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部地区城市投资价值分析

东部地区城市投资价值分析

时间:2022-04-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东部地区城市投资价值分析临沂市投资价值分析一、城市概况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初步估算,人均GDP为30010元。

第一节 东部地区城市投资价值分析

临沂市投资价值分析

一、城市概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该市东连日照,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南邻江苏连云港市。临沂现辖3区(兰山、罗庄、河东)、9县(郯城、苍山、莒南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土地面积17191.2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市。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00万人左右。

2012年,临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2.81亿元,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3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463.45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1258.02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0.07∶49.89∶40.04优化调整为9.7∶48.5∶41.8。初步估算,人均GDP为30010元。

二、形势分析

2001年,临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3.15亿元;2004年突破1000亿元;2009年超过2000亿元;2012年超过3000亿元,达3012.81亿元,是2001年的4.83倍,年均增长15.48%(现价计算)。2001年,临沂市人均生产总值为6211元;2004年超过1万元;2009年超过2万元;2012年超过3万元,是2001年的4.84倍,年均增长15.53%。如图4-1所示,临沂市经济发展较为平稳,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若要缩小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差距,临沂市还需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img48

图4-1 临沂市地区生产总值[1]

临沂市产业调整如图4-2所示。2001年,该市产业结构为18.74∶47.71∶33.55;2006年优化调整为12.72∶52.02∶35.26;2012年优化调整为9.7∶48.5∶41.8。十数年间,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下降了9.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微升了近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提高了8.2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的迅速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迅速上升是临沂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特征。

图4-2 临沂市三次产业结构

根据临沂市现有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将是推动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动力。然而,根据临沂市产业调整方式而言,工业发展的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该市发展速度。虽然,通过第三产业可以部分带动经济的进步,但第三产业更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内生性动力的不足或许是临沂市无法缩小与省内其他城市差距的主要原因。大力发展工业,保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更有助于产业均衡,实现赶超式发展。

2012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5万亿元,达50013.2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两省,比上年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51768元,增长9.2%,按年均汇率折算为8201美元。各城市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出如图4-3所示。从经济总量来看,青岛、烟台、济南三市规模最大,分别为7302.11亿元、5281.38亿元和4812.68亿元;此外,潍坊、淄博、临沂、东营、济宁等市超过3000亿元;莱芜、日照、枣庄是规模最小的3个城市;临沂市排在第7位。从人均产出来看,东营、青岛、威海三市最高,超过了9万元;淄博、烟台、济南超过了6万元;聊城、临沂和菏泽三市最低,但也超过2万元,在3万元左右。青岛市是山东省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临沂市相对而言经济社会发展较为靠后。

img50

图4-3 山东各地区GDP和人均GDP[2]

临沂市与部分城市比较如表4-1所示。从土地面积、人口、经济增长率、工业总产值、规模企业数等总量指标来看,临沂市表现较好。从地区GDP、人均GDP、产业结构、财政收入、进出口、外商投资等指标来看,该市表现较为一般,不仅次于济南,也次于周边的潍坊、济宁等市。总体来看,临沂市的相对优势并不明显。

表4-1 山东部分城市基本情况[3]

img51

三、产业定位

临沂市招商引资情况如表4-2所示。2001—2012年新签项目数有所下降,但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有巨大增长,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从2001年的1.01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3.4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2001年的5038万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2.4亿美元。利用国内投资方面,临沂市取得了较大进展,单项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项目,从2007年的205个增加至2012年的483个,利用资金从111.1亿元增长至305.7亿元。沃尔沃、德国道依茨、柳工集团、三一重工等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入驻该市。

表4-2 临沂市招商引资情况

img52

根据该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临沂市定位为“现代商贸物流城、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城、新兴旅游城市、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鲁南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联结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特大中心城市”。产业政策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格局。第一产业方面,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建设九大种植业(粮食、牧草、花生、水果、蔬菜、金银花、茶叶、黄烟、桑园)、六大畜牧业(奶牛肉牛、三元猪、肉羊、肉鸡、兔子、鸭)、五大林业(工业原料林、板栗、杞柳、银杏、苗花卉)和两大渔业(网箱养鱼、池塘养鱼)基地。第二产业方面,重点抓好机械、建材、食品、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七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食品、机械及零部件、复合肥、绿色燃料、新型建材、制药等九大基地。第三产业方面,以现代商贸物流、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和文化等产业为重点,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根据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临沂市定位“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示范区和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率先发展示范区”,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联结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长三角的鲁南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商贸物流中心、鲁南苏北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全国优秀农产品基地。产业政策方面,高起点对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高起点对接海洋经济发展市场需求,高起点对接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尽快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二产业方面,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食品、木业、建材、化工、冶金、纺织服装六大产业集群。第三产业方面,发展以商贸物流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科技信息、家庭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第一产业方面,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油料、蔬菜、渔业、畜牧、果茶、苗木花卉、中药材和食用菌八大产业振兴,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

