三重功能。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动机及其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某一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的组成成分:一是学习需要,二是学习期待。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愿望和学习意向是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这种学习的愿望或学习的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就是学习的内驱力。

作为学习动机的构成要素的内驱力有三种,即推力、拉力和压力。推力来自个体内心的学习愿望与需求,学习者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对学习的求知欲、对未来的理想等内部因素可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力,学习的推力也来自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先前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也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力。拉力是指外界的诱因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社会生活中的财物、权力、名誉、地位等对学习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完全不为利益所动的学习者很少,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发奋学习,现在的一些学生也为追逐个人的名利而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满足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一些学生刻苦学习,奋勇前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就来自外界的诱因。压力来自外界对学习者的要求,教师与父母等人不断对学生(子女)提出学习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一要求被他们接受,并转化为自己内部的需要,这就在他们心里产生了压力,对于学生来说适当的学习压力还是要的,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动力,但是压力过大也会起副作用,使学生过于焦虑,妨碍学习,甚至会使学生的心理出现异常,出现焦虑症。这三股动力是相互联系的,推力有时来源于压力,在内外压力的作用下人们产生学习的需要,在这种学习需要的驱使下人们产生学习的推力;压力有时也来源于拉力,在外部诱因的吸引下人们产生内部需要,在这种内在需要的驱使下人们产生心理压力;压力必须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对学习起作用。这三股动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与维持着人们的学习。

奥苏贝尔(D.P.Ausubel,1969)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也就是说在个体内部至少有这三种需要是指向学习的。①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中派生出来的。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可以使学生把学习行为指向在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行为指向未来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成就和地位。但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成就的大小决定所赢得地位的高低,同时又决定着自尊需要的满足与否。所以,它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内驱力即内部动机固然重要,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即外部动机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学生不可能始终坚持以掌握知识为学习目标。③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也属于外部动机。

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为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师所提供的奖品、成绩等都是积极的诱因。相反,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可以说,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学生在教师与父母等人的激励下产生追求物质或精神利益的愿望,然而愿望与现实之间却存在差距,这时他们心理上就出现了不平衡状态,为实现心理的平衡,他们就产生了学习动力。如,一个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受到教师的表扬,他(她)心里很羡慕,当然也可能嫉妒,在自尊心的作用下他(她)心理出现了不平衡状态,这时他(她)有可能产生学习的需要。儿童的学习需要也来自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

学习动机可通过外部学习行为反映出来,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有学习积极性的人学习很主动、自觉,且坚持不懈,学习时的注意高度稳定与集中。学习积极性经常从注意状态、情绪状态与意志状态这三方面体现出来,在全面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分析其学习动机。斯迪帕特(Stipet,1998)主张,教师要经常通过观察如下内容来识别学生可能存在的动机问题:[1]

(1)学生是否注意教师?

(2)课堂上是否主动回答问题?

(3)能否迅速开始某项活动?

(4)注意力能否维持到最后任务完成?

(5)能否坚持自己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看上去较难的问题?

(6)能否自觉地学习?

(7)当确实需要他人帮助时,他提出这种要求了吗?

(8)能否按时交作业?

(9)能否顺利完成任务?

(10)允许选择时,即使有失败的可能,他能否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11)能否接受这样的观点,即学习新东西时,难免产生错误?

(12)从事不同的学习任务、但需要相似的学习能力时,他是否有相似的表现?

(13)他的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是否一致?

(14)他是否参与课外的一些学习活动?

(15)学习时是否显得快乐、自豪、热情和投入?

(16)能否跟得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

(17)即使成绩很好,他是否仍很努力地去改善?

(18)能否主动地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19)在没有奖励或评定时,他能否努力地去学习?

(四)学习动机的作用

作为学习活动的推动力量,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1.对学习行为的指向作用

学习动机总是指向预定的学习目标,它直接调节人们的学习行为,促使人的学习行为沿着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前进。

2.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

学习动机在学生心里表现为一种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引起与产生有意注意,做好学习前的各项准备,发起学习行为,朝着预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3.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

学习行为启动之后要继续坚持下去,直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在这长时间的学习中学习动机起着强化作用。学生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调节自己的注意,保持注意的稳定,同时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一些学生之所以顽强地学习,其动力就来源于其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可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

