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定位在准确定位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定位在准确定位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部分高校发展定位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将学校建设与发展目标定位在追求“世界一流”、“全国一流”上。如果不切实际,把追求“一流”作为装饰的口号,其结果不但不能凝聚人心,反而可能是涣散斗志。个个学校都标榜学科齐全,都是“高水平”、“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开放性”、“国际化”、“一流大学”。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

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定位
在准确定位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曾晓荣

一、高校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与倾向

高校的发展定位,对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理念、建设方略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自身的发展定位问题,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一些高校在发展定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相互攀比、盲目升格

在建设目标上,个别学校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不顾学校的校情和发展状况,盲目规划,不切实际,随意地确定高目标,盲目提升办学层次,中专变大专、大专变本科、专科变学院、学院变大学。教学型想变为教学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又想变为研究型大学,单科性高校想办成多科性高校,多科性想办成综合性大学;一些高职、专科院校积极向本科“升格”,而一些中专学校又来填补大专层次的“空缺”,有些刚刚升为高职专科,马上开始策划升本科,导致办学定位的错位,致使学校不停地处在“发展痉挛”的状态中。

2.追求大而全

有的学校盲目追求“高、大、全”,或纷纷合并,或急剧扩张,或争办热门专业,或大量征地,大兴土木,规模越搞越大,似乎规模越大,就越是“一流大学”,并寄希望以“综合性”、“热专业”等来吸引考生,结果使规划和目标无法实现,办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毕业后难以顺利就业而适得其反。

3.脱离实际,尚名逐利

部分高校发展定位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将学校建设与发展目标定位在追求“世界一流”、“全国一流”上。如果不切实际,把追求“一流”作为装饰的口号,其结果不但不能凝聚人心,反而可能是涣散斗志。

4.千校一面,特色渐失

个个学校都标榜学科齐全,都是“高水平”、“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开放性”、“国际化”、“一流大学”。这种趋同尤其对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不利。高校的特色是培养特色人才的关键,高校必须充分了解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特别是本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调整办学方向和学科专业,着力培养并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突出重点,以局部带动全局,顺利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目前高校尤其是部分地方高校定位形式多样,但模式却趋于单一,出现了攀高(追求高层次、学术性)、求大(规模大、场所大、学科专业全)、尚名(追求学校高行政级别、专业名称花俏)、逐利(追求物质利益)、趋同(办学模式没有特色)、短视(只顾眼前事情忽视长远发展)等问题。表现出在发展定位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缺乏前瞻性和可行性,缺乏特色。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例如一些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发展定位的重要性,对学校的发展定位缺乏充分研究和论证,其结果是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低。

二、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

高校的发展定位就是指高校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具体地说,就是指高校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趋势以及学校的自身状况,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的特色。

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路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又要考虑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考虑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对高校办学的新要求,明确学校在国家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又要考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分工与协调,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还要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区域性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等所带来的影响,这是高校办学正确定位的基础。具体而言,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发展目标定位

高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就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指在某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学校生存发展中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一定要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考虑社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之后,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在战略目标定位上,自身的办学水平、办学资源及学校内部各要素是其定位的重要基础,要能够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还要能反映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地位。所以战略目标的定位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好高骛远。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再确定学科发展目标或系(院)的发展目标,这就是局部发展目标,所以办学目标的定位是一个目标体系的定位,有目标才能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进行建设。

2.办学类型定位

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服务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有所不同。正是高校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导致了高校办学类型的多样化,适应了社会人才结构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办学的类型定位是一项基本定位,但要注意区分“类型”与“水平”的概念。办学的水平是指学校在同类型学校所构成的群体中所达到的高度,它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的高校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综合性大学并不一定就是“高水平”大学,多科性院校乃至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一定就是低水平学校。办学的类型定位是以客观性为标准的,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只能占据很少的比例,更多的是教学研究型或以教学为主的高校。

3.办学规模和层次的定位

办学规模的定位是就数量而言的定位,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高质量,而数量过大必将影响质量的提高。必须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控制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模,才有利于办学效益的提高。办学层次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层次,各个层次的学校数量及其办学规模要受到社会用人结构的制约。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之间不能割裂起来,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的高校之间应有一个互相配合、协调的关系,若各自为政就容易造成全社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在规模、层次定位上,既要考虑社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量和质,更要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不能盲目地贪大求高。

4.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哪种规格的人才为主体,从而制订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如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社会对这几种规格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同,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按照不同的规格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院校要真正确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就要重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有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也就确定了全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推进全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5.办学的特色定位

办学特色是指本校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东西。办学的特色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某一方面。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高校的办学特色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

6.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

是指高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反映了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

学校的定位将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整合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立体的定位模式是一个全方位的和具体的,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可以依赖的战略目标,而不仅仅是泛泛地提出“综合的”、“门类齐全的”、“大规模的”等概念。宏观定位体现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微观定位体现学校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宏观定位主要确定学校的层次,微观定位则主要确定学校的类型或特色;宏观定位应相对稳定,微观定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经常进行调整。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宏观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如何确定自身的目标和方向。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是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对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和模式的定位。办学水平和特色定位,这是学校在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学科设置、专业结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定位。一个学校的定位准确与否,关乎学校办学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学校定位对学校办学行为起着规范、约束和自我评估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办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及时纠正办学实践中的失误。能否为自己学校的发展找准定位,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高层次决策者水平高低的主要判别依据。

