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集约增长效应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改善资源配置,使各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等不断提高,生产资料被更合理地利用;同时,部门间边际生产率的差异所引起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使资源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从而大大推动了综合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_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所提出的本质要求是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从而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就成为每一个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的国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1)。就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作了大量研究。从20世纪中叶以来,国外著名经济学家如西蒙·库兹涅茨(2)、瓦西里·列昂惕夫(3)科林·克拉克(4)、罗斯托(5)、钱纳里(6)、霍夫曼(7)等人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证。在国内,周振华(1995)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应机理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指出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吕铁(1999)通过采用资源再配置效应模型,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得出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小的结论。郭克莎(2001)从资源配置效应入手,通过定量分析法对中国改革以来产业间资源流动和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刘伟(2002)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龚仰军(2002)就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之间还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因果关系。纪玉山、吴勇民(2006)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唯一的动态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关系存在于根据协整方程建立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之中。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的优化一直是经济增长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库兹涅茨提出现代经济增长概念以来,已有大量的关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变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中可以看到,与科学技术进步是通过提高部门生产率来达到促进整个经济的效率水平的作用机制不同,产业结构优化对生产率的影响是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从而使要素在不同部门的生产率得到平衡来达到提高全社会平均生产率水平。

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非常密切。每一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都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利益主体而自动实现的,这一过程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部分质变,就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一次飞跃(8)。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标志着经济增长与发展要靠效率的提高来实现,而资源配置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状况。集约增长效应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改善资源配置,使各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等不断提高,生产资料被更合理地利用;同时,部门间边际生产率的差异所引起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使资源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从而大大推动了综合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产业结构高级化标志着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降低了生产中的各种消耗水平,节约了生产成本,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极其精辟的方向性论述。一是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就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内容,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了现实的基础与支撑点。二是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大转变”充分揭示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关联。

目前,在我国流通产业中,由于制度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生产率在不同部门间非均衡的现象。因此,通过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实现不同行业间生产率的均衡化,从而促进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