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薪菇栽培

茶薪菇栽培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茶薪菇是我国发现的新种,首次记载于《真菌试验》1972年第1期,命名人为我国著名食用菌专家黄年来。茶薪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野生茶薪菇主要发现于福建和江西交界处的武夷山区。茶薪菇的自然分布与油茶树的分布有关,野生茶薪菇大部分生长在油茶林腐朽的老树枯干上、树根上及其周围。酸碱度:茶薪菇喜在弱酸性环境中生长,pH值为4~6.5时菌丝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6。栽培时可采用自然pH值。

项目一 茶薪菇栽培

一、重要价值

茶薪菇(Agrocybe cylindracea)隶属于担了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粪锈伞科田头菇属(田蘑属)。茶薪菇是我国发现的新种,首次记载于《真菌试验》1972年第1期,命名人为我国著名食用菌专家黄年来。茶薪菇的形态与杨树菇(Agrocybe aegerita)的极为相似,但茶薪菇仅自然生长于油茶树(Camellia oleifera)上,菇柄实而脆,有特别的香味,其品质和风味明显优于杨树菇。茶薪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为谷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中医认为,该菇性甘温、无毒,有健脾止泻的功效,并且有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

二、茶薪菇的生物学特性

1.生态习性

野生茶薪菇主要发现于福建和江西交界处的武夷山区。福建省主产地在建宁、泰宁、宁化、光泽、长泰、大田等县;江西省主产地在黎川、广昌等县。茶薪菇的自然分布与油茶树的分布有关,野生茶薪菇大部分生长在油茶林腐朽的老树枯干上、树根上及其周围。

2.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cm,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有浅皱纹,菌肉(除表面和菌柄基部之外)白色,有纤维状条纹,中实(见图10-1)。成熟期菌柄变硬,菌柄附暗淡黏状物,菌环残留在菌柄上或附于菌盖边缘自动脱落。内表面常长满孢子而呈锈褐色,孢子呈椭圆形,淡褐色。

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浅,褐色,边缘较淡。菌肉白色、肥厚。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菌柄中实,长4~12cm,淡黄褐色。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img100

图10-1 茶薪菇子实体

3.生长发育条件

(1)营养:茶薪菇为木腐菌,因其无虫漆酶活性,利用木质素能力弱,但蛋白酶活性强,利用蛋白质能力强。代料栽培时,在木屑、棉子壳、秸秆粉、蔗渣等主料中,添加有机氮如麸皮、米糠、玉米粉、黄豆饼粉等,有利于提高鲜菇的产量和质量。

(2)温度:茶薪菇与杨树菇所需温度相近,为中温性菌类,出菇时不需要变温刺激。菌丝在5~34℃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4~26℃,32℃时菌丝尚有微量生长,超过34℃菌丝不再生长,但不会死亡。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3~28℃,最适温度为18~24℃。子实体发育期适当拉大昼夜温差,即给以适当的温差刺激,更有利于其子实体的发育。

(3)湿度:培养料含水量以65%左右为宜,在这种湿度条件下菌丝生长快,偏干或偏湿均不利菌丝生长。发菌期空气相对湿度不能超过70%,湿度大易发生杂菌污染,子实体生长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较高,以85%~90%为宜。

(4)空气:茶薪菇为好氧性真菌,菌丝生长阶段也需要一定的氧气,因此发菌环境要经常通风换气,但要注意不能因通风换气而使温度波动过大。现原基时需氧量大,要多通风换气,但子实体分化后要控制通风量和通风方法,培养室空气要新鲜,而袋口膜内CO2含量稍高,有利于菇柄伸长,从而可提高菇的质量和产量,这种现象类同于金针菇。

(5)光照:菌丝生长期不需要光照。子实体有明显的趋光性,没有光刺激则不会现原基,现原基后没有散射光子实体也不能分化,在微弱的光下子实体呈灰白色,所以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培养室要有较强的散射光(500lx左右)。

(6)酸碱度:茶薪菇喜在弱酸性环境中生长,pH值为4~6.5时菌丝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6。栽培时可采用自然pH值。

三、茶薪菇栽培管理技术

袋式栽培法可充分利用空间,生产管理比较方便。

1.培养料配方

(1)以木屑为主料的培养料配方:木屑38%、棉子壳35%、麦麸15%、玉米粉6%、茶子饼粉4%、石膏1%、红糖0.5%、磷酸二氢钾0.4%、硫酸镁0.1%。

(2)以棉子壳为主料的培养料配方:木屑9%、棉子壳75%、麦麸15%、硫酸钙1%。

采用大型常压灭菌锅,每锅可装3000袋左右。每生产3000袋需用以下原辅料、生产材料和消毒药剂。原辅料:木屑600kg、棉子壳500kg、麦麸或米糠230kg、玉米粉90kg、茶子饼粉60kg、石膏15kg、红糖8kg、磷酸二氢钾6kg、硫酸镁1.5kg。

