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观,定位观,质量观

发展观,定位观,质量观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改变了我们国家的面貌。所以一抓发展,二抓改革,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法宝。大学也要发展,我们国家到现在入学率在23%,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科学发展观,要是得不到实惠,还叫什么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定位观,质量观_我在青科大听讲座

三、校园现代教育理念的三大关键问题:发展观,定位观,质量观

发展观,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定位观,两千多个高校怎么定位。质量观,怎么把握质量。特色观,高校的文化特色。我想今天就这些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改革观

科学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是三代领导人对发展的精辟认识。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改变了我们国家的面貌。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在位当总书记13年,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所以这13年经济发展很快。胡锦涛上任以后,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三代领导人对发展的精辟论述是与时俱进的。所以一抓发展,二抓改革,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法宝。中国之所以有今天,发展如此之快,就是靠邓小平的一抓发展,二抓改革。

教育要不要坚持发展改革,有人说教育扩张以后更困难了,教育不要发展。这个观点不对,我认为教育首先还是要发展改革,还是一抓发展,二抓改革。我前面讲了,义务教育要不要发展?要发展。到目前为止,义务教育还没有完全完成,怎么提高国民素质?义务教育不解决不可能提高国民素质。所以现在有人提出,普及12年教育,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9年义务教育都没有普及,怎么普及12年呢?可能有的省市可以,全部的话不现实,不能脱离我们国家的国情。首先把9年义务教育扎扎实实搞好。现在表面统计,义务教育是99%点几,但辍学率很高,有的读两三年就辍学了,所以义务教育要办好,义务教育是均衡教育,要达标。上海六七年以前就达标,城市、农村的小学、初中都是一样的,多少台电脑、多少台设备的要求,都是一样的。我认为全国各个地区都应该达标。

高中要不要发展?高中要发展,我们现在国家初中进高中的入学率是52.4%,还有40%几的初中毕业生进不了高中阶段。我去年到新疆,有一个地区初中毕业生进高中只有15%~20%,大部分初中毕业进不了高中,本身小学、初中水平就不高,又没有进入高中阶段教育,很快就是新一代文盲了。高中阶段也是,高中阶段包括中专、普通高中,现在都愿意往普通高中挤,不愿意上中专、职校。中专、职校这是西部要发展的,主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大学要不要发展?大学也要发展,我们国家到现在入学率在23%,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同样,办好一所学校也是一抓发展,二抓改革,坚持发展改革。我一直在教育系统,除了文化大革命下放到东北,文化大革命我被打倒了,那时候我才20几岁,说我是走资派。就在那一段没有在教育口,后来又回到教育口。我在四所大学工作,华东师大、上海大学、新上海大学、上海师大,当了这些年的校长,我就体会到怎么样办好大学,就是一抓发展、二抓改革。

现在我们的高校改革到了什么地步?概括为三句话:高层次、深层次、全方位。高层次,就是必须要从高层开始,前面讲的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系,单一的集资体制,都是要从高层来改革的。甚至,现在的改革渗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力度很大。现在的改革都是全方位的,小改小革不够了,光是人事制度改革是不行的,要全方位的改革。比如说搞学分制,谈何容易,教师队伍的建设,全方位的改革。特别是深层次,改革就要深层次,为什么要改革?什么叫发展?改革是权利再分配,利益再分配;权利再调整,利益再调整。改革会涉及一部分人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调整,如果他们不支持的话,就会出来阻止、反对。

现在上师大2000年就搞竞聘上岗,两年一次,正、副处长都要竞聘上岗。教务处长、研究生处长、正教授、博士生导师,都会报名,一个岗位往往五六个人竞聘。你心态要平衡,竞聘上去,搞好工作;竞聘不上去,还要把现有的工作做好,这是权利再分配。现在有些教授愿意当处长,甚至博士生导师也愿意到机关,也有了这样的价值观,竞争很激烈。每次竞聘上岗的时候,学校非常热闹,那些大学的院长、书记们,都希望去占领教务处、占领科研处,这样就方便了,“朝中有人好做官”,一个电话就可以了。帮他们进行演讲,帮他们进行形象设计,帮他们准备材料,就像美国总统竞选一样。

