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和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和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学习重点与难点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社会主义改造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

重点难点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封建社会进入到( )。

A.共产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 )。

A.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B.一条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

C.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D.一条发展生产力的路线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在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全国大陆的统一   D.三大改造的完成

7.1980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客人时说:“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我们最成功的是(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   B.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恢复了国民经济     D.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8.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正确认识两类社会矛盾   B.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 )。

A.消灭富农经济   B.限制富农经济

C.保存富农经济   D.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10.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具有的两面性是指( )。

A.革命性   B.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C.动摇性

D.妥协性   E.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3.集中体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著作有(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E.《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4.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E.剥夺富农的土地和财产

5.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C.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D.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E.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了下列哪些原则( )。

A.自愿互利   B.说服教育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E.和平赎买

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包括( )。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以上都是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有( )。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公私合营   E.互助合作

9.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的思想是指( )。

A.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B.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C.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D.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E.由落后的工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是“四马分肥”,即将企业利润分配为( )。

A.国家税收   B.职工福利费   C.企业公积金   D.行业基金   E.资本家利润

三、重点问题解答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如何认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疑惑问题辨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建国初期,我国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建立起来的。

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单纯地改变生产关系的路线。

五、难点问题剖析

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备了哪些条件?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4.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5.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何关系?

6.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有怎样的历史关联?

六、典型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1】

被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

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建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是在一九五二年秋由二十三户贫农办起来的。合作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只凑起了“三条驴腿”,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穷棒子凑合到一块儿了!”有些富裕中农也不愿意跟他们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合作化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地前进。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党支部和社长王国藩(支部委员)就教育大家要发挥集体力量,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副社长杜奎带着十七个男社员到三十里以外的山上去砍柴;社长王国藩和女党员吴秀英在家领导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缺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牛、骡、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还买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开了个豆腐坊。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党员们就带头在社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终于适时地完成了播种。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党支部和社务委员会就组织大家割荆草芽子换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就这样,社里克服了重重困难,赢得了第一个丰收年。

丰收,不光使社员平均比单干的时候增加了百分之六十的实际收入,而且还积累了价值两千四百元的公共财产。过去有个别社员思想动摇,想退社,这时都表示要“一辈子不出社!”社外的贫农积极要求入社,连原来认为跟贫农在一起办社要吃亏的中农也转变了。于是,有四十六户贫农和十四户中农自愿入了社,社很快扩大到八十三户。

但是,有些中农入社以后,认为应该把社办得“像样子”“有排场”,主张把牲口、车辆都折价归社,甚至还主张把社里原有的公有牲口低价归社。于是,党支部和社务委员会就依靠贫农为骨干发动全体社员展开讨论,批判了某些中农企图占便宜的思想和违反勤俭办社方针的主张,结果决定将原来公有的牲畜按合理价格归社,三年还清,对新入社的订出了私有伙用给一定报酬的办法。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扩大公有财产的偏向,做到了中农、贫农互不吃亏。在这以后,又有一部分中农社员提出搞砍柴、割草等辛苦的活不如搞运输、榨油等副业收入多。党支部又领导社员们反复讨论了这个问题,批判和克服了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的贪多、贪大思想。由于社里坚持了勤俭办社的方针,就保证了年年提高生产,户户增加收入。社外的富裕中农看到这种光景,也不愿意单干下去了。一九五四年秋后,社又扩大到一百四十八户,实现了全村合作化。

在这个“穷棒子社”的带动下,西四十里铺村在三年的时间里就改变了面貌。过去全村一百五十四户中有一百四十户是缺粮户,政府每年都要发给这村五万斤以上的救济粮和一百几十件寒衣。今年村里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比建社前增加百分之八十三以上,全村粮食不但可以自足,而且有余粮三万多斤。社里积累起价值九千五百多元的公共财产。社员们已经盖起了一百八十三间新房,栽种了十六万七千多棵杨树,使千亩荒山变成了绿林。