三、地方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应遵循的原则

高等学校定位是办好学校的行动指南,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前提。地方高校科学定位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总体上必须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分类定位原则

高校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均是人才的培养,因而地方高校的定位,首先应考虑培养人才的规格,即类型和层次的定位。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倾向于将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为主型和教学服务型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高校的职能都是以育人为本,都具有教学、科研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大功能,只是在培养人才的层次上各有侧重,科学研究和为经济社会服务所占比重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是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为目标。教学研究型高校有一定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和一定数量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教学与研究并重。教学为主型高校主要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以教学工作为主,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教学服务型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为本地区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

“分类定位”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追求整个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必须有区别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即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分类予以发展。其核心理念就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要求,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都可以在一定的类型中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其原则要求就是,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制定出不同的标准,允许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的办学模式。

2.服务面向原则

地方高校应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和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这是地方高校聚集各种办学资源、发挥实际作用的基础。具体地说,地方高校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体现在成为地方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上。

3.功能效益原则

地方高校具有为地方培养高级人才、发展科技、服务并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功能,承担着促进地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重任。地方高校必须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学校办学目标的结合点,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来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上新台阶、达新水平、出新效益的目标。地方高等学校必须追求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培养急需人才、加速科技转化、发展区域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产业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形成区域性经济、科技、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高校功能,取得最大办学效益。

4.市场竞争原则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招生将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高校为优质生员而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由“市场紧缺”变为“市场积压”,毕业生为优质单位而竞争。因此,地方高校必须找准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中的位置,对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才能在招生和就业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确保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才有可能走入良性的循环发展道路,否则将会逐渐边缘化

5.比较优势原则

一所大学不大可能办齐所有学科,也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都保持一流水平。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特色就是竞争力,应当充分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找出本校的比较优势来,突出自己的特点,选准自己的主攻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等基本目标上不盲目求大、求全、求高,而是集中有限资源,瞄准地方的特殊要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让办学特色直接体现在所培养学生的质量、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学校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上。

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定位

“办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行使办学自主权的需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多元、开放和竞争的办学格局的今天,各个高校都在积极研究和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对于每一所高校而言,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了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态势,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辩证地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种重大问题,明确自身的相对优势,合理、准确地进行规划和定位,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

国家需要是前提。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必须放在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高校的规模发展、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都应立足于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情,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各高校的自身条件,在履行高校职能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胸怀全局,服务全局,为实现各项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社会需求是导向,培养模式是核心,通识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知识应用是基础,创新能力是目标。不同类型高校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应当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顺应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加入WTO,我国已经承诺开放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市场,我国高等教育将在各个方面面临深层次、多角度的开放。同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使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巨大冲击与挑战。一方面,国内的一些高校纷纷融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舞台,逐渐顺应国际化潮流;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纷纷进入国内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使得高校不仅面临着国内高校之间的竞争,而且更面临国外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在这种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下,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结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和竞争环境,把自己放在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前沿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宿,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必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向多样化转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探索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的多样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坚持“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以特色来促进学校发展。在规划学校发展时,把“特色”放在相当重要位置,特色就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精神等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不能一提建设高水平大学,不论基础,不论类别,都要争国际名校,创世界一流,都往综合化发展,向研究型转变,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最终将使学校丧失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已有的鲜明特色。高校的发展定位,应当依据学校的个性特征,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发挥优势,坚持“不求全能,只求特色”的理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优化组合优质教育资源,选准主攻方向,定位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还应该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当然,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当保持不变,即在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每所学校都处在某个相对的位置上。但发展则是永恒的,每到一些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就是重新排位的时期,所以,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学校的“定位”,等夯实基础、积累能量之后,在时机成熟时将其定位提高。

高校的发展定位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现实状况,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区之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各高校之间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经费支持、生源质量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差距,而且这种不平衡和差距还将长期存在,这是高校发展定位所面临的大环境。高校的发展定位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现实状况,要了解自己的发展历史,熟悉自己的家底,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定要从自身的校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扬长避短,恰如其分地找准自己的位置,设定自己的发展空间。要清楚认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固然是一个十分诱人的目标,但并不是国内所有大学的奋斗目标。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服务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是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因而其优势也在于地方。显然,“地方性”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应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线确定办学目标,坚持与体现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地方性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发挥因各自历史、地域、传统所决定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合理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又不拘泥于现实,而是把握住现实的发展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统一,办出地方大学的特色。只有这样,高校的发展定位才能与时代同步,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才能使确定的目标既要鼓舞人心又能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得以实现。也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新的理念,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观下的高等教育,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是德智体全面和谐的统一,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研究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前提下,如何保障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与效益,如何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大批合格人才的问题,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与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问题。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教育科学研究先行的战略,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反对盲目行事、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