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真姬菇栽培

真姬菇栽培

时间:2022-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真姬菇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防癌、预防衰老、延长寿命的功效。真姬菇有苦味型和甜味型两类菌株,苦味型有微苦口味,甜味型是相对于苦味型而言的。试验证实,用玉米秆、玉米芯粉与木屑各占一半的培养基主料栽培真姬菇,产量高。真姬菇人工栽培主要有瓶栽法和袋栽法两种。现以推广面积较大的熟料袋栽为例,介绍真姬菇人工栽培技术。

项目六 真姬菇栽培

一、重要价值

真姬菇(Hypsizigus marmoreus(Peck)Bigelow),又名玉蕈、斑蕈、假松茸、胶玉蘑等,因具有独特的蟹香味,又称为蟹味菇。隶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白蘑科玉蕈属。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长野开始栽培,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90年代开始规模化栽培,主要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福建等地。以鲜菇和盐渍菇出口日本、韩国等地。

真姬菇质地脆嫩、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g鲜菇中含粗蛋白3.22g、粗纤维1.68g、粗脂肪0.08g,含磷130mg、铁14.67mg、锌6.73mg、钙7.00mg、钾316.9mg、钠49.20mg,另外还含有维生素B10.64mg、维生素B25.84mg、维生素B6186.99mg、维生素C13.86mg,同时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同时真姬菇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防癌、预防衰老、延长寿命的功效。这也是近几年真姬菇风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国内市场的主要原因。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真姬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

(1)菌丝体:菌丝色白、浓密,气生菌丝长势旺盛,具较强的爬壁能力,老化后气生菌丝贴壁、倒伏,呈浅土灰色。适宜的条件下,接种后10天左右即可长满斜面;培养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在菌丝尖端易产生分生孢子,出现若干个白色、放射状、圆形菌落,菌丝纤细,气生菌丝稀疏,爬壁能力较弱,使质量降低。

(2)子实体:子实体中小型,丛生,每丛15~30株不等(见图10-9),二潮菇子实体常零星、单生,数量较少。菌盖多为2~5cm,肥厚,长有大理石花纹,幼时半球形,后渐平展,菌盖颜色由深褐色、褐色、浅褐色变为黄褐色。菌柄长4~8cm,粗0.5~3cm,中生,圆柱形,中实,肉质,白色或灰白色。真姬菇有苦味型和甜味型两类菌株,苦味型有微苦口味,甜味型是相对于苦味型而言的。一般东南亚国家多喜苦味型品种,日本则要甜味型品种。

img108

图10-9 真姬菇

(二)生活条件

(1)营养:真姬菇属木腐菌。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四大类。生产实践中栽培真姬菇的原料主要以棉子壳、木屑、玉米芯、作物秸秆等各种农作物的下脚料作为碳源,以米糠、麸皮、大豆粉、玉米粉等为氮源,适当加入磷、钾、镁、钙等矿质元素及一些缓冲物质。试验证实,用玉米秆、玉米芯粉与木屑各占一半的培养基主料栽培真姬菇,产量高。

(2)水分:真姬菇属于喜湿性菌类。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65%左右,如低于45%,菌丝生长迟缓、稀疏纤细、易发黄衰老,高于75%时,菌丝生长困难,生长极慢,严重者生长停滞,菌丝体生长空气相对湿度以60%~65%为好;子实体发育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低于80%时,子实体生长缓慢,瘦小易干枯,大于95%时菌盖易变色、腐烂。

(3)温度:真姬菇属变温结实性菇类,对温度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其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0℃,温度达35℃以上或低于4℃时菌丝停止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2~24℃,但长成的菌丝体具备较强的抗高温能力,气温在30~35℃时可正常生长,经过高温阶段可提高结菇能力;真姬菇原基分化温度范围为8~22℃,最适温度为12~16℃,低于8℃或高于22℃时很难使其分化;子实体发育期最适温度为13~18℃;8℃左右的温差有利于原基的分化及子实体的生长。