生产材料:17cm×33cm塑料袋3000只、扎绳1匝。

消毒药剂:酒精2kg、甲醛2kg、高锰酸钾1kg、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5kg、烟雾消毒剂5~10盒、生石灰50kg、硫黄4kg。

2.配料装袋

为防止培养料在配制后堆放时间过长而变质,从配料至开始装袋,其时间以不超过2h为宜。每次拌料2500~3000kg,装2500~3000袋。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配料时,可用含纯品50%的多菌灵,按0.1%的比例拌入料中,可抑制红色链孢霉,但多菌灵使用过多会造成药害。

3.灭菌接种

装料后的料袋应及时进行灭菌。通常采用常压灭菌,每锅装约3000袋。要求点火后2h达到100℃,然后保持20h左右(因容积大,故时间要求较长)。待料袋温度降到60℃以下时,趁热搬运到接种室内,待料温冷却到28℃以下时接种。接种按无菌要求操作,一股每瓶原种接种25袋。

4.发菌管理

接种后将菌袋移入栽培室(棚)内堆放发菌,袋口两端向外,行与行之间留操作道。堆高根据栽培季节而定,春栽堆10~12层,秋栽只能堆5~8层,以利于保持或调节堆内温度。为有利于菌丝健壮生长,应根据不同发菌阶段进行管理。

(1)发菌前期(接种后15天内):接种后2~3天,菌种块就可萌发,并开始吃料,然后菌丝向四周辐射生长,占满料面,这段时间约需15天。此阶段菌丝处于恢复和萌发阶段,故料温一般比室温低1~2℃,空气温度宜在27℃左右,使袋内料温处于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如果冬天或早春气温低,可用薄膜加盖菌袋,使堆温升高,以满足菌丝生长需求。

(2)发菌中期(15~40天):菌袋中的菌丝封口后,继续向培养料内深入,当菌丝生长越过菌袋长度的50%时,由于菌丝生长旺盛,呼吸加强,代谢活跃,自身产生热量,应解开袋口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此时如管理跟不上,料温比室温高4~5℃,易出现烧菌或缺氧窒息现象。

(3)发菌后期(40~60天):解开袋口增氧后,菌丝旺盛生长,浓密而白,菌丝量急剧增大,呼吸强度旺盛,对培养料的分解和转化活性增强,菌丝体内营养积累增多。此阶段温度宜在23~24℃,特别注意防止高温。如室温达27℃,料温就会超过30℃,容易导致菌丝发黄变红,受到严重损伤,甚至发生“烧菌”,菌袋变软,培养料酸臭。因此必须注意疏袋散热,以控制堆温,降低料温。

5.菇棚准备

可利用空闲房屋作出菇室,也可搭建简易菇棚。采用室外菇棚可以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栽培面积,增加产量,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菇棚的自然条件要符合茶薪菇的“野性”。可利用自然温度、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适当的光照、氧气等生态优势条件。还可通过揭盖大棚上的薄膜和草帘,调控生态条件,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能,节省能源,改善保温、保湿性能,加大昼夜温差,增加光线和氧气,更加有利于茶薪菇的生长发育。

6.催蕾管理

(1)菌袋排场。适时削袋排场,是生产成功和提高产量的关键。割袋时间要根据以下条件来决定。

①生理成熟:营养物质的积累与酶解有关。茶薪菇菌丝体依靠自身合成各种氧化酶。菌丝生长初期,酶的活性较低。菌丝体经过30~50天生长,胞内酶合成达高峰期,也是胞外酶量达到最大的时期。只有当酶的活性达到有利于对木质素分解的程度时,才可能在菌丝内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从而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根据生产实践,当菌袋重比原始减少25%~30%时,表明菌丝已发足,培养料已适当降解,积累了足够的营养,正向生殖生长转化。

②菌龄:从接种之日算起,正常发菌培养的时间称为菌龄。茶薪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一般需要60天。由于培养时间的温度会影响菌龄的长短,因而在生产上可以将茶薪菇的有效积温作为生理成熟的指标。4℃和31℃分别为茶薪菇丝停止生长的温度下限和上限,因此把4℃以上、30℃以下作为茶薪菇的有效积温区。据杨月明等(2001)的报道,茶薪菇的有效积温为1600~1800℃。菌袋栽培由于培养料颗料细小,培养料质地疏松,有效积温要求较低,一般为1000~1200℃。茶薪菇有效积温=(每日平均温度-4℃)×培养天数。

③菌袋色泽:这也是反映菌丝是否达到生理成熟的一种标志。如果菌袋内长满白色菌丝,长势旺盛浓密,气生菌丝呈棉绒状,菌袋口出现棕褐色斑或吐黄水,将引起转色。

(2)转色管理。割袋之后,断面菌丝受到光线刺激,供氧充足,就会分泌色素吐黄水,使菌袋表面菌丝渐渐转化成褐色,随着时间的延长,菌丝体褐化和菌丝体颜色的加深,袋口周围表面的菌丝会形成一层棕褐色菌皮。这层菌皮对菌袋内菌丝有保护作用,能防止菌袋水分蒸发,提高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加强菌袋的抗震动能力,保护菌袋不受杂菌污染并有利于原基的形成。转色正常的菌皮呈棕褐色和锈褐色,且具光泽,出菇正常,子实体产量高,品质优良。