——摘自《人民日报》,1955年12月4日

这里介绍的合作社,就是王国藩领导的所谓“穷棒子社”。勤俭经营应当是全国一切农业合作社的方针,不,应当是一切经济事业的方针。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但是特别要提倡勤俭,特别要注意节约的,是在目前这几十年内,是在目前这几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现在有许多合作社存在着一种不注意节约的不良作风,应当迅速地加以改正。每一个省每一个县都可以找到一些勤俭办社的例子,应当把这些例子传开去,让大家照着做。应当奖励那些勤俭的、产量最高的、各方面都办得好的合作社,应当批评那些浪费的、产量很低的、各方面都做得差的合作社。

“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毛泽东对《勤俭办社》按语,中共中央办公厅编辑

思考与讨论

(1)结合案例,从穷棒子社的发展,谈谈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的重大历史意义。

(2)从穷棒子社所发生的变化评价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农业改造中的合作政策。

【案例呈现2】

“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泽东与荣毅仁

从一个民族资本家到共和国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在对荣毅仁的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对他来讲是会永远铭记在心的。几十年来,他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看待这位伟人。这就是毛泽东。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0年6月。”荣毅仁回忆道,“当时,我作为特邀代表之一,列席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荣幸地参加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熙年堂为列席代表举行的宴会。在我走近熙年堂时,毛主席已站在门前热情迎候。人民领袖的谦逊,温暖人心。他握住了我的手,说‘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主席的手,又柔软,又有力。使我初进中南海的拘束感顿然消释。”

荣毅仁出身民族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期开始掌管家庭的部分企业,成了民族资本家中的“少壮派”。出于爱国之心,上海解放时他留了下来。但他和其他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一样,对生活在新中国今后的命运,仍怀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毛主席当时觉察到了我们这种矛盾的心理,便对我们说,只要大家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联结在一起,个人都有前途”,“毛主席还鼓励我们要为人民做好事,要一贯地做下去。好事做得越多,人民的奖励也就越多。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尽管有较大的资本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可荣毅仁一家的事业在旧中国仍未能幸免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劫难和国民党腐败政权的压榨,通过办实业振兴国家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当他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和党中央、毛主席对民族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政策,荣毅仁深切体会到听毛泽东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就能发展,个人也才能有前途。

荣毅仁还回忆道:“1955年10月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当我见到毛主席时,我曾向他表示,希望他能抽出时间到上海去。1956年1月初的一天,我正在上海的公司里上班,突然接到通知,说毛主席来上海了,要去视察申新九厂。我赶到厂里不久,毛主席坐着汽车来了。当时我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想不到在北京对他讲的那句话,他竟记在心上了。”

荣毅仁说:“毛主席在50年代的讲话中,几次提到了我的名字,并以我的追求进步的事例说明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在国际和国内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使我百感交集,我为毛主席对我的关心和重视所深深感动。他的话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思考与讨论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企业和改造人同时并举”的方针?

七、核心概念释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A 5.C 6.D 7.D 8.C 9.C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BE 3.CD 4.AB 5.ABCDE 6.ACD 7.BCD 8.ABCD 9.AB 10.ABCE

三、重点问题解答

1.【要点提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经济上,其过渡性体现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政治上,其过渡性体现为: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在主要矛盾上,其过渡性体现为: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要点提示】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是由当时我国的经济、政治、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历史依据: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来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它会自然而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官僚资本、封建势力勾结在一起,不让中国独立,限制和打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全堵塞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其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就是推翻三座大山。在中国,现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现代无产阶级。1911年,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总之,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了中国必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现实依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由人民自己选举政府,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也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依靠。

(3)经过建国后头三年的实践,党已积累了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在农村建立的各种生产互助合作组织,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的最初步骤。在城市,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步骤。

