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

时间:2022-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4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4.4.1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前提条件1)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商业银行的存款有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之分。表4.2由表4.2可见,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1000元再贷款,经商业银行体系运用后,最终创造出5000元存款。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与收缩是针对整个银行体系的。

4.4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与收缩

4.4.1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前提条件

1)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商业银行的存款有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之分。所谓原始存款是指银行以现金形式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构成银行准备金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银行应付日常业务所持有的现金准备;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这两种形式的准备金,归根到底来自中央银行的负债,即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但是,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这两部分中央银行的负债,即准备金,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其所拥有的一笔资产,是可用作放款或投资的营利性经营资金。在现代转账结算制度下,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活期存款。这种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发放贷款的而创造的存款,就成为派生存款。由于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原始存款是银行贷款或投资的基础。换言之,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是在原始存款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2)派生存款的创造条件

①部分准备金制度。存款是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需要保持足够的准备金以应付客户的随时支取。由于提取的准备金只需是存款的一部分,而不必与存款总额相等,因此,银行就能用多余的资金用于资产业务,从而创造出存款。可见,准备金越多,派生存款就越少;准备金越少,派生存款就越多。

②转账结算制度。在现代信用制度下,银行向客户贷款是通过增加客户在银行存款账户上的余额实现的,客户则是通过签发支票完成他的支付行为,整个过程都没有现金的流出。银行在贷款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额,即创造出了派生存款,如果客户以现金方式向银行取得贷款,就不会产生派生存款。

③具有完整的由中央银行和多家商业银行构成的银行体系。

4.4.2 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过程

为了说明派生存款的过程,下面利用简便的T型账户来分析银行存款的扩张与收缩过程。为了便于解释,先做以下几条规定:①每家银行只保留法定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贷出;②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来源的收入均存于银行的交易账户,而不增加其储蓄和定期存款;③法定准备金率为20%。

现假定甲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贷款1000元来论述派生存款的过程。

第一阶段,甲商业银行T式账户变化过程如下:

①当甲行从中央银行借入1000元后,其负债方中央银行借款增加1000元,资产方在中央银行的准备性存款增加1000元。其T式账户如下:

②当甲行将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资金运用出去,发放贷款给其本行开户的A企业时,其T式账户变化如下:

当A企业签发1000元支票向在乙行开户的B企业购买原材料,经过支票转账结算,A企业的1000元存款划转到B企业的存款账户上,与此同时甲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性存款1000元划转到乙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性存款账户上,甲行的T式账户最终变化如下:

第二阶段,乙行T式账户变化过程如下:

①当乙行收到B企业送来A企业签发的支票,并完成支票的结算和按法定准备率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其T式账户变化如下:

②当乙行将超额储备全部贷放给在本行开户的C企业后,其T式账户变化如下:

③当C企业签发800元支票向在丙行开户的D企业购买原材料,经过支票转账结算,C企业的存款800元划转到D企业的存款账户上,与此同时乙行在中央银行准备性存款800元划转到丙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性存款账户上,乙行的T式账户最终变化如下:

第三阶段,丙行T式账户变化过程如下:

①当丙行收到D企业送来C企业签发的支票,并完成支票的清算和按法定准备率上缴法定准备金后,其T式账户变化如下:

当丙行将超额储备全部贷放给E企业后,其T式账户变化过程如下:

③当E企业签发640元支票向在丁行开户的F企业购买原材料,经过支票转账结算,E企业的存款划转到F企业的存款账户上,与此同时丙行640元在中央银行准备性存款划转到丁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性存款账户上,丙行的T式账户最终变化如下:

按上述存款创造过程和T式账户变化依此类推,丁行的存款额将增加512元,以后各家银行的存款增加额分别为409.60元,327.68元,262.14元等,那么,究竟最后各家银行存款创造的总和是多少?将各家银行T式账户最终的变化结果用表4.2进行统计计算。

表4.2

由表4.2可见,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1000元再贷款,经商业银行体系运用后,最终创造出5000元存款。

通过以上存款创造过程的描述,我们看到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活动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初始准备金是货币供应量扩张的源头,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的初始准备金,注入生产和流通,又相应形成存款。问题是存款货币可以转账结算,商业银行可以多次使用,并按一定倍数使货币供应量得以倍增,所以,它的运用能创造出多倍于自身数量的存款货币,从而使货币供应量数倍扩张。

相反,银行在损失“原始存款”的情况下,如果银行体系并无剩余准备金,则必然发生相应的收缩过程。由于银行信用的收缩过程与扩张过程原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与收缩是针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就单个银行来说,要实现它的存款和贷款的多倍扩张,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银行的客户或借款人取得银行贷款后,始终以存款的形式将贷款保留在该银行的存款账户上;二是借款人若要使用贷款,其收款人也要在同一银行开户。不然的话,单个银行存款和贷款扩张的规模就会远远小于整个银行体系的扩张规模。

4.4.3 存款乘数

1)派生存款乘数

多倍存款创造的总数是多少?在这里我们得到如下一个级数(沿用前例):1000元,800元,640元,512元,409.60元,等等。每个数字都是前一数字的80%,这样一个序列构成一个等比级数:

ΔR·[1+(1-rd)+(1-rd)2+(1-rd)3+…]

其和为:

ΔD=1/rd·ΔR

式中,ΔD表示经过派生的存款的增额;ΔR表示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初始准备金,或者说初始准备准备性存款的增额;rd表示法定存款准备率。

