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上公民参与的沟通情境

网络上公民参与的沟通情境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信息网络的双向沟通形式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实践,而且优于过去的传统媒体。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或“理想的言谈情境”是理想化的交往形式,也就是说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双向沟通理性模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哈贝马斯的沟通模式。网络社会赋予每个人充分的话语权。
网络上公民参与的沟通情境_中国社会心理分析:献给创造“25 年中国” 的人们

4-2.网络上公民参与的沟通情境

公共领域作为国家机关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公共领域中的理性论辩形成公共意见,借由公共意见的形成,国家权力得以理性化的运作,这里所指的应是双向沟通具有理性沟通的形式。而信息网络的双向沟通形式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实践,而且优于过去的传统媒体。

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似乎充满着未经检证由扭曲沟通所产生的虚假共识,它具有规范作用,将会进一步的阻碍沟通者的合理性思考。因此,沟通行动系以追求理解,避免系统化的扭曲沟通为沟通理性之真义,是一种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和谐的、互为主观的相互依存,绝非仅是一项追求成功的行动;一项行动如果忽略了意识形态及漠视追求了解的价值,即便为成功,也只是一种表面的,背后只会衍生出其他的问题。

哈贝马斯认为理想沟通情境的理性规则,有以下三点:(1)每个有能力说话和行动的人都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2)每个人都可以质疑任何主张、提出新的主张、表达其态度、欲望、需求及偏好;(3)不可借由内部或外部的强制力阻止参与者说话的权利(黄学硕,1997)。这三项理性规则也可在网民网上参与机制上加以实践:第一,网民网上参与机制可确保所有参与者皆可公平参与政府的公共事务讨论;第二,网民网上参与机制可确保所有参与者提出和质疑任何主张,提出主张理由的自由;第三,信息网络之公民与机制没有言论检查的限制,可提供开放、平等的沟通互动情境。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或“理想的言谈情境”是理想化的交往形式,也就是说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双向沟通理性模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哈贝马斯的沟通模式。然而,信息网络确实可达成“无扭曲的意见表达、沟通及对话”,提供一个多元,异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简言之,以信息网络为凭借的公民参与方式已提供了一个较佳的参与情境。

传统的传播信息是一种垂直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或少数的信息中心来源传递给许多人,即政府可以通过一般性信息及通讯科技快速地将公共议题信息传递给人民。但此种垂直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公众并无法持续参与议题的界定和议程的设定,因此,可能造成某些信息控制的可能,并无法促进公众间的互动参与。但现代复合性的信息及通讯科技则是一种水平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即信息来源是多元的,任何参与者皆是信息的接收者及发出者,其信息传播方式是分权及互动的。人民可以通过多元的管道获得及交换不同的观点及信息,使政府或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可以双向沟通互动,且公众之间也同样可双向沟通互动。当今的信息网络的进步促成了政治民主的传播,如在2003年,中国地区共有几十个地方县市政府在互联网上设置有网站首页,内容包括电子邮件、市民信箱、在线讨论等等,皆为公民与政府提供一种崭新且强而有力的连接渠道。例如我们想在新闻报导或收音机等过去的传统媒体中来了解候选人或政治信息,这些信息只是相对的较少关心于实质的双向政策辩论。但是信息网络的功能将改变过去传统得到的信息且具有双向沟通论辩的形式,也由于互联网的特性是塑造由下而上的民主方式,以致一般人也有机会在网络世界中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言论与思想。

网上的信息共享、公开透明、百家争鸣和重视个体等一系列特征将深刻影响社会。这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有机会实施(或实验)全球公共领域的绝佳场所。我们应当看到公民社会或公共领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而网络社会的许多思想正可以用来修正现实社会管理和制度中的某些缺陷。民众易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政府也可以方便地实现低廉高效的管理。各种价值观、信仰在网上的白刃相见,精神深层自有其正义、勇气和活力得到充分展现,网络的互动性,使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得到发挥,使一种思想火花成长为有影响的思想或思潮。互联网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改变了权力的分配。网络之所以风行,在于它提供了另度公共空间,在社区中不同意见相互尊重与互不排斥。通过讨论和争鸣解决问题,消除歧见。网络社会赋予每个人充分的话语权。而在信息时代,话语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权力。网络社会的政治内涵是平民化的社区。互联网是一种让机会均等的新力量。

网络创造了一个自我参与决定的生活政治实践模型。首先,网络上每一个节点(实际是一个社区成员)都有与其他成员的无限连接性,所有人具有相同的自由发言权,这会改变传统科层制度的组织模式,使整个的管理由垂直管理向扁平化共存方向发展。传统的政治权力让位于“网络权力”。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纵向权力结构,在横向传播的信息冲击下,将转向新的平行网络式结构。网络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网络贴近普通民众,使网络社会和现实社区走向统一融合。