转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为了促进菌袋正常转色,在割袋后3~5天,要保持室温在23~24℃,并加强通风,提高菇棚内相对湿度,促使割开的袋口迅速转色。

(3)催蕾。在褐色菌皮形成的同时,茶薪菇子实体原基也随之开始形成。变温刺激是促进原基形成的重要措施,温差越大,形成的原基就越多。其方法是结合菌袋转色,连续3~7天拉大温差,白天关闭门窗,晚上10时后开窗,使昼夜温差拉大到8~10℃,直到菌袋表面出现许多白色的粒状物,说明已经诱发原基,并将分化为菇蕾。除变温刺激外,还必须注意创造阶段性的干湿差和间隙光照条件,并采用搔菌及拍击等方法进行刺激。干湿交替,是指喷水后结合通风,使菌袋干湿交替。菌袋转色菌皮未形成前通风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菌袋失水。菌袋割袋过早,应注意保水保湿。光照越充足,通风越好,则转色过程越短,转包越好。光照刺激可在必要时,将棚顶的遮阳物拨开或打开门窗,使较强光线照射菇床。处理3~5天后,菌袋面上出现细小的晶粒,并有细水珠出现,再过2~4天,在袋面会出现密集的菇蕾原基。原基的形成是生殖生长的开始,随着原基生长,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标志着菇蕾的形成。

在催蕾过程中,若培养料水分含量或环境相对湿度低,或者气温较高,已分化的原基就会萎缩死亡。因此,在自然气温偏高时,不要急于催蕾。若原基已开始形成,则可采取降温措施,并注意保湿和调节干湿差。在割袋管理过程中,若给予过多的震动刺激,尤其是当菌袋上面1/3部位的菌丝体受到震动刺激时,会过早地形成子实体,造成小蕾、密蕾,从而降低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7.出菇管理

茶薪菇在割袋催蕾之后,分秋、春两季出菇。由于秋、春气候不同,故在管理上有所不同。

(1)秋菇管理。秋季出菇期间,自然气温逐渐从28℃以上降到10℃左右(10月份常出现小高温天气),空气干燥,昼夜温差越来越小,于12月底进入低温期。前期气温偏高,因而保湿、补充新鲜空气及防治杂菌是秋菇期管理重点。中秋后气温渐凉,温差拉大,应利用温差,保湿、增氧、增加光照,以促进出菇。后期气温较低,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增温、保温和保湿。菌袋转色后7~8天,第一潮菇开始形成。此时,应注意通风换气、保温和增湿,可采用喷雾调湿、覆盖薄膜保湿的措施来实现。当气温降到23℃左右时,每天早、中、晚各通风一次;当气温降到18~23℃时,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当气温降到23℃以下时,可每天通风一次,每次约半小时,尽可能维持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为90%左右,减少菌袋失水。菌袋含水量若低于65%,则可通过喷雾保湿来减少菌袋水的蒸发量。每天喷水的次数取决于菇房(棚)的空气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约70%时,每天喷水2~3次;约80%时,每天喷水2次;大于85%时,则不宜喷水。

(2)采菇后管理。当茶薪菇子实体的菇盖即将平展,菌环尚未脱落时就要及时采收。因茶薪菇质较脆,柄易折断,盖易碰碎,所以采收时应用手抓住基部轻轻拔下,同时要防止周围幼菇受损伤。

第一潮菇采收后,应立即清理菇场,剔除残留在袋内的菇脚、老根和死菇,防止菇脚腐烂和杂菌侵入,并停止喷水7~10天,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降低菌袋表面湿度,使菌丝迅速恢复生长、积蓄养分,以供第二潮菇生长。

当菌袋采菇后留下的凹陷处菌丝发白时,白天进行喷水,关紧门窗提高温度,晚上通风干燥,拉大温差和干湿差,每天喷水1~3次。在具体实施时,可以灵活掌握,还可以利用气温的周期变化,适时地通过3~5天干湿交替,冷热刺激,促使第二潮原基和菇蕾形成。第二潮菇发生在10月末至11月份。这时,南方气温为18℃左右,正符合茶薪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要求。喷水是促进第二潮菇发生的主要措施,以满足出菇对水分的需要。

第三潮秋菇的形成,由气候变化、割袋时间及第二潮菇的管理情况而定。如割袋早、天气暖和,第三潮菇也能优质高产。第三潮菇以保温、保湿为主,养菌复壮。秋菇一般采收2~3潮。根据秋菇出菇情况及菌袋出菇后的重量情况,给菌袋注水或浸水,增加菌袋的含水量使菌丝复壮。如果冬末保温好,还可收1~2潮菇。也可越冬至次年春季继续出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