(4)通气:真姬菇属于好气性菌类,其菌丝生长阶段尤其是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大量的新鲜空气。菌丝生长阶段,培养袋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0.4%;子实体分化发育阶段二氧化碳浓度应控制在0.1%以下,最佳浓度为0.05%左右,人进入菇棚感觉空气清新、无明显食用菌气味为佳。

(5)光照:同大多数食用菌一样,真姬菇发菌期间不需要光照,黑暗环境中生长菌丝洁白、粗壮、抗衰老能力强,菌丝扭结成原基及分化则需一定的散射光。光照适宜时,菇体色泽正常、形态周正、斑纹清晰、菌柄挺拔。实际生产中,可在大棚上覆一层较薄的草帘。

(6)酸碱度:真姬菇菌丝体在pH值为5~8范围之内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6.0左右。实际生产中,可将培养料的pH值调高到8.0左右,偏碱性的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抑制杂菌污染和促进菌丝的后熟。

三、栽培管理技术

真姬菇人工栽培主要有瓶栽法和袋栽法两种。瓶栽法主要应用于日本等工厂化栽培,有保持水分及便于机械化操作等优点;袋栽法装料多、省工、适合农村条件。现以推广面积较大的熟料袋栽为例,介绍真姬菇人工栽培技术。

工艺流程为:准备工作→培养料制作→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及潮间管理。

1.准备工作

(1)菇场:应选择地势高、远离污染源、平坦开阔的空旷场地建菇场。要求周围环境洁净,排水方便,有水源,交通方便,通风良好,无污染源。

一般棚为东西走向,宽6m,长度不限,可挖0.8~1m,南北墙高0.4m,棚中间高度不小于2.4m。棚顶要加厚,可用草苫加杂草、麦秸或其他材料覆盖,以起到保温、保湿作用;老菇棚应晒棚、更换架杆,棚膜和棚内彻底消毒。棚内消毒应铲去3~5cm厚表土,然后用多甲溶液(多菌灵、甲醛、水比例为1∶2∶100)对棚内进行地毯式喷洒,墙体、边角、立柱、通风孔等应喷洒药剂,不留任何死角,也可用菇保一号或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小规模生产,可以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搭建简易菇棚。

(2)备种:菌种的准备要计算好时间及数量,选择好适宜的品种,以保证栽培时使用优质的适龄菌种。

(3)备料:真姬菇的主要生产原料是棉子壳、木屑、玉米芯、豆秸、棉秆粉等农副产品下脚料,辅料是米糠或麸皮、玉米粉等,所有的培养料都应在生产前备足。

2.栽培季节

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当地气温规律,合理安排出菇季节,使出菇期温度在8~22℃。真姬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进程缓慢,人工栽培过程中,整个制种、栽培的不同培养阶段所需时间如下。

(1)菌种:母种培养18~20天,原种35~40天,栽培种35~40天。

(2)袋栽:发菌40~45天,后熟培养50~80天,出菇期30~45天。从菌种准备到采收完毕,整个栽培周期为140~180天,比一般菇生长时间长。特别是在菌丝体长满后,还要在特定条件下培养40天以上,才能达到生理成熟。人工栽培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真姬菇生长发育期较长的特点来安排栽培季节。我国南方省份一般在9月份气温稳定在28℃以下时制菌袋,9—11月发菌及后熟培养,11—12月份气温在20℃以下时出菇。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一般在8月下旬开始制菌袋,8—10月发菌,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下旬出菇。甘肃、宁夏等省份一般在5月份以前接种,6月中旬制菌袋,7—9月发菌及后熟培养,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出菇。东北地区则更早。如利用冷库栽培,则可周年生产。

