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巴西蘑菇栽培

巴西蘑菇栽培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巴西蘑菇盖嫩、柄脆,口感极好,具杏仁味,鲜美可口,是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巴西蘑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水分:巴西蘑菇菌丝在含水率65%~70%的培养料中能正常生长。巴西蘑菇菇房可以是现代化菇房、塑料大棚、简易塑料棚和空闲房屋。根据巴西蘑菇生长的温度、湿度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灵活掌握。巴西蘑菇栽培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成本低的资源进行栽培配方设计,巴西蘑菇栽培以甘蔗渣为原料最为合适。

项目十一 巴西蘑菇栽培

一、重要价值

巴西蘑菇又名姬松茸、小松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蘑菇(黑伞)科蘑菇(黑伞)属,原产于巴西、秘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和佛罗里达州海边草地上也有分布。我国于1992年引进,目前福建省有较多栽培。

巴西蘑菇盖嫩、柄脆,口感极好,具杏仁味,鲜美可口,是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新鲜子实体含水分85%~87%,每100g干菇中含粗蛋白质40%~45%,糖质38%~45%,纤维质6%~8%,粗灰分5%~7%,粗脂肪3%~4%,是一种含糖质和蛋白质非常丰富的食用菌。蛋白质组成中包括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麦角甾醇,其多糖含量为食用菌之首,提取物对肿瘤,特别是腹水瘤、痔疮、心血管病等具有神奇的功效,并因其较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深受美食、保健和医学、药学界的极大关注。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巴西蘑菇是夏秋间发生在有畜粪的草地上的腐生菌,要求高温、潮湿和通风的环境条件。

巴西蘑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绒毛状,白色,气生菌丝旺盛,爬壁强,菌丝直径5~6μm。菌丝有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两种。孢子萌发后产生菌丝,菌丝不断生长发育,菌丝之间相互连接,呈蛛网状,菌丝无锁状联合。

img116

图10-16 巴西蘑菇

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伞状,由菌盖、菌褶、菌柄和菌环等组成(见图10-16)。菌盖直径3.4~7.4cm,最大的达到15cm,原基呈乳白色,菌盖初时为浅褐色,扁半球形,逐渐成馒头形,最后平展,顶部中央平坦,表面有淡褐色至栗色的纤维状鳞片,成熟后呈棕褐色,有纤维状鳞片,盖缘有菌幕的碎片。菌盖中心的菌肉厚达11nm,边缘的菌肉薄,菌肉白色,受伤后变橙黄色。菌褶离生,密集,从白色转肉色,后变为黑褐色。菌柄圆柱状,中实,长4~14cm,直径1~3cm,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表面近白色,手摸后变为近黄色。菌环以上最初有粉状至棉屑状小鳞片,后脱落成平滑状,中空,菌环大,上位,膜质,初白色,后微褐色,膜下有带褐色棉屑状的附属物。

(二)生活条件

(1)营养:巴西蘑菇主要以分解利用农作物秸秆,如稻草、玉米秆、麦秸、棉子壳、甘蔗渣和木屑等作为碳源,巴西蘑菇能利用蔗糖、葡萄糖,而不能利用可溶性淀粉。豆饼、花生饼、玉米粉、麸皮、畜禽粪和尿素硫酸铵等作氮源,巴西蘑菇能利用硫酸铵,浓度为0.3%左右,也可利用硝酸铵,但不能利用蛋白胨

(2)温度:巴西蘑菇属于中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为23~28℃。子实体发育温度为16~33℃,最适温度为20~26℃,低于15℃或高于33℃时几乎不能现蕾形成子实体。

(3)水分:巴西蘑菇菌丝在含水率65%~70%的培养料中能正常生长。最适培养料含水量为55%~60%,料水比为1∶(1.3~1.4),覆土层最适含水量为60%~65%,子实体发生时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以75%~85%为宜。

(4)光线: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但阳光能间接影响培养料的温度。少量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5)空气:巴西蘑菇是一种好氧性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

