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策略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策略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再三人站在易拉罐的一方的一条线上,问:“这样套易拉罐公平吗?为什么?”“如果有更多的人想套易拉罐,那该怎么办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策略来优化教学中的关系,调控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发挥最好的育人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9]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解决所要处理的问题的计策与谋略.一般来说,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教师在知识、方法、手段、材料等方面的准备,还包括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与研究.

教师对知识方面,即对教学内容的准备方面,花的工夫往往是最多的,因为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与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的、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40]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先说教材的重要性,再说如何钻研教材的方法.

例如:姜锡春老师在重庆市区学校参赛时临时抽内容来上课,他抽到的题目是《圆的认识》.当姜老师看到题目时心中一惊,他看着这个课题,心里想着这个课应怎样开展.他想起平时上课时,老师们所用的方法都是用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一头拴一个物体,边走向讲台边把这个物体用手甩成一个圆,然后问学生:“老师甩成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齐答:“老师甩的是一个圆.”就这样引入了圆的概念.而姜老师想到这样做太普遍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所以他采用套易拉罐的方法引入圆的概念.

首先姜老师用课件出示一个易拉罐在中间,四人站在易拉罐的四个对角上,同时问学生:“这样套易拉罐公平吗?为什么?”

再三人站在易拉罐的一方的一条线上,问:“这样套易拉罐公平吗?为什么?”

然后再三人站在易拉罐的三方以易拉罐为中心的等边三角形的顶角上,又问:“这样套易拉罐公平吗?为什么?”

“如果有更多的人想套易拉罐,那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说出以易拉罐为中心,人分别围易拉罐一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之后板书课题.

由于姜老师这样深钻教材,这堂课呈现出融洽的课堂气氛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教学不应只是忠实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创新和开发的过程.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案变得动态,富有灵性.[41]

二、情境优化策略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优化教学情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42]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者创设过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从比较中发现北京得票最多,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例如:郭莉老师在执教《秒的认识》时,提问:“2012年的奥运会是在什么地方举办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伦敦.”郭老师再追问:“那2008年的奥运会呢?”同学们骄傲地说:“北京.”郭老师说:“2008年中国第一次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场景吧!”课件出示开幕式倒计时的场景,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大声跟着大屏幕一起倒数:“7,6,5,4,3,2,1!”数完之后,郭老师又问:“有没有人知道我们刚才倒数的这些数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大家一起说:“秒!”郭老师又问:“为什么要用秒作单位,不用我们前面所学习的时、分作单位呢?”在这堂课中,郭老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经验教学,创设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出色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切实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探究学习策略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解决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43]

教学案例《比多少》可以创设故事情境,以故事情节串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辅助再现生动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大灰狼又来到二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倒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大灰狼再来到小弟的房子前,但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有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兔、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帮他们参加劳动吧!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2)问:小兔去搬砖,有几只小兔?有几块砖?小兔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问:小猪去搬木头,有几只小猪?有几根木头?小猪和木头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一个对这一个,最后还剩一根木头,我们就说木头多,小猪少.

(三)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问:小兔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2)学生操作:用圆形代表小兔,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3)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演示.汇报结果:小兔比小猪多.

(4)用正方形代表小猪,用三角形代表木头,在桌子上摆一摆.汇报结果:小猪比木头少.

四、教学反思策略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情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反思”中不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这样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比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可以在课前出示问题:

6×2=________;6×20=________;6×200=________.请同学们直接口算出得数.

板书得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因数多一个0,积也多一个0.

生2:我发现第一个因数都是6,没有变.

生3:一个因数没有变,另一个因数多一个0,积也多一个0.

师:多一个0,说明这个数怎么变了?

生4:就是原来的数乘以10.

生5:就是比原来的数扩大了10倍.

师:谁能来完整地说说你的发现?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如果从最后一个算式往前看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

师:像这样的例子,同学们能举一些吗?

生举例:

5×10    18×5

5×100    18×50

5×1000    18×500

师:是不是只有扩大或缩小10、100倍时才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呢?你能举一些不一样的例子吗?

生举例:

5×2  7×10

5×4  7×20

5×12  7×50

师:通过同学们举的这么多例子,你对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有什么补充?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几倍.

生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师:同学们,这里的两个“多少倍”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生:都是一样的倍数.

师:那我们能不能在这里用一个词,使别人很清楚它们的关系呢?

生:用一样的倍数或相同的倍数.

师板书:就把后一个“多少倍”改成“相同的倍数”吧.

师:你觉得这个积的变化与因数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吗?

生1: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2:因数变大,积也变大;因数变小,积也变小.

师: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很形象地说明呢?

生1:一起.

生2:随着.

师板书: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齐读规律.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规律里有哪些词比较重要呢?

生:不变,随着,相同.

整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以“导”为载体,以“学”为根本.

开课时,引导学生从现象上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5×2=10(元)    ①

5×4=20(元)    ②

5×12=60(元)    ③

5×24=120(元)   ④

教师充分提供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对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总结出这组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时,积的变化特点.在验证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研究方法,所以研究比较困难.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总是努力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却又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等,教师在这方面应变能力明显不足,依然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威远县实验小学 何 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