(一)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从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来看,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有些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联系起来,为了公共利益而学习,这种学习动机就是高尚的动机。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求学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典型的高尚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仅为了自己的前途与利益而学习,甚至为了个人今后升官、发财而学习,这就是低级的、庸俗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以利他主义为核心,而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从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看,学习动机有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之分。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来源于学习过程本身与学习的直接结果。一些学生因教学活动中做游戏、讲故事而产生学习兴趣;一些学生为获得教师的表扬,取得较高的分数而学习,其学习动机就是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这种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方式是直接的,作用的效果比较明显,但稳定性比较差,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容易受到当时情境的影响,也易受学生本人情绪的影响。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来源于对长远目标实现的期待。一些学生为考上重点学校,甚至大学而学习,这种动机就是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这种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方式是间接的,作用的效果长远,能维持几年,甚至十几年,但对学习活动的作用力度不够。这两种学习动机各有其利弊,它们两者的优缺点之间刚好互补,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只顾及眼前,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则顾及未来,对于学生来说这两种动机都必不可少,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来划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两种。外部学习动机是在外部诱因的作用下产生的,也可能由外部要求转化成内部需要而产生的。一些学生为获得个人利益而学习,也有一些学生在教师或父母的逼迫下学习,这类动机就是外来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与兴趣引起产生的动机。一些学生在个人理想的驱使下产生学习的需要,也有一些学生因对某种学习活动感兴趣而学习,这类动机就是内在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受利益所驱使,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具有诱发性、被动性、短暂性等特点,学生的学习一旦失去外界诱因的作用,学习动机就会被削弱,个别学生可能为谋求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如抄袭别人的作业、考试作弊等;内部学习动机出自学生的内在的需要与兴趣,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具有主动性、自发性与长久性等特点。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任何外界要求、外在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当外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人的学习活动多依赖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学习动机在实质上仍然属于学习的内部动力的范畴。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要把这两种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作用转化成为内部动机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外部动机的作用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活状态。

(四)一般学习动机与具体学习动机

这是根据动机的作用范围来划分的。一般学习动机(general motivation to learn)即普遍性学习动机,是指对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起作用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与学习者的价值观性格特征相联系,有时也称性格动机(personality motivation),对学习的作用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学生为达到某一长远目标对许多学科或多个项目都努力学习,就有这种动机的作用。具体学习动机(specific motivation to learn,Brophy,1987)也称特殊性动机,是指只对某些项目的学习起作用的动机。学生因对某些学科或项目感兴趣或有特长而对此努力学习,便有这类动机的作用。这种动机对其他学科或项目的学习不起作用或作用微弱。例如,一些学生因在某些学科或项目的学习中多次遭遇失败而失去学习信心与兴趣,甚至对这些学科或项目产生厌恶,不愿学习这些学科或项目;某些学生因为厌恶或憎恨任教某些学科或项目的教师而不愿学习。这种动机因受外部情境的影响较大,有时也称情境性动机(situational motivation,Slavin,1991)。一般动机指向多方面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作全面的学习,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具体动机所指向的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虽然有利于学生专长的发展,但容易导致学生偏科,造成学生某些方面知识或能力的欠缺。

(五)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

这是根据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大小来划分的。驱使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多种,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就是主导性学习动机,其他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助作用的动机就是辅助性学习动机。对于高中与初中毕业班的多数学生来说,为考上大学或高中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就是主导性动机,其他动机则是辅助性动机。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学习效果的优劣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学习动机的性质与强弱、学习中的焦虑程度、学习行为的优劣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学习中的焦虑水平,焦虑水平又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行为,学习行为的优劣则直接决定着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学习动机正确、强烈,不一定会导致学习效果好;反之,学习动机错误或微弱,也不一定会导致学习效果差。将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放在一起考查,可以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见表4-1)。

表4-1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注:“+”表示好或积极,“-”表示坏或消极。

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中,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致的有两种: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另外两种情况属于关系不一致: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因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重要,但要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作为提高学习行为水平的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

还须重视的是,学习动机的强弱与学习中的焦虑水平密切相关。焦虑水平即焦虑程度的高低。一般来讲,动机的强弱与焦虑程度的高低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动机弱则焦虑程度低,动机强则焦虑程度高。学生学习中的焦虑程度受到学习任务的难易与其对学习结果的期望值的影响,任务容易则焦虑程度低,反之则焦虑高;这里所说的期望值是指学习者对自己所定学习目标的高低,学习者对自己所定学习目标太高则达成的可能性就小,焦虑程度就高;反之,则低,当学习者所定的学习期望值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时,其焦虑程度就可能适中。焦虑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如果学生对学习的结果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心里一点也不着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学习的愿望与动力,学习起来三心二意,随心所欲,学习效果自然就差;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对学习结果过于在乎,他们心里异常着急,结果在学习与考试时心慌意乱,记忆与思维受到阻抑,反而学习效果或考试成绩还更差。一些学生平时作业与考试成绩很好,而在统考时所取得的成绩却较差,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考试时过于紧张。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学生在不慌不忙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地学习,学习效果可能更好,也就是说在焦虑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更好。

学习行为直接决定着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受到学习动机、焦虑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策略、意志努力、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愿学,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就能学,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就乐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就会学,如果学生的学习达到愿学、能学、乐学、会学的境界,他们的学习行为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学习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