(4)计划经济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较快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新中国的建立,扫除了国家工业化和富民强国道路上的障碍,抓住机遇,迅速有计划地振兴民族经济是全国人民的共识,这也为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依据。

(5)“三反”、“五反”运动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毛泽东和党中央产生了在此斗争胜利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意向。

(6)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构成威胁,经济上封锁禁运,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敌对立场。这时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援助我国。同时,在两大制度的对比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资本主义社会仍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却生机勃勃,苏联的巨大成就为我国树立了楷模。再者,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样的国际环境,也是促使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别无选择地迈向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

总之,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是国内外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3.【要点提示】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伟大开端,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宝库。这条改造道路有四个显著特点。

第一,它坚持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与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这就正确地处理了政治与经济、革命与建设的关系,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好坏的标准。

第二,它实行和平改造。不仅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而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用和平赎买的方式,从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中,以和平的、人道的阶级斗争方法,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以和平赎买的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

第三,它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无论是农业、手工业,或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使被改造者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经济制度而不感到突然,从而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无痛苦的过渡(对资本家而言),或比较自然的过渡(对农民、手工业者而言),不仅避免了在生产关系大变革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的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而且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目的。

第四,它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我们党不仅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且非常重视对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改造。在对个体经济的改造中,引导农民、手工业者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在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中,实行“消灭阶级改造人”的政策,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既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教育了资本家个人,从而壮大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队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综上所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伟大创举和历史性胜利,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宝库。

4.【要点提示】(1)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反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于造成了一些后遗症。

①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②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是否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5.【要点提示】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为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性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的面貌,鼓舞了世界人民的革命斗志。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四、疑惑问题辨析

1.【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但这时还未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②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①建国前,我国的公营经济在解放区已经产生。建国初期,我国通过没收占旧中国工业、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总值80%的官僚资本,壮大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使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②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官僚资本采取没收政策,而对民族资本,国家没有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而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这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不能说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民族资本而建立的。

3.【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1953年12月,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路线。

五、难点问题剖析

1.【要点提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在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时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对这个问题社会上一直有人提出质疑。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和东欧解体后,人们又提出了这种质疑,甚至有人还搬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观点来论证自己的质疑。

诚然,中国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之前,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这样一个阶段。那么,如何科学地看待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方面应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形态,的确应当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但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从没有说过只要具备生产力高度发达这一个条件就能转变为社会主义。事实上,像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然没有一个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一个国家能不能由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除了生产力是否发达这个基本条件外,还要看其他各种主客观条件是否基本具备。按照这种标准来看,应该说,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具备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这就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第二,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国营经济的建立,奠定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物质基础。第三,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这些初步经验和做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上述情况说明,当时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基本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至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普遍发生的严重挫折和失误,并不是因为当年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条件,而是由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严重脱离本国的具体国情,加上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僵化体制,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前,其条件与苏东等国大致相同的中国,由于较早地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仅保住了社会主义政权,而且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各方面的建设中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当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

2.【要点提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化”和“三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反映了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3.【要点提示】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26.6%,同当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工业布局不合理,许多工业仍然是空白,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以及精密机床设备,还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工业;教育、科学和文化很落后,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中国近代史的事实说明,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而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建国后,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国家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这样,就发生了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发生了从投机资本的猖狂活动到资产阶级大搞“五毒”罪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土改后的农村,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小农经济是一种小而全的封闭式经济,不利于分工发展多种经营,不利于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个体农民中的贫苦农民,由于生产规模小,力量单薄,在生产和经营中存在许多困难,他们确有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而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实现工业化要求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而农业的发展又需要工业的支持。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在暂时不可能得到大工业强有力支持的情况下,农业只能靠互助合作形式来发展生产,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唯一的选择。同样,个体手工业也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需要通过合作社把手工业者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4.【要点提示】我国之所以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符合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认为,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无条件地没收,另一种是有偿的和平赎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和平赎买对无产阶级更有利。因为这样既可以减少资产阶级的反抗,避免社会政治上的动荡和经济上的破坏,又可以从资本家那里学到一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和平赎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付给资本家一定数量的“赎金”,实际上是以较小的代价换取巨大的利益。