(6)酸碱度:培养料的pH在4.5~8范围内皆可生长,最适pH为6.5~7.5。

三、栽培管理技术

巴西蘑菇与双孢蘑菇同属于粪草腐生性菌类,其栽培方法与双孢蘑菇的相似。

1.菇房菇棚的设置及栽培季节

巴西蘑菇菇房可以是现代化菇房、塑料大棚、简易塑料棚和空闲房屋。巴西蘑菇一年有两个栽培季节,即春秋两季,当自然温度稳定在20~25℃时为出菇初期,此期向前推50天左右即为播种期。根据巴西蘑菇生长的温度、湿度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灵活掌握。一般春栽在3—4月播种,5—7月采收;秋栽在9—10月播种,11—12月采收。

2.培养料选择与配方设计

巴西蘑菇栽培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成本低的资源进行栽培配方设计,巴西蘑菇栽培以甘蔗渣为原料最为合适。也可用稻草、麦秆、棉子皮、茅草、芦苇和玉米秆等原料进行栽培,辅以牛粪、马粪、禽粪或少量化肥。

巴西蘑菇生长发育的高产优质培养料配方如下。

(1)甘蔗渣80%、牛粪15.5%、石膏粉2%、尿素0.5%、石灰粉2%。

(2)稻草80%、牛粪13.4%、石膏粉3%、石灰粉3%、尿素0.6%。

(3)玉米秆(或麦秸)80%、牛粪14.6%、石膏粉3%、石灰粉1%、饼肥1%、尿素0.4%或硫酸铵0.8%。

(4)稻草31%、甘蔗渣15%、木刨花12%、棉子壳4%、菜子饼1.5%、麸皮4%、干牛粪22%、尿素0.4%、复合肥0.5%、沸石粉6.7%、过磷酸钙1.1%、生石灰1.8%。

(5)茭白叶(秆)32%、稻草16%、豆秸10%、麸皮5%、牛粪26%、尿素0.5%、复合肥0.6%、过磷酸钙1.1%、沸石粉7%、生石灰1.8%。

(6)稻草85%、菜子饼4%、麸皮2%、复合肥1.6%、尿素0.8%、过磷酸钙1.6%、石膏2.8%、生石灰2.2%。

3.培养料堆制发酵

巴西蘑菇的建堆发酵与双孢蘑菇一样。将稻草、秸秆等或甘蔗渣浸透水后与畜禽粪等分层铺撒,均匀建堆,一般建堆上宽1.2m,下宽1.5m,高1.3m。堆料的第二天下午要测温,量50cm以内的温度。正常情况下在堆料的第一至第二天,料温会升到60~70℃。如果达不到60℃,查明原因,赶快采取补救措施。堆料5~7天后,堆温就会下降,此时应翻堆。翻堆非常重要,是制作均匀、完全成熟、高质量的培养料的保证,是巴西蘑菇产量高低的先决条件。翻堆的目的是改善料层的空气条件,散发堆内的废气,调整料堆的水分,同时添加化肥和石膏粉,改善发酵条件,让微生物继续生长繁殖,更好地促使堆温回升,加速粪草分解,达到均匀腐熟。为了使堆料发酵均匀,翻堆时应把中间培养料翻到外面,把外层培养料堆进中间,需要把草抖松,真正做到里翻外、上翻下。第一次翻堆时加入尿素、硫酸铵等化肥并充分搅拌匀,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发酵变成适合巴西蘑菇的氮源。翻堆的次数一般为5~6次,间隔时间为7、6、5、4、3天。由于前期草粪料生,料堆松,堆温下降慢,翻堆时间间隔要大些,后期草粪料熟,料堆坚实,通气差,堆温下降快,所以翻堆时间间隔要小些。如在地面堆料,还应根据天气、草料堆温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同时用菌种做吃料试验,如菌种能在培养料上正常萌发,第五次翻堆后,即可在菇房进料播种。培养料腐熟的标准,发酵后培养料以达到棕褐色、手拉纤维易断为度。堆制发酵后培养料含水量为60%~75%,手握培养料用力挤时,指缝有2~3滴水即为含水量适宜。将pH值调至7.5。