在上例中,在20%的准备比率条件下,存款创造总额为1/20%×1000元,即等于5000元。所以这里的存款乘数是5。

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货币的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即存款乘数。一般说来,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若以K表示存款总额变动对初始准备性存款变动的倍数,则可得:

K=ΔD/ΔR=1/rd

由上式可知,派生倍数即是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倒数,法定存款准备率越高,存款扩张的倍数值越小;法定存款准备率越低,扩张的倍数值则越大。

2)存款乘数的修正

至此所述的存款过程,是在前面做出的三条假设条件下进行,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派生存款乘数还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1)超额准备金

一家银行经常会持有一部分超额准备金,而不是将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这主要是为了减少向央行和同业借款。假定一家银行得到10000元的存款,如果法定准备比例是14%,银行持有1%的超额准备金,则该银行保留15%作为该存款的准备金,而贷出8500元,下一家银行收到8500元的存款。因此,由于银行现在持有一些超额准备金,所以派生存款的乘数变为:

K=1/(rd+e)

e在这里表示银行自愿保留的作为超额准备金部分在存款总额中占有的比例。

(2)现金漏损

前述曾假定客户将收入的一切款项均存入银行系统,而事实上,多数客户总会有提现行为。假定对于每100元的存款,公众想要多持有30元的现金。那么,银行对公众的每100元新增存款就要多付30元,这30元不会进入存款创造过程,就像在上述例子中它们必须保持14元作为法定准备。一家银行吸收10000元存款,并保留1400元作为法定准备金,100元作为超额准备金,付给公众3000元的通货,因此,该银行只能贷出5500元,然后这5500元又变成下一家银行的存款。所以,派生存款乘数现在变成:

c是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在存款中占有的比例,也成为现金漏损率。

(3)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

在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其中有些存款将会转变为定期存款。因为各国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不同的法定准备率,因此,银行要按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提留准备金。这样一来,派生存款乘数变为:

式中,t表示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的比例;rt表示定期存款准备率。

由上可知,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多少存款货币,不仅要受到法定准备率高低的影响,还要受到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及存款转为定期存款等因素的影响。

4.4.4 货币乘数

所谓货币乘数也称之为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其基本意义是表示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数额。或者说,货币乘数就是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货币乘数的这个定义可用公式简要表示:

式中的m代表货币乘数,ΔMB代表基础货币的改变量,ΔMS代表货币供给量的改变量。

某一时点的货币供给量,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货币所构成,两者分别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货币性负债,流通中的现金量的多少由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以及社会的现金偏好所决定,而存款货币量的多少则由商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及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来决定。这就是说,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等三个部门共同决定的。如果货币乘数的变动能预测,且其值的变动比较稳定时,中央银行就可以借控制基础货币的各种措施,适度地创造或消灭基础货币量,以调整和控制货币供给量,适应经济运转的正常需要,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1)货币乘数的确定

假定活期存款为D,流通中的现金为C,则一定时期内的货币供应量M1为:

因为M1,是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最重要的货币层次,我们在这里考察M1的货币乘数决定问题。

假定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额为A,它由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E两部分组成。假定活期存款准备率为rd,定期存款准备率为rt,定期存款为T,则:

假定流通中的现金C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T与活期存款、超额准备金E与活期存款分别维持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其系数分别用足k,t,e表示,则:

基础货币B由商业银行的总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两部分构成,即:

若将(2)、(3)代入(6)式中,则基础货币公式为:

再将(4)、(5)代入(7)式中,得:

其中1/(rd+rt·t+e+k)便是活期存款扩张倍数。

再将(3)代入(1),得

将(9)代入(10),则得出货币供应量M1的一般模式为:

其中,B为基础货币,假定货币乘数为m,则货币乘数为:

2)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分析

由上述论证可见,一国货币供应量大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现金比率(k)、定期存款比率(t)、超额准备金比率(e)、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rd)和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rt)。

(1)现金比率(k)

即流通中的现金占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k值大小,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一般来讲,影响k值的因素有:

①公众可支配的收入水平的高低。可支配收入越高,需要持有现金越多;反之,需持有现金越少。

②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预期通货膨胀率高,k值就高;反之,k值则低。

③社会支付习惯、银行业信用工具的发达程度、社会及政治的稳定性、利率水平等都影响到k值的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k值越大,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e)

e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决策。商业银行愿意持有多少超额准备金,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①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大小,即生息资本收益率的高低。

②借入准备金的成本大小,主要是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高低。如果再贴现率高,意味着借入准备金成本高,商业银行就会保留较多超额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反之,就没有必要保留较多的超额准备金。

③经营风险和资产的流动性。如果经营风险较大,而现有资产的流动性又较差,商业银行就有必要保留一定的超额准备金,以备应付各种风险。

一般来说,e值越大,货币乘数越小;反之,e值越小,货币乘数越大。

(3)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d)和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t

rd和rt的大小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的。若rd,rt值大,货币乘数就小;反之,若rd,rt值小,货币乘数则大。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

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比率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综合上述分析说明,货币乘数的大小是由k,t,e,rd,rt等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货币乘数受到银行、财政、企业、个人各自行为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即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地控制和供应的。

3)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

根据货币乘数理论其公式为:

其中,K2为广义货币乘数,c为现金漏损率,rd为活期款准备金率,t为定期和储蓄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重,rt为定期存款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率。

结合(1)和(2)得出:

不难看出,在一定的名义GDP下,货币乘数K2和货币流通速度V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下,货币流通速度增大,则货币乘数减少;反之亦然。所以要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只要找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