临沂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情况如表4-3所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2002年的875个增加到2011年的3374个,增加了285.6%;工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109.9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550亿元,提高了13倍多;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383.4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5512亿元,提高了13.38倍。总体来看,临沂工业规模三年左右翻一番,发展极为迅速,显示了该市工业极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表4-3 临沂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情况

img53

续 表

img54

临沂市主要行业发展如表4-4所示。

从规模企业数来看,超过50家的行业有17个,超过100家的行业有9个。木材加工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规模企业数最多,分别为508家、474家和382家。此外,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工、纺织业等企业数也较多。

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超过100亿元的行业有14个,超过500亿元的行业有3个。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接近千亿元,产业比重达16%以上,木材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535.64亿元和505.8亿元,产业比重近10%左右。除此之外,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也接近500亿元。

从行业发展速度来看,超过平均增长倍数(1.48倍)的行业有16个。增长最快的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倍数为4.23倍、2.89倍和2.54倍。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增长也近2倍左右。

从产业变动幅度来看,提高的有15个行业,绝大多数产业比重较为稳定,增减幅度0.5个百分点左右。比重提高最多的行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了1个百分点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下降幅度最大,产业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以上。

表4-4 临沂市主要行业发展情况[4]

img55

续 表

img56

根据表4-3、表4-4及相关数据,我们对临沂市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总体来看,临沂市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从小到大,通过本土培育和招商引资,部分行业超常规发展,形成新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具体而言,以食品、木材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以建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以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均实现了质和量的飞速提升,产业规模急速扩大,工业强市战略得以实现。随着该市工业基础不断壮大,临沂的工业竞争力也将在区域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四、编委会评价

临沂市地处鲁南,是我国革命老区,该市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风景优美。临沂南接长三角,北靠环渤海经济区,东临半岛蓝色经济区,近海临港,是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整体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的影响带动,为临沂市提供了绝佳的外部发展环境,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为该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态势,加之各个层面的促进政策,这些诸多优势的集合使得临沂市有了远大的发展前景,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卓越的支撑。

区位优势:临沂地处“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的交会处,是“长三角”经济重心和京津唐投资活跃地区的中间地带,是鲁南苏北重要的交通和经济枢纽,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腹地和发展前沿。临沂市近海临港,交通十分便利,已形成海上、空中、公路、铁路相衔接的立体网络。临沂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是鲁南地区最大的民航机场。境内以4条过境国道和14条省道干线为主,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公路总体水平和每平方公里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各条铁路和哈尔滨至长江三角洲的沿海铁路大通道在境内交会贯穿东西南北。临沂市域最近处距岚山港不到10公里、日照港50公里、连云港80公里、青岛港150公里,属于港口的强辐射区和发展临港经济的最佳区域。

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临沂市已经形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产业均衡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食品、木业、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壮大,极大地提升了该市的产业竞争力。“十二五”期间,临沂将大力培植机械、食品、冶金、木业、化工、医药“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和一批百亿级骨干企业,培育矿业经济、商城经济、临港经济、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优势:临沂享受国家中部地区优惠政策、商城国际化的扶持措施,拥有山东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的先行先试权,并被纳入全省精品钢基地规划建设范围。该市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招商引资对区域发展的巨大作用,大力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为外商投资提供便利。

五、投资建议

根据临沂市的产业发展现状、未来的产业定位及比较优势,我们认为临沂市值得关注的行业如下: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食品产业。

泰安市投资价值分析

一、城市概况

泰安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区,位于山东半岛与内陆地区的接合部,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鲁中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城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该市北以泰山与济南为界,南与济宁市相连,东与莱芜和临沂地区毗邻,西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泰安现辖2区(泰山区、岱岳区)、2市(新泰市、肥城市)、2县(宁阳县、东平县),土地面7761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51.4万人。

2011年,泰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5.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1202.8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886.5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5∶53.6∶36.9调整为9.3∶52.2∶38.5,人均生产总值41850元,比上年增长11.1%。

二、形势分析

2001年,泰安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28.28亿元;2006年突破千亿元;2010年超过2000亿元;2011年该市地区GDP达2304.3亿元,是2001年的5.38倍,年均增长18.42%(现价计算)。2001年泰安市人均产值为7903元;2007年超过2万元;2009年超过3万元;2011年超过4万元,为4.18万元,是2001年的5.3倍,年均增长18.23%。如图4-4所示,泰安市经济发展快速稳定,短时期内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既迅速提升了该市的经济实力,也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img57

图4-4 泰安市地区生产总值[5]