4.培养料的上架

将发酵成熟的培养料均匀地、不松不紧地铺入菇床或畦床,厚度以20cm为宜,每平方米投干料20 kg左右。培养料上床后,关闭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然后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10mL、高锰酸钾5g)或用硫黄熏蒸24h,排除菇房或畦内的药味后,待料温降至28℃时播种。

5.播种及管理

将菌种均匀地撒于培养料表面,播种量为每平方米面积一瓶半(750mL)的菌种,再盖上一层进房时预先留下的培养料,厚度以看不到菌种为度。播种后用木板轻轻压实,使之与料紧贴,以利于菌种萌发、定植。注意保温保湿,3天后当菌丝发白并向料上生长时,适当增加通风量。播种后6~8天,菌丝基本封面,此时需逐渐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整齐往下吃料,菇房相对湿度宜控制在80%左右。露地栽培,播种后要在畦面两边用竹木条扦插成弯弓形,然后覆盖塑料膜,使其在小气候中发育生长。菇床罩膜内温度以不超过30℃为宜,过高则应揭膜散温,并保持相对湿度不低于85%。

6.覆土

覆土是栽培上非常重要的一环,覆土土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播种后20天左右,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开始覆土。一般采用田底土、肥田土或红壤土。覆土前3天,覆土材料用甲醛喷雾消毒,并用膜盖24h,以杀死害虫和杂菌。用石灰水将pH值调至7.2~7.5,含水量为60%~65%,一般以手捏可成团,松开一抖即可松散为宜。覆土厚度3~4cm,均匀覆在床面上。

7.出菇管理

通常播种后40天左右,快的只需30天左右,即开始现蕾。当菇床土面涌现白色粒状菇蕾后大约3天,菇蕾即生长发育至直径2~3cm,此时应停止喷水,避免造成死菇和畸形菇。此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出菇期应注意菇房的通风换气。在通风的同时注意菇床土层的湿度,确保菇房内空气湿度在85%~95%。床面喷水应以间歇喷为主,轻喷为辅,坚持一潮菇喷1次重水的原则,处理好喷水、通风、保湿三者的关系,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

巴西蘑菇采收后,菌床上的土坑要及时补上,将菌床上遗留残根碎片清除干净,以防止腐烂后污染和发生虫害,继续保温保湿管理,还能收2~3潮巴西蘑菇。

8.采收与加工

巴西蘑菇以菌盖尚未开伞,表面淡黄色,有纤维状鳞片,菌幕尚未破裂时采收为宜。若过熟采收,菌褶会变黑,降低商品价值。采收后的鲜菇可通过保鲜、盐渍、脱水、烘干等方法加工销售,或根据客户要求加工和包装。

9.病虫防治

近两年来,巴西蘑菇病虫害常有发生,给菇农造成不少损失。巴西蘑菇种植中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有棉絮状霉菌、胡桃肉状菌、白色石膏霉以及鬼伞类杂菌等。其中,以胡桃肉状菌的危害性最为严重,它生长迅速、传染快,极难根治,被称为“巴西蘑菇的癌症”,该病原菌属土壤真菌,通常存活于土壤及有机物中,其病原孢子多随覆土、培养料而进入菇棚。它与巴西蘑菇争夺养分,抑制菌丝生长,严重时可使巴西蘑菇绝收。此病一旦发生,极难根治。

防治措施如下。①搞好菇棚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废料,并用500倍疣霉净喷洒菇棚、菇架。②取用覆土时,尽量远离菇棚,取地表30cm以下的深层土,并用药物消毒处理,即将覆土晒干后,用5%的甲醛溶液将覆土拌匀后,用薄膜覆盖堆闷24h以上,然后摊开,散尽药味后覆土即可进棚,以彻底杀灭潜在的杂菌孢子。③培养料堆制时不宜过熟、过湿,并要进行二次发酵,料要偏碱性。④播种后将菇房温度控制在18℃左右,可抑制其子囊孢子萌发。⑤一旦发生此病害,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大通风,局部感染时,应及时小心地将覆土和培养料完全挖除,并在周围喷洒1∶100的疣霉净(效果显著)。⑥挖出的病料要烧毁或深埋,万万不可乱丢,以防风力将其病原孢子吹进菇棚,而产生大面积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