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确立全新的发展观

确立全新的发展观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 确立全新的发展观生态环境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重大危机和危险,表明人类已走过的道路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要保持合理的关系,否则就会造成危害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只有正确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关系才能最终消除生态环境问题。

§1 确立全新的发展观

生态环境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重大危机和危险,表明人类已走过的道路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确立全新发展观,寻找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

第一,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人类是大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地球这个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人类的生存既要依赖于自然环境,依靠地球提供空气、水分、土地、生物等资源,又要通过生产劳动改变地球自然环境,创造人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资料。人类作为地球上最聪慧的生命形式总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把自然环境当作认识、改造和利用的对象,并且又要考虑和尊重自然环境内在的发展规律,使其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人类的活动应该努力实现合乎自然规律性和符合主体目的性的统一。任何割裂两者关系、将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的行为都是有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也就是说,若违反自然规律,滥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则必然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和报复,最终也不可能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性。反之,强调人类的目的性,重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也不是把自然只当作征服、支配、占有和利用的对象,而是要在改造自然时努力保护自然。人和自然不是排斥的,而是相容的。人类作为物种进化的产物必须适应其生存环境,一旦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遭破坏,那就意味着人类有灭绝的可能性。在生物进化史上,物种灭绝的先例是不胜枚举的。人和自然有共同的利害关系,人类和自然互相依存。人在改造自然环境中必然对自然系统造成某种程度上的破坏,因此,人类为了自身的根本利益,在对环境自觉改造的同时要给这种破坏以有意识的必要的补偿,即是把改造和保护、破坏和补偿很好结合起来,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第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伴随着这样一对尖锐的矛盾,即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生产劳动、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并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自然界原有的有序结构和稳定状态,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另一方面,人类所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独特的,其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其中不可再生资源是个既定量,消耗了就永远没有了,可再生资源尽管可以重新产生,但仍需要一定的再生时间。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要保持合理的关系,否则就会造成危害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关系,在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源的同时也干预并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但是,总的来说,那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还远未达到危害人类生存的严重后果。只是到了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发展,人口的增加,科技的运用,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增强,对环境的影响能力也空前提高,从而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重大的破坏:资源枯竭、能源匮乏、臭氧层损耗、水源水体污染、大气质量破坏、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动植物濒临稀少灭绝……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证明了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说到底这是一条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为代价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因此,要汲取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沉痛教训,克服纯粹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环境保护的错误观念,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全新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又不是绝对夸大经济发展的作用并视之为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发展不应以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严重失衡为代价,同样环境保护也不应牺牲经济发展,因为根本上说来污染的治理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无论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都是为了最终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上调节和控制两者的变量关系,保持合理的恰当的比例关系。具体地说,经济发展过程充分估计自然资源的再生周期和再生速度,反对滥用自然资源,制止挥霍浪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既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所允许的范围限度;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强度不能大于环境对污染的自净能力,对环境的破坏(砍伐森林、破坏草地)强度不能大于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对非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能大于非再生资源的可替代速度,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能大于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速度;通过科技发展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加速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更新速度,加快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替代更新速度,减弱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增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排出物的数量和速率,提高环境同化与自净的能力和速率。

第三,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根本性矛盾,这对矛盾与人类的生产劳动相伴相生并且将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最终得到解决。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这对矛盾若处理不好,就会激化,就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人与人的社会矛盾的激化冲突在自然领域的集中反映。

可见,作为生产力内容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决定着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矛盾,反之,人与人的矛盾也制约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只有正确处理这两方面的矛盾关系才能最终消除生态环境问题。就当代人类而言,人与人矛盾的解决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前提。为此,我们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协调人的利益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宽容、平等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在生产劳动中必然发生的、以经济利益为动力并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通常表现为个体间的争斗、阶级间的对抗、民族间的冲突、地域间的暴力、国家间的战争,等等,最后这些矛盾斗争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贫富悬殊、环境破坏。近代资本主义就是建立在剥夺农民土地、进行殖民掠夺的原始积累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资本家进行残酷无情的竞争,拼命榨取剩余价值,攫取高额利润,结果既引起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又带来了社会贫富悬殊、国家间不平等。所以,为了消除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改变已有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协调各种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摈弃对抗敌意,加强理解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才能达到人类的可持续的发展。

(2)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人类更安全、更健康、更自主的发展。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独特的、有限的,它不可能供给无限人口增长所需的资源、能源、粮食等;有限耕地面积、有限的生产力水平也不可能提供大量人口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地球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过分膨胀已不堪重负,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食物供应的短缺问题,资源短缺和耗竭问题、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问题,等等。因此,必须抑制人口增长的速度,控制人口的总量,调整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持人口增长和物资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通过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口的素质和质量,加深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自觉自主地促进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换陈旧的消费模式和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全新的健康有利、舒适充实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只是片面夸大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单纯地以为生产水平的提高就是从自然界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因此,把经济发展仅仅归结为单一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及其领导人优劣的标准。显然,这种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忽视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生态的保护,因而是不可能保持人类的持续发展的。因为经济发展尽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但决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内容。经济发展不过是实现人性完善发展的手段,是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手段。

与此相应,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也要进行检讨。这种消费方式把人生存和发展必要的需要转变为无限膨胀的主观欲望的满足,因而浪费了大量物资,耗费了自然资源和能源,导致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具体地说,这种消费方式追求“一次性”消费,把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当作废品丢弃,浪费了自然资源;这种消费方式混淆了消费的意义和目的,把经济增长不是视为满足人们的健康生存的需要,而是看成满足稀奇古怪欲望的手段或者仅仅是满足感官享乐的工具,其结果只能是一种无意义的消费或有害的消费,即对人类健康生存有害无益的消费;这种消费方式把聚敛和挥霍物质财富数量的增长当作评价“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准,过度地消耗物质财富和盲目地追求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功能,结果既不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又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是一种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的不可持续发展观。

总而言之,我们为消除生态环境问题而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归宿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不仅要促进当代人的发展,还要保持后代人的发展;不仅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要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不仅促进人类社会全面进步,而且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这种发展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同人与人的协调一致的高度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