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灵菇栽培

白灵菇栽培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白灵菇子实体色泽洁白、个体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具有较高的食用及保健价值。白灵菇子实体呈单生或丛生。实验结果表明,白灵菇是一种腐生菌,也兼有寄生的特性。水分:白灵菇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由于白灵菇个体大,菌肉厚,故其抗旱能力比其他食用菌强。从目前国内外市场对白灵菇的需求看,手掌形的白灵菇最为畅销,售价也较高;漏斗形的白灵菇则栽培周期相应较短。

项目二 白灵菇栽培

一、重要价值

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又称为白灵侧耳、白阿魏蘑。隶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系原产于南欧、北非、中亚内陆地区一种品质极优的大型肉质伞菌。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干旱的沙漠地区。白灵菇子实体色泽洁白、个体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具有较高的食用及保健价值。据分析,白灵菇蛋白质含量高达14.7%,含17种氨基酸,尤其是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3.4%。此外,还富含食用纤维、真菌多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据报道,白灵菇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疗效,并有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可调节人体生理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故享有“西天白灵芝”、“天山神菇”之美誉,是一种珍稀的天然保健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为当前出口看好的品种,开发前景广阔。

二、生物学特性

白灵菇子实体呈单生或丛生。显蕾时菌盖近球形,后展开成掌形或中央稍为下陷的歪漏斗状,色白,直径5~15cm(见图10-2)。开伞后菌盖边缘内卷,菌肉白色、肥厚,中部厚达3~6cm,向菇盖边缘渐减薄。菌褶密集,长短不一,近延生,奶油色至淡黄白色。菌柄偏心生至近中生,其长度因菌株而异,上下等粗或上粗下细,表面光滑、色白。孢子印白色。

img101

图10-2 白灵菇子实体

(1)营养:在自然界白灵菇主要见于伞形科大型草本植物,如刺芹、阿魏、绵毛芹等植物。实验结果表明,白灵菇是一种腐生菌,也兼有寄生的特性。经过不断的栽培驯化,许多富含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农副产品均可用来栽培白灵菇。

(2)温度:白灵菇系中低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2℃,最适温度为25~28℃,超过35℃则菌丝停止生长。菇蕾分化的适宜温度为0~13℃,子实体发育温度范围为5~18℃,而以7~13℃为最适温度。

(3)水分:白灵菇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子实体形成及其正常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由于白灵菇个体大,菌肉厚,故其抗旱能力比其他食用菌强。

(4)光照:白灵菇菌丝生长时不需要光照,但原基形成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子实体需较强光照,在300~1000lx光照条件下才发育正常,若光线过弱,则菇柄徒长,菌盖小且畸形。

(5)空气:白灵菇菌丝生长与子实体发育均需要新鲜空气,尤其是长菇阶段,因代谢旺盛、呼吸强度大,如果菇房通风不良,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时,则易产生畸形菇。

(6)pH值:菌丝能在pH值为5~11的基质上生长,但最适pH值为5.5~6.5。

三、栽培管理技术

1.栽培季节

白灵菇系中低温型菌类。在自然气候条件下,秋季接种,冬、春季出菇,则产量高、质量好。厦门地区的适宜接种期可选择在9月下旬到10月底,从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均可顺利出菇。有制冷设备的空调菇房可周年栽培。

2.栽培场所

栽培场所因地制宜,专业菇房、普通民房和塑料大棚等都可使用。无论采用哪种菇房均要求能保温保湿、通风透光,同时栽培场所的环境要洁净,水质纯净无污染

3.菌种

(1)品种选择。根据白灵菇的菇体形态,有两种基本类型的菌株可供选择:一种是手掌形、短菌柄的或无柄的;另一种是漏斗形、长菌柄的。从目前国内外市场对白灵菇的需求看,手掌形的白灵菇最为畅销,售价也较高;漏斗形的白灵菇则栽培周期相应较短。栽培者可根据自身的目标市场和栽培条件严格进行品种选择,方能增产增效。

(2)菌种制作。母种采用PDA或PSA培养基,菌丝培养温度为25℃,菌龄为10天。原种可用棉子壳、木屑、麸皮培养基培养,培养基含水量为62%~63%,用750mL广口瓶装料,每瓶装干料200g。经高压灭菌后接种,25℃下培养,经30天后瓶内长满菌丝即可。

4.栽培袋制备

(1)栽培料配制。供栽培白灵菇的原料较广,适合栽培的主料有阔叶树的木屑、棉子壳、甘蔗渣和玉米芯等,辅料有麸皮、玉米粉、黄豆粉、碳酸钙、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和酵母粉等。无论采用哪种原料,务必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如原料陈旧、潮湿、已霉变则很容易致使栽培失败。培养料配方如下。