3.培养料制作

(1)配方:真姬菇栽培原料应因地而异,选择适合的主料。现将生产中常用的配方介绍如下。

①木屑79%、米糠或麸皮18%、糖1%、石膏粉1%、石灰1%。

②棉子壳98%、石膏粉1%、石灰1%。

③棉子壳48%、木屑35%、麸皮10%、玉米粉5%、石灰1%、石膏粉1%。

④棉子壳46%、玉米芯30%、麸皮16%、玉米粉5%、石膏粉1.5%、石灰1.5%。

⑤玉米芯80%、麸皮12%、玉米粉5%、石膏粉1.5%、石灰1.5%。

⑥玉米芯40%、木屑40%、麸皮12%、玉米粉5%、石膏粉1.5%、石灰1.5%。

(2)拌料:按比例称取原料进行拌料。木屑使用前需要过筛,以免装袋时刺破料袋。由于木屑吸水较慢,拌料时可以提前将木屑拌水吸湿,至木屑吸透水无白心。麸皮和米糠要求新鲜、无结块、无霉变。棉子壳要求新鲜、无霉烂,使用前(特别是陈年棉子壳)一定要曝晒。玉米芯、豆秸使用前要晒1~2天,再粉碎成黄豆大小。配料前,干燥的玉米芯、豆秸要加水预湿(一般每100kg玉米芯加水150~180kg)。

可采用人工拌料或机械拌料。人工拌料时,选择水泥地面拌料为好。为了达到混拌均匀,先将比例少的原料混拌均匀,再将其与比例大的原料进一步混拌,干料拌均匀后,再拌水,培养料的含水量以55%~60%为宜(含水量测定方法是用手紧握培养料成团不松散,指缝间有水印而不下滴为宜);机械拌料时,先将主料倒入机仓,辅料拌匀后撒在主料表面,干拌2~3min后,按比例加水,加水量可用水表来定量。加水后再拌3~5min即可。

4.装袋与灭菌

一般可选用17cm×(30~33)cm×0.04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折角塑料袋,每袋装干料约500g。该种塑料袋可排放在栽培架上直立出菇。长出的子实体形态周正,个头均匀,粗细适中,亭亭玉立,商品价值较高。装料时,尽量采取机械作业。也可人工操作,当料装至袋长的70%左右时,袋口套颈圈、加棉塞后(或其他封口方式)即可进行灭菌。在装料及灭菌过程中,要轻拿轻放,必要时在排放的袋堆的底部垫报纸,以免薄膜破损。

装袋后要及时进行灭菌。可采用常用灭菌也可用高压灭菌。常压灭菌一般为100℃,保持10h左右。高压灭菌一般压力为0.118~0.147MPa,保持1.5~2h。

5.冷却与接种

袋温降至25℃以下时,即可接种,可以采用接种帐等接种场所接菌。但因真姬菇菌丝生长速度慢,抵抗污染能力偏低,因此,应较一般菇类的接种操作要求更严格。接种前1~2天对接种帐进行消毒灭菌。首先,地面撒白灰,然后用菇保1号等气雾消毒剂对空间消毒。接种方法同常规操作,接种时必须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真姬菇子实体有先在菌种层上分化出菇的习性,故要求接种时有足够的用种量,并保持一定的菌种铺盖面积和表面积。接种前把菌种掰成花生仁大小,接种在料面上,使之自然成凸起状,既增加了出菇面积,又有利于子实体的自然排列,不仅产量高,而且整齐度好。

6.发菌管理

(1)菌丝培养:接种后将菌袋搬入预先消毒的培养室培养。现在,很多菇农将接种室与发菌室合为一体,即接种后菌袋就在接种室内发菌,这样就减少搬运造成的杂菌污染。发菌室对环境的要求是温度控制在20~25℃。当气温超过30℃时,注意采取措施进行降温,空气相对湿度保持65%~70%,过低的湿度往往使菌袋失水严重,影响出菇。湿度过高时易染杂菌,因此应注意每天通风2~3次,暗光培养。气候条件适宜时,也可置于室外空地上发菌。菌垛大小根据季节和温度适当调整,切忌大堆垛放,以免发生烧菌现象。一般发菌50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