泰安市产业结构变迁如图4-5所示。2001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47∶45.31∶37.22;2006年优化调整为11.42∶56.58∶32.0;2011年优化调整为9.3∶52.2∶38.5。十数年间,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下降了8.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提高了6.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提高了1.2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先下降后上升是泰安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泰安市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出现了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一般而言,当人均GDP在4万多元时,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而言比较稳定,而非迅速下降,泰安在2006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6.58%的最高值,但到2011年则下滑了4.38个百分点,这种降幅是比较少见的。虽然该市目前第二产业比重仍在50%以上,但根据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将保持一段时间。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化、城市(镇)化仍是社会经济持续变革的主要驱动力。因此,估计在一段时期内,工业的作用仍不可忽视。特别是与山东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该市还较为落后,工业仍然是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赶超发展的主要方式。

img58

图4-5 泰安市三次产业结构

2011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47260元,增长9.9%,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317美元,全省除了莱芜市之外,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千亿元。山东各省经济发展情况如图4-6所示。从人均产值来看,以石油闻名的东营市高居首位达13万元,青岛、威海、淄博和烟台均超过7万元;临沂和菏泽最低,仅为2.75万元和1.87万元;泰安市以4.18万元排在第十位。从地区GDP来看,青岛、烟台、济南最多,分别为6615亿元、4906亿元和4406亿元;日照和莱芜最少,分别为1214亿元和611亿元;泰安市以2304亿元排在第九位。从这两组数据来看,泰安市在山东省内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泰安市与山东省内周边城市的比较如表4-5所示。总体来看,泰安与济南、青岛等省内发达城市有一定差距,在部分指标上又比鲁南地区城市有一定的优势,如在人口密度、地区GDP、人均GDP、产业结构高于济宁、临沂、聊城等城市,但在工业企业数、工业产值、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等指标上,泰安市处于劣势。从这个角度而言,泰安市的工业体系并不发达,经济开放度也落后于其他地区,这将制约泰安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img59

图4-6 山东各地区GDP和人均GDP[6]

表4-5 山东部分城市基本情况

img60

续 表

img61

三、产业定位

2001年以来,泰安市利用外资增长迅速,合同项目数从15个到165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从4285万美元增长至1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4012万美元增长为13.3亿美元,具体情况如表4-6所示。美国马尼托瓦克机械公司、韩国现代重工、日本昭和电缆和中国建材集团、重汽集团、中材集团、蒙牛等国内外一批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泰安。

表4-6 泰安市利用外资情况

img62

根据泰安“十一五”规划纲要,该市定位为“以泰山为依托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以现代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强市,蓝天、碧水、青山的最佳宜居城市”。产业目标为突出加快发展主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提升农业,做强工业,繁荣服务业,构筑起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体系。第一产业方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花卉渔业产值各占三分之一的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建设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基地、特色果品生产基地、蚕茧生产基地等五大农业生产基地,着力培植壮大泰山中药材、泰山系列食用菌、泰山板栗、泰山茶、新泰黄花菜、肥城桃、宁阳大枣、东平湖水产8个特色产品。第二产业方面,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着力培植汽车、无机非金属材料、输变电设备、化工、食品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机械、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第三产业方面,强化旅游业龙头地位,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餐饮娱乐社区服务、中介服务、房地产五个重点行业,积极拓展金融、交通运输、信息服务、文化传媒、汽车服务、农村服务六大服务领域。

根据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泰安市定位为“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产业目标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第一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着力培植粮食、蔬菜、油料、种子、畜牧、奶牛、饲料、果品、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泰山茶、渔业、蚕茧和乡村旅游14个产业体系,构建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第二产业方面,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培强做大汽车、输变电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四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煤炭、化工、食品和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生物育种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方面,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物流、科技、工业设计、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服务、服务外包、会展、节能环保、教育培训、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商贸餐饮、房地产、汽车服务、家庭及社区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建设旅游文化产业高地。

2011年,泰安市15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利润361.3亿元,利税579.5亿元,分别增长27.4%和26.6%。

产业具体发展情况如表4-7所示。

从规模企业数来看,泰安规模以上企业数有1694家,超过50家企业的行业有11个,超过100家企业的行业有7个。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数最多,分别为262家、194家和150家。此外,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数也较多。

从工业总产来看,超过100亿元的行业有10个。煤炭开采与洗选业最高,超过500亿元,占工业比重的17.27%;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工超过300亿元,占工业比重的10%以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超过200亿元,所占比重超过5%。

从产业增长倍数来看,平均值为2.14倍,超过平均值的行业有17个行业。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工艺品制造业超过5倍;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均超过3倍。

从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来看,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的行业有4个,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34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7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3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84个百分点。产业比重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的行业也有4个,煤炭开采与洗选业下降了2.36个百分点,纺织业下降了1.24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了3.9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下降了2.62个百分点。

表4-7 泰安市主要行业发展情况[7]

img63

续 表

img64

根据如上及相关数据,我们对泰安市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总体来看,泰安市产业发展形势较好,产业规模增长迅速,部分产业集群茁壮成长,部分产业调整幅度较大,逐步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从资源型产业向制造业转变,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装备制造业是泰安市发展最为迅速、优势最为显著的产业,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化工、轻纺、食品、建材等产业规模较大,发展较为平稳。

四、编委会评价

泰安市因泰山闻名世界,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鲁中地区的经济贸易中心。该市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三次产业发达,特色鲜明。泰安地处鲁中腹地,位于山东省东西接合部,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加之毗邻省会济南,发展潜力巨大。总而言之,泰安市具有明显的投资优势,拥有优越的区位交通、完善的配套设施、丰富的矿产资源、合理的产业结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充足的人力资源,这些因素都为该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

