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时间:2022-1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引发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考察产业结构对该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根据这一思路,可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长三角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实际上DS值包括了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由此导致了上海市GDP的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目标。以上三点研究结论是为了突出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海市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地理区位,

4.3.3 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引发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考察产业结构对该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为便于分析,将引发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产业结构因素和非产业结构因素,其中非产业结构因素用区位因素来代表。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各部门经济增长率存在很大的差异,若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的部门为主,则会对该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并使该地区的增长率快于全国(省)的平均水平,则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反之,则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在区位因素方面,一个地区的地理区位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一个拥有区位优势的区域,其要素生产率将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根据这一思路,可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长三角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

(1)研究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分析法)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解释。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RS)、产业结构偏离份额(IS)和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DS)。用关系式表示:区域经济增长=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区位份额,从而将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①地区增长份额:

img56

RS代表长三角区域的三次产业均按全区域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Y0i代表该区域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代表长三角区域GDP增长率。把实际的增长水平同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高于假定的增长水平,则区域总偏离值为正;反之,则为负。

②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img57

PS代表长三角各城市按照全区域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全区域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各城市第i产业随全区域第i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Ri代表全区域第i产业的增长率。若长三角区域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PS>0;反之,则PS<0。

③区位份额:

img58

DS代表各城市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全区域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全区域相比,各城市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具有区位优势或劣势;ri代表该区域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若某个城市的区位优势高于全区域水平,则DS>0;反之,则DS<0。

三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img59

在上述公式中,区位份额DS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因素,受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一个地区DS<0,既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因而竞争力低,也可能是由于实际积累率低,因而增长速度缓慢。实际上DS值包括了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

(2)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思路,采用长三角16个城市2000年和2003年GDP、三次产业产值等数据,计算这16个城市的偏离份额各分量值,探讨在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发挥的作用。计算结果如表4-8所示,得出以下结论:

(1)在考察期即2000—2003年内,上海市GDP总的增长量为1 699.66亿元,增长37.35个百分点。根据全区域16个城市总体的GDP增长率49.16,上海市GDP的假定增长目标应为2 066.46亿元,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地区份额,总偏离为366.8亿元,GDP增长率低于全区域21.58个百分点。其中,与目标增长量相比,由于产业结构因素引发的GDP减少量为29.77亿元,由于区位因素引发的GDP的减少量为269.76亿元。这一解释与上海的实际情况存在出入。原因是上海的经济基础要明显优于长三角其他城市,2000年的GDP达4 551.15亿元。尽管2003年的GDP增量也很大,位于16个城市的榜首,但因为基数大,增长率要低于全区域的总体水平。由此导致了上海市GDP的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目标。

(2)与上海形成对比,苏州2000年的GDP为1 540.68亿元,仅次于上海,2003年达到2 801.56亿元,仍远远低于上海6 250.81的水平。但由于其基数小,增长率高达81.84个百分点,总偏离达503.48亿元,偏离率为39.93%,偏离程度居于16个城市的首位。其中,由于产业结构因素引发的GDP增加量为503.48亿元,贡献39.93个百分点,由于区位因素引发的GDP的增长量为437.85亿元,贡献34.73个百分点。

在产业结构特征方面,2004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居前三位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纺织工业,以及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产值遥遥领先,为第二位纺织工业的4倍,高达2 560.90亿元,占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 307.54亿元的三分之一,占苏州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长最快的三大行业则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由此可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最大。

(3)总体来看,2000—2003年,长三角16个城市中,8个城市的总偏离值为正数。有5个城市的产业份额和区位份额均为正值(如表4-8所示)。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和宁波这六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对GDP增长的作用程度要强于区位优势对GDP增长的作用程度。这说明这8个城市的区位优势相差不太大,而是其产业结构存在一定优势,并导致GDP的增长优于全区域总体水平。所以,产业结构特征对地区经济增长发挥的相当重要的作用。

表4-9 不同范围标准的偏离-份额因素分类

img61

以上三点研究结论是为了突出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事实上,引发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如区域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环境等。将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一切影响因素归结为区位因素,似乎有些过于笼统。所以,对引发区域经济增长的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偏离-份额分析法已成为在国际学术界通用的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该研究方法计算简便,思路清晰,将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简单化,并得出明确的结论。但通过对上海的分析发现,结论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上海市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地理区位,都有明显优势,而计算结果却恰好相反。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这是由于上海市GDP基数太大造成的。可见,该研究方法在分析经济基础差距较大的地区时,会存在误差,甚至明显与现实不符。所以,该方法在分析经济基础比较接近的地区时,结论才更具有可信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