配方Ⅰ:棉子壳68%、麦皮20%、甘蔗渣10%、白糖1%、碳酸钙1%,料水比为1∶(1.3~1.4)。配方Ⅱ:木屑78%、麦皮20%、白糖1%、碳酸钙1%,料水比为1∶1.3。

(2)装袋灭菌。栽培白灵菇多选用17cm×36cm×0.005cm的聚丙烯塑料袋培养。每袋装干料500g,袋内装料松紧要适中,太紧密则通气性差,太松弛装料少,而产量低。装料用的袋用直径20mm、一端削尖的木棍打孔,后套上塑料套环,塞上棉花进行高压或常压灭菌。高压灭菌时保持压力0.15MPa灭菌2h。常压灭菌时100℃持续12h,灭火后再闷4h,待料温降至60℃以下时,灭菌结束。

5.接种

将灭菌后的栽培袋降温至30℃以下,即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最好选择夜间或清晨进行,这有利于提高接种成功率。接种时分别在料面上和孔穴内各植入蚕豆大小的菌种一块,植入料面的菌种块可稍大些,这有利于菌丝迅速萌发布满料面,从而降低污染率。在一般情况下,一瓶菌种可接种25个栽培袋。

6.菌丝培养

接种后的菌袋应及时移入预先消毒灭菌好的发菌室内避光培养,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并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以保持空气新鲜。培养过程注意观察菌丝长势,及时剔除已污染上杂菌的袋子。一般培养35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

7.后熟培养

当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因此时菌丝稀疏,菌袋松软,必须进行菌丝后熟处理,即在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70%~75%、通风透气良好的环境下,再继续培养30~40天,使菌丝长得致密、洁白、粗壮,菌袋结实坚硬,以累积充足养分,达到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在后熟培养后期,需要200~300lx的散射光照射,以促进菌丝扭结。

8.出菇管理

经后熟培养后,即进入出菇管理期。此时出菇场地宜选择塑料温室大棚,采用墙式栽培出菇。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搔菌、催蕾和育菇等三个阶段。

(1)搔菌:为促进菌丝更好地发育及定位出菇,可采取“搔菌增氧”措施。具体操作方法:将棉花塞拔出,用小耙刮掉老菌块或轻轻搔去料面中央的菌皮,直径2~3cm,其他位置不要搔动,以免菌丝恢复生长较难且现蕾过多。搔菌后将棉花塞轻轻塞上,以保持良好的通气性,且不会使料面干燥。搔菌期间,棚内应注意保湿,控制室温15~20℃,并尽量缩小温差,促使搔菌处的菌丝3~5天内恢复生长。

(2)催蕾:当搔菌处的菌丝恢复生长后即可催蕾。催蕾室要求300~1000lx散射光,保持相对湿度85%左右。白灵菇属于不严格的变温结实性菌类,没有温差刺激也能出菇,但出菇慢,且不整齐。因此,为了克服上述弊病,在催蕾期间应予以10℃左右的昼夜温差刺激。具体操作方法:白天在菌袋上覆盖塑料薄膜,温度控制在15~18℃,当夜间气温下降时则揭开薄膜,将室温降至5~8℃。同时,室内要通风透气,这样10~12天原基即可形成。

(3)育菇:原基形成后,菇室温度应控制在5~18℃,以7~13℃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增强光照强度达到1000lx左右。当菇蕾长到黄豆大小时,可除去棉花塞及套环;长至蚕豆大小时,则撑开袋口疏蕾,弃弱留强,一般每袋保留1~2个壮实、形态好的菇蕾;当菇蕾长到乒乓球大小时,可剪口育菇,即将塑料袋上端沿料面剪弃,让菇蕾和料面露出,以便为菇体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接触新鲜空气。同时应适当加大通风换气量,气候干燥时,可采用空间喷雾,或朝地面泼水增湿,但切勿直接向菇体喷水,以保证子实体的正常发育。

9.采收加工

白灵菇采收应遵循先熟先采的原则。采收太早,子实体未充分发育,品质欠佳,并影响产量;采收太迟,子实体易老化,直接影响其贮藏与保鲜。采收时要轻采、轻拿、轻装,尽可能减少机械损伤。从原基形成到采收需要15天左右,一般采收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平均可达60%左右。白灵菇个体大、肉质肥厚致密、含水量较低、保鲜期长,耐远距离冷藏运输,特别适宜鲜销。同时因白灵菇不易变色,而适合于切片烘干、盐渍及制罐加工等,并可深加工成各种料理、饮料添加剂或营养保健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