区位优势:泰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泰安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区,位于山东半岛与内陆地区的接合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铁路纵贯南北,京福、京沪高速公路在泰安交会,经高速公路6小时内可到达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郑州等重要城市,4小时内可到达青岛、日照、连云港等重要港口。京沪高速铁路在泰安设泰山站,届时2个小时可达北京,3个小时可达上海。泰安距济南国际机场80公里,可达诸多国家。

产业优势: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纺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为骨干的现代工业体系。泰安作为国家重要的粮油、果蔬、畜禽和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居国内领先地位。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根据该市“十二五”规划,汽车、输变电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旅游文化产业将是重点发展的产业。

政策优势:泰安市委、市政府,以改善投资环境为抓手,逐步将泰安打造成为环境优良、安全舒适、适宜人居住和创业的理想城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该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是中国最具安全的区域电网之一;建立了融行政审批、效能投诉等职能于一体的政务服务中心,市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授权,政府服务快捷高效;在认真执行和落实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投资规模大、拉动能力强、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通过财政奖励的办法予以扶持。

五、投资建议

根据泰安市的产业发展现状、未来的产业定位及比较优势,我们认为泰安市值得关注的行业如下: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及食品产业;文化旅游业。

徐州市投资价值分析

一、城市概况

徐州市地处江苏西北部,华北平原的东南部,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性新能源基地,曾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徐州北邻山东省济宁市,西接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河南省商丘市,东连连云港市,南壤宿迁市。徐州县辖5区(云龙、鼓楼、泉山、铜山、贾汪)、2市(新沂、邳州)、3县(丰县、沛县、睢宁),土地面积11258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90.53万人。

2012年,徐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16.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6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968.51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665.43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9.5∶49.0∶41.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877元,按当年年均汇率折算达到7426美元。

二、形势分析

2001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15.71亿元;2004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2008年超过2000亿元;2012年超过4000亿元,经济总量是2001年的5.61倍,年均增长17.05%(现价计算)。2001年,徐州市人均生产总值接近8000元;2004年超过1万元;2008年超过2万元;2011年超过4万元;2012年为4.69万元,是2001年的5.89倍,年均增长17.67%。如图4-7所示,徐州市经济增速显著,且呈加速状态,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徐州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有助于平衡江苏省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带动苏北地区整体水平的提升。

img65

图4-7 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8]

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如图4-8所示。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7.61∶45.77∶36.62;2006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2.66∶51.89∶35.46;2012年优化调整为9.5∶49∶41.5。十数年间,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下降了8.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3.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4.8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是徐州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特征。

img66

图4-8 徐州市三次产业结构

近十几年来徐州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一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首次下降到10%之下,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均衡。这展现了徐州市良性发展的格局。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将保持在一定水平,各行业内部开始优化调整,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徐州市经济结构调整中都有所体现。通过工业的升级优化,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徐州市还将继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继续降低第一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继续推动资源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2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经济总量仅次于广东省;人均生产总值68347元,比上年增加6057元。各个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出如图4-9所示。从经济总量来看,苏州、无锡、南京是江苏省内经济规模最大的3个城市,分别为1.2万亿元、7568.15亿元和7201.57亿元;淮安、连云港和宿迁市是经济规模最小的3个城市,均不到2000亿元;徐州市以4016.58亿元排在第5位。从人均产值来看,无锡、苏州最高,超过了11万元;南京、常州、镇江超过8万元;淮安、连云港、宿迁在3万—4万元之间;徐州以4.69万元排在第9位。可看出,无锡、苏州、南京是江苏省内最发达的3个城市,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人均产值均远高于其他城市,徐州市在江苏省内排在中等水平。

img67

图4-9 江苏各地区GDP和人均GDP[9]

徐州市与省内发达城市之间的数据如表4-8所示(2011年)。从土地面积、人口、经济增长率等指标来看,徐州市处于前列。从地区GDP、人均GDP、工业企业数、投资、工业总产值、进出口、外商投资等经济指标来看,徐州市处于后列。总体来看,徐州与省内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与苏中城市(南通)等相比也稍显落后,在苏北地区则处于发展的排头兵。对徐州市而言,需追赶省内发达地区,拉开与同层次城市间的距离,实现错位竞争、赶超式发展。

表4-8 江苏部分城市基本情况[10]

img68

续 表

img69

三、产业定位

徐州市利用外资情况如表4-9所示。从2001年至2012年,徐州市每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数保持稳步增长,从62个增加至211项;外商合同投资额从2.9亿美元增长至24.39亿美元,提高了7.41倍;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18亿美元增长至17亿美元,提高了6.8倍。美国卡特彼勒、德国蒂森克虏伯、德国利勃海尔、法国圣戈班、韩国斗山、丹麦维斯塔斯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入驻该市。

