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新的科学启示

全新的科学启示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则通过对微观世界的测不准规律和互补规律的发现,全面建立起了物理学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表明,当放弃了严格的因果观念之后,科学仍然合理地存在。这无异于宣布世界是非因果的,离开因果观念,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同样运转,并且更加正常、健康地运转。量子力学所关心的主要对象,是物理“实在”的整体状态,而不是单个物理量的准确性。

当这种片面、单向、宿命的因果观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生存信仰而腐蚀人、腐蚀科学和人类精神时,人类精神探索必然产生对它的怀疑、批判和否定。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则通过对微观世界的测不准规律和互补规律的发现,全面建立起了物理学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物理学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建构与确立,第一次破灭了严格的因果之梦。在统计学原理看来,自然规律的基础不是因果性,它在本质上是具有统计学性质。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表明,当放弃了严格的因果观念之后,科学仍然合理地存在。这无异于宣布世界是非因果的,离开因果观念,人类生存和社会生活同样运转,并且更加正常、健康地运转。比如,对物质决定精神或存在产生意识这些因果观念的拆除,对人的现实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然而,严格的因果性观念本身就是绝对论哲学思想的内在思维源泉和认知支柱,它与决定论和定域性思想共同建构起了绝对论哲学信仰大厦。所以,当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所向披靡,即是绝对论哲学信仰的基础(决定论)、支柱(严格的因果性)和凝聚点(以二元分离为思维基点的定域性思想)遭受全面批判和否定。在哥本哈根诠释看来,量子力学所涉及的是微观现象,由于作用量子存在,规定了微观客体和测量仪器之间有限的相互作用,这就迫使人们不仅要放弃经典的因果性概念,也要修正物理实在的看法,即物理实在的要素与理论之间的那种精确的一一对应的关系的看法必须抛弃。同时,量子力学不仅是一个和谐的数学形式,因为它的预言与微观领域的实验结果很相符合。量子力学所关心的主要对象,是物理“实在”的整体状态,而不是单个物理量的准确性。仅就这一点来说,量子力学具有理论的自治性和完备性,因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反映了人们在某一层次上对自然界(或者说人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一种暂时的、局部的、相对的认识,它并不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可能,总有一定的范围和局限。因此,从终极意义讲,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不完备的。再有,量子力学的整体性理论指出了定域性(或可分离性)假说的不能成立。实验表明,两个相关联的微观体系被分开以后,仍然可以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关联使我们在作用于其中一个粒子时,也就作用于整体体系。因此,在测量粒子1时就能够预言粒子2相应物理量的值。不难看出,在玻尔的这种整体性思想中隐含着信息可以超越光速传递的可能性。这一点在后来通过贝尔实验进一步指出,在单个量子事件之间,有可能存在超光速联系,而这种出现在单个事件水平上的超光速联系,只会在统计水平上消失。单个量子效应之间超光速的联系的事实终于使我们又认识到了狭义相对论的某些原理应用的局限,它向我们揭示了事物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新的因果联系方式的可能。但历史绝不会简单地重复,超距作用可能不存在,光速可能也不再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极限。这是席卷半个多世纪至今余波未散的量子风云的结果,这一全新的量子结论恰恰又构成了新的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开端。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玻尔,这是一条巨人绵延的道路。今天,这些巨人已离开了我们,但这些巨人探索自然、探索人和自己的道路却留给我们并继续向前延伸。同时,这些巨人探索的历史性悲剧却作为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奉献给了我们:我们伫立在这份财富面前,更多的也许不是吸取,似应该是思索、借鉴和启迪:

首先,科学探索的终极对象永不是自然界,而是人,是人与自然间的相互生成的关系及其对这种关系的时代性解构。

其次,科学精神即是哲学。当一个科学家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科学精神,也就获得了一种体现自己个性并又张扬时代生存理想的哲学。

其三,科学家的哲学不是凭空臆造的产物,恰恰是科学家对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生活处境和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刻体悟、认知和求有个性地把握的理性硕果。因此,科学家的哲学是时代的人类生存哲学(信仰),科学家的科学探索是科学家以科学的形式对时代人类生存信仰(哲学)的探索。

其四,一种哲学就是一种人类在特定时空处境中的生存语义场。因此,当一种科学思想通过科学家的理性探索和理论构建而得到产生,本质上就是一种时代化的人类生存哲学的产生,同时更是这个时代的生存语义场的产生和建构。

其五,当一种科学理论(在自治与完备意义上)得到产生和建立,以此而奉献出智慧的科学家也就获得了一个相对自治和完备的生存语义场,并为这个生存语义场所恃有。因此,当科学家欲进一步探索并企望取得在此基础上的突破性进展,就必然面临着对恃有自己的语义场的突破和超越。但一个科学家要超越和突破自己的以特定的科学探索信仰为语义内核的哲学语义场,必得建构新的语义核和解释因素,而要实现对旧有的语义核和解释因素的拆除并建构新的语义核和解释因素,则意味着超越时代社会生存而走向更远的未来。要实现这一点,要达到这一境界,一般人是不能办到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属于特定的时代,这注定了他的思维、情感获得了坚定不移的定向的同时也生成出一种难以改变的局限,并且无论是平民还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都不得不承纳这样一种定向与局限。牛顿丝毫无抗拒地承纳了那个社会给他的准则;爱因斯坦形象的喜剧性和悲剧性,都最终源于这一时代性定向与局限,即时代的生存语义场构成了每个科学家的思想定向和认知局限、思维局限。玻尔的互补原理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不可知论和实在论的情绪,同样打上了他及其追随者们所存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那种“上帝死亡”之后的生存迷惘所展布出来的生存定向和认知局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