第二,我国具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根据经典作家的论述和苏联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认为在中国和平赎买资本主义,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首先,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它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其次,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掌握国家政权,不怕资产阶级造反,而且资产阶级也很难造反。最后,我国没收了官僚资本,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可以牵着资产阶级的鼻子走。

第三,实行赎买政策利国利民。在政治上,可以继续联合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可以减少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抵触;在经济上,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避免因为突然的转变而可能引起的损失和混乱。

5.【要点提示】我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的问题。面对这一全新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以新的内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正确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这些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长远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等提出的许多正确的思想观点,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阶段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而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6.【要点提示】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而今天,同样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却在改革开放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为什么?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肯定当前的改革开放者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而肯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者则认为,当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宗旨和原则。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要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当前的改革开放,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产物,都有其事物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说,没有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同样,没有当前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及其以后某些失误的纠正。但这种纠正绝不是要否定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是要把当年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并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总之,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上,要尽量避免简单的政策对比,而要力求从历史发展的大跨度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认清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历史联系。

六、典型案例讨论

1.【案例点评】(1)本文通过对穷棒子社——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的描述,阐述了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的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把这一历史事件置于当时的历史范围和历史条件中去反思和总结,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必要性及其成就与偏差进行辨证的分析,并且结合现实审视当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稳定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在过渡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从本案例可以看出这一点。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毛泽东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方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的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情况,制定正确的政策。第四,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

通过对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改造前后的变化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效果。

2.【案例点评】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人的改造,把企业的改造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识。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予资本家及资方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最后,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从本案例可以看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对共产党改造政策逐渐拥护的心路历程。

七、核心概念释义

1.【要点提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1949年10月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经历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文化上实行马列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终结。

2.【要点提示】过渡时期指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必然存在的历史时期。该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和《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对过渡时期有过理论论述。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形成了其完整的过渡时期理论。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是马克思对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经典表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要点提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的总路线。它是根据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而制定的。1953 年12月,党中央对这条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概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被称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4.【要点提示】社会主义改造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5.【要点提示】农业合作化是过渡时期把农业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形式。农村在土改后,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力量单薄,生产力水平低下。为发展农业,避免农村的两极分化,保证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党中央号召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开展合作化运动。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下,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到1956年底就基本完成了对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合作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等失误。

6.【要点提示】没收官僚资本是中国共产党在已解放的城市中,为摧毁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采取的措施。官僚资本在旧中国占全部工业固定资本的80%左右。没收官僚资本,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旧中国,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垄断资本,利用种种特权聚敛了巨大的财富,其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80%,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左右,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集中了价值达100亿~200亿美元的财产,垄断和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人民政府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意愿,采取了革命手段,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到1949年底,共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2858个,金融企业2400多个,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0多家,以及国民党政府所属的全部交通运输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而使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确保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稳定,也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和胜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7.【要点提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国家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此作过这种设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成功地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建国后,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根据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具有两重作用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党和政府决定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不采取强制没收的手段,而是采取赎买政策,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将私营企业收归国有。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它与购买的性质是不相同的。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采取分配利润制度,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对资方人员由国家予以重新安置。和平赎买政策,避免和减少了对生产的破坏,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家的改造,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创举,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改造的政策。

8.【要点提示】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9.【要点提示】“四马分肥”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国家规定,在公私合营的企业中,把企业的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部分,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但也给资方20%的红利。“四马分肥”的分配方式在分配环节上体现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政策,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这种分配方式为彻底的赎买分配方式即对私股实行“定息”所代替。

10.【要点提示】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大量的、普遍存在着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般说来,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应该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具体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安排,“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针。毛泽东还强调,我国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