表4-9 徐州市利用外资情况

img70

根据该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徐州市发展目标定位为“保持苏北领先、保持淮海经济区领先、争做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产业政策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第一方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高效、集约型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全面升级。第二产业方面,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打造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区域性大型建材机械和锻压机械生产制造基地及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化学工业、新兴产业(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环保产业)等优势主导型产业;大力发展木材加工、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整合提升建材、冶金、电力等资源开发型产业。第三产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金融保险、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第一产业方面,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优质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着力培育壮大优质稻麦、特色蔬菜、奶业、特色畜禽、优质林果、食用菌、花卉、特种水产等10个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建设1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

根据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徐州市定位为“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政策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实现高新技术跨越发展、传统产业加速调整、创新型经济加速培育和农业提档升级,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第二产业方面,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强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等主导产业;做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煤盐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第三产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国际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动漫、旅游服务和商业中介等六大重点现代服务业。第一产业方面,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重点做大做强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和林果、肉鸭、奶业、大蒜、食用菌五大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家禽产业、奶牛产业、生猪产业和肉羊产业,发展生态渔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

徐州市工业发展如表4-10所示。从规模企业数来看,2001年有662家,2012年达2827家,增加了3.27倍;工业产值从2001年的514.35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8926.62亿元,提高了16.35倍。可看出近些年来,徐州市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规模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升。

表4-10 徐州市工业发展情况

img71

续 表

img72

2012年,徐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27家,比上年增长6.7%。其中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7家,上市工业企业达到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3%,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5%和17.7%。全市六大千亿元主导工业产业发展迅速,战略性新兴工业产业实现产值3356.41亿元,比上年增长80.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37.6%,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16亿元,增长50.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8%。

徐州市主要产业发展情况如表4-11所示。

从产业规模上来看,2012年有7个产值超过500亿元,其中,4个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食品加工业两大产业超过2000亿元。煤盐化工、新材料两大产业超过千亿元。信息技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规模也超过了250亿元。

从产业比重来看,500亿元的产值规模将在工业中占据5%左右的比重。以此标准,六大主导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中大都达到这一下限,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超过1/4,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超过1/5,占该市工业经济的一半以上。

从产业增长速度来看,徐州市主要行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速在35%以上。其中,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高于主导产业,新材料、物联网、医药等产业发展势头很快,煤盐化工也有不俗的表现。

表4-11 徐州市主要行业发展情况

img73

根据表4-10、表4-11及相关数据,我们对徐州市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总体而言,徐州市工业发展形势非常不错,扭转了过去工业发展颓势的局面,工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工业基地最可靠的保障。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种类型强力成长。具体来看,装备制造、食品、煤盐化工、新材料等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能源、冶金、生物科技、信息产业超过500多亿元,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部分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形成了企业—产品—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良性互动、滚动发展的可喜势头。

四、编委会评价

徐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要道、军事战略要地和能源基地,享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为华东地区的门户城市,现为华东重要的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游、医疗、会展中心,同时也是江苏省内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对外贸易中心。随着徐州逐步融入长三角经济区,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加上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徐州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的定位,为全面提升该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区位优势:徐州“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具有显著的交通优势。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兰高速铁路在此交会;境内5条国道、20条省道、5条高速公路纵横成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00多公里,密度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滨北方第一大湖微山湖;观音机场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开通香港、台北和其他国内20多条航线。目前,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管道“五通汇流”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京沪高铁使徐州纳入了北京、上海“2小时交通圈”,正在加快建设的亿吨内河大港将成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

产业优势: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加之近年发展,培育壮大了一大批发展强劲的产业,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国家级新能源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全市聚集了数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提升壮大、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的发展格局。在主导产业上,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业均超千亿元规模,是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多晶硅产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形成了从多晶硅到光伏电站的完整产业链。在新兴产业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已占全部工业产值的近1/4。特别是矿山物联网和节能环保产业取得了重要突破,矿山物联网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两个层面都形成了“先发优势”。

政策优势:徐州市位于长三角、环渤海两大经济圈连接带,是淮海经济区20个地市中集聚辐射力最强的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创业园和中德东方鲁尔工业园,构成了国内一流的对外开放载体。该市秉承“以诚招商、以信养商、以利兴商”的招商理念,不断提升政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相继荣获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十大高效政府等称号,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徐投资。

五、投资建议

根据徐州市的产业发展现状、规划的产业定位及比较优势,我们认为徐州市值得关注的行业如下: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与医药;新材料。

枣庄市投资价值分析

一、城市概况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与临沂市平邑县、费县、苍山县为邻,南与江苏省铜山、邳州市接壤,西濒微山湖,北与济宁市的邹城市毗连。枣庄市是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和煤化工基地,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之一,是一座新兴旅游城市,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之美誉,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该市下辖5区(市中、薛城、峄城、台儿庄、山亭)、1市(滕州市),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94.4万人。

2011年,枣庄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561.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40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920.32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514.96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6∶60.1∶31.3调整为8.1∶58.9∶33.0。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74.2亿元,增长24.3%;地方财政支出160.34亿元,增长24.3%。人均生产总值41746元,比上年增加4907元,折合6463美元。

