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孩子入学早准备

孩子入学早准备

时间:2022-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地顺利进行对于幼儿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大脑、智力发育已经成熟,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能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一下子适应,故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影响学习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而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凸显。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幼稚教育之新趋势》中,就谈到了有关“幼稚园与小学一年级之联络”问题。建议“小学一年级应当与幼稚园联络起来,成为一个系统”,“一年级应当与幼稚园有密切的衔接,以免双方受损失”。他认为“一个活泼的幼稚生在幼稚园里活泼惯了、自由惯了,一旦进入形式很重的小学,当然要发生种种困难”。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地顺利进行对于幼儿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要求的提高

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规范性。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幼儿园是启蒙教育,着重全面发展,并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周围环境中的粗浅知识,进行智力训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习常常渗透在各种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活动之中,学前儿童不会感到苦恼、厌倦、紧张。学习收获没有严格的评分标准,无需考核,没有压力,儿童的学习责任感较淡。而小学生的学习却是一种社会义务,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儿童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感兴趣的、还要学习自己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如认真听讲,刻苦练习,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参加考试,都是需要有意志的努力,有预定目的和强制性的工作。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益性与抽象概括性。学校为了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成绩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承认的奖惩。这些都必然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恐惧、紧张、并使他们感到压力。

(二)生活制度的变化

幼儿园各项活动有动有静,上课时间为25-30分钟,其它时间以游戏为主,午睡两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以外,上午上课3-4节,下午1-2节。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证。有资料显示,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后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骤然增加,大脑皮层细胞能量消耗增长,而用于保护和恢复大脑皮层细胞工作能力的休息、睡眠时间和自由轻松的智力活动时间却大为减少,神经系统的负担加重,使得儿童在开学初期倍感疲劳,有的上课打瞌睡,面容消瘦,体重下降;有的学习兴趣消失,不愿上课。

(三)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教师作为母亲的象征,总是保教并重,全天参加学前儿童的游戏、散步、观察、娱乐、日常生活等项活动,对学前儿童的冷暖、饮食、睡眠、入厕、清洁卫生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备至,而且个别接触与谈话的机会较多,慈母般的关怀细致入微,这往往使老师和儿童形成亲密融洽的情感氛围。这样学前儿童在成人的照料下生活,心理上依赖教师,独立支配的活动较少。在小学里,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注重教学进度、作业批改以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较少过问。课间活动、课后值日、收发作业、评价同学等均由教师指导学生干部组织安排。教师与学生的的交往,主要在课堂、在集体中,除班干部和有特殊行为问题的学生外,师生个别接触的机会减少。多数小学教师态度严肃,要求严格,批评、斥责比较严厉,这些都和幼儿园教师有显著不同,增加了学前儿童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使他们压抑和生疏。

(四)生活环境的变更

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生动,桌椅可以移动,有不少幼儿园有自然角、图书架和玩具柜,有丰富的玩具和材料供学前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之用。而一年级的教室环境布置相对严肃,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和其他设备,对儿童缺乏强烈的吸引力。儿童入学后,在幼儿园熟悉的老师、小朋友被新的老师和同学取代后,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感。

(五)教育内容的加深

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的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

(六)教学方法的改变

幼儿园从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出发,教师常用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动静交替、手脑结合,尽量让学前儿童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周围事物,以获得对事物的清晰完整的印象,寓教于乐。因而学前儿童学得轻松活泼,没有精神上的压力。小学则开始了正规的学习,要面对许多术语和比较概括的指令,由此可能产生不适应感。

二、学前期幼儿不适应小学生活的原因及分析

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大脑、智力发育已经成熟,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能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一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经过大班的学习,幼儿就要进入小学去生活学习,相对于幼儿园,小学则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与此同时,进入小学时的不安情绪,焦虑、害怕、甚至反抗等情绪又会油然而生。

(一)从思想上、情感上、心理上还不完全适应新的环境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跨越。很多孩子对即将跨入新的校园充满了期待,但也会有孩子对这个陌生的环境感到紧张。老师不同、小朋友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课堂要求不同、行为规范也不相同……。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会使幼儿难以一下子适应,故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影响学习成绩,打击幼儿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学前期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小学生有一定差距