另外是高校的合并权利再分配,我是经历过合并的,本来我是上海大学的校长,过来三个学校,那就权利再分配了。10个学校合并,都别做校长了,全做各个处的处长。当然校长没有问题,因为是钱伟长校长,当时都80几岁了。但后来是常务副校长,都是正厅级的。我首先表达说我不做常务副校长,结果说不行,都拥护我做常务副校长,本来不拥护我的也拥护我。上海市委常委讨论了,说设三个常务副校长就解决问题了,就搞了三个常务副校长。我们三个常务副校长谁来主持工作?钱教授不可能都参加校长办公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后来就摆平了。三个人都有变化,第一个是方校长,他的变化比较小。第二个是郭校长,很有名的。我说我放第三个,后来说不行,就把我放第二个,把郭校长放第三名。我见了郭校长都说:“对不起,对不起,把你的名字放在我后面……”后来谁是科研处长,谁是教务处长,都分清楚,这很重要,掌权的。知识分子心眼很细,表面不懂,但像鸭子凫水,两个脚在动。结果,这个学校的当办公室主任,这个学校的当组织部长,那个学校的当人事部长,各个学校都有,一个正职下面甚至带好几个副职。利益在什么地方?这项改革对老百姓的利益怎么样,人民群众得实惠吗?改革进步得不到实惠不行。科学发展观,要是得不到实惠,还叫什么科学发展观?

钱校长对我很信任,叫我分管教学和人事,结果就说这些实权掌握在杨校长手里,其实这是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要是按照学校平均的话,不能把现有的降低,财政起码一年缺六七百万元。合并以前大家都很谦虚,中国人的特点,一个月3 000多块,一般讲2 000多块;2 000多块讲1 000多块,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但合并以后不谦虚了,3 888,3 999,一分钱不少报,意味着合并以后增加了不少。但还是有办法的,因为我们有钱校长,这是专家级校长,能搞到钱,一个电话就行。校长还是有级别的、重量级的,我们是轻量级的。过去的市长徐匡迪是他的助手,原来的市委书记黄菊是他的学生,清华大学的。钱校长亲自打电话:“黄菊同志,我准备来看看你。”黄菊:“哎哟,钱老钱老,您不要来了,您这么大年纪,您有什么事情?”“哎呀,我们学校缺一点经费……”“没问题,没问题,我派给你。”几百万就有了。

所以这是第一,再分配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层次、深层次、全方位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应对?我认为用科学发展观,一个是加强学习,跟进观念,体制改革是基础,教学技术是核心。不学习的话就不会有提高,我们现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要针对目前教学理念、办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更新观念。我1996年调到上海师大,就深刻认识到观点的重要性,当然那时候还没有讲科学发展观。我1996年6月份到上师大当校长,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教学改革。学校的改革,千改革万改革最终还是到教学改革上去。7月份,我把全校分管的系主任组织起来学习3个月,讨论教学改革的成果。我先做报告,讲了3个半小时,讲到12点。讲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动态、信息,大家听了很感兴趣。因为我们就缺少搜集资料,因为大家平时日理万机,比较忙。最后我就联系学校,你不能光交给外面做,当校长的必须要讲自己怎么做。最后提出4项改革:我说上师大的成绩还是很大的,但问题还是有的。你不讲成绩大不行,过去的领导会骂你的,生怕否定过去。所以,不要太计较。确实要肯定过去的成绩,但是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要指出问题。怎么办?教学改革我提了4条:我说根据上师大的情况,必须要增加培训,解决25%~35%;很多课本都是很旧的,五六十年代的教材,不要听了,太老化了。学生宁愿花钱到外边去买教材,我翻过一些教材,确实不行,我说必须砍掉25%。把就业心得、服务心得、学生需要的前沿加进去。当时1996年的时候,学校开了七八百门课程。我说一个大学开几百门课这叫什么大学?一个大学得开1 500门课程,每个教师开两三门一般没有问题,怎么不能开呢?加强新课程,比如司法专业,司法专业学院培训出来的,当时四年司法专业,到中小学实习,就是4周~6周或者6周~8周,这个实习太少了,国外一般实习一年才能当教师。实习6~8周就能当教师吗?所以我们办理学习制,司法专业办理学习制以后加强管理,开始辅修,每个专业两门辅修就可以了。学计算机的可以学经济,学经济的学个旅游,学旅游的学个外语,由两个专业组成。