二、形势分析

2001年,枣庄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76.82亿元;2004超过500亿元;2008年首次超过千亿元;2011年,枣庄市地区GDP达到1561.08亿元,是2001年的5.64倍,年均增长19.04%。2001年枣庄市人均生产总值为7708元;2003年超过万元;2006年超过2万元;2009年超过3万元;2011年,该市人均GDP达到4.17万元,是2001年的5.42倍,年均增长18.60%。如图4-10所示,枣庄市经济总体保持高速增长,但近几年来增速有所放缓,说明该市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追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转向追求经济质量、经济结构调整的阶段。这意味着发展模式、发展战略、产业重点、经济政策等各方面都将有较大的变化。

枣庄市产业结构变动如图4-11所示。2001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5.8∶49.9∶34.3;2005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93∶63.76∶26.31;2011年,枣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8.1∶58.9∶33.0。2005年,枣庄市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首次降到10%以下。十数年来,第一产业下降了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1.7个百分点。

img74

图4-10 枣庄市地区生产总值[11]

img75

图4-11 枣庄市三次产业结构

这十数年来,是枣庄市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时期。前几年,该市迅速推进工业化,第一、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有了较大的下降;后几年,则是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时期。之所以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呈倒“U”形变化,主要原因在于该市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依赖于自然资源将容易导致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将逐步改观。转型、升级、发展成为枣庄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任务。

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如图4-12所示。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除了莱芜市之外,其他16个城市均超过千亿元。其中,青岛市、烟台市、济南市产值最高,分别为6613.6亿元、4906.83亿元和4406.29亿元,均排在全国地级城市前列;莱芜市、日照市和菏泽市排在最末,分别为611.88亿元、1214.07亿元和1475.68亿元;枣庄市以1561.68亿元排在第14位。从人均产值来看,东营市、青岛市、淄博市最高,分别为13.08万元、7.57万元和7.23万元;菏泽市、临沂市、聊城市排在最末;枣庄市以4.17万元排在第11位。从总体上来看,枣庄市在山东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在中下游之列。

img76

图4-12 山东各地区GDP和人均GDP[12]

山东部分城市基本情况如表4-12所示。从人口密度、人均GDP两项指标看,枣庄市处于前列水平;从自然资源、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外商投资、进出口、收入水平等各方面指标来看,枣庄市在7个城市中均处在最后之列。与其他城市相比,枣庄市人口土地较少,这直接制约了枣庄市采取粗放型增长的空间,制约了土地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企业投资。因此,对枣庄而言,将提前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表4-12 山东部分城市基本情况[13]

img77

续 表

img78

三、产业定位

2001—2011年,枣庄市利用外资有了很大的增长,从原先的千万美元,到现今接近2.4亿美元,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处于前列。“十一五”期间,引进外来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项目152个,完成投资603亿元,累计到账外资8.54亿美元。虽然2011年利用外资有所下滑,但市外、省外投资有了巨大的增长。全年新建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11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8个,5亿元以上项目14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韩国SK、东洋制铁等21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入驻枣庄。

表4-13 枣庄市利用外资情况

img79

续 表

img80

根据枣庄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枣庄经济工作的重心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结构调整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开发向综合利用资源转变,由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第一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农业,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建成优质粮生产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加快建设“煤化工、能源、建材”三大基地,培育纺织、机电、食品、造纸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能源、建材、煤化工为基础,选择新材料、生物技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作为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第三产业方面,繁荣发展服务业,发展新兴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改造和建设大型现代批发市场,发展文化传媒、房地产、社区服务、信息通信等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整合壮大旅游业。

根据枣庄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该市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第一产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特色、生态、设施、观光”四大现代农业,发展壮大优质专用粮、瓜菜、果品、畜牧、水产、花卉六大主导产业,建设优质商品粮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第二产业方面,优化发展工业,以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为目标,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煤电热能源、水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八大工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方面,跨越发展服务业,突出旅游业,发展物流业,提升商贸业,重点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和新兴服务业四大特色服务业,发展运河文化、生态观光、工业遗产、古文化等四大特色旅游业。

2011年,枣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0%。其中,轻工业增长10.5%,重工业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386.13亿元,增长23.8%。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制品、纺织、食品制造四大行业增加值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9%;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3个行业增加值增长22.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通信设备业6个行业亏损严重。

枣庄部分产业发展如表4-14所示。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超过百亿元的产业有7个。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最大,分别为452.53亿元、266.21亿元和256.21亿元。除此之外,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均超过百亿元规模。

从产业比重来看,超过10%的三大产业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接近20%。八大产业集群均在产业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从产业发展速度来看,多数产业在4年时间内实现了翻番。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2006年还没进入统计,然而,2009年则取得了120亿元产值的规模,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也取得了21倍的增幅。除了这两个行业之外,其他增长超过3倍的产业也较多。