(2)菌丝后熟培养:真姬菇菌丝发满袋后,因菌丝未达到生理成熟,所以尚无结菇能力,仍需要继续培养,称为“二次发菌”阶段。该阶段的管理是真姬菇和其他菇类不同的地方。后熟培养阶段是真姬菇能否顺利出菇及影响产量、质量的重要环节。后熟培养的操作很简单,菌袋可在原地不动。利用通气等方式使室温升高到30~35℃,长成的菌丝体具有较强的抗高温能力,不但不影响菌丝活力,而且可以提高真姬菇的结菇能力,但不可高于37℃。其他条件可同前期发菌阶段。控制相对湿度在75%左右,通风量较前稍加大,可适当增加光线及温差刺激,以提高后熟效果,缩短培养期。一般50天左右菌丝体即可达生理成熟。其标志:菌袋菌丝由洁白转为土黄色;菌柱由于失水而收缩,但菌柱四周与塑料薄膜贴合较紧,成凹凸不平的皱缩状;手指敲之发出干段木的轻音,不闷不沉;无病虫害。

菌丝后熟培养结束后,如仍处于高温季节而不适宜出菇,可将菌袋进行简单的存放或转入越夏处理。存放条件以阴凉、通风、闭光、无虫害为最佳。可在人防工事、地下室等场所存放,待气候适宜时即可进行出菇管理。

7.出菇管理

(1)搔菌:各地可根据出菇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等条件,确定真姬菇搔菌的方式及其力度。如时间充裕,可提前进行搔菌,该时间内温度偏高,此时搔菌可采用重搔的方式,方法是将袋口打开,用工具将接种块去掉,并将表面基料刮去0.2~0.3cm,然后通过培养使其重新长出一层气生菌丝。其优点是出菇整齐一致,个体均匀,便于管理。如时间偏晚,可用硬毛刷将袋口表面菌丝破坏,但不去掉接种块。若搔菌时气温已稳定在10~20℃,很适合出菇,袋口未打开前,将袋口按在地面上轻揉1~2圈,使表面菌丝稍受损伤,然后打开并拉直袋口,使其直接出菇。

(2)注水:搔菌后,可往袋口内灌注清水200~300g,两头出菇的菌袋可直接浸入水池中,令其自行吸水,约2h后,将多余的清水倒出,或将菌袋从水池中捞出重新码放。该工序可对菌袋进行有效刺激,并能补充发菌过程中失去的水分,可增加出菇的整齐度和数量。

(3)催蕾:催蕾分化时应严格控制菇棚温度在12~16℃,最佳为15℃左右;适当光照;保持空气清新、湿润,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约一周后袋口料面便可长出一层浅白色气生菌丝,并形成一层菌膜。这时,调控8℃左右的昼夜温差,数日内菌膜逐渐由白色变为浅土灰色,标志着原基即将形成。3~5天后,灰色菌膜表面将会出现细密的原基,并逐渐分化为菇蕾,便进入育菇管理阶段。

(4)育菇管理:菇蕾形成后,控制菇房温度为13~18℃,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每日通风3~4次,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光照强度为200~500lx。子实体生长中、后期,拉起袋口,适当提高菇房二氧化碳浓度,以刺激菌柄的伸长,保持菇盖1.5~3cm。在子实体生长中,若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可在空中喷水或地面洒水,但不能直接向子实体喷水。10~15天后菇蕾即可发育成商品菇。

8.采收及潮间管理

当子实体长至八成熟时,应及时采收。采收的标准:菌盖上大理石斑纹清晰,色泽正常,形态周正,菌盖直径1.5~3cm,柄长4~8cm,粗细均匀。

真姬菇的生物学转化率可达75%~85%,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潮。若第一潮出菇少,可进行第二潮菇的管理。具体作法:第一潮菇采收后,及时清除袋内死菇、菇柄及料面菌皮,稍拧紧袋口,提高料温,降低湿度,加大通风,密闭光线,使菌袋重新进入养菌的环境中,待袋口料面重现气生菌丝时,可重复前述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