幼儿入小学后,步入新的环境,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我们常常发现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友好相处。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如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三)学前期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小学生有区别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许多生活方面的事情均由父母代劳,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加之在幼儿园有老师和保育员管理,而入小学以后,生活、学习方面的事情都要由幼儿独立完成。这就给幼儿带来一定不适,严重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

(四)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目标不相同

幼儿园的孩子因年龄特点,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故不要求大量识字、书写。阅读要求学会倾听、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拓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等前期阅读能力。而在小学倾听、阅读和书写能力则是小学生必备的三种基本能力,目标、内容、难度的增加都使幼儿容易受挫。故导致幼儿开始难以适应小学生活。

三、家长怎样帮助孩子过度为小学生的策略及建议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生活得一个重大转折。作为爸爸妈妈兴奋和忐忑相伴,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满怀自豪、信心百倍地走进小学的校园,走进一个全新的环境呢?

(一)从心理上入手,让孩子喜欢上小学

在暑假期间,全家人不妨为孩子举行简单的入学仪式,向孩子表示祝贺,祝贺他(她)即将升入小学,父母亲一起带孩子去购买学习用品,让孩子充分感受父母很重视他们的入学,以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当然,很多孩子对上小学本身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会在开学前向家长嚷嚷着要买新书包、新文具,此时,家长应当保护孩子的这个兴趣,千万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给孩子泼冷水,或应付孩子,那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这样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其学习和适应新生活困难,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要增强自信心,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让孩子在解决难题中感到乐趣而并非压力,培养对失败的承受力和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让孩子知道他们长大了,正在学本领,从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奇和乐趣。

(二)调整好孩子的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

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和小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家长应从暑假期间就开始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规律。一般情况下可以早晨6点多起床,晚上9点多睡觉,每天至少要保证10个小时以上的充足睡眠,不要养成睡懒觉的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圣西门,少年时经常为早晨起床而烦恼,因为温暖的被窝实在太诱人了,为了激励自己,他让仆人每天一大早来到窗前喊:“伟大的事业在等着你!”在这句话的感召下,他改掉了睡懒觉的毛病,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能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控制命运。我们的孩子还小,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就得益于家长的监督和培养。中午需安排孩子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午睡时间。但这往往不被家长所重视,有些家长说孩子睡着了叫不醒,耽误了下午上学,所以干脆不午睡;有的家长认为,睡那么一会儿时间没有作用,要睡就睡长一点时间。其实,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午睡对孩子下午保持旺盛的精力、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健康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有很多小学把午睡纳入课程表中,有的学校还单独设置了午睡的房间,以保证学生能够很好的午睡。除此之外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孩子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家长切忌迁就孩子,今晚看完这个电视节目十点睡觉,明晚又八点睡觉,这种没有规则的作息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孩子独立生活自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关键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比较困难。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不应包办代替,而应该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很快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是有益处的。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家中可以让孩子帮助父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每天完成任务的习惯,如在家中给孩子留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同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励,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家长可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如流鼻血、掉牙齿时如何处理等。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着集体生活,全天都有老师和保育员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从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生活能力强的学生,反之亦然。

(四)家长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与孩子有关的事让他们参与协商,与同伴发生纠纷时帮助其正确对待和处理,不要乱“告状”、乱打“小报告”,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强化规则意识,如上楼梯靠右行,公园玩运动器械时懂得排队等待,公共汽车先下后上等,不断提高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与能力。

(五)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类教育机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睡眠时间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家长应与幼儿园和学校配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减轻、消除孩子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不适应,顺利完成小学的学习任务。首先,是学习环境的创设,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如为孩子开辟一个独立学习小空间,选择自己喜爱的台灯及朴素实用的学具,如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等,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其次,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俗话说“习惯决定人的一生”。好的习惯像锦上的花朵,坏的习惯却如江堤蚁穴。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是大有可为的。如在家中一家人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孩子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可为孩子选购一些适合阅读的书,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家长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如看图说话,让孩子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长期培养,不仅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我国著名童话作家梅子涵先生特别提倡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多读童话书。我去年有幸聆听了梅先生的一次讲座,在讲座过程中他推荐了几本童话书,其中一本书的名字叫《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故事感动了全场的人,在这里我也想讲给家长听听,以期得到些许启示:

小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是它紧紧抓住大兔子的长耳朵不放。它要大兔子好好听它说。

“猜猜我有多爱你”它说。大兔子说:“喔,这我可猜不出来。”“这么多”小兔子边说着边把它的手臂张开,开的不能再开。大兔子也把手臂张开,它说“我爱你有这么多,”嗯,这真是很多,小兔子想。“我的手臂举的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小兔子说。“我的手臂举的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大兔子说。这可真高,小兔子想,我要是有那么长的手臂就好了。

小兔子又有了一个好主意,它倒立起来,把脚撑在树干上。它说“我爱你一直到我的脚趾头”。大兔子把小兔子抱起来,甩过自己的头顶,“我爱你一直到你的脚趾头。”“我跳得多高就有多爱你!”小兔子笑着跳上跳下。“我跳得多高就有多爱你!”大兔子也笑着跳起来,它跳的那么高,耳朵都碰到树枝了。这真是跳得太棒了,小兔子想,要是我能跳到这么高就好了。“我爱你,像这条小路伸到小河那么远。”小兔子喊起来。“我爱你,远到跨过小河,再翻过山丘。”大兔子说。这可真远,小兔子想。它太困了,想不出更多的东西了。它望着灌木丛那边的夜空,没有什么比黑沉沉的天空更远了。“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说完小兔子闭上眼睛睡着了。“哦,这真是很远。”大兔子说,“非常非常的远。”大兔子把小兔子放到叶子铺成的小床上,它低下头,亲了亲小兔子。然后它躺在小兔子的身边,微笑着轻声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

此外,孩子在做家庭作业时,家长也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如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完成的质量如何等。其实孩子的智力水平并无多大差异,关键是学习习惯的差异,导致了学习成绩的差异。总之,好的习惯会慢慢变成美德,当习惯成为一种美德时,它就会像风一样让每一棵树跟着它一起和谐的摇动。

(六)理性看待孩子的分数

孩子上小学了,必然会有考试和考试分数,家长自然很看重分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每次都能考高分。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能每个孩子每次都能考高分,有的孩子可能每次都不会考到高分,对此,家长也不必失望。因为分数只是个现象,家长应该动脑筋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原因。如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综合技能水平,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以及与孩子与老师的关系等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和对策。另外,家长应给孩子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不能单纯追求高分。杭州市一位教师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生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者行列,而第十名前后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业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之才。称为“第十名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因为学业成绩考查学生的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却在考试中难以体现出来。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成功智力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那么在日本小学一年级最重要的功课是什么呢?是学会交朋友。在学校完成结交50个朋友的任务才算合格。其实这个功课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你在儿时就学会了交朋友,拥有了结交朋友的能力,那么随着长大成人,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这些不同时期结交的朋友长大后不可能在同一领域发展,于是,你就拥有了一个资源丰富的人脉圈。

(七)教会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开朗、自信和强势的性格对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自立自强有好处,但有关专家也指出,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才是今后真正得以立足的关键。只有尊重别人的孩子,才可能正视别人的意见,才有可能接受别人的教育;不尊重别人的孩子,就没有人愿意指点他、教育他,这样的孩子,也很难不断进步。尊重,也是人际关系的起点.我们都知道尊重是相互的,不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这样,人际关系之间就会有许多摩擦,就会失去许多的朋友,就会在人生的路上,失去许多帮助,失去许多支持。因此,尊重别人不是件小事情,孩子们从小就应该学会。尊重别人这种品德,并不是天生获得的,它是良好教育的结果。只要认真培养,你的孩子也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首先家长要培养他们在校尊重老师和同学,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老师和同学的批评,非但不思悔改,还在背后辱骂老师和同学,有的家长也不尊重老师,肆意的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师评头论足,影响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势必给教育造成恶劣的影响。其次,父母应当起示范作用。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用良好行为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揭对方短处,甚至谩骂对方,这会给孩子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总之,孩子入学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做好幼小衔接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作为家长,一方面要灵活主动地给孩子做好物质、心理及情感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应以平和的心态,抱一颗平常心,去引导孩子,努力使孩子平稳渡过这个转折期,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需要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幼儿家长的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