从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来看,大都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变动幅度较小,除了个别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下降幅度最大的两个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是增长幅度最大的两个产业。

表4-14 枣庄部分行业发展情况(2006—2009年)[14]

img81

续 表

img82

通过表4-14等数据,我们对枣庄市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总体而言,枣庄市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八大产业集群规模均超百亿元,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为该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八大产业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附加值较低、依赖资源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成为枣庄市产业政策的重点任务,即在逐步降低对资源型产业、低附加值产业依赖的同时,发展部分新兴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新旧交替。

四、编委会评价

枣庄市地处鲁南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境内资源丰富,是山东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土地、劳力、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步显现。为此,实现地区资源优势产业向竞争优势产业的转变,成为该市产业发展的重点。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加之外商投资的涌入,点亮了枣庄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区位优势:枣庄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利。枣庄是鲁南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鲁南经济带区域城市之一。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建设中京沪高速铁路、104国道、206国道从枣庄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在枣庄境内航道94公里,可常年通航千吨级船舶,港口货物吞吐能力1000多万吨;2小时经济圈内有日照、连云港两大出海口和徐州、济南两大机场;目前正在启动建设的枣临铁路和高速公路,建成后距日照海港不足1个小时的车程。

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枣庄从以煤炭等资源为主的城市,转变为轻重工业并举、传统与新兴共荣的产业格局。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煤电热能源、水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八大工业产业集群名副其实,部分产业优势明显,特色鲜明。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部分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政策优势:枣庄市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建立和完善了标准化的服务机构、制度。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成立了专门服务投资者的结构,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为投资者营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配套完整的外商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五、投资建议

根据枣庄市的产业发展现状、未来的产业定位及比较优势,我们认为枣庄市值得关注的行业如下: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

镇江市投资价值分析

一、城市概况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江三角洲的顶端,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镇江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该市现辖4区(京口、润州、丹徒、新区)、3市(句容、丹阳、扬中),全市土地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271.86万人。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1.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7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272.39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938.29亿元,增长12.6%,产业比重由上年的4.1∶56.4∶39.5优化调整为4.4∶55.0∶4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73981元,增长11.2%,按现行汇率计算折合11741美元。

二、形势分析

2001年,镇江地区生产总值不到500亿元;2006年突破1000亿元,为1044.83亿元;2011年突破2000亿元,为2311.45亿元,是2001年的4.95倍,年均增长17.41%(现价计算)。2001年,镇江人均产值为1.75万元;2007年突破4万元;2011年超过7万元,为7.4万元,是2001年的4.23倍,年均增长15.55%。镇江市经济增长情况如图4-13所示。从图中可看出,该市经济长期保持在高速增长水平,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值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处于前列。

镇江市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如图4-14所示。2001年,镇江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7.4∶56.6∶36.0;2005年优化调整为4.4∶60.5∶35.1;2011年优化调整为4.4∶55.0∶40.6。十数年间,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4.6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是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趋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21世纪初,镇江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50%以上的高比重状态,但有下降的态势。根据镇江人均产值过万美元的现实,该市已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化将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升级转型的任务加重。随着产业的调整,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大大提高。鉴于沿海外向型经济和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镇江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速度较为缓慢,但第三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img83

图4-13 镇江市地区生产总值[15]

img84

图4-14 镇江市三次产业结构

2011年江苏各地区经济产量如图4-15所示。2012年,江苏省地区GDP为4.95万亿元,接近5万亿元,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GDP,江苏省均处于我国省市中的第一梯队。从江苏省内来看,苏州市成为首个超过万亿元的城市,为1.07万亿元,无锡、南京紧随其后,为6880亿元和6145亿元;宿迁、连云港、淮安市排名最后三位,但均超过千亿元;镇江市以2311亿元排在第10位;从人均产出来看,无锡市、苏州市人均GDP高达10万元以上,常州、南京、镇江均超过7万元,淮安、连云港、宿迁在2.7万—3.6万元之间;镇江市排在第5位。从图4-15可看出,镇江市在江苏省内属于规模小但较发达的城市。

img85

图4-15 江苏各地区GDP和人均GDP[16]

镇江市与部分城市比较如表4-15所示。总体来看,镇江市在苏南地区处于后列,与苏中城市相比,优势也逐步缩小。如镇江市在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数等方面已经落后于周边城市,部分指标仅高于泰州市。这意味着镇江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第二产业的优势已经逐步被苏中地区赶上。对镇江市而言,建立新的产业优势,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表4-15 江苏部分城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17]

img86

续 表

img87

三、产业定位

镇江市利用外资情况如表4-16所示。从2001—2011年,该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3.26亿美元增长至18.08亿美元,利用外资的规模有了巨大增加,在全国城市中处于前列。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公司和财团在镇江投资,累计吸纳外资126亿美元。世界500强38家,中石油、中国二重等25家央企这两年在镇江投资总额超过870亿元。