结果四个改革的方案提出来,会场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反映。我说大家什么意见?没有人发言。我只能当大家不赞成。好,我说大家不同意,我提第二个方案。我说你们目前这个做不到的话,我说把选修课程每节课减少5分钟,迫使教师增加这个。我以为这个方案大家没有意见,结果还是没有人发言。这叫此地无声胜有声,所以我一改革,一盆冷水泼下来,什么问题?观念问题。会后问他们,我说你们怎么不同意?系主任说,“杨校长,第一条就做不到,减少必修课,你要减少就会减少某些老师”,大学老师一辈子就仅上这门课,减掉了就是把他的饭碗砍掉了,而且不光是要找书记校长,他也会找我这个系主任,因为是我让他不上课的。那我说,每节课砍掉5分钟行不行?上海人脑子好得很,商品经济,不像你们很大方,山东人很大方,上海人对这个很计较的。他说,一节课砍掉5分钟,100节课砍掉500分钟,这个钞票砍掉不少,他马上讲到课时费的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我没讲清楚,砍掉5分钟一分钱不砍。一分钱不砍?那划得来,很现实的。从1997年3月份,5节课,40分钟一节课,一直坚持到现在。但是钱不少,还是按照第一方案,减少必修课,增加辅修课。怎么办?加强学习的积极性。三年一次思想教育大讨论,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教育方针,21世纪应该给学生什么知识结构,更新观点,讨论学习,应该说还是有启发的。我们再不能把陈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应该把新的知识教给学生。

光靠这些还不够,每年拿着两三百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哪一个先改革,就增加投入、增加编制、增加设备、出国考察,都可以。我记得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体育系,然后是中文系。经过3年,现在我们是学分制。一些必修课减少掉了,而且有的还砍掉了。1996年我调查了一下,理科四年是3 100个课时,文科是3 000课时。我说这太多了,你怎么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说必须砍到2 500~2 700课时。教师就说有心理压力,说改革是玩花样。所以有些教师上不了,就出国进修,每年选几个到国外进修,或者是国内进修。不能国外进修又不能国内进修的,对不起。我们给他创造条件,就把没有上课的老师安排好。其他全是报名制的,比如辅修课,23%的学生学两个本科,30%的学生一本一专,然后是一主一辅。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双学分,教育部倾向于教育部学校,不用它批,我也不向教育部汇报,大学校长是法人代表,这点钱都没有?我认为,现在校长的权力比过去是有的,有些有了,没有充分利用,你少汇报,钱就是自己的;你多汇报,钱就没有了。我就搞“双本”,我们的计算机是联网的,有几个学生,只要学6个学分都合格了,就再给他个本科文凭,就靠着这个章,所以后来都取得了成绩,因为学生把这个学好了。所以有些问题没有必要请示,我在上海当副局长时候,这个来汇报,那个来汇报。后来我就悄悄讲,这个事情,你们做吧,不用汇报,一汇报了,怎么帮呢?因为你的学校和别人不一样,我批给你人家会说。你就直接做,到时人家找的话我就说你们没有经过我批准,就行了,你说我批准就麻烦了,他说知道了知道了,我说你早就该这样。校长,大胆去做,所以我们双学位搞起来了。

每搞一个改革,思想观点要变化,不变不行。比如人事制度改革,60岁退休,他这时候不肯退,到61不退,62不退,你不退的话其他教师就上不了,怎么办呢?学校有规定,坚决按照规定办,到时候就退。也有意见,说我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包括有的学科专业,教授少,可以继续招,招研究生。像我们燕国材教授,心理专家,80岁了,他每年还招一个研究生,照常退休,也给他安排,但必须得退。包括学校环境建设,新校址的开发,其他就不多讲了,就讲一个新校址的开发,也是一个观念问题。

