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农村与和谐社会

新农村与和谐社会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大约有2亿农民由于劳动就业的流动等原因,实际上已经不在农村了,新农村建设,这种流动会继续增加,农民的数量会继续减少。

新农村与和谐社会

宁夏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丁 峰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农村开始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一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得农业获得了较快发展,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84年开始,中国改革重点转向城市,之后的20多年中,中国实行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工业,侧重城市建设。这一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中国的工业布局初步形成,工业结构不断完善,城市发展快速,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在这期间,由于人们更多的注重于工业和城市,中国农村改革变得缓慢。农业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由1979年的25.6%下降到了2005年的12.4%。“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贫穷、农民生活低下”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会达成。

1.建设规划

1.1 中国中央政府发布的2006年1号文件,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阐述,文件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指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是指要做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乡风文明”是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

“村容整洁”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卫生环境。

“管理民主”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1.2 中国政府在未来5年将实施14项建设新农村重点工程,包括建设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解决目前1亿农民存在的饮水问题;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0万km,实现村村通公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等。

考虑到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中国中央政府明确要求各地城市政府,要采取具体的行动和措施,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为农民工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将其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纳入所务工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向其提供相关公共服务,保障其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

目前按户口薄统计中国的农村人口有9.4亿,但从现实的居住地统计,真正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大概是7.5亿左右。大约有2亿农民由于劳动就业的流动等原因,实际上已经不在农村了,新农村建设,这种流动会继续增加,农民的数量会继续减少。

温家宝总理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首要的是要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到2010年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5亿t。

1.3 2005年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是4.8亿t,2005年中国粮食总需求是4.995亿t。5亿t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基本解决中国粮食的自给自足。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介绍,未来5年,中国着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要千方百计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综合效益,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争取让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

2.财政支出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温家宝总理说。

这一数字比2005年增加了14.2%。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将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后中国逐年加大国家财政投资和信贷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提高使用效益,并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向农村建设,主要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引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2.1 农村教育投入方面,从今年起中国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

2.2 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方面,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五年内国家财政将投入200多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和部分县医院房屋和设备进行改造。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今年把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中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达到了47.3亿,是去年的7倍多。2007年试点范围争取达到60%,在2008年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3 对农民进行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

2006年粮食直补资金比上年增长10个亿。同时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也比上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

2.4 扶贫开发投入

2006年,中央政府将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将达到1359亿元,比2005年增加238亿元,增长21.2%;对民族地区资金支持将达到200亿元,比2005年增加40.77亿元,增长25.6%。

中央财政还安排专项扶贫开发资金137亿元,比2005年增加7亿元。重点支持以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以改进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主要目标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2.5 由于农村基层政权的运转都靠农业赋税,在2006年取消了农业赋税之后,国家财政将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将达到780多亿元,地方财政每年将安排支出250多亿元,用来保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2.6 未来5年国家将安排1000亿元用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在中央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规划之后,各相关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2.7 中国农业部今年计划为农民办15件实事

第一件就是将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全国选择200个项目县,培养2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使示范户农产品产量和综合收入比前3年平均水平增长10%以上,单位农产品产量节本10%以上。

15件实事还包括:为全国1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招收10万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帮助落后地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农产品加工创业培训;扶持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等。

2.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力争到2010年,使用沼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农户普及率达到30%。并解决1000万农村人口的用电问题。到2015年,全部解决农村人口用电问题。

3.人才支持

据北京市政府透露,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当村官,2006年北京市将招聘2000名大学生担任郊区乡村的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支持新农村建设。

人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的障碍之一。目前,中国农村有4.8亿劳动力,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也就是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4.2亿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87.5%。

“在农村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过程中,依靠这样低素质的群体来完成调整产业结构的重任是很困难的。”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说,“鼓励大学生服务农村,可以带动广大农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

中国的许多地方现在都鼓励大学生服务农村,在河南,有3000名大学生担任了村干部。

据调查,当了村干部的大学生,有80%的人对当地农村的发展起到促进了作用。

张宝文介绍,农业部还提出了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以改变农村人才结构。

3.1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2003年已经培训了2296万人,在此基础上,到2010年再培训1600万人,使农村每8户农民中有1人参加培训,适时推出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力争到2010年培植10万名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达到每个乡(镇)培植2~3人。积极实施农业远程培训工程,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卫星和光盘等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农民致富信息及时送给广大农民。

3.2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从2005年,由农业部等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移就业220万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

3.3 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

农业部决定从现在起用10年时间,依托农广校、农业中专学校等机构,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人才,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实用型人才。“加大对农民的教育,不但补充了农村人才,还可以提高农民素质,达到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张宝文说。

4.面临的难题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由于“三农”问题是中国多少年的老问题,建设新农村,还应该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

4.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任务艰巨

从2005年情况看,干旱、洪涝灾害和重大病虫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加重,水、肥料、农药等的利用率不高,种粮比较效益低。从今后看,粮食需求将稳步增长,而耕地数量不断下降,水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科技进步贡献率短期内难以显著提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4.2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艰难

2005年,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同时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从长期趋势看,中国农户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增加潜力不大。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今后每年还将新增6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难度很大。

4.3 农业国际竞争能力还比较弱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入世后过渡期,部分农产品进口压力较大,农产品出口对外贸易磨擦增加,技术壁垒强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能力任重道远。

4.4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创新和储备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机制不完善,不少地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面临新的困难,严重制约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4.5 如何将所有农民纳入社会保障,是中国建设新农村需要破解的一大难题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10多个省市的1000多个县区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480多万村民、253万多户家庭因此受益。但从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4.6 此外,农村金融形势也不容乐观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了农村及偏远地区,大量网点进行撤并,使得农村地区除农村信用社外,再没有其他金融机构支持。而农村信用社经营实力还相当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不高。

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坚定必胜的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举全党之力,举全社会之力,我们一定能再接再厉,创造性地解决这个难题。中国的农村,大有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