互联网中存在着各式不同的沟通行为,网友通过网络所能达到计算机中介沟通(CMC),相当程度上,也与真实世界中面对面沟通具有类似特性,可以成为沟通与信息传播理论的特殊应用。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与方便性,因此,每个人可以不受现实权威的影响,自在地充分表达意见与想法,促进了直接民主发展的可能性。虽然,许多人仍然质疑网络世界是否可以达到真正的直接民主,然而,已经有不少学者主张互联网提供了最自由的空间,可以让不同意见发表,形成一个真正的公共领域。

网络具有方便性、快速性与匿名等特性,让人们比较能够免除外在束缚,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意念。但是,也正是因为网络的方便性与匿名性,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往往也比较没有责任感与现实的负担,所做出的决策与言词内容也很可能是草率而粗疏的。当然,网络世界并不如一般想象,完全是自由无拘束的匿名环境,其实(比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中是否内建相关序号等),所有网上行为很容易在ISP及各服务器中留下记录。只要有意追查,许多原先被认为匿名的个人资料,其实是很容易暴露背景信息的。Google的网页中,包含了自1982年以来全球新闻群组讨论超过七亿笔的数据,只要经过一定的比对机制,利用代理人软件,要建立相关的分析与判断,都并不是那么困难。(24)目前,诸如Amazon,eBay等网站,都已经利用各种代理人软件,以及网友的评价系统,强化客户在选择时判断的参考;未来,信息化的发展,一定会利用各类软、硬设备,在增强实境(augmented reality)效能上有所突破,届时,通过代理人软件分析比对,在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网络上的活动时,就比较能够建立出许多客观判断的机制。

我们信息时代的许多特征使我们与大多原始的社会和政治形态,诸如狩猎与采集社会,十分相似。作为游牧人民,狩猎者、采集者与土地之间没有忠实关系。他们也绝少“地域感”。具体行动与具体场所之间没有紧密的纽带。狩猎与采集社会和电子社会都缺乏疆界,这就导致两者之间许多惊人的平行现象。在涉及男性与女性、儿童和成年人、领袖和追随者的角色时,狩猎和采集社会是我们之前所有社会形态中最具有平等趋向的社会。

近年来,有学者针对(诸如Philip Kuhn, Mary Rankin, William Rowe等人)清朝后期中国社会中“公”领域的逐渐形成加以研究,发现原有属于家族的事务,到了太平天国之后,除了官、私传统区分之外,由于政治力量的松动,地方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因此地方精英开始管理新兴的公共事务。(25)20世纪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让世界各不同文化都逐渐被纳入到不同国度的公共空间之中,哈贝马斯认为前东德、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巨变所构成的关联事件,正就是通过电视转播的方式所完成的,电子媒体直接促成了公共领域的具体化。

于是,互联网中的诸多活动,逐渐就形成了客观对话的场域,网络空间中的网规也会因而逐渐形成。在其中,因为没有面对面人情的压力,网友可以自在地表达意见;即令如此,因为网上人际关系以及在相关空间中的信用,都需要有心经营,大多数网友也会珍惜自己的声誉和角色形象。当然,由于人们在网络上可以用不同的化身(avatar)来表述意见,过去在真实世界面临角色冲突时所可能出现的内心挣扎,在网络空间中都可以得到规避和舒解,让不同立场与观点彼此竞争,以便寻求冲突的平衡点。似乎,网络空间成为一个开放、多元的论述场域,哈贝马斯所主张无曲解沟通所需的“理想说话情境”,好像在网络空间中才能更容易得到开展。

哈贝马斯在沟通行动理论中,希望从普遍语用学来建立一套沟通理论,以保障无曲解沟通的可能。他认为,内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语言表述的不同面向就存在着趋向理性沟通的形式要件。在普遍语用学上,符合文法上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命题内容上的真理(truth)、人际关系上的正确性(rightness)、说者意向的真诚性(truthfulness)等四个效度宣称的“理想说话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就成为人类社会进化的最重要设准。(26)其中,西欧近代在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中,所逐渐发展出的理性原则,成为保障人类社会民主、自由等理念的最重要基础。少了公共领域的保障,现代社会所坚持的理想与价值都将变得相当脆弱。这四个效度宣称,一方面它们是内在于经验中,成为建构语言与沟通的准超验(quasi-transcendental)成素,另一方面也成为超越不合理、提升社会现象的动力所在。

不过,由于互联网上存在着无穷的选择,每个人可以方便而自在地在其有兴趣的网络空间中切换,悠游自在地遨游在浩瀚网海中。进出任何网站都是非常方便与自由,网友没兴趣的网络空间自然就不会长期驻留,很快地就切换到有兴趣的窗口里,选择从事自己有兴趣的活动。这种特性,特别在网络世代身上最为明显,选择性高,对大部分网友而言没有太大的差别,习惯性、有兴趣,甚至达到沉迷地步的仍是特定的网络活动,或是特定的区域。网上小区的选择性愈大,同构型也就愈大,不同意见与立场上的冲突也就愈来愈少,与其受到怀疑与批评,网友宁可选择与自己态度、立场相符的场域表达意见,在认同感中肯定自己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