1998年,上海市教委会领导把我们叫去,上海要大发展,要扩招。两个学校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上海大学,一个是上海师大,因为我们是地方学校,每年招6 000人,93%、95%是上海人,只从外面招5%,要保证上海人的阵营。所以山东很大气,你们学校招外地的是30%。但现在上海也不行了,也扩大外地的了。所以两个增长点,我说给多少钱?不给钱。叫我们扩招,不给钱,把奉贤区开发出来,上海给8个亿,作为重点建设校区。怎么办?观念问题,回来一说大家反对,你不给钱就不搬过去。所以,大学校长,一要找市长,更要找市场。后来《文汇报》一个大标题“杨校长说,既要找市长,又要找市场”,这就是观念问题,你不找市长没有钱,你不找市场钱不够。你找市长,大概仅给我们吃饭的钱,你只有找市场,我们的学校才有发展。包括银行贷款都找市场,所以当时有人说,为了学校的发展。我说你不发展更加没有钱。有人说那么偏的地方谁去?我说发展了就不偏了,现在都去了。所以通过贷款、成立投资公司、发展教育产业等等,三年把奉贤校区搞起来了,本来是养鱼养虾的,国家一分钱都没给。2003年的时候周济部长到上海考察,我还在位,他本来计划到复旦、交大等,根本没有安排到我们学校,结果上海市的领导说一定要到上师大分校区看看。他开始还犹豫,其他学校的校长书记也觉得“有什么好去的”,但是市里面领导一再推荐,就去了。去了以后大吃一惊,用他们自己的话讲:他先看浙江大学城,再看松江大学城,再看交大的闵行校区,最后上师大新校区。结果他们就一站比一站精彩,上师大新校区是最精彩。为什么?就是因为在国家不投资的情况下,建设了那么一座漂亮的大学校区。我们说艰苦奋斗的精神,包括我们正确的定位,下面就会讲到正确的定位问题。所以,是非常漂亮的大学校区,我们贷款贷了3个亿,本来是1 700个学生,现在是1 7000个学生,这个学费收入就不得了。我们那里有高职,一个学生一年学费是6 500元,每年七八千万元,这些学费还贷款就可以了。所以不发展怎么行呢?学生不仅愿意去,还不愿意回来。一打电话,那地方那么好的环境,说不回来。不回来不行,要一块发展。

我对很多高校建设新校区是很佩服的,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我说应该交给这些校长书记们一部分资金,应该是国家投资,他们代国家投资,代国家贷款,为国家培养人才。理所当然,国家应该承担,怎么让学校承担呢?所以广东搞得好,江苏体制也好,山东恐怕还有一个过程,因为我知道山东还有欠款,山东教育经费是全国比较低的。办教育,这种投入不够,还没有达到4%,学费也比较低。所以在为国家培养人才,本应国家来承担,当然是多渠道,所以就不过多地讲这个问题。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即“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不是否定“发展”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从发展观的演化来看,共分为五个阶段:

(1)发展=经济。

(2)发展=经济+自然。

(3)发展=经济+自然+社会。

(4)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

(5)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以人为中心。

我们看一看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下面谈谈对我国高校扩招的看法。我国高校扩招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渐进式稳定增长阶段,发生在1949~1957年和1977~1998年两个时间段;

二是大起大落阶段,在1957~1965年;

三是高速连续增长阶段,在1998~2007年(见表1)。

通过下表,大家可以看看我国高校扩招的情况,一目了然。9年间招生数增长423%,在校生增长273%。

表1 我国高校扩招对比表

img60

通过这张表,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一是整体增长速度快,持续增长;

二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从21%上升到40%;

三是高校招生净增近460万人;

四是在校生数从约643万增长到2 400万。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即规模与质量的矛盾、规模与投入的矛盾、规模与就业的矛盾、规模与结构的矛盾等。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大发展、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准较高,而高等教育水准较低。例如,2007年我国中学阶段毛入学率为83%,比发达国家(101%)低18个百分点,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仅40%,比发达国家(67%)低27个百分点。美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82%,日本为80%,加拿大为102%,韩国为60%,都远远高于我国。有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了,这是不确切的。

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仅仅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还没有达到大众化程度。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国来说,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继续发展。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投入10%;

(2)老校挖潜20%;

(3)部分公办高校改制;

(4)公办高校办独立二级学院;

(5)公民联办高校;

(6)独立民办高校;

(7)引进国外大学(指联办、独办)。

(二)树立科学的定位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我国需要重点培养三类人才,即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建设上。同时,要发展各类教育。当务之急是将2000多所高校正确定位,各就各位,安于本位。