表4-16 镇江市利用外资情况

img88

续 表

根据该市“十一五”规划,镇江市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产业政策主要体现为:第一产业方面,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优质粮油、优质肉奶、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经济林和观光休闲农业等六大类特色农业;依托平原圩区、丘陵地带和部分沿江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打造三大板块,平原圩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小麦,丘陵地带重点发展畜禽养殖、花卉苗木、优质林桑果茶等,沿江地区重点发展特色水产业。第二产业方面,努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壮大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金属制品、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化工(精细化工和煤化工、盐化工、建材化工、医药化工)、造纸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力、交通设备、食品五大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壮大化工、电子信息、造纸、五金工具、工程电器、汽摩零部件、船舶及船用设备、眼镜、醋业、木业等10个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工程机械、自行车等一批产业集群。第三产业方面,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大文化产业、居民服务业十大领域服务业。

根据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镇江市定位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产业政策为:着力强化各类产业发展要素整合,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为主导,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航空制造、电子信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爆发式新增长点;加快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产业;根据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定位,该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重点打造重型装备、特种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配套(含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器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等五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和延伸航空配套、风能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加快改造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推进特色产业品牌化,促进眼镜、自行车、调味品、纺织服装、木业加工等特色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强化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旅游、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等六大产业。第一产业方面,按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园艺、有机稻米、特色养殖、经济林木和休闲观光体验农业,打造农业及农产品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益。

2011年,镇江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68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212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202.9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重工业完成总产值968.73亿元和4234.2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6%和33.0%。其中,通信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8.31亿元、110.36亿元、608.02亿元和885.2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3%、69.5%、28.3%和39.2%;全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13家、利润超5亿元企业110家,比上年分别增加5家、35家。

镇江市工业领域发展数据如表4-17所示。

从规模企业单位数来看,超过100家的行业有11家。其中,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企业数最多,均超过250家,分别为380家、312家和284家。除了这些行业之外,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也超过200家。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超过100亿元产值的行业有13个,超过500亿元产值的产业有2个。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最高,分别为692.68亿元和571.69亿元,这两个行业的产业比重均超过10%,在13%—17%之间。除了这些行业之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均超过200亿元,产业比重都超过5%。

从行业发展速度来看,平均增长倍数为3.15倍,超过平均值的行业有13个,相对而言,轻工业发展速度低于平均数的较多,装备制造业、冶金、化工发展速度超过平均数的较多。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是增速最快的三个行业,分别为13.92倍、9.9倍和6.04倍。除此之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发展速度也较快,增长倍数均超过5倍。食品、纺织服装、电力等是增速较慢的产业。

从产业变化幅度来看,产业比重增加的行业有14个,大体而言,发展速度低于平均数的行业,产业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升最快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比重分别增加了5.16个百分点、3.26个百分点和2.38个百分点。下降最快的行业是造纸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生产供应业,产业比重下降均超过2个百分点。

表4-17 镇江主要行业发展情况(2005—2010年)[18]

续 表

img91

根据表4-17和相关数据,我们对镇江市产业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该市轻重工业发展较为均衡,产业主导和支柱产业主要为装备制造业、化工、造纸、纺织服装、冶金等,产业规模均达上百亿乃至千亿元规模,形成了自身的具有较大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从近几年数据来看,镇江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产业发展速度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调整。总体而言,该市正处于从轻工业向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转型的阶段。虽然部分传统工业已经有较大规模,但增长速度日趋下降。

四、编委会评价

镇江市地处长三角,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是一座区位优势独特、资源条件优越的港口型开放城市。作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是江苏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重要的港口、工贸和旅游城市,镇江市在各个方面具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的引入迅速改变了镇江市的经济面貌,也推动着镇江经济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镇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随着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将为镇江的未来增添更多光彩。

区位优势:该市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利。镇江西距南京50公里,东距上海200公里,处于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交会点,区位优势突出。沪宁铁路、沪宁高速、扬溧高速公路、312国道、104国道贯穿全境,已建成通车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和正在开工建设的沪宁高速铁路、城际轻轨、镇泰过江通道将使镇江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长江境内自然岸线长27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87公里,镇江港是中国主枢纽港,两岸直航后开放的15个河港之一,与世界72个国家和地区的288个港口直接通航。

产业优势:镇江市产业基础较强,产业特色明显。全市初步形成了机械、化工、造纸三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力、交通设备、食品五大特色产业,建立了船舶及船用设备、汽摩零部件、化工、电子信息、造纸、五金工具、工程电器、眼镜、醋业、木业等多个产业集群。拥有世界产能第一的造纸生产线,世界五强之一的锚链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工程塑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醋酸生产企业和铝箔包装材料定点生产基地,国内汽车行业最大的发动机缸体铸造企业。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实施,镇江市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政策优势: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该市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利用外资的政策,也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政府管理机制,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好坏直接关乎外商投资的成败。地域、政策、产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决定了镇江市投资环境优秀,也成为外来投资的首选之地。

五、投资建议

根据镇江市的产业发展现状、未来的产业定位及比较优势,我们认为镇江市值得关注的行业如下:装备制造业;化工业;电子信息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