1、定位的内涵

定位的作用在于统领和导向作用。关于定位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包括指导思想、治校理念、地位、特色、育人目标等;

二是基本职能定位,包括教学、科研、育人类型、社会服务等;

三是学校类型定位,包括研究型、教学型、职业技能型几种,决定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办学层次、办学方式等;

四是办学层次定位,选择在研究生、本科生还是高专高职层次进行办学;

五是学校规模定位,包括招生数、在校生数、土地等。

当然,定位中要克服一些问题:

一是类型定位,重学轻术,在一些职业院校表现尤为明显;

二是层次定位,层层攀高;

三是规模定位,越大越好;

四是学科定位,综合求全;

五是目标定位,创世界一流、赶超北大、清华、哈佛、牛津等。

这从定位上就出现了单一化的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和精英教育培养目标与大众教育培养目标的错位。

什么是大众化质量标准?

教育大众化指入学率在15%~50%之间,大众化质量标准即人才市场标准,毕业生要“适销对路”,以就业为导向。由于入学率越来越高,高校的就业分类指导工作,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2、高校的类型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把美国4 000多所高校分成4个层次:博士学位授予学校,占6.6%;硕士学位授予学校,占16.5%;学士学位授予学校,占13.9%;副学士学位授予学校,占43.8%,其中包括社区学院。

而中国高校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4种: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主要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型大学,主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在4种类型中,每一类型中都有重点学校、重点专业,比如杭州艺校、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等。

树立科学的定位观,需要找准优势、办出特色、明确方向。各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考虑4个因素:本校的目标、定位,社会的需求,本校的特点和优势,实现目标的措施。

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我国现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有908所,在校生480万人。其定位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教育理念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和产学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品德、能力、身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第二,在文化知识上,以专业技术为内容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工具性知识。

第三,在技能上,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第四,在培养途径上,主要通过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实践、实训进行培养。

第五,在教师队伍上,教师都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质量观是指判断产品或工作优劣的理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需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的具有四层含义:发展是质量的基础和前提;用发展解决质量问题;质量是相对的(扩招与质量的关系,扩招与就业的关系);渐进性的质量观。

而发展的质量观的内涵则是:学校在发展质量上下功夫,学校以质量求发展、求生存。

提高办学质量,必须抓好八大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学校装备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和学生素质建设。

一是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分为国家级、省市级、校级和院级;学科(专业)发展目标(方向)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职业技能型;学科(专业)教师队伍,要有学科带头人,形成自己的专业教师梯队;课程建设,要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作支撑;教材建设,坚持选优、适用的原则,自编教材,形成教学案例;在实践上,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内部培训或外部引进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实施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管理队伍建设。管理干部队伍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机构设置必须合理,要进行精简,力求务实高效,人员精干能干,提高服务意识,讲求奉献精神。通过竞聘上岗和定期考核的方式提高管理队伍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是管理制度建设。实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自主办学、自我约束;建立各项科学的规章制度和“游戏规则”,比如岗位责任制、竞聘上岗制、考核奖惩制等等。

五是学校装备建设。加强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实验室、实训室、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现代教育(学)技术等硬件设施的配套。

六是校园环境建设。全力建设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学术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

七是教风、学风建设。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倡导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倡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崇尚学术自由,鼓励百家争鸣。

八是学生素质建设。在德、智、体、美、能、心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和施行素质教育。推行充实教育,即充实学生的教学内容,充实学生的课余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改变学生松、懒、散的毛病,让学生“忙”起来;倡导四制:多张证书制、干部轮换制、半年实习制、综合测评制;开展文明修身活动,比如开展以清扫校园为中心内容的素质教育;鼓励参加社会实践,联系爱心学校、到基层挂职锻炼、开展志愿者活动等。

img61

◎ 漫画:质量是生命

2、合适目标的质量观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规格和目标,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是适合国家目标、学科(专业)目标还是学校目标。

3、需求性的质量观

满足校内外学习者的需求就是质量,包括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学校需求。

4、多元化的质量观

不能用一种教育质量标准取代多种教育质量标准;要用多元化的质量观衡量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评价一所学校也要从整体出发,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

5、特色性的质量观

特色是适应社会上的特殊需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每所学校都有每所学校的特色,要着重在学校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